影帝重回十八岁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纵马昆仑
不过也算他有点运气,后来宁远还跟他开玩笑:“臧叔,万一你增肥之后来到剧组,发现我们已经开拍了,而且正在拍鲁智深的戏,是不是得崩溃了?”
臧金生却哈哈大笑:“那有什么,我怎么胖起来的,我就能怎么减下去。”
最胖的时候,臧金生体重超过两百六十斤,而且为了保持体形,在剧组也带着小灶,每天吃涮羊肉,羊尾,不过吃完后,还得去练肌肉。
当时他跟演李逵的赵晓锐都是增肥的对象,用赵晓锐的话说,系个鞋带都累得大喘气,根本蹲不下去,弄上半天都系不上。
另外就是从表演来看,其实新版鲁智深的扮演者晋松的表演没有问题,但是给人一种单一的感觉,就是大大咧咧,头脑简单,动不动就哈哈哈,豪爽有了,但总有种缺心眼的傻样,要知道鲁智深可并不是表面那种粗犷。
刻画很好的一点,就是当初林冲死了之后,众人准备下山征战,吴用他们一大群人在后山祭奠晁盖,而林冲的幕前,只有鲁智深一个人。
同一个镜头里,一边是众人拜祭,一边是冷冷清清的鲁智深一个人,对比之下,那种伤感一下子就出来了。
还有女性角色。
原著将女子视若无物,甚至除了扈三娘等屈指可数的几个外,都是银娃当妇,但这次改编后,看起来几位女性角色却都不是池中物。
跟那些大腕搭戏,她们也毫不逊色,虽然只有寥寥几集的戏份,却分外吃重。
在宁远看来,潘金莲、潘巧云和阎婆惜的改编,是特别精彩的,尤其是性格的演绎和心路的刻画,风头似乎更胜梁山三位女将。
“或许,反面角色比正面角色更容易演出深度,比如潘巧云说杨雄:跟了你两年,还不如跟师兄那两夜快活,说话时那股子回味劲儿,一下子就让潘巧云活了,也让杨雄这个性格人杀她,有了更充足的理由。”
这是宁远写下的记录,还有王思懿的小潘:
“她演出了潘金莲随剧情发展前后心理、情感细腻的变化,就演出质量和角色耐嚼而言,是胜于牛莉和慕青的,并不是普通人认为的洗白,而是人做什么事,都是有动机的,这样改编,除了通过她展示北宋的市井气息,加深年代感,还让人物立了起来。”
“梁山三女将中,除了母大虫是酱油外,孙二娘和扈三娘,也都有浓墨重彩的展现,孙二娘酒店老板娘的风扫泼辣、江湖儿女的豪爽利落、操劳山寨酒食的妇女当行、对武二兄弟的嫂嫂关爱,人物的几个面都出来了,演得立体生动,鲜活有神,梁丽大赞。”
“刀马旦郑爽的扈三娘,是所有版本中最好的,没有之一,英武飒爽,俊丽婀娜,再无第二人,就是嫁给王英,有点暴殄天物,实在辣眼睛……”
“另外,张春燕饰演的庞秋霞跟扈三娘同样英武,但一个冷艳,一个纯朴,她被黑李逵逗乐噗嗤一笑又轻掩樱口的那几个瞬间,太美妙了。”
“最奇妙的是,张春燕和她饰演的庞秋霞,正好是一个对子,简直太巧了。清新纯朴除庞秋霞外,还有玉兰。不过庞秋霞有英武大方,玉兰则腼腆含蓄,这是行走江湖的武林女子与不出深宅的大家侍女的身份区别。”
除了选角和人物刻画,这部剧的武打,也是让人津津乐道的地方。
华夏第一部长篇白话小说,就是水浒,它也被誉为武侠小说的萌芽,这部书里最具有武侠特征的人物是武松和鲁智深,所以在改编上,他俩都着重刻画。
另外,鼓上蚤时迁又是第一个能穿房越脊的人物,对后世的武侠小说也起了很大的启蒙作用,算是华夏长篇武侠之祖。
自然而然,拍摄电视剧,武打就成了重中之重。
只是水浒时期还没有后来金庸古龙他们内功、轻功、外功的分别,更没有降龙十八掌、乾坤大挪移、灵犀一指等各种骚包的神技,整部戏,有详细武功描写好像就只有武松和燕青。
正因为这样,这部剧很难拍的像徐克新派武侠电影那样飘逸精彩,也没法像袁和平指导的卧虎藏龙那么有意境。
在央视版水浒之前,鲁省版的水浒和央视版三国的武打都不算特别出彩,前者一招一式过于死板,像看武术表演,后者干脆和普通人斗殴没有区别。
为了改善三国演义为人诟病的武戏,张绍林他们不惜血本地请来了袁和平,而去的人,就是张记中。
袁氏兄弟也有自己的班底,他们当然是想用自己熟悉的摄影师。毕竟武戏的拍摄对摄影师的确有很高的要求,摄影机的机位异于常态,要求人的身位也得异于常态。动作速率极快,拍摄时机稍纵即逝。
虽然这时候还是气焰逼人的央视,但玩转《水浒传》这样的大部头还是要精打细算,出于费用的考虑,他们一开始并没有答应袁和平用他的团队,而是抱着试一下的心态找来了由演员转行当摄像的于敏。
当时的于敏一头长发绑在脑后,气质狂放不羁,张记中一见他就觉得很不放心,做了换人的准备。
一上来拍的是白云客栈的戏,燕青打擂之后与李逵逃到此处,遭到官兵的追杀。
但头回拍摄武戏的于敏,就交上了令人满意的答卷,他的镜头移动准确到位,画面既不呆板也不花哨。袁和平也表扬说:
“这个摄影感觉极好,所有的要求都能达到,一点儿也不比我们原先的摄影差!”
就这样,于敏坐稳了《水浒传》摄影师的位置,后来在《射雕英雄传》中,于敏开始担任导演工作,《天龙八部》就出力更多。
成功并不是某一个因素,而是所有成功的因素都齐备,才会发生,时间长的,已经在这个剧组待了超过两年,短的也有几个月。
虽然宁远的戏份拍完了,暂时没他的事了,但他除了平时回去上课和演出话剧外,只要有时间他都会飞回来,看他们拍其他的外景戏。
而宁远的笔记,也被很多人传阅,最后不知道怎么就到了张记中手里,看过后,他特意找过来,跟宁远聊了很久。
295、杀青!
随着开春,天气渐渐暖和了,宁远再去的时候,他们在拍水战的戏份。
相较于其他电视剧,除了三国有大场面的水战,以及渡江战役的电影外,就是水浒了。
之前因为天冷,拍这种戏份实在遭罪,所以就放到后面,当然最主要还是时间不冲突,如果真赶到冬天,该拍还是要拍。
这天拍戏间隙,宁远在那儿开玩笑:“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各位好汉先知……”
然后,宁远就被一群光着膀子大块肌肉的壮汉捉住,一起抬着,嘿哟嘿哟的扔进水里去了,他们还在岸上笑哈哈的问:
“谁先知?哈哈哈哈,小宁远,这下谁先知?”
在剧组这么长时间,宁远也跟他们混熟了,他们也都喜欢宁远这个小弟弟。
除了个别小演员外,在剧组里宁远是最小的,进组时刚过二十的生日。
不过算起来,在宁远前世,饰演花荣的修庆,75年的他,进组时也是二十出头的年纪,就算播出的时候还不到二十三岁。
看他们拍水战的场面倒是挺过瘾的,宁远不怎么会水都想下去跟着扑腾两下,何况其他人。
当初选演员的时候,还面试了他们的水性,选的都是牛叉人物。
不仅是水战,还有那些动作戏,因为选角的时候就有针对性,所以除了一些难度特别大的外,基本上很少用替身。
就连饰演母夜叉孙二娘的梁丽,在初次跟武松见面时,两人有场打斗,开始她也是亲自上阵,即使她以前从没拍过动作戏,也下了一番功夫苦练,再加上袁和平经验丰富,针对她自身设计调整动作。
但拍到一半的时候,因为被道具木桩扎破了脚,梁丽才不得不用替身,直到多年后她还对这件事耿耿于怀。
水浒的武戏肯定少不了,基本上隔三差五都会有演员受伤。观众看到的十几分钟的戏,可能要拍上半个多月,一个动作经常要拍上几十遍。
不过,也正因为选角的合适,也在拍摄中给剧组省了不少时间和经费。
也不仅是演员用心,幕后包括导演,对每一场戏都费心思,哪怕小细节也非常注意,不仅要新,也得适合。
比如水战里的那些水花、气泡、波纹、血水、火焰、烟雾等等,每次都是他们试验好多次,才进行拍摄,尽管这样,在拍摄时也颇费一番功夫。
但最后效果出来,众人都非常满意。
现在比宁远前世水浒的拍摄时间又晚了几年,不仅技术还有设备都有了更新,所以拍摄进度倒比前世快了不少。
而且因为时间推后,他们对剧本的打磨时间也延长了很久,这就让拍摄的过程中非常顺利,毕竟除了拍摄时发现的小瑕疵外,很少有漏洞。
包括布景、场景和人物构图等画面,导演和副导演在开拍前也准备得很充分。
水浒原著通行版本三个,104回、120回和70回,而剧本选择的就是故事完成度最高、民间传播也最广的104回版宋江投降了,就去打方腊。
改编过程中参考了宋史的真实背景,特别是征方腊的战役部分,和评书的再创作内容,有些观众因为看了原著,觉得有些角色跟原著不太一样,一般都是参考了评书的在创作过程。
评书跟原著的区别,就在于他们会根据观众的反馈,每年都会有增添删改,更符合大众的口味,比如林冲之死的改编,就来源于此。
而在原著中,也不知道是作者忘了还是疏忽了,面对高俅这么大的仇人被捉上山,最后又被放下山,竟然没有丁点关于林冲的描写,就算没胆子杀他,也不该一点不描写。
到最后,原著里写的是林冲在征方腊后病死的,相较于改编,就平淡多了,远不如电视剧里震撼。
宁远因为记忆力好,对原著倒背如流的他,觉得对剧本下手的重点,除了个别人物的时间线有更改外,最主要还是对原著叙事节奏的调整。
水浒原著,是前期流水介绍人物列传,以及后期大群戏的形式。
而剧本的改编,则是把剧情调整为适合影视表现的,有主线人物、有集中矛盾、有主要场景的叙事节奏。
为此,以梁山聚义为分界线,前半部重点刻画鲁智深,林冲,杨志,宋江,武松这几个主要人物,围绕他们的际遇来筛选情节,带出群雄,去掉原著一些配角和支线故事,保证剧情紧凑度。
而后半部,主要就是梁山好汉四处征战。
不过这部分也有改编,一是合并了一些雷同的不太精彩的战役,再一个就是特别突出围绕招安的矛盾。
比如增加方腊部属与梁山好汉的交情,甚至黑牛还跟方腊手下一妹子暗送秋波,与后面刀兵相见形成反差。
还增加了征方腊的过程中,宋江和高俅争斗的戏。
再就是砍掉了征辽的戏,招安彻底成了内斗炮灰大杯具。
对原著较明显的改动还有这两个:一是改掉了好汉们的黑梗。
比如鸳鸯楼一场给武松美化,还有林冲下山做投名状的时候,增加了放过落难母子、苍凉慨叹的戏,毕竟他连杀仇人,都是在一欺再欺的情况下,彻底绝望了才杀了那俩要烧死他的家伙,何况无辜人。
而扈三娘嫁给矮脚虎,也增加被真情打动的戏,虽然这里有点扯。
但在水浒之前,就有不少脚本把他俩凑成一起了,原著作者估计也就是直接拿来用了,这么多年下来,总不能非把人家两口子拆散吧。
而且里面像公孙胜这样的妖道形象,以及那些鬼啊魂啊斗法的东西,都给去掉了……更不能拍成一部神话剧。
再就是女性的改编,小潘她们就不说了,有血有肉,而李师师的改编,也让人感叹,水浒里总有一些下场不错的好汉,比如李师师收拾金银细软,跟着燕小乙归隐山林泛舟湖上,这结局简直太美不敢想了!
当然,最牛叉的应该是此时站在宁远旁边,光着膀子的杨宝光饰演的混江龙李俊,这位哥,在原著中征方腊后诈病归隐,后来又跟童威童猛两兄弟造船去了海外,最后成了暹罗国主,在清代的那本《水浒后传》里还有详细描写。
时间过得很快,不知不觉就拍到了初夏,水战也拍完了,终于拍到最后一场戏。
打虎。
不仅是武松,还有李逵,两场打虎戏特意安排到了最后。
而且,连真老虎都用上了。
找马戏团租了一只孟加拉虎,威风凛凛的,关在笼子里都能感受它的彪悍,就是眼皮子一直耷拉着,眯着眼,跟睡不饱似的。
老虎不能给它吃得太饱,吃太饱了它不动,不会配合做动作,但是如果不吃饱,演员在面对它的时候就有很大风险,就算丁海峰的武松也招架不住。
当时就是一头老虎和丁海峰在一个区域,其他人都被赶出去,只保留了导演和摄影,主要怕老虎发威的时候出意外。
结果这头老虎还不配合,老是睡觉,根本没法拍。
只能用这头老虎跟赵晓锐配合,拍了李逵打虎的戏,当然也不全是真老虎,基本上真真假假,但这已经是冒着风险了。
而武松打虎太出名了,当然不能像李逵那样,所以这头老虎没法拍,只能又换了一头老虎。
这头老虎不如前一头大,但性子看起来更野一些,丁海峰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完成了武松打虎的戏。
因为大家都被清理走了,宁远也没看到这一幕,但耗费的时间还比较长,不时还能听到林子里老虎的叫声,的确挺震撼的。
看旁边副导演陆涛那只二哈就知道,吓得腿一软,直接趴地上去了,逗得宁远他们哈哈大笑,而陆涛则无语的踢了踢他:
“你平时的劲头呢?这会儿装死狗了?”
宁远笑道:“它此刻内心是崩溃的,在老虎面前,估计大多数都得腿软。”
“哈哈哈哈……”众人再次乐了。
武松打虎,可以说是整个《水浒》最花心思去拍的一场戏了,武二郎的威名也正是从这一场戏奠定江湖地位的。
因为所用的老虎都是真虎,对演员很具危险性,所以把它放作水浒杀青前的最后一场戏。
在宁远前世,丁海峰后来接受采访说:“那个时候因为年轻,根本就不考虑后果,再说辛苦了这么久,付出这么多心血,最后一场戏一定要把它拍好。”
李逵的扮演者赵晓锐也在采访里说道:“当时剧组买了十万块保险,如果真的挂了,当时十万块也够家里人花几年了。”
这一次,丁海峰出来的时候,大家问他感受,他直接摆手,累得话都不想说了,后来歇了好一会儿,他才苦笑道:
“太吓人了,到了跟前我浑身就紧绷,眼神里只有紧张了,还好导演说这神色这反应非常很真实,要不然根本集中不了精神去演。”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