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帝重回十八岁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纵马昆仑
“哥,赶紧进屋烤火,我去热菜。”宁雨笑道。
说完她准备转身进去,宁远喊道:“哎——”
宁远刚准备说傍晚的时候在驻牛店吃过饭了,但转念一想,估计他们还给自己留了不少饭菜,如果不吃估计也会失望吧。
反正过了三个多小时,也消化得差不多了,就当宵夜好了。
所以在宁雨诧异转头问“怎么了”的时候,宁远笑道:“没事,你们吃了没?”
“吃过啦,要不吃等到这会儿不得饿死了!”
这句不是宁雨说的,是宁雪抢答的。
“就知道你是个小吃货。”宁远揉了揉她的脑袋。
宁雪现在也十三岁了,过完年就该十四岁,身高也窜了起来,虽然没有宁雨高,但至少也有一米六了,不过身形倒没有前两年的胖乎乎,而是也瘦了下来,倒不算太瘦,就是普通初中女生的模样。
大概是初中开始要跑操,早自习和夜自习,学习压力也大了,不像小学那么闲了。
宁远刚说完,宁岩也在旁边笑道:“她生怕自己饿着了,我们宁家第一吃货是也!”
宁岩会这个词,当然是从宁远那儿学来的。
宁远这么说,宁雪满不在乎,但宁岩就不行了,刚说完她就想去动手,结果一抬头看到宁大强瞪着自己,然后就朝她喝道:
“大过年的胡说八道啥啊你,什么饿死了,呸呸呸!”
宁雪这才恍然,刚刚她抢答的时候的确这么说的,缩了缩脖子,跟着呸呸两声,然后朝幸灾乐祸偷笑的宁岩瞪了两眼。
而宁岩也不以为意,反而朝她吐舌头做鬼脸。
当然,宁岩的小动作可是背着宁大强的,但却没躲过宁远,拽着他的衣领就提了过来:“欺负你妹妹干什么,没大没小的!”
这下,就轮到宁雪高兴了,哼道:“就是!”
“车停外面没事儿吧?”宁大强突然问道。
宁远知道他的意思,每到快过年的时候,就是小偷最猖獗的时候。
“没事儿,除非他能把车给背走,都有车锁的。”宁远笑道。
当然,真要是碰到一些执着的小偷,顶多也就是砸破车玻璃,但宁远也不会在车里放什么东西,大不了换块玻璃,毕竟除了门口也没地方停,院子倒是宽敞,但院门不大根本开不进去。
这种猜测宁远也不会跟宁大强说,否则他今晚铁定睡不着觉,说不定半夜还会跑出来看看。
把后备箱的东西分给他们抱着后,宁远锁了车,跟他们一起进屋了。
一进堂屋,一股暖融融的感觉扑面而来,正中间烧着火,开着电视,地上还有瓜子皮花生壳和糖果皮,显然正在烤火看电视吃东西,同时也等着自己。
现在不像以前,宁大强也舍得给他们买些零食吃,更不用说快过年了。
很快宁雨就把饭菜热好了,现在他们家厨房也改造了,土灶台倒是保留着,不过旁边的地方又砌了一个灶台,上面放着煤气灶,还有电饭煲。
赶时间的时候就用煤气灶和电饭煲,毕竟快还方便,闲的时候还是用土灶,主要是煮得饭香,而且还有厚厚的一层锅巴。
宁远边吃边跟他们聊,而宁雪见宁远吃的香,自己也跑厨房去拿筷子一起吃,又让宁岩笑话了一通。
宁远商量着在家待几天,然后带他们去琼岛过年。
“那边风景漂亮,关键是暖和啊。”
宁岩他们当然乐意,倒是宁大强,跟牙疼似的皱眉嘬着牙花子:“过年家里空荡荡的,又不放炮,不好吧?”
“这有什么不好的,咱家走动的亲戚也少,主要就是大姑他们一家,年前把亲戚走完,也不碍事。”
“可是……”宁大强还想说什么,被宁远挥手打断:
“别可是了,就这么定,你也不想想你今年什么岁数了,以后你想跑还不一定能走得动呢。”
在宁大强愣神的时候,宁远又说道:
“再说了,这规矩也是人定的,一直都在随着时代变化。就像你们那时候,过年必须得守在家里一直到夜里十二点,然后睡觉,可现在呢,很多人大年夜也跑出去打牌,不也没什么。”
“还有那个‘出嫁的女儿过年不能看娘家的灯’的规矩,现在计划生育很多都是独生女,我有个别同学已经结婚了,不也回娘家过年,这有什么?”
宁大强摸着下巴:“这倒也是……”
见他犹豫起来,宁远朝宁岩他们使了个眼色,于是宁岩、宁雪轮番上阵。
终于,软磨硬泡后,宁大强哭笑不得:“行吧行吧,去就去,你们这些小兔崽子,不去跟我是罪人似的……”
“哈哈哈哈……”
宁远他们都笑了起来。
354、破费了!
过年不仅仅是过节,对于华夏人来说,更是团聚。
为了生活背井离乡,但华夏人的乡土情结总是割舍不断。
在未来,当越来越多的地方不准过年放炮的时候,宁远也跟着大家吐槽,年味越来越淡了,但过后一想,这纯粹是扯淡!
年味真的是鞭炮烘托的?
小时候期待过年,是对穿新衣、零食和丰盛菜肴,以及放假和春晚的期待,至于鞭炮,顶多是个点缀。
之所以长大了没了年味,根本原因还在于没了这种期待生活水平提高,平时都能买新衣服,吃美食更是随时都可以,而春晚,也越来越不好看了,哪还会对这些期待?
唯一的期待,大概就是对过年放假,家人、朋友团聚的期待了。
没了期待,自然也没有那种感觉,这才是没了年味的根源。
所以,这种污染空气制造噪音,甚至很容易引发火灾、把人炸伤的玩意儿,还是跟裹脚布一起进历史书最好。
总不能任何一个历史遗传下来的都得保留吧,还是得分一分的。
包括以前清明节,宁远跟着宁大强去上坟的时候,总对一件事很费解
都说鬼怕鞭炮,甚至还用鞭炮驱鬼,可为什么上坟的时候还要放炮?上坟不就是让祖先享用祭品,这一放炮,不把他们也吓跑了?
迷惑了多年,宁远愣是不敢问宁大强,怕挨打。
但家家户户都放,你不放,就感觉比别人矮一头似的,毕竟都期望有一个好兆头。
不仅如此,放炮前还得查老黄历,看看今天的财神在哪个方位,放炮就朝哪边举着。
好在今年不在家过年,采购的时候宁大强下意识的要买鞭炮,宁远立刻提醒他,他才缩回了手,没好气的瞪了宁远一眼。
宁远笑而不语。
前两年宁岩还喜欢玩火柴炮之类的玩意儿,现在他大了,对这些也不感兴趣了,反而往宁雨的方向发展,抱回了不少书。
宁远瞥了一眼,几本科幻小说,还有一本人物传记,《达芬奇传》。
小学时知道达芬奇是个画蛋的,后来长大了,知道的越来越多,发现人们跟他相比,活着都像个扯淡的。
实在是……学霸的人生彪悍无比,光那一串带‘家’的头衔,就能让人眼花缭乱,关键每一个方向都足以让人穷极一生去钻研。
也有人说,他是个穿越者,否则区区六十七年的生命,怎么能完成这么多工作?
有意思的是,达芬奇是他的姓,他的名字也叫莱昂纳多leonardo,跟美国那位小李子同名。
当然,这倒不是巧合,小李子的名字就是来源于达芬奇,据他自己说,他母亲怀孕时在美术馆参观达芬奇的画作时,他在肚子里踢了一脚,正好他母亲也喜欢达芬奇的艺术,所以就取了这个名字。
宁远拍了拍宁岩的肩膀:“好好学习,争取以后也当个什么家。”
宁岩则嘿嘿笑道:“那得你先成为艺术家,成为指引我前进道路上的明灯。”
宁远哑然失笑:“臭小子,那你就等着瞧好吧!”
宁雪也在旁边语气振奋道:“咱哥肯定可以,我也要加油!”
“你先考上我们高中再说吧。”宁岩抠了抠鼻子。
“切!”宁雪一脸的不以为然:“那你也等着瞧好吧!”
宁远哈哈大笑,宁岩则一脸无语,宁大强在前面听到,诧异回头:“瞧好什么?”
“我说我肯定能考上凌山高中。”宁雪握了握拳头。
宁大强一脸欣慰:“好好好,加油。”
除了关心宁岩和宁雪的学习,宁远也问了宁雨一些学校的生活。
大学不像初高中,闲得蛋疼的学生很多,所以即使宁雨上了大学,宁远也从没去学校看过她,包括宁雨自己也从不在学校提自己有个明星哥哥。
否则的话,她的生活难免受到困扰,好奇的、巴结的等等,甚至别有用心接触的,或者追求她的人。
按照宁雨自己的计划,她肯定是要考研的,并不是为了找个好工作,否则有这样一个大哥,就算以后不靠他养活,随便给她介绍个工作,或者直接去他公司上班,以后生活也不用发愁,但她还是想有自己的长处。
按她的说法:“大哥现在名气都这么大了,还这么努力,学习、话剧、拍戏,还有管理公司都不落下,我也得向大哥学习。”
宁远当然乐于成见。
家庭里有几个孩子的时候,老大很容易成为弟弟妹妹的标杆。
现在《水浒传》还在央视热播,追剧的人着实不少,左邻右舍知道宁远回来了,经常都跑家里来看电视,毕竟旁边还有宁远这个‘解说’,这种待遇哪儿找?
更何况,宁远有钱了,家里招待的点心水果什么的,也都是好东西。
也有人笑着说你这拿的都是给女人喝小孩吃的,我们也不给点好烟抽抽?
宁远也呵呵笑道:“不好意思,我不抽烟,而且家里有女人和孩子,还是别抽烟了。”
从那之后,虽然有些人心里不以为意,但宁远现在毕竟是个‘成功人士’,他虽然年轻,但他说的话,还真没人敢不当回事。
名头,总是很唬人的。
对于这些普通人来说,家里小孩参加表演的节目在县电视台里播出,都是脸上有光的事情,宁远演的电视剧在央视播出,而且还上了央视的《艺术人生》,坐在台上采访……啧啧。
更不用说,宁远工作的单位还是华夏国家话剧院,带着国字头的单位,看他的时候都感觉脑袋上在发光。
他们识趣,宁远也不会不耐烦,只要没搬家,左邻右舍的都是免不了的关系,甚至有时候比亲戚更管用,能与他们为善的时候,宁远也乐意去做,毕竟宁大强年纪也大了,自己不可能时刻在家。
虽然不让他们在家里抽烟,但在外面碰到了,宁远也会买烟给他们递,这种区别,也让他们知道宁远是有原则的,自然也就理解了。
过年那些天不在家,所以这两天宁大强就去一些亲戚家走动。
比如之前宁远去过的舅爷家。
这些亲戚就是需要随份子的,平时没什么走动,就是过年期间需要拜年问候一下,赶上了就一起吃顿饭,赶不上也无所谓。
宁大强现在去相当于提前去拜年,也把情况说明白,免得到时候亲戚责怪。
不过宁大强也没细说,就说宁远要带他们去外地过年,否则说得多也容易引起不必要的小心眼。
自然而然,他们又把宁远一通夸孝顺之类,更夸宁大强苦尽甘来,当初吃得苦没有白吃,换来今天的享福云云。
虽然也有不少人羡慕的,但嫉妒的倒也不多,毕竟当年宁大强穷成什么样,又吃过多少苦,他们也都一清二楚。
更何况,宁大强现在都什么岁数了,就算享福,又能享到哪儿去。
宁远还能给他多少?顶多也就是平时意思一下人们总是喜欢以己度人,觉得自己这么对自己家老头子,宁远也大概如此吧。
在这些亲戚家走动之后,宁大强才带着宁远他们去姑妈家。
唯一的至亲。
去那些亲戚家,放过去虽然也需要带礼物,但也都是一些便宜的,比如红糖、麻糖,九十年代,拎得最多的就是麦乳精,孝感麻糖之类的东西。
但变成过年拜个年的关系后,也就是拜个年就完事了。
不过现在底气足了,宁大强也没有再像以前那么斤斤计较,像去宁远他们舅爷这种长辈家里,宁大强也不再空着手,提了点东西。
当然,跟去宁大云家相比,肯定不能相提并论。
这种亲近的关系,一般拜年都是双数的礼物,条件差点的就是两样,好点的就是四样。
当然,就算关系近,也不会是多高档的东西,大部分也是在商店买一些诸如牛奶、啤酒、饼干、水果之类的东西。
每当拜年期间,就是考验家庭主妇记忆力的时候,因为你要给别人拿礼物,别人也要给你拿礼物,最后礼物多了,就会把别人拿到自己家的东西打乱,再分配出去。
但往往年过完了,每家都会剩不少,条件还可以的家庭就会留给儿女吃,而条件差一些的不舍得,还会留着,比如家里来客人了,或者要去看望别人再拎过去。
那时候人们很少看生产日期,所以很多时候自己舍不得的礼物,最后提到人家里变成过期的,一旦那家发现了,那就是特别尴尬的事情。
这几年开始,大家突然醒悟我到你家花钱买东西,你到我家也是,最后留在家里的等于还是自己掏钱买的。
大家都吃亏,只有商店老板赚钱!
你妹!
关键送来送去又累又麻烦,有车的家庭还是很稀罕的,要么两条腿要么自行车。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