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帝重回十八岁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纵马昆仑
“看我干嘛。”
“没见过你嘛!”藤汝俊双手杵着竹杖,逗弄着儿子。
“那我该怎么办啊”宁远眼神都不知道往哪儿放了。
父亲笑笑不吭声,而宁远看到村民笑,也对着傻笑:“一点思想准备都没有。”
但他又不敢跟人对视,扫一眼就赶紧躲开眼神,手足无措的动动背包,又摸摸水壶。
“这是我儿子,以后就由他跑这条邮路了,大家有什么事就找他,找他跟找我一样。”
尽管有父亲介绍,宁远还是不知道怎么说,依然杵在那里露出八颗牙傻笑。
最终,还是村秘书拿来信件,然后父亲带着宁远离开,村民们挥着手告别,宁远也边走边回头的挥手,脸上乐开了花。
在长镜头的记录下,这一幕朴素又感人。
“出村的时候,我爸一直没回头,乡亲们一路把我们送到村口,还一直守在那儿,看着我们走远。他们,是来送我爸的……”
这个时候,儿子开始对父亲懂了一些。
尽管他不是一个好父亲,但是一个好邮递员,理解的开始,就是隔阂的消除。
“好了,收工。”
霍建起一声吆喝,上午的拍摄告一段落。
那些担任群演的村民,这会儿都围过来,想看看刚刚的镜头。
霍建起心情愉快,不厌其烦的一遍遍放给他们看,而村民们看着讨论着,又指着谁谁笑着。
至于宁远,这时候放下包,揉了揉酸胀的肩膀。
虽然在镜头里,这个包他刚背起来不久,但实际上拍的时候,没有拍过戏的村民得一遍遍引导,总有一些人出纰漏,所以拍了好多遍。
藤汝俊走过去,掀开他衣服看了看,皱眉道:
“又磨破皮了,赶紧去上点药吧,中午休息休息,下午先拍我的镜头,你的晚一点再拍。”
想了想,藤汝俊又道:“算了,我去找导演,看你的戏能不能再往后挪挪。”
说完,不等宁远说什么,他就跑过去了。
在戏里,两人是父子,而在戏外,也培养出了感情。
宁远在他那里学到不少,而他,也把宁远的努力看在眼里,颇为喜爱。
当藤汝俊去找霍建起后,霍建起和康健民都过来了,看了看宁远肩膀的伤口,两人对视一眼,霍建起道:
“反正现在早就把拍摄计划提前了,也不在乎这一天两天的,今天下午宁远先休息休息,上药总得时间来养,明天看情况再说吧。”
宁远还想说什么,康健民笑道:“接下来就是山路的拍摄,更辛苦,你还是留着力气吧,不急于这一时。”
见他们这么说,宁远也没再坚持。
湘西的山里真的很美,但山路也同样不好走。
哪怕休息了一天多的时间,但再次开拍后,半天的功夫,宁远的肩膀再次被磨破了皮。
即使山里现在已经很凉爽了,但宁远的衣服也从来没干过。
“要不邮包里塞纸壳子垫着吧,这样下去你的肩膀还没长好又得出血。”
宁远摇了摇头,擦
128、电影杀青(第三更)
宁远觉得,这部电影其实也能归入公路片的范畴,尽管它不是公路,而是土路、山路。
两者结构毫无差别,都是通过一条路、一段旅程来诠释某种信念、情感,在过程中发生一些事情,在剧情的冲突或对话间,完成思想的转变和升华。
曾经不少看过电影的人去找原著,也就是彭建明的同名小说,但不少人都会失望。
并不是说小说不好,而是电影和小说是两种表现载体,小说留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而电影,定义了它的格调和画面,让你知道,它就应该是这样的。
就跟某本书的书粉去看改编的影视剧一样,哪怕情节再忠于原著,但每个人对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想象,不符合心中所想就没了代入感。
正常来说,电影更难驾驭,就是因为每个人都有思想,会脑补。
但电影也有它的优势,画面、音乐,演员的传递和表达,更直观。
《那山那人那狗》的精彩,不仅仅在于父子俩感情的变化,还有导演调度上,那拿捏得恰到好处的自然,无论是对话的台词,节奏还是画面的色调,都非常舒服。
看多了激爽大片,适当的时候吃点这种清汤小菜,也别有一番风味。
或许是宁远的出现,给这部电影带来一些变化,在宁远前世是初夏拍摄,而现在却变成了夏秋之交。
区别就在于画面里,尽管依然葱葱郁郁的茂密森林,但也夹杂有一些枯枝落叶,和树头开始有些微黯淡的颜色。
另外,田野间放眼望去,不再是天青地青山青水青一片青,而是青中有黄,色彩斑斓的景象。
这种画面,在霍建起这个做了多年电影美术人的手里,展现出来的,就像一副格调清新的油画,笔触细腻。
可以预见的是,当这幅画面呈现在大荧幕上,会给观众带来什么样心旷神怡的享受。
也难怪电影漂洋过海到霓虹国后,会大受欢迎。
此时的国内,一切节奏开始加快,人们不喜欢这种慢悠悠的,反倒是霓虹国,经历了繁华后的没落,开始钟爱于这种回归田园的悠然自得。
当然,还有电影里感人的父子情,这在霓虹国同样是缺失的,让他们感动。
“我宣布,《那山那人那狗》正式杀青!”
随着霍建起和康健民异口同声的话,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无论是潇湘电影厂的员工和演员,还是宁远、藤汝俊他们这些外招的,都不是那么活泼的人,所以此刻倒也没有太过出格的动作。
只有掌声,表达了他们此刻内心的激动,还有对这段日子的纪念。
真是一段难忘的记忆。
这个时候,他们看向那个消瘦的身影,再回想起当初他来的时候,好像瘦了不少。
宁远,辛苦了。
有人当面跟他说,也有人心里默默道。
此时此刻,再也没有一个人对他质疑,有的只是佩服和崇敬。
无关年龄,只因作为。
“宁远,这是你的,辛苦了。”康健民递给宁远一个大红包,随后握着他的手,满脸感慨和欣慰。
每个人都有一个红包,而宁远的,是最厚的几个之一。
宁远也笑了起来:“也得感谢康厂长给了我这个机会。”
“哈哈!”
康健民笑了起来:“那就同喜同喜,祝我们这部电影有一个好的成绩。”
这部剧虽然过程曲折,从找投资,到选角,再到艰苦的环境,他们一点点克服,但一路走来,现在回头看看,却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反而速度快、质量高、人心齐。
129、强迫症(第四更)
即使宁远他们不到八点就上车了,到沙城也下午两点多,然后直接被车拉到康健民他们的电影厂。
“康厂长,没想到你们食堂的饭还不错。”宁远吃得满嘴流油。
虽然昨晚上总算吃了不少肉,但这一个多月少见荤腥,一顿哪能打发得了
你以为宁远是怎么瘦的
天天运动还吃素!
尽管饭菜管饱,但还是素啊……
拍戏的时候宁远不止一次的想过,要是这会儿有微信步数的话,我铁定天天占领朋友圈。
要是天天运动还吃肉,那就不是减肥,而是增肌了。
听到宁远的话,其他人也都纷纷附和。
康健民哈哈大笑:“要是觉得好就留下来,天天吃好管饱。”
说的时候,他特意看向宁远,虽然有开玩笑的意味,但如果宁远真的愿意,他也乐于成见。
这样的好苗子,谁不喜欢
可惜他也知道,宁远已经进了华夏话剧院,那可是大庙,虽说他们电影厂规模比话剧院大多了,但论影响力和效益,就差远了。
今时不比当初啊……康健民心里有些唏嘘。
怎么忽然就成了这样呢
虽说现在也找到了原因,但扭转,谈何容易。
宁远笑道:“那这几天我可得好好吃个够。”
他没接茬,让康健民心里有些郁闷,不过这也是意料中的事情,他一个大男人可没这么矫情。
“行,你爱吃什么菜可以直接跟黄师傅说。”康健民笑道。
吃过饭后,康健民带着他们把电影厂参观了一圈,然后又到晚饭了。
尽管宁远说不喝酒,但架不住康健民的嘴上功夫,劝酒的话一套一套的,这个时候宁远才想起来这家伙的身份。
好吧,喝!
这是你逼我的!
第二天上午,宁远和藤汝俊已经在那儿看素材一个多小时了,康健民和霍建起才打着哈欠过来。
“你小子,啊还说不会喝、不能喝,昨晚上把我们全都干趴下了,酒桶啊你”
康健民愤愤不平,霍建起也没好气道:“这小子……原来以为挺实在,没想到这么不老实……”
说着,霍建起还一个劲儿的揉着太阳穴:
“现在脑仁儿都是涨的,以后打死不跟宁远一块儿喝酒了。”
藤汝俊在旁边好笑:“也不看看你们的年纪,再看看宁远什么年纪,咱们像他这么大的时候,哪个不是喝到吐还继续喝根本不把身体当回事,但现在……还是悠着点吧。”
康健民和霍建起对视一眼,这时候他们似乎才反应过来什么。
“不说我都差点忘了,这小子才刚上大一。”
两人苦笑一声,康健民摆了摆手:“真是老啦,不服不行。”
宁远和藤汝俊之所以还待在这里,是因为他俩接受霍建起的邀请,一起看素材,然后挑选进入正片的素材。
每一部电影,谁也不是宁远这样的作弊者,当然不可能用多少拍多少,大多数导演都是3比1左右的耗片比。
当然,也有比较夸张的大牛,在这上面跟魔怔了一样,不计成本的挥霍。
姜闻。
他拍《阳光灿烂的日子》时,创造了直到宁远穿越回来前,也一直保持的国产电影耗片比的记录。
17:1!
至于传言的二万多比一,只是单纯指姜闻为了一张宁婧的照片,拍了两万多张,从中选出一张,并不是耗片比。
当然,17比1已经是很惊人了,要知道张艺谋那么精益求精的大导,拍《红高粱》的时候,耗片比也才3.5比1。
姜闻这个记录,未来无人超越。
&
130、胃口不小
霍建起和康健民的争执,最终以霍建起试试结束。
亲自操刀剪辑。
“你看看就知道了。”
“我倒要看看,你会弄出什么花样。”
康健民并不是对霍建起有什么成见,而是单纯从自己的经验来判断,如果霍建起真的征服了他,他也不会固执的坚持己见。
以前宁远看电影的时候,更多从欣赏的角度,并没有多深刻的去分析,而现在参与进来,他才发现霍建起的水平很高。
影片的故事情节简单,但在霍建起的一双妙手中,就像串珍珠一样组合起来,散落的素材立刻就焕发了蓬勃的生命。
他对于湘西美景不厌其烦的刻画,不仅没有削弱叙事进程,反而在他独到的电影手法下,和叙事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展现出动人视听语言。
现在想来,当初电影的色彩、画面,的确给宁远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果影片能打九分的话,情节以外的部分,绝对要占一半的功劳。
给人视觉冲击最大的,就是他的长镜头运用,远山大片的墨绿色,田野里青的黄的斑斓色彩,远景看去,波光粼粼的墨绿池塘,在画面里层次分明,赏心悦目。
阴雨天的朦胧,阳光下的绚烂,夕阳下的柔和,光影的交融,在宁远看来,他当年合作的导演里没有一个能比得上的。
当然,这也跟宁远演戏时期的风气,以及器材有关。
在宁远前世,他早期因为形象,大多拍偶像剧,后来演技上来了,名气大了,也开始有好剧找他,但那时候,已经都是数字电影、电视剧,胶片早就绝迹了。
否则,12年的《长江图》,也不会号称胶片电影的绝响。
胶片拍摄,更好呈现了寡见鲜闻的长江景象和水墨质感。长江烟波浩渺,江上雾气氤氲,恍如仙境,也给男女主人公前世今生的故事增添些许神秘。
这部电影也不负众望的获得第66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杰出艺术贡献银熊奖(摄影)”。
说起来,这部电影的导演跟宁远是老乡,都是信义人,叫杨超,宁远入行后,一次机缘巧合认识了他,因为比宁远大六岁,所以宁远叫他超哥。
他跟贾樟柯一样,都有点执拗,杨超也跟宁远说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