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黑科技时代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咬文嚼纸
萧铭说道:“老徐啊,这事也不要太着急,注意质量和安全,你让电池再跑跑。”
&
第265章 你要闹大事(一)
萧铭还真的没有说错,徐利民的团队按照实验指南进行操作没有问题,但是将实验详情转化为理论知识,的确还差那么一两点东西。
萧铭和徐利民花了整整一周的时间修改论文,在对“色心”(“电子坑”)的描述上尤为详尽。
此外,萧铭还和研究团队一起用超级小初探索出碳化硅晶体折叠结构和捕获电子之间的数学关系,并且建立了辐射量、维度、色心、电流四者之间的数学公式。
建设性的提出了色心常数k。
色心常数k是一种半导体材料能够被人工雕刻出最大的色心数,和半导体材料本身的物理性质有关,和你用什么工艺什么技术无关。
数学公式和色心常数的提出将会对未来微核物理产生极大的影响,只要研究人员沿着论文的这条路去走,就会发现和利用更多的微核材料,生产性能更加优异的微核电池。
有团队的研究人员对论文的发表提出了担忧,他对萧铭说道:“老板,我们将理论性的东西发表出去,如果被其他研究机构模仿抄袭怎么办被人也能够做微核电池,我们的电池还有竞争了吗”
这个问题不用萧铭回答,徐利民乐呵呵说道:“理论是理论,实践操作是实践操作,等其他物理实验室拥有咱们的技术,一百年过去了。”
徐利民说的是实话,能够将理论成果转化为实际,他敢肯定除了盘古科技以外,全球全人类任何实验室都做不到。
毕竟试验论文只是是论文的一些方式方法和数据,最核心的地方是无法展示的,即便展示了依照现在人类的技术,也没有办法做到。
这是技术代差问题,是类似于将电脑设计图交给鲁班,鲁班也无法作出电脑的问题。
郑璇雨在闲暇之余也会来到物理实验室为萧铭等人下厨做饭。还别说,这也是萧铭第一次尝到郑璇雨的手艺。
一周之后,郑璇雨就在吐槽道:“别人做科研要瘦好几十斤,你怎么忙碌了两周还胖了不少。”
萧铭忍俊不禁,“你是在批评我写论文不用心,还是在夸你自己手艺好呢”
郑璇雨笑道:“我是在夸奖你,你这个人打得粗,吃什么都长肉。”
一旁的徐利民差点笑出声来。
萧铭揉了揉鼻子,说道:“这话听着好像没有什么问题,但是怎么那么别捏呢。”
郑璇雨塞了一瓣橘子到萧铭的嘴里,说道:“是你论文写多了,脑子该换换了。”
三月底,在郑璇雨不得不离开之前,经过精心打磨的论文新鲜出炉——《碳十四微核电池以及放射性材料、半导体材料能量公式和色心常数的探索》
刷刷刷,三十一个字的论文标题出炉,通俗易懂,简单明了。
论文的题目还是比较低调的,这是冠以“探索”二字。
不过内容却一点都不低调,萧铭已经能够想到在物理学界和能源行业,这篇论文的价值不亚于是一枚核弹。
人类几次科技革命都和能源有关,英国的工业革命是因为瓦特蒸汽机的发明,上个世纪的科技革命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核能的发现。
如果在微核领域有了重大突破,人类在日常生活中国摆脱了对化学能源的依赖,那么对人类的发展会有怎样的影响
画面很美!
论文用中文写作,用超级小初自动转化为英语。
这一次,论文将同时投向夏国的知名学术期刊《夏国科学》和全球最著名的科学类学术期刊《自然》。
萧铭之所以选择《自然》而不是其他杂志,也是有自己的考虑。
《自然》杂志对论文字数的要求不高,内容的重点偏向于该领域重大的突破和发现,对过程性研究披露的不多,因此萧铭需要公布的
第266章 你要闹大事(二)
《自然物理学》,全球最著名的物理学术性刊物,是全球物理实验室以及高校物理专业必须订购的学术性期刊。
这里拥有全球物理学最前端的知识和研究成果,二十世纪以来,获得全球物理学领域知名奖项的论文大部分都在《自然物理学》上有过重要报道,由此可见《自然》杂志在全球物理学学术界的影响力。
作为西方权威性的学术杂志,《自然》很少刊登夏国人的学术性论文,除了《自然》认为夏国的学术水平达不到西方的水准以外,还有就是最近几年夏国内部爆出好几起学术丑闻,引起了全球学术领域的高度警惕。
几年前,《自然》就因为论文实验不严谨等问题撤销过某夏国科学家的论文。因此,《自然》在对夏国来稿审核要更严格一些。
同样是东亚国家,同等的标准,东洋科学家发表的论文能够过,夏国的就不一样能够过,这是《自然》内部不成文的规定。
但是,这个规定对盘古科技不管用,在学术领域,包括《自然》在内的学术机构都字盯着盘古科技,这家公司在学术界似乎就是个怪物。
《自然》编辑部前段时间还在为盘古科技没有将吞噬ii菌落处理污水的论文发表到自己杂志上耿耿于怀,没有想到这边盘古科技就把最新的论文发了过来。
物理编辑部当然非常重视,主编费尔直接将盘古科技《碳十四微核电池以及放射性材料、半导体材料能量公式和色心常数的探索》这篇论文从众多的论文中提了出来,并且召开编辑小组会议,对论文进行评议。
物理编辑小组的成员除了文字工作者以外,还有高校的教授。
他们将从文字、逻辑、可行性等多方面对论文进行研究,并且给出评价,评价通过后就可以直接发表。
“这是夏国人写的”刚刚打开论文的第一页评议小组的成员们就惊叹一声。
论文不要求多么优美的文字,但是逻辑一定要清楚得体。
夏国人的语言逻辑方式和英语还有一点点差距,所以许多来自夏国的论文语法错误百出,盘古科技的论文更像是以英语为母语国家科研工作者撰写的。
费尔提醒道:“这是他们翻译软件自动翻译的,伙计,别在语言上过多大家纠结,我们关注的是内容。”
费尔身边,一名老人抚了抚架在鼻梁上的眼镜,仔细查看着论文的内容。
老人名叫普利莫今年七十六岁,剑桥大学物理实验室副主任,也是物理学方面的专家。
只是老人家年纪大了,很少在亲自去做实验,更多的是指导。在《自然》杂志这边当顾问也是老人家这几年比较喜欢做的事,毕竟在《自然》当顾问可以更好的了解世界物理学发展的最前沿,也是老人家的一点心愿。
普利莫的表情看着没有什么变化,但是内心的波动却异常剧烈。
他看到了c14微核电池的方案和详细的实验以及实验数据,
在十五年前,当普利莫还在物理研究所工作时,他的团队为了解决人类日益面对的能源危机问题,提出了微核电池方案。
方案中对安全核材料的选择上就考虑了c14,并且对该材料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但是在后续的十多年的研究工程中,整个实验项目就是因为c14陷入了瓶颈。
实验室的确做出了以c14为原材料的电池,但是有两个难以突破的问题。
第一,电量小。
在实验最后阶段,一千克c14核电池的产生的电量为10微安。
10微安是什么概念,这个电流打在人的身上一点感觉都没有,在
第267章 这样要违规
普林莫当天晚上将详细的情况反馈给《自然物理》,并且向编辑部说明自己未来不会再去编辑本审核论文。
已经七十六岁的普利莫教授准备将自己未来的年华再次献给实验室,之所以这样不做,其实也有一些不甘心在里面。
普林莫的团队在十五年前就立项民用微核电池,十多年毫无进展,被一群年轻的夏国人给领先了。
普利莫还详细的查看过盘古科技和萧铭的资料,萧铭是学金融专业的。盘古科技有生物和计算机领域,但是就是不涉及物理。
就这么一个外行居然把内行给击败了,普林莫不服气!他开始详细研究盘古科技的论文,希望从中寻找一些突破口。
问题摆在了《自然物理》杂志编辑部面前。
普林莫在评价报告中说的很清楚,盘古科技的论文逻辑清晰条例清楚绝对没有问题。
c14微核电池不是人类领域首次发现,但是一定是人类的在微核领域的系统性首次利用,这是影响人类能源使用的时刻。
但是报告上还有关键性的一个表述,卡文迪许实验室没有办法重复论文的实验。
这个表述把《自然》编辑部给卡住了。
《自然》要发表论文有一个条件,那就是其他实验室能够按照论文的表述进行重复实验,以此证明对方实验的正确性。
重复实验可以在论文发布前进行也可以在论文发布后进行。
但是全球第一的物理实验室卡文迪许实验室都表示没有办法进行重复实验,那么别的实验室还能够重复实验
无法重复实验就是没有形成普遍性结论,这在学术上过不去。
这条无疑宣布了论文的死刑,《自然》杂志可以用这个结论不采纳盘古科技的论文。
“你们的意见呢”费尔将问题抛向审核组,并且征求其他小组的意见。
组员们纷纷发表意见。
“如果无法重复性试验,那么说明实验无法被证明,这就说明论文是有问题的。为了保护我们杂志的权威,我建议论文暂时不要公布。即便要公布也等有实验室重复实验后再说。”
“我同意,虽然对方是盘古科技,对方在《细胞》上发布会重量级的生命科学论文,但是一码事归一码事,我们还是要慎重。”
“我反对你们的意见。”有人说道:“普林莫教授说了无法重复实验,这是技术问题,不是原理问题。无法重复实验是因为目前卡文迪许实验室技术没有达到盘古科技的标准,并不是说盘古科技的实验无法重复。”
“人类航天的技术没有办法抵达织女座,难道我们就说织女座不存在吗”
组员的一番话让大家哑口无言,似乎就是这个道理。
又有人提出反驳意见,“这可是夏国人写的论文,从三年前开始夏国人的论文我们都必须要详细的审核,实验无法重复,是否可能是他们的实验本来就有问题”
“你这是对夏国人的双重标准,要是这边论文是东洋人写的,大家可能早就欢天喜地的将它发表了,怎么还会怀疑这个怀疑那个”
两派意见争论不下,吵成一团。
在审核组中,不少成员是高校的物理学老师,他们从内心里是无法认同夏国基础科技取得如此伟大的进步,他们也无法忍受西方领先了上百年的经济、文化、科技都被夏国超越。
评审组有30%的人员同意发表,40%拒绝发表,剩下的保持中立。
按照规矩,这种争论性比较大的论文发表是有风险的,评审组赞成票没有超过60%的论文是不能够发表。
 
第268章 傲慢的英国学术界(一)
萧铭让徐利民以平等心去对待论文发表的事情,徐利民这时才发现自己的心态发生了一点小小的变化。
还在做老师时,徐利民就是因为论文发表的问题一直没有评上教授的职称,那时候徐利民的心态很好,评不评上无所谓,反正自己能够在讲台上从事喜欢的工作就好。
现在呢
徐利民喝了一口啤酒,想着自己目前的心态。
有点成绩,也有点飘了。
一年前自己的论文都不想发表在学校的学术期刊上,今天就在想发表《自然》了,还是有一种虚荣心在里面,
徐利民想着刚刚萧铭说的,论文是否被《自然》杂志采纳发表对自己的未来有什么决定性的意义呢
似乎没有,无论《自然》是否采纳发表论文,徐利民依旧会在物理实验室按照萧铭的要求从事实验,而这些实验项目一定会改变人类科技的未来。
结账后,徐利民返回了实验室,萧铭则回到了总部的套房中。
何慧打来电话,对儿子一番关心。
将污水处理的事业交给公司以后,萧建强和何慧两人每月只负责分红,无事一生轻,在六十岁之前实现了财富自由。
两人也没有多的爱好,就是希望在能够走动的时候走出去看看。
春节前两人就到海南度假,这都要四月了都还没回来。
老人家辛苦一辈子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应该由他们自己决定,萧铭也打算尽一份孝心,为两人在崖州买一套房,但是别老人拒绝了。
按照萧建强的原话,房子是用来住的,是家。人一辈子一个家就好,要两个家干嘛。
这话说的,似乎还真有那么一两点道理。
如此,萧铭只得为两人在崖山租房,也算为稳定房价做出贡献。
何慧和儿子有说不完的话题,最后在挂电话钱,她说道:“我和你老爹就暂时不回来了,准备去北疆看看,对了给你寄了五十斤海产,你记得收。”
萧铭头大:“我又不做饭,你买那么多海产做什么,我现在住公司的套房,味儿很大诶。”
何慧笑道:“哪儿那么多话,我估摸着今天快递应该到了,你吃不完请你同事们吃,阿姨还没有请他们出过饭呢,好了不和你说了,我和你爸在做spa呢。”
两人在没有生活的压力实现一定程度的财富自由之后开始享受人生。
钱重要吗不算重要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
但是钱也的确很重要,它决定了你物质生活的质量,而人的本质也就是物质。
要是没有钱,萧建强现在可能还在纸厂里做着最脏最累的活,何慧可能还在为一个月两千多块利润的小摊点起早贪黑。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