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第一狠人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一袖乾坤
“给张阁老赐座。”
朱由榔轻点了点示意道。
韩淼立即命一小太监把锦墩端到了暖阁正中。
“臣谢陛下隆恩。”
张煌言十分拘谨的说道。
“哈哈,张卿不必拘束,你可是陪伴朕多年的老臣了。”
朱由榔顿了顿道:“朕今日找你来是为了一件要事。晋王刚刚从西域命人送来了奏报,你也看看吧。”
朱由榔话音刚落,韩淼便把奏疏用托盘托着来到了张煌言身边。
张煌言接过托盘上的奏报展开来看,一边看一边频频点头。
“妙策,晋王这真的是一出妙策啊。”
他欣喜之余不忘对朱由榔赞叹道:“其实臣一直也有这样的想法,只是没有说出来。此番晋王可算是把臣想说的话都说出来了。”
“这么看来,张阁老也是支持向西域大举移民的了?”
朱由榔眼眸一亮。
“回禀陛下,在臣看来向西域大举移民,百利而无一害。毕竟西域乃是丝绸之路能否通畅的关键。我大明能否实现万国来朝就看西域能否攥在手中。”
张煌言说的慷慨激昂,但在朱由榔听来却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激动。
张煌言虽然优秀,但毕竟没有超出这个时代的认知。
其实朱由榔发展西域的想法并不是因为他想要什么万国来朝,而是希望东西方文化可以在一个十分和谐的环境下进行交流。
“既然如此,那朕就下定决心了。”
朱由榔顿了顿道:“拟旨吧,就从各布政司州府抽调民壮往西域移民吧。至于政策,就免税五…十年吧。”
听到这句话张煌言直是吃了一惊。
一般来说免除农税是朝廷给出的最大程度的让步。
一般都是免税一年,能够免税三年的已经是顶天了。
至于免税十年…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张煌言连忙拱手道:“陛下爱民如子,实乃万民之福,大明之幸矣。”
“哈哈,张阁老什么时候也会拍马屁了?”
朱由榔捋着胡须笑道:“哈哈,不过朕确实被拍的很舒服。”
张煌言是一个直臣,能够说出这种话确实有些出乎朱由榔的意料。
“其实只要西域通过几十年能够稳定下来,能够充分的汉化,那这大规模的移民就是值得的。”
这是朱由榔的心里话,也是他的期望。
朱由榔侃侃而谈道:“朕这辈子不求别的,只希望能够国泰民安。希望在张阁老的辅佐下这一切可以尽快实现。”
张煌言直是十分激动和骄傲。
“陛下请放心,臣便是豁出去也要为陛下肝脑涂地。陛下乃是百年难得一遇的明君,百余年后世人们一定会争相称颂这盛世。”
盛世?听起来真的很不错,很诱人。
朱由榔也不由得对未来充满了期望。
所谓生前身后名,无外乎功绩这些东西。
具体来说就是文治武功。
朱由榔这一辈子已经做成了太多的事,只希望在未来能够让子孙后代提及永历朝引以为傲,就像人们提起文景之治,贞观之治一样。
这其中固然有美化的成分,但在这种时代能够保证不饿死人不就是所谓的盛世吗?
…
…
南明第一狠人 第八百三十一章 永历施政(第二更,求订阅,求月票!)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南明第一狠人最新章节!
作为一个开全知视角认知远超这个时代的人,朱由榔有责任扛着大明前行。
他的任何一个判断有可能都会改变未来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大明的走向。
就譬如下南洋,又譬如经营西域。
不论是哪一种,基本上都会直接改变历史格局。
所以朱由榔下判断很谨慎,绝不会轻易的一拍脑袋就做出决定。
从目前种种迹象分析,经营西域的最好办法确实是从中原大规模的迁移百姓。
只有这种大规模的移民可以使得汉家儿郎在西域扎下根来,也唯有如此可以使大明朝廷对西域拥有真正的掌控力。
朱由榔不是一个好大喜功的人。
他更加看重的是平稳的过度和发展。
西域毕竟已经很久没有在汉文化圈内了,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
哪怕他看不到大明在西域绝对话语权的那一刻,但只要这是一个向好的过程就足够了。
朱由榔十分认真的和张煌言一起商议了方案,最终命令张煌言和内阁拿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和章程来。
有些事情是必须沉下心来做的,并不是拍拍脑袋就可以做到的。
按下这些且不表,却说张煌言走后朱由榔并没有停止思考,而是来到暖阁的舆图前。
他走到西域的部分,仔细的端详了起来。
西域,西域...
这个名词可谓是由来已久。
其实西域只是相较于中原西,在整个世界版图内,西域甚至还没有到所谓的中亚地区。
更不用说阿拉伯半岛了。
因为葱岭和帕米尔高原的关系,西域是一个相对安全,较少受到外界威胁的区域。
所以才会有了近千年的繁荣。
当然,一切都是相对的。
在大食东侵后,事实上西域在文化层面已经与汉文化逐渐剥离了。
这种情况下,要想做到绝对的文化强势,就必须要有果敢,要有文化的征服。
朱由榔现在做的就是这一步。
想想当年强汉盛唐,不就是靠着文化输入最终形成了巨大的影响力和文化圈。
可惜的是没用坚持下去,或者说人亡政休。
封建王朝政策性还是受到皇帝个人太大的制约了。
这也是朱由榔想要改变的。
比起汉唐时期,大明处在一个更加开放,更加多元化的时代。
在这个时代如果能够把握好机遇,是能够做成大事的。
朱由榔的野心不只是恢复西域控制力,还要继续往西,让大明的版图继续扩大。
他有一个十分宏大的目标,那就是让太阳升起来的地方都是大明的版图。
虽然这听起来有些滑稽有些夸张,但实际上是很有可能实现的。
只是可能不是朱由榔一代人能够实现的。
好在朱由榔对太子朱慈煊很有信心,经过朱由榔的教导,朱慈煊一定能够担起这副重担。
...
...
张煌言很快就领导着内阁、六部写出了一份十分详细的章程,并把这份章程送到了天子面前。
朱由榔看的很仔细,不得不说张煌言在处理内政方面的能力确实很强,这远远高于张煌言的领兵能力。
天子就应该能够让更多人处在自己合适的位置,这样才能够人尽其用。
张煌言等人将方案写的很细致,细致到各布政司抽调多少人。
当然,各布政司抽调的人数不同。
譬如有的布政司人口多,那就多抽调一些,有的布政司人口少那就少抽调一些。
总之一定要把所有能够抽调的人都抽调到。
初步计划是先移民一百万人到西域。
当然,朱由榔知道这个数字是肯定不够的。
不过这只是第一批,等到这些汉家儿郎抵达西域,成功的开垦荒地,扎下根来,剩下的事情就好做了。
万事开头难,有了他们做表率,接下来的事情就好办了。
其他人看到那些先一步去到西域开垦的先民们享受到那么多朝廷的优惠政策,又能够安居乐业快乐的生活,肯定愿意主动前往了。
这其实就是一个博弈的过程。
朱由榔要做的就是一步步的引导百姓们前往西域。
西域实在是太大了,理想的话朱由榔希望能够有一千万人移民到西域去。
但如果实现不了的话,最少也要有五百万人。
有了五百万人,朱由榔就有了底气。
届时明军和移民百姓一起努力经营,就能把西域的局势扭转过来。
朱由榔觉得这个方案没有什么大的问题,就命人快速把旨意发出去。
这个时代信息的传递效率还是太低太慢了,等到圣旨传到各地估计也要一个月,那么等到各地百姓真的移民到西域估计至少也要三个月之后了。
...
...
西域,李定国坐在原先叶尔羌王宫的金椅上,面容深沉的望着远方。
奏疏已经命人送出去很久了,仔细算了算时间应该也已经到了吧?
皇帝陛下看到奏报后会怎么想,到底会不会同意他移民西域的建议?
这一切李定国不得而知,所以他和忐忑。
老实讲,他觉得现在西域的情况并不像原先想象中那么理想。
归根到底是因为汉文化的丧失。
只有通过移民,通过大规模文化的普及输入才能够改变。
只有让这里的人打心眼里认同他们是汉人,认同汉文化,认同中原王朝的正统性这一切才能够实现。
陛下应该是能够看到这一层的吧?
李定国希望如此。
其实他很清楚陛下的目标不至于在西域。
陛下很可能想以西域为跳板,进而向更纵深的河中区域挺进。
李定国甚至想过主动领兵前往大马士革。
当然这一切并不是他能够决定的,必须由陛下来决策。
事已至此,他能够做的就是等待而已。
“殿下,急报,从京师来的急报。”
真是说什么来什么,李定国正自神思,亲兵突然兴奋的跑了过来。
“哦?”
李定国愣了一愣,旋即连忙下令道:“快把它拿过来。”
“本来信使是要亲自送来的,可是她一路上赶路十分的疲惫,晕了过去。醒来后也十分的虚弱,便叫我代为拿给殿下看了。”
…
…
南明第一狠人 第八百三十二章 惠及万民(第一更!求订阅,求月票!)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南明第一狠人最新章节!
马尼拉的战斗已经接近了尾声,除了少量来不及撤离的佛朗基士兵,基本上所有的佛朗基人都跟随劳伦斯撤离了这里。
比起一开始的时候如今的郑成功对马尼拉城的了解更加的全面。
详细到一共有多少种类的人,有多少要津如今郑成功都了如指掌。
但只知道这些还不够。
如今明军只是掌控了马尼拉的军事部分,但文化层面的欠缺可谓是更可怕的。
要进行文化输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但这又是必须要做的。
只有这一代的百姓真正认同了汉文化,才能有效的统治。
郑成功深知这一点,所以下令对马尼拉乃至附近城邦的百姓进行汉文化普及。
最直接的就是办社学。
社学在中原是最低等的私塾,类似于启蒙性质。
不过在这里是绝对够用了。
只要能够普及到人,汉文化的推广就会是绝对迅速的。
郑成功的心理预期是用十几年乃至几十年的时间进行汉文化推广,之后彻底使得这里的百姓由衷的崇尚汉文化。
能够完成这一点,郑成功便心安了。
当然马尼拉只是下南洋,打通海上丝绸之路的一部分。郑成功不会止步于此,而是会尽可能的探索未知领域。
只要他能够有决心,海上丝绸之路就是一定能够走通的。
倒是甘辉带回来的一个信息让郑成功很感兴趣。
许多附近的岛国国主听闻明军进入到了马尼拉城,都纷纷表示要来觐见。
这些岛国都是很小的国家,放到中原也就是一个州县的大小。
虽然地盘不大,但毕竟是一国。
如果这些小国都能实现觐见,那万国来朝就不是梦想。
这是无论如何也要实现的,郑成功只希望这一天快些到来。
…
…
“孩儿他爹,咱们真的要搬去西域住吗?”
“朝廷给了十年免税的恩惠,十年啊。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
“这意味着咱们能够攒下很多粮食,甚至能够攒下银子来。”
“咱们能够在西域分到很多地,只要勤快就能活的很好。咱们在关中只能勉强糊口,还要给地主老爷当佃农,这又何必呢。”
“道理是那个道理,可我总觉得哪里不对劲。孩儿他爹,西域到底在哪里啊。”
“西域啊,西域就是在很远的地方。”
“很远是多远?要出关中吗?”
“何止要出关中,西域在陕西的西边。我们要一直向西走,走到头。”
“走到头是什么?”
“一堆的沙子,一堆的戈壁。”
“我们要穿过沙漠戈壁,只要穿过了这这些地方就是绿洲。”
“我们到了绿洲就可以停下来了,到时完全可以种上十几亩地,你就养蚕养鱼,这日子难道不好吗?”
“啊要真能这样的话我当然愿意去,这种日子求之不得。”
“咱们终于不用再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了,终于能够挺直腰杆子活着了。”
“对啊,我这就去把好消息告诉邻居,也让他们去西域讨个活路。”
…
…
“爹,咱家也搬到西域吧。”
“西域?那是什么地方?”
“就是很西边很西边。”
“去那里干什么?叫你借得面借好了没有?”
“哎呀爹,你听我说完啊。要是到了西域咱还借个什么面啊,米面都得堆满屋子。”
“瞎说什么呢,又是听邻居二狗说的吧?这天底下哪里会有这么好的事。”
“爹啊,听说去了西域的一户能够分到五十到一百亩地不等,视人数而定。最关键的是免除十年赋税啊!”
“你说个啥?”
“免除十年赋税啊,县里已经贴了告示了,刘秀才去城里买墨的时候都瞧见了,明明白白的。”
“嘶,要真是这样的话…你让我考虑考虑。”
“爹还考虑个啥啊。朝廷这不就是为了咱们这种家庭准备的法子吗?咱们一没背景二没血统,整日撅着个腚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有啥好考虑的。要想翻身就得去个没啥人压榨咱的地方。我觉得啊,西域就是这样一个地方。”
“你让我再寻思寻思…”
毕竟要举家搬迁,便是再穷的人家也得仔细想一想。
尤其是普通农户,离开这地段可就真的一穷二白了。
“罢了,去就去吧。我寻思着朝廷也不可能骗人不是?既然给这么多惠及百姓的东西,应该是想要咱们往好处走。咱们自己不能不知进退不是?二柱啊,你去跟刘秀才说咱们家报名。爹就是不为自己考虑,也得为你将来考虑不是?”
“爹,这么说你同意了?”
“对,同意了。事已至此,还有什么可犹豫的?咱家也该换个活法了。”
“对,咱们也该换个活法了!”
“爹我们这次去西域一定要活出一个人样来,绝不能叫人瞧不起我们。”
…
…
“哥咱们真的要去西域吗?”
“妹子你听我说,这西域不像你想的那样,一样是要河有河要地有地,要城池有城池。但跟在这里相比,咱们却得多捞到些银子。”
“银子?还能有银子赚?”
“当然,比起这里西域有数不尽的银子,随便走在路上都能瞅见,弯腰都能捡到。”
“当然若是去的人多了,便是一座金山银山也得被搬空了去。”
“所以我们要赶紧去?”
“对啊,去的晚了就来不及了。咱们先走一步这样还能抢在他们之前捞到足够多的好处。”
“多到能够给我买好多好吃的?”
“对,多到能够给你买好多好吃想,再给你买上几匹布,裁出几套衣裳来。”
“再给你打上几套收拾,把咱妹子拾掇的漂漂亮亮的。”
“啊,哥要真是这样的话那可太好了。”
“妹子啊,像咱们这样的人家其实就得拼一拼,搏一搏。原本不可能的事,搏一把或许机会就来了。”
“嗯,哥我都听你的。咱们从小就相依为命,都是你在替我做决定。这一次我也听你的。”
“好,那就这样吧。你也收拾一下我们报上名就走。”
…
…
南明第一狠人 第八百三十三章 大明兵制(第二更!求订阅,求月票!)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南明第一狠人最新章节!
处理完向西域移民的事宜后,朱由榔也没有闲着,而是第一时间将大明军制改革提上日程。
其实他一直就对现今的大明军制不太满意,只是之前一段时间一直没有机会更改罢了。
等到北伐完成,天下已定总算是有机会好好的考虑一番大明军制该如何改革了。
明初立国的时候,太祖皇帝朱元璋考虑的问题是如何让军队能够在绝对忠于皇帝情况下还拥有战斗力。
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朱元璋还是想到了,那就是卫所制度。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卫所制度就是隋唐时期府兵制度的翻版。
两者同样都是军队世袭,而且农忙时节士兵都得下地干农活,说白了和农户也没有什么区别。
但一旦起了战事,这些士兵都能在第一时间完成动员集结,响应朝廷的号召赶赴前线。
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毕竟只有做到了这点,朝廷的权威才能够树立,皇帝才能安枕无忧。
说白了,朱元璋觉得隋唐时期的府兵制很完美,几乎可以满足他的所有需求。所以朱元璋几乎没有任何的犹豫,当即就决定沿用或者说化用府兵制。
这可惜他只感受到了府兵制的形,却没有领悟到府兵制的魂。
换句话说,他认为军队就应该是自给自足的,自己种粮食自己吃,这样他只要分给一些士兵们地,他们就会对朝廷感恩戴德。
毕竟土地资源在封建王朝时期是最不可或缺的资源。
转念一想,似乎确实是这个道理。
可朱元璋忘记了一点,那就是大明时期的人口已经远远不是隋唐时期可以比拟的了。
大明时期人口稠密,中原地区的人口更甚。
这种情况下,朝代初期还好,越往后走人口的压力就会越大,土地兼并的情况就会更加让人头疼。
换言之,土地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即便给卫所士兵都分配了土地,也无法彻底的解决这个难题。
到后来,兼并的土地都集中到了少数卫所的军官手中,普通卫所士兵很难拥有属于自己的土地。
更可怕的是,他们可能连佃户都不如。
佃户好歹还只是给地主打工,并没有签订卖身契。而这些卫所士兵不断签订了卖身契,而且签订的还不只是自己的,而是子子孙孙的。
一代、五代、十代过去了情况并没有发生什么转变。
这种绝望的感觉光是想一想就让人恐惧。
人都是有感情有诉求的,不可能被压榨了还无动于衷。
朱元璋把一切问题都考虑到了,唯独没有考虑到这点。
仔细想想,这确实是他最大的失误。
当然,卫所制度也有他好的一面。
在朝代初期,它的战斗力肯定是要比募兵强的。
但等那些老兵都死了呢,等到更新换代了呢,即便他们的子孙仍然具有一定的战斗力,但再往后走就不好说了吧。
毕竟穷的连马鞍都买不起了,还怎么可能继承家学呢。
要知道习武可是要耗费大量的钱财的。
大明的卫所士兵可无法做到隋唐府兵的家底。
这么一想许多事情就明白了。
随着土地兼并的愈演愈烈,那些昔日光荣无比的卫所兵活的竟然连乞丐都不如。
他们完全就是卫所军官的个人奴隶,呼来喝去没有任何的自由可言。
于是乎出现了逃籍的情况。
许多人宁愿逃走另谋出路也不愿意吊死在卫所原籍这棵树上。
逃走至少还有希望,留下来就是死路一条。
于是乎支撑大明军制的根本制度--卫所制彻底崩塌了。
等到了嘉靖时期,甚至几十个倭寇都敢到南直隶、浙江、福建沿海耀武扬威,更夸张的是一票卫所兵竟然不敢反击。
这让嘉靖皇帝意识到需要做出改变了。
于是乎便有了戚继光,便有了戚家军。
戚家军完全是戚继光征兵募兵组建的,换言之就是用募兵制代替卫所制。
虽然卫所军队仍然保留,但明眼人都知道只是一个摆设,大明今后的作战主力都是募兵了。
可以说时势如此,戚继光只是恰好出现在了那里罢了。
没有戚继光还会有其他人。
这也解释了为何九边各军镇相继都出现了类似的私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