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南明第一狠人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一袖乾坤
郑成功闻言大为惊喜:“这太好了。”
他攥紧拳头道:“我早就说了安庆要打嘛。现在好了湖广和南直隶间就隔了个江西。只要拿下江西就全都打通了。”
张煌言点了点头道:“不错,现在看来大木选择打安庆是打对了。”
“陛下也有意取江西,所以要让我们配合用兵,争取一举拿下江西。”
张煌言十分兴奋的说道。
“都回来了,都回来了啊!”
郑成功眼睛有些湿润。
曾经大明被满清挤压的只剩下两省之地,几乎要喘不过气了。
现在终于到了大明发力反击的时候了。
大明的底气还在,那就有再起的机会。
现在就是一个绝好的时机,一定要把这口气续上!
“拿下江西后就可以向两广、福建进兵了。”
没有人比郑成功更清楚控制沿海城池的重要性。
控制了出海权就等于控制了海贸,就有源源不断的金钱收入囊中。
仅仅靠收农税和杂商税想要养军队太难了。
还是收海税来钱最快。
当初郑氏就是这么起家的。
相较而言眼下的两广、福建比之前更为富庶,郑成功早就眼馋了。
当然饭要一口一口吃,不能一口吃个胖子。
还是先拿下江西再考虑这些事情。
“如此便先让施琅苟活几日,等到本王和陛下拿下江西再率大军杀去取他狗头。”
毫无疑问郑成功对施琅是很痛恨的。但这种痛恨没有到冲昏头脑的地步。
郑成功还是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的,优秀的自制力也是一军之帅所需要的。
“还有一事...”
张煌言犹豫了片刻还是说道:“鲁王想来南京,这件事我一个人决定不了,便想来找大木你商量商量。你看看能不能行。”
郑成功闻言也是神色一黯。
鲁王是张煌言当初拥立的对象。
虽然鲁王没有上帝号,但自称监国和皇帝也就差了一步。
当时郑家拥护隆武帝,还和张煌言之间闹得很不可开交。
不过后来永历获得了抗清势力的一致支持,郑成功和张煌言之间的关系也就有所缓和。
现在鲁王朱以海提出去南京倒也不是什么不合理的要求。
毕竟漂泊在海上的时间久了十分渴望能够踏在陆地上。
那种踏实的感觉让人很舒服很有安全感。
南京又是大明国都,鲁王想去南京十分合乎人情。
可是郑成功和张煌言不得不考虑另一个层面的问题。
那就是天子对此事的看法。
永历是现在天下共主,在天子没有进入南京之前一个藩王率先进入南京意味着什么?
何况这个藩王还做过监国?
这个藩王是不是想争夺大宝之位?郑成功和张煌言是不是想要另寻新主,谋一个从龙拥立之功?
“现在恐怕不太合适吧,主要是人言可畏。”
郑成功叹声道:“万一言官弹劾抨击,到时本王和沧水兄真是不好自处了。”
“是啊,所以我没有答应鲁王殿下,想问问大木的意见。现在看来还是等等吧。”
“等等吧,等到天子进入南京,鲁王殿下再进城言官们就不会多说什么了。”
“那我这便派人去跟鲁王说。”
“嗯。”
“对了世子殿下说想要来杭州!”
张煌言突然想起些什么,十分激动的说道。
“他来做什么?”
郑经在镇江留守的好好的,来杭州干嘛?
“世子殿下说要尽孝。”
张煌言说出这句话的时候郑成功眼眶一红。
在这世上没有什么东西比得过骨肉亲情。
血浓于水啊!
“让他来吧。”
镇江有甘辉驻守郑成功便是放心的。
至于郑经更多起到的是一个鼓舞人心的作用。
他在与不在都是一个样。
“孩子们都长大了,大木你肩上的重担也可以卸下来一些了。”
张煌言感慨道:“真希望大明光复天下的那一刻早些到来。到了那时我们就可以三两好友约起一起游赏西湖。”
“嗯,一定能等到那一天的。”
...
...





南明第一狠人 第二百八十二章 尚可喜的顾虑(第一更!求订阅,求月票!)
广州,平南王府。
尚可喜一边听戏一边对儿子尚之信说道:“朝廷刚刚来了旨意,命本王率兵前往江西,协助朝廷平叛。”
尚之信闻言吃了一惊道:“父王答应没有?”
尚可喜狠狠瞪了他一眼道:“真是屁话,这种事情本王能不答应吗?那可是圣旨,圣旨是必须遵从的。”
尚之信十分不服道:“父王此言差矣。若是放在几年前我们当然没有理由拒绝。可现在清廷节节败退,如今连湖广南京都丢了,有什么资格这么号令我们。”
尚可喜叹了一声,心道这个儿子真是不让他省心啊。
“信儿啊,本王不是常对你讲,看事情要看远一些。虽然现在朝廷吃了几场败仗,但体量摆在那里。蚍蜉撼树,螳臂当车这种事情怎么可能成功?明廷大势已去,现在不过是垂死挣扎,回光返照而已。这天下迟早还是大清的。”
“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这么被人当狗一样呼来喝去啊。”
尚之信自命不凡,尚可喜被封平南王就藩广东以后更是鼻孔都要抬到天上了。
“我们出兵可以,但朝廷总得负责粮草补给吧。若是让我们自己准备粮草,这仗还打个屁啊。”
他哼了一声道:“我都能想到这个主意是范文程那个老狗想出来的。就凭顺治那个猪脑子怎么可能想出这种借刀杀人的毒计!”
“信儿,休要胡言乱语!”
尚可喜赶忙打断尚之信。
“怕什么,这广东是咱尚家的地盘,谁要是敢乱嚼舌根子,我割了他的舌头。”
尚可喜心中十分无奈,他怎么就生了这么一个儿子呢,真是不叫人省心啊。
“父王,这件事咱们可以拖一拖,即便去也不能这么早。”
尚之信眼珠子转了转,继而接道:“若是儿子没有猜错的话,同样的旨意清廷应该也颁给了靖南王。”
如今的靖南王是耿仲明的长子耿继茂。
顺治六年时耿仲明因为部下窝藏逃人被弹劾,惊恐之下自缢身亡。
虽然朝廷宽大处理,并没有将其夺爵,并命他的长子耿继茂袭爵,但耿继茂心里肯定还是有不小仇恨的。
所谓逃人法是清廷当初版本的一项严苛的律法。
因为跑马圈地和剃发令的推行,许多北方的百姓忍受不了所以逃到南方如广东、福建等地。
耿仲明正是因为部下窝藏逃人落得个凄惨下场。
从这点可以看出,虽然尚可喜等人被封藩王,但在清廷眼中他们不过就是一条狗。
需要他们的时候可以把他们放出去咬人。不需要的时候就可以把他们一脚踢开,甚至直接剥了皮煮狗肉吃。
“父王可以等等靖南王的动静,然后再做决断。”
尚之信如此强烈的暗示,尚可喜如何听不出?
儿子这是告诫他莫要做出头鸟,以防成为耿仲明第二啊。
尚可喜和耿仲明是老朋友了。
当初虽然为了争夺广东这块福地作为藩地闹得不可开交,但看到老友这么憋屈的自杀他心里也不是滋味。
如今他继续窝着,等老友的儿子出头,怎么看都不像是一个做伯父世叔应该做的。
“早出兵晚出兵又有什么关系,只要不像吴三桂那样彻底闹翻,这个兵总归是该出的。”
“父王,依我看,吴三桂才是真正的聪明人。”
尚之信见尚可喜还是一副顽固的态度,有些急了。
“正所谓柿子捡软的捏。吴三桂闹成这个样子,就差扯旗造反了,清廷不也没说什么吗?”
他吸了一口气道:“有时候只有把拳头亮出来了,别人才知道你不是好欺负的。”
“吴三桂现在虽然控制了云南,但北面四川也明军,东边贵州又有清军,他的日子也不好过啊。”
“可是至少没人能对他呼来喝去。”
尚之信也是个倔脾气,狠狠的说道:“父王难道想要在洪承畴那个老狗面前卑躬屈膝,听候号令吗?”
闻听此言,尚可喜沉默了。
他其实别的都能接受,唯独听命于洪承畴这点有些难以接受。
再怎么说他也是个藩王,而洪承畴不过是个臣子,听命于这样一个人他的面子没地方放啊。
可以肯定的是,一旦他去江西必然被洪承畴号令。
因为他们是客军,圣旨中也明确表达了这点。
“我儿有什么办法?”
尚之信现在虽然才二十出头,但也经常给尚可喜献策。
“不若找个理由,便说父王你染了病,身子抱恙。请求迟些发兵。”
尚之信咽了口吐沫道:“然后我们拖拖拉拉,等到几个月后再赶到江西,这样说不定仗都打完了。”
尚可喜闻言猛地摇了摇头。
“不可,这也太明显了。明眼人都能看出本王的态度,皇上还不得气死。”
“父王你可得想好了,这去是容易,想要全身而退并不容易啊。”
尚可喜见儿子这般瞻前顾后,有些不满道:“我儿可是担心李定国?顺治十年的时候,本王在肇庆击败李定国。顺治十一年,本王又在新会将其击败。别人也许怕李定国,但本王可是李定国的克星,对其战绩全胜!”
这也是尚可喜最骄傲的地方。别人也许很怕李定国,因为两厥名王的缘故,很多人都是闻李定国色变。
但是尚可喜不会。
毕竟战绩摆在这里,心理的优势太大了。
“父王莫要误会,儿子是觉得明贼突然攻城拔寨,不一定是李定国一个人的缘故。”
“不是李定国还能是谁?难道是因为永历吗?”
尚可喜大笑一声道:“当初永历在两广来回逃窜,就像一只过街老鼠一样。如此胆小如鼠之辈,窃据皇位十几年,若是没有李定国早就被人赶下台了。这样的人,也会改变战局?”
“可是儿子听说,这个永历这两年跟变了个人一样,明军上下都很服他。”
“不说这些没用的了。本王同意你说的不做这出头鸟,但出兵肯定是还要出的。这样吧,本王这就给靖南王写一封信,问问他什么时候出兵。等到靖南王出兵了,本王再出兵。”
见父亲态度如此坚决,尚之信也不好多说什么点了点头道:“儿子这便命壕境的佛郎机人多送一些火炮、火铳来。”
...
...




南明第一狠人 第二百八十三章 大明的前进方向(第二更!求订阅,求月票!)
拿下长沙后,朱由榔的心情总算可以轻松一些了。
之前他总觉得有一颗巨石悬在头顶随时可能砸下。
现在至少明军获得了急需要的空间和时间。
在湖广范围内募兵势在必行。
长沙之战明军虽然赢了但却是惨胜,损失极为惨重。
若是没有医疗兵的加入,伤亡数字还会更高。
这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模式若没有新的兵员补充总会有一天崩溃。
湖广人口很多,在合理的范围内抽丁并不会激起百姓的强烈反对。
何况明军的待遇摆在那里,朱由榔估计许多穷苦人家的孩子会争着抢着来应募。
接下来朱由榔准备稍作休整,等到军队的装态恢复的差不多了就去攻打江西。
之所以选择江西而不是两个、福建,是因为求稳。
江西如今尚在清廷手中,而广东、福建被封给了尚可喜、耿继茂。
这种情况下明军如果贸然进攻广东、福建很可能激起二人的强烈反抗。
而如果明军进攻江西,二人很可能会袖手旁观。
倒不是朱由榔怕尚可喜、耿继茂。
而是当下明军不宜树敌太多。
如果尚可喜、耿继茂能够保持中立,明军就有更多的机会收复失地。
等到明军把江南大片土地收复,届时再南下对付尚可喜和耿继茂就会轻松很多。
这一点朱由榔也派钦使前往南京告诉了张煌言和郑成功,命他们配合行事。
总体来说现在的形势对明军来说还是不错的。
相较于一年前现在的明军更为主动,进可攻退可守。
长沙之战中明军歼灭了清军数万主力。
虽然洪承畴率部逃走,但亦损失惨重。
短时间内清军应该没有能力主动进攻。
明军可以从容不迫的制定作战计划。
在王贺年的建议下,朱由榔派了很多锦衣卫暗卫前往江西进行前期摸底与情报搜集。
事实证明这个举动很有必要。
正是王贺年的重要情报使得明军可以做到知己知彼,虽然有一个遇伏的小插曲但也调整了过来。
若是不知道洪承畴已经到了长沙,那又是完全另一个局面了。
除此之外朱由榔还决定从十三勋抽调一些将领来。
这次战斗中李定国部损失最大,不少部将皆战死或者负伤。
若要恢复元气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仅仅靠虎贲军是不现实的。
而夔东十三家的实力保存的相对完好,从中抽调中层将领来是个不错的选择。
只是朱由榔不知道夔东诸勋对此会不会有什么情绪。
毕竟这有点挖墙脚的嫌疑。
朱由榔会在圣旨中说明这是借用,过段时间会把这些将领和军队还回去。
这样他们应该会好接受一些。
从四川出征以来已经过去了好几个月,朱由榔确实有些思念成都了。
不仅仅是思念皇后和太子,还有文安之等忠心耿耿的臣子。
不知道他们现在怎么样了。
等到南方稳定一些,朱由榔决定迁都南京。
届时皇室和内阁肯定是要跟着迁过来的。
比起武将,朱由榔届时急需要文安之这种大佬级别的文官。
江南的人才比之蜀中还是要多很多的,届时开科取士招纳贤才进入朝廷,必须有一个大佬压阵。
文安之是不二人选。
培养官吏是需要时间的。
也许五年,也许十年他们才能够达到一个相对游刃有余的状态。
朱由榔一直认为天启朝、崇祯朝的朝局混乱和万历皇帝后期不作为不给子孙挑选贤能人才有很大关系。
历朝历代皇帝都会给子孙留下一批可用之才,这样权力的交接才会顺利。
譬如嘉靖给隆庆留下了高拱高新郑,隆庆给万历留下了张居正张江陵。
但是万历给光宗、天启留下了什么?
似乎并没有一个能够叫的出口的名字。
以至于天启皇帝两眼一抹黑,完全不知道该干些什么,该怎么干。
最后还是自己摸着石头过河,培养了一个魏忠贤出来,替他挡枪挡箭背黑锅。
可惜崇祯一上台就把魏忠贤咔嚓了。
自断双臂,自戳双目这个本事朱由榔确实佩服。
朱由榔自然不能重蹈覆辙。
虽然他现在正值盛年还是要注重人才培养。
从现在开始开科取士,也要至少十年时间这些人才能成长起来,二十年才能挑起重担。
朱由榔要给儿子留下一些可堪大用的人才,不至于他百年之后大明又是一团乱局。
大明的内阁体制决定了皇帝只要不是太昏庸,哪怕做甩手掌柜,国家也能够正常的运转。
所以朱由榔要做的便是把这个生锈的体制缝缝补补,再培养一批人才把这个机器运转起来。
至于太子的培养朱由榔是坚持亲力亲为的。
有些皇帝忌惮儿子抢班夺权,故而三缄其口。
但是朱由榔不会。
一来他掌握着兵权,在将士们心中地位很高有着绝对的权威。
二来太子年纪太小,即便有这个心思也没有这个胆子和能力。
所以朱由榔可以放心大胆的向太子传授帝王心术,传授怎么驾驭群臣诸将。
朱由榔可不希望自己的儿子将来成为一个满口仁义道德的君王。
一直被腐儒教授很可能教成这个样子。
所以太子的教育问题朱由榔是要亲自过问的。
朱由榔不知道收复失地,光复天下要多久的时间。
也许五年,也许十年。
即便光复天下,如此严重的创伤也是需要时间去抚平的。
也许一代人就够了,也许需要两代人、三代人。
封建王朝的问题就在于一代两代英明的君主之后很可能会出现一些昏庸的君王。
他们会把大好局面毁于一旦,把祖宗积攒下来的家底败个精光。
然后出现一位雄才大略的君王收拾烂摊子实现中兴。
再之后又是一些昏庸的君王来败家。
如此循环往复。
朱由榔便是希望大明今后能够跳出这个模式。
这就需要系统的培养皇储,尽量让其呈六边形发展,不要有短板。
如此一来在优秀阁臣的辅佐下,不说开创什么盛世,至少能把大明国祚延续下去。
...
...




南明第一狠人 第二百八十四章 长沙募兵(第一更!,求订阅,求月票!)
长沙城中的一间茶馆里,几名茶客有滋有味的聊着。
“听说了吗?朝廷要招募新兵了!”
“啊?朝廷?哪个朝廷?”
“还能是哪个朝廷?现在湖广是谁说了算?”
“明军?”
“那不就是了。自然是大明朝廷在募兵啊。”
“哎,这次不知道要抓多少壮丁。”
“瞎说什么呢,朝廷募兵是自愿的原则,不会强迫。”
“自愿?不是抓壮丁?”
“一个月一两银子,顿顿有肉吃。你说用得着抓壮丁?”
“啧啧这待遇真是可以了,怪不得是自愿...要是我年轻几岁都想去应募了。”
“你就算了吧,人家要的是大小伙子,你都四十多了鬼才要你。”
又是一阵哄笑声,吃茶的氛围十分和谐。
...
...
长沙城外的橘子洲码头,聚集了不少的力棒。
每当有商船到了码头就会有管事的来找人卸货。
他们这些力棒便有了用武之地,将麻袋从船上卸下然后运到这边的土坡上。
搬一个麻袋可以换到一根竹签,等到一天结束后统一结算。
郑大力经常在这里做工,若是运气好了一连很多天都有活做。
但若是运气不好也是一连很多天都没有活做。
最近因为打仗的原因没有什么商船来到橘子洲码头。
郑大力十分无奈的瘫坐在土堆上,眼神中满是疲惫。
没有活就没有银钱拿,没有银钱拿就没有饭吃,没有饭吃就会饿肚子。
就是这么简单的道理,一文钱饿倒英雄汉。
太阳渐渐爬到了正空,晒得人直冒汗。
郑大力嫌阳光晃眼遂眯起了眼睛。
“大力哥,再这样下去不行啊。短时间内应该不会有商船停靠了。”
说话的是一个样貌清秀的孩子。
他比郑大力矮一头,皮肤黝黑黝黑的,一开口说话就露出一口参差不齐的牙齿。
“魏小九,那你说怎么办?”
“要我说我们干脆去城里试试。”
“去城里?不不不...”
郑大力闻言连连摇头。
“城里的活我做不来。我这人嘴笨,容易得罪贵人。”
魏小九捂嘴笑道:“谁说要去城里做工的。”
“不去城里做工?那进城干嘛?”
“应征入伍啊。听说明军在招募新兵,要不要去试试?”
“当兵?”
郑大力一双眼睛瞪的犹如牛铃一般,不可置信的问道:“魏小九你疯了吧?当兵可是随时会丢掉性命的,咱们现在虽然可能吃不饱但至少性命无忧啊。”
“咱也不可能当一辈子的力棒啊,等到你四十来岁干不动了咋办?”
魏小九皱眉道。
“干不动了再说。反正现在不用愁这个。”
郑大力双手一摊,一副无所谓的样子。
魏小九摇了摇头道:“我可不信什么车到山前必有路,即便有路那也是一条死路。”
他顿了顿,继而接道:“何况这明军给开的待遇很好,一个月一两银子,顿顿有肉吃。这种好活上哪儿也找不到啊。”
“你说啥?一月一两银子,还顿顿有肉吃?这不可能吗?”
“咋不可能,明军贴出的告示就是这样写的,我叫人帮我念得。”
魏小九挺直了胸脯道。
“这...这确实很诱人啊。”
就连郑大力也不得不承认明军开出的条件很不错,若真是这个待遇,郑大力确实心动了。
1...8788899091...35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