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宋朝之帝国崛起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唐晓非
赵桓最多就是砍头,抄家,然后将贪官家人流放。
但人家放牛娃就不会这么简单了,各种剥皮、弹琵琶、洗梳、抽肠之类的酷刑一个个上。
你看到弹琵琶是不是还特么觉得挺文艺的,是不是以为放牛娃虽然是个和尚出身,却没想到还是个文艺青年还有洗梳,洗澡和梳头
弹琵琶是用利刃将人的骨头一根根剔下来,可不是用手弹啊!
洗梳就更吊了,将人放到铁板上,扒光,然后往上面泼开水,然后用铁刷子将人的血肉一片片往下刮,直到肉尽骨露,是不是比杀猪还酸爽
同样是开国皇帝的刘邦杀大臣,那是要借自己老婆和丞相萧何之手,来个迂回杀。
放牛娃为什么敢直接这样做是因为大明江山就是放牛娃带着诸将一手打下来的,刘邦停在六善于用人方面,自然手段不一样。
而赵桓呢一场北伐将国界线往北推移,打得大宋气势突然强盛起来,那些热血青年们此时早就对皇帝是死心塌地,崇拜得恨不得跑到皇帝面前把裤子脱了说陛下,随便你怎么搞吧。
所以啊,赵桓不像两府宰相们那些焦虑,以为天都塌下来了。
这天塌不了,大汉开国有刘邦撑着,大明开国有放牛娃撑着,现在大宋崛起,有赵桓撑着,拿什么撑着就凭皇帝手下的精兵强将!
此时皇帝振臂高呼,以宗泽为首的新军便会群及相应,燕云诸军,河北河东三镇,西北精锐,哪一个不是与皇帝出生入死过的
皇帝亲自将战死将士送入了忠烈祠,补恤金到位,军饷到位,哪一个不言天子是圣君
现在唯一虚弱的是南方,那里的人感受不到皇帝的威势,那里的军队也未真正北上与皇帝同袍作战,但皇城司的力量正在向南方疯狂渗透。
这一日,五朝门外的鲜血尚未干,又有三百多人头颅落地,短短半个月,便有一千多人被皇帝处死,这大宋的天空都被杀红了,两府的宰相都被吓破了胆。
这一次的运粮饷银案被后世的史书称为“靖康运粮案”,后世有史学家言皇帝用一千多人的脑袋为新政祭旗,拉开了浩浩荡荡的靖康新政。
三百多颗头颅刚刚落地,一道来自东京城民间的声音竟然传到了九重天的庙堂之上,一位仕子跪在皇宫前,向皇帝上书,言大宋欲革新官吏,须兴百家之论,非儒家一家独尊。
皇城司卫立刻将这名仕子抓捕,扔入了大牢里。
但他的声音却如同虎啸山林般响彻在东京城里,让所有读书人彻底睡不着觉了。
若说皇帝杀贪官,那是有理有据,但兴百家之学又是何据
皇帝严惩贪官,大有兴法家趋势,在这个时候,出现这么一个人,是巧合还是背后有人安排
便有官员连夜进宫面见圣颜,以“诋毁先圣”的罪名,要求皇帝将那位仕子处死,以正国本!
皇帝在杀贪官的时候可不见这些人连夜进宫面圣,现在来了一个仕子,便搅得这些人心神不安,围着皇帝对此妄言进行口诛笔伐,皇帝以歇息睡觉的名义不见,那些官员便跪在外面不起来,最后皇帝让太监传话说一定会好好处理这件事,大臣们才不情不愿回去。
现在的局势是大臣们也不好过,哪一个大臣手里没有点见不得光
第八十四章新的军政和税政
这些时日,皇帝很少上朝,每天拉着两府相公在他的御书房里议事,从早上到深夜,每日如此,吃饭在这里吃,甚至有时候午休就原地闭目养神,随后又开始讨论。
最终终于讨论出一个结果,用皇帝的话来高度总结:要想富,先修路!废完徭役再废赋!
被皇帝拉在在屋子里强行灌输各种奇葩理念整整半个月后,两府相公们脑袋里的脑回来也有一丝改变了,听皇帝说起来,好像是那么一回事。
基本上得出了半个多月前,皇帝提出的七条:
第一条,摆在最前面的是富国强兵战略,也就是说,要让国库和军队强大起来,需要重新定义税收和军队制度。
北宋的军队制度中有一条很不靠谱的就是更戍法:以禁军分驻京师与外郡,内外轮换,定期回驻京师,故称更戍法。
更戍军冠以驻泊、屯驻、就粮等名目。
通常出戍京东、京西、河北、河东、陕西、江南、淮南、两浙、荆湖、川峡、广东等地戍军,以三年为期轮换。
出戍边远条件恶劣地区的军兵,以半年为期轮换。
朝廷临时任命戍军统兵将官,造成兵不知将,将不识兵,易于控制。
此法虽对防止将领专权有利,却削弱了军队战斗力。
好在宋神宗时,罢废更戍法。
但是,更戍法带来的百年积弊,却并未消除,一直影响到现在。
赵桓的意思是将全国分为几大战区:燕云战区、西北战区、东南战区、西南战区和中央战区。
五大战区各配置有最高将帅,称之为经略使,经略使不再是临时委派,而是长期职务,另配置两名经略副使,协助经略使管理战区。
美其名曰是协助管理,其实是相互掣肘,为何是两名经略使侧翻一名副使太容易,两名难度就大大增加了。
副使的权力也很大,不是简单的副职,统兵权在副职手中,发兵权由经略使向朝廷申报后,枢密院和皇帝批准可执行下去。
每一个战区配置五军,每一军常备军一万人,每一军下设三将,每一将下设三指挥使,指挥使下有都,以百人为单位。
经略使可根据战事向朝廷申报招募人数,由皇帝与枢密院签发文书后,放开招募。
赵桓这个独断专权的帝王此时才切身感受到发兵权的重要性,在这里面,相权对皇权依然有一定的牵制作用,例如招募与发兵,都必须还要经过枢密院。
到明朝的时候,就大不一样了,朱元璋集所有大权于一身。
为了巩固皇帝的实力,皇帝除了是国家最高元首,代天牧民以外,还被授予全国战区最高统帅的职位,这是赵桓强迫相公们答应的,也就是说,在任何时候,五大战区经略使的任命都是皇帝说得算,在行军打仗的时候,也直接听从皇帝派遣与任命。
用史学家的话来说,靖康新政对军政的改制,充满了色彩,皇帝除了天下共主的身份以外,还有最高军事统帅的身份,这标志着军事主义在大宋的滋长,预示着扩张时代的来临。
这里面大大削弱了枢密院的权力,皇帝采用手段再一次加强皇权,逐渐开始架空西府。
第二条是兴人丁,人口在后世都是战略资源,更何况在古代。
彼时的大宋,拥有1.26亿的人口,是这颗星球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但赵桓觉得依然不够,人口越多越好,容纳人口的地方肯定多得是,中原装不下就殖民东南亚,东南亚满了就向西挥师两河流域,两河流域满了,就继续向西,跨国小亚细亚,越过君士坦丁堡,进军欧洲,或乘船越过太平洋,入主美洲。
总之,这颗星球足
第八十五章争论
皇帝那一日的七点中,第三点便是商行。
直到今天,相公们才意识到皇帝提出来的这一点的重要性。
可以说,他是大宋经济的支柱,相当于由朝廷话人力物力引领民间来做生意,拉动财政收入。
太宰徐处仁提出,不如以后整个大宋的商业都由朝廷统一规划,这样更加方便管理,这一点立刻得到了尚书右仆射何?的赞同,如此这般民间的商业在朝廷的带领下,才会按照有利于大宋的方向发展,规避很多不必要的风险。
赵桓心中道:卧槽!这大宋的相公们居然要学苏联搞全体制计划经济,这帮人的脑袋真是转得快,才给了他们一个提示,就有这样的想法了,真是太前卫了!
赵桓不得不感慨,虽说弱宋重文轻武,导致军事羸弱,但文治的确昌盛,文官们的脑袋也绝对不是辫子国时代能比的,这个时代的文官,虽然腐儒多了一点,但在思想上却还未形成可怕的禁锢。
不过赵桓肯定是不赞同全体制计划经济的,全体制计划经济很容易出现像王安石变法那样的问题,上不知民间之苦,一切皆按照上面的来,导致朝廷利益与民间利益背道而驰,最后双方都不讨好。
少宰汪伯彦立刻就提出了反对意见:“如此这般,朝廷又要大费周章对官员改制,不知又要惹多少麻烦出来。”
徐处仁道:“朝廷掌家国枢要,自然是由朝廷来掌控,如若不然,商人逐利,利害百姓,国则乱!”
李纲也说话了:“臣也赞同徐相公所言,陛下承圣人之道,代天牧民,朝廷掌枢要,国富,百姓不一定富,百姓富,国必富,是以,皆由朝廷统制,可合理掌控财富去留,防止商人利害百姓,亏损国家。至于汪相公所言官员改制一事,臣以为,大宋官员积弱百年,是时候借此改制了,否则新政推行必有难处。”
赵桓倒是对李纲另眼相看了,虽然这由朝廷全部接管的计划经济赵桓是不同意的,但官员改制与经济之间的关系这一事,李纲是说对了。
真正要做成一件事,不是靠喊口号这么简单,也不是大家坐在一起讨论完了就一定可以做成了,更不是设计好了完美的方案就没事了,这才刚刚开始,执行层面的事情才是最难的。
北宋的行政效率本就因为官员冗长问题几乎快要瘫痪了,这个问题不解决,一切想法都是飘在空中的。
所以官员改制是一定要进行的,这一点赵桓是不允许任何人来挑战的,他如今手握兵权,谁敢在这上面做阻挠,带着谁便杀谁,绝不姑息!
“王介甫之祸,徐相公、李相公难道忘了”汪伯彦面露嘲讽道。
王安石之乱才过去了几十年,连新旧两党的余孽都还在这朝堂上,一旦动了官员改制,必然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引起大宋官员的动荡,谁敢保证不出大问题
李纲正色道:“百年积弊,当除之,方可富国强兵,吾等身为宰府,焉能如小官小吏一般前怕狼后怕虎!”
汪伯彦道:“治大国如烹小鲜,李相公这是要刮骨疗伤,若是手法稍微不得当,骨头挂断了该如何!”
他一席话,怼得李纲沉默以对,不知该如何说。
李纲这人的特长是执行能力,谋划能力却是弱了很多,自然是说不过汪伯彦的。
而刘彦宗却是清楚得很,
第八十六章下任务
开海可以说是大宋原始资本积累最快速的手段之一,赵桓对开海寄予厚望。
大宋的陶瓷、丝绸、手工艺品等等都可以卖到海外,且有皇家舰队亲自运输,那个时代的中国,这些东西都是遥遥领先世界的,大中华地区的国家,对大宋的东西,那是如获至宝。
尤其是各个国家的贵族阶层,对大宋的工艺品近乎痴迷,就像后世的有钱人对欧洲的奢侈品痴迷一样。
不仅如此,赵桓还想着要将大宋的东西运输到印度、泰国、甚至阿拉伯,还有非洲等等地方。
与此同时,他还要将圣人教化也远播海外。
他只有一个目的,让华夏真正强大起来,强大到以后的一万年,这个星球的规则都是华夏制定的,无论是军事规则、经济规则,还是文化规则!
甚至让后世的全世界人都觉得,华夏人才是世界上最高贵的!
中国古代有一个很不好的习惯,就是喜欢将所谓的圣人的那一套像宝贝一样掖着藏着,来区分自己与周边异族的不同,但偏偏对科技领域真正能推动发展的东西弃之如敝履。
恰恰后世的欧洲文艺复兴却是相反的,他们对科技领域的东西都保护得严严实实的,对文化的输出非常强大,以至于基佬国的大炮打到哪里,哪里就有神棍传教。
这是赵桓这个异端所不齿的,谁以后不配合他搞文化输出,他就弄谁!
对于开海,大家没有什么好讨论的,因为大宋从太祖时代,就和周边的国家有海洋贸易,尤其是日本,日本这个国家对大宋的一切都如获至宝。
日本这个国家对大宋崇拜到了什么程度呢在日本很许多苏粉,对苏东坡的诗词倒背如流,并且有很多富贵人家的女子做梦都想到大宋来找苏东坡,并且嫁给他。
这还只是对苏东坡的崇拜,对大宋本土的向往也是到了令人惊诧的地步。
有很多日本女人专门来大宋来,找大宋的男人睡觉,直到怀上孩子为止,怀了孩子回国,那就是地位高人好几等的人上人,不因为别的,仅仅因为自己的孩子体内流淌着的是大宋男人的血液,血脉更加高贵。
便是前几日都有皇城司卫向赵桓禀报刘彦宗那货跟好几个日本女人搞在了一起,搞得是如胶似漆,这头老牛的力气一点也不比年轻人差多少。
所以啊,大宋对外的海洋贸易,是有先天优势的。
关于未来的海军大臣,赵桓都想好了,就让赵构去干,赵构绝对是一个很聪明的人,他在做南宋的皇帝的时候,虽然没做过什么好事,但开海却是走对了,并且做得非常好。
甚至赵构如果愿意在海外找一块封地,赵桓也是绝对支持的,毕竟这大宋朝,能和赵构比的亲王,的确没有。
议论完开海,赵桓认为最重要的一块开始了,就是皇家科学院的设立。
宰相们似乎对这一块并不热衷,他们认为皇帝设立科学家最多是给军队配置精良设备,并无其他用途,军器监一直在做这件事。
但赵桓不这么认为,后世的几次工业革命,哪一次的不是伴随着一两个影响世界的强国崛起为何又崛起皆因为掌握了科学技术!
后世有一个伟人曾经说过一句话: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只有科学技术,才能让人类的生活更美好,才能一次次在人类经济发展到瓶颈后,再次突破,迎来新的时代。
如果华夏要掌握以后一万年的话语权,就必须科教兴国,将科学植入到每一个国民的细胞里
第八十七章义与利治国?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赵桓的任务是几乎完成不了的,若是他不强行废除徭役,东府还可以通过压榨百姓来搞钱,但是现在皇帝一句话,废除徭役,东府的相公们就各个要崩溃了。
还好皇帝承诺两年期限再废除杂税,如若不然,汪伯彦、唐恪等人真要上吊自杀了。
却说这大宋的朝堂上,一时间是风云诡谲,皇帝要改制的消息很快就透过了严密的皇城,传播下去,一时间东京城内各处议论纷纷,各州县的官员们稳坐官衙内,倒是不似京官那样担忧。
毕竟下面的人天高皇帝远,影响也不算大,最多是东京来什么政策,下面就怎么做,至于做不做得了,那就不必去思考了,反正什么事都先由上面的相公们顶着,再如何也轮不到自己一个小官头上来,还是继续去收自己的佃租吧,数数钱,玩玩女人,大宋的死活关我屁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