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回到宋朝之帝国崛起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唐晓非
    就像好好陪着这个小家伙。

    赵桓笑道:“柔嘉真是爹爹的贴心小棉袄,爹爹有你,什么都不愁了。”

    柔嘉放下西瓜皮,抱着赵桓道:“爹爹,你还没有回答女儿的话呢,可以多作一些衣衫,卖给像女儿这样的小女孩”

    “这是为何呢”

    “你想想呀,所有人的爹爹肯定都像女儿的爹爹这样好,愿意给女儿买新衣裳,所以更赚钱。”

    看着柔嘉人小鬼大,一脸认真的样子,赵桓顿时哭笑不得。

    这小妮子说得好像很有道理啊,后世的市场经济里,小孩子的钱是最好赚的!

    “好好好,柔嘉说得好。”

    赵桓心中叹了一口气,民间苦,许多地方的百姓连吃饭都吃不起,只能吃草根,许多地方的小女孩,生下来,一辈子可能都不会有一件新衣裳,哪里有钱买新衣裳。

    柔嘉似乎发现了赵桓眉宇间的忧愁,她道:“爹爹是觉得女儿说的不对吗”

    “对,我的柔嘉说的是对的。”赵桓一边抚摸柔嘉的头发,一边温柔




第二百二十三章改田为桑,百姓无活路?
    徐处仁、唐恪和周朝三位辅国宰臣屁颠屁颠就跑来了。

    跑来之前,王奎安已经悄悄给他们通了信。

    于是三个人不约而同在心里将刘彦宗臭骂了一顿。

    但还是要硬着头皮去见皇帝啊。

    这改田为桑是国策,朝廷缺钱已经不是一两天的事了,大型商业也是天子坚决要执行的战略。

    但百姓死活,也是天子坚决要关注的事情。

    所以说啊,这事……

    三个人同时一致在想:要找替罪羊了。

    这替罪羊倒是好找,下面一捞一大把,唐恪担心的是,真的延缓了改田为桑的政策后,丝绸的生产原料供应不上,他的任务完成不了。

    唐恪的任务完成不了,徐处仁的任务当然也就完成不了。

    政事堂的任务完成不了,周朝今年的财务账目就不好看,不好看当然要被皇帝追究。

    所以啊,这三个人现在不约而同达成了一致:必须改!

    当三人到的时候,皇帝正穿着一身白衫,带着帽子,坐在湖边垂钓。

    “微臣参见陛下。”

    “徐处仁,你给朕说说明州改田为桑的事。”

    赵桓的声音平静如水,但徐处仁心中却如履薄冰。

    皇帝才二十五岁,但帝王的气息却已经日益内敛,一些情绪也快要到收放自如的地步了。

    “回禀陛下,明州山川与平原交接,气候湿润,有田二十万亩,与杭州渡口相去不远,最合适做桑植之地。”

    徐处仁从两点来选择了这个地方:一是运输成本上,二是时间成本上。

    实际上,唐恪还在明州划定了秀坊,要在那里也建立一个规模不小的秀坊,与杭州的秀坊形成分庭抗礼的局势,这样才有活力。

    这一切看起来都没有问题,非常合理。

    至少站在他们这个高度来看这些事情,都没有问题。

    说给皇帝听,也有足够的理由让皇帝满意。

    但是,这政策落下去,便有下面的人为了立功,争先恐后要将事情尽快拿下来。

    快到什么程度呢等不及的程度,仿佛今天这田不全部改了,明天他们的乌纱帽就不保了。

    这种现象也是好事,足以说明赵桓领导的新班子做事够积极够快。

    但所有的事,不是积极,也不是快,就能办好。

    而下面的人办了这些事,态度也没有问题,上面的人还不能随便批评,要不然寒了心,以后谁干活

    所以这中间就需要有人出来拿捏一个度了。

    古代也有立项的管理方法,例如北伐的时候,赵桓任命种师道为河北与河东宣抚使,相当于临时组建了一个项目小组,种师道是小组的组长,拥有名义上的最高指挥权和监督权。

    但这种管理方法不常见,至少一些日常的事物上不会用。

    赵桓道:“嗯,你说的有道理!”

    徐处仁心中微微缓了一口气。

    赵桓接着道:“明州百姓告状到东京城了,自古百姓好和事,能够和和气气说话的,他们不会轻易闹事,但凡有口饭吃,他们就心满意足了,现在显然是不让人活了。”

    皇帝这句话刚说完,谢大海已经急奔而来:“陛下,南方有急报。”

    赵桓一只手拿着鱼竿,一只手接过谢大海呈上来的信,看完之后,递给了唐恪。

    唐恪一看,当场面色大变。

    这正是杭州知府胡玉的信,上面写着明州知州孙良全征调厢军,对明州百姓施行强制售卖良田!

    这孙良全是正是唐恪的人,而胡玉则是徐处仁的人。

    胡玉在新开头高度称赞了天子的改田为桑的国策,但随即又恶狠狠同批了孙良全仗着有人撑腰,胡作非为!

    这个撑腰的人自然就是当朝的参知政事、商部尚书唐恪了。

    &nb



第二百二十四章扶桑自古是华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这一日,赵桓带上皇后和韩妃一起到延福宫避暑。

    赵桓心血来潮,三位围着桌子开始吃火锅。

    其实,宋朝在古代各朝做对比,是吃货天堂。

    宋朝最有名的吃货是苏东坡,他被贬官贬到哪儿,就吃到哪儿。

    更奇葩的是,苏东坡是宋朝的全民网红,全国到处都是他的粉丝。

    既然偶像爱吃,于是大家也都跟着吃。

    宋朝的菜和香料的品种也已经很多,经过汉唐不断努力,丝绸之路的千年的交流,许多中亚一带的香料和食物都进入到了宋朝。

    不过,宋朝皇帝吃饭并非每顿都是山珍海味。

    但宋朝皇帝吃的最素雅的,与唐的大气排场,明清的富贵排场不一样,宋讲究的是高雅。

    为了追求好看和别致,御厨给皇帝做的菜,每一盘的分量都非常少。

    当然,皇帝的每一餐,有三十道菜,所以也不愁吃不饱。

    据说皇帝每喝两口酒,就会换一道菜,好在宋朝的酒度数很低。

    自从赵桓给自己换了饮食后,赵桓平日很少喝酒,虽然每一顿都有肉了,不过吃的也不多。

    但最近一段时间,赵桓心情大好。

    今日带着皇后朱琏和韩晨晨到了延福宫,刷漆火锅来。

    赵桓很喜欢吃牛肉,但牛肉在古代的菜桌上是被禁止的,不过他还是让人偷偷给他送牛肉吃。

    今天,餐桌上并没有牛肉,但却有羊肉。

    赵桓特地让御厨将羊肉切得薄如丝绸。

    而做这饭菜的御厨来自蜀地,这个时候的蜀地已经形成了川系。

    宋朝没有辣椒,但有胡椒和芥菜,生姜也用作调节辣味。

    几人吃得满头大汗,一边的宫女们看得有些目瞪口呆。

    若说宋开朝以来,哪个皇帝行为最奇特,就属当今天子了。

    他不仅仅在吃的上面打破了传统的宫廷规矩,还在穿方面开始玩花样。

    夏天的时候,不同前几任皇帝,当今天子就一件白色丝绸长衣,一双木屐,将乌黑浓密的长发随意竖起来,显得有些不和威严,甚至有点不羁。

    但这却给死气沉沉的宫廷带来了很多升级。

    就说这延福宫,是太上皇之前最喜爱来的宫殿,这里独立于大内,是属于外面的一座宫殿。

    这里摆满了太上皇的书画,全部被当今天子命人给搬走了。

    他又让人装扮了一番,将原来画画的空地整成了他运动健身的地方,将之前委婉清新的东西,都换成了古朴简约而不失大气的。

    赵桓饮了一口酒,笑道:“皇后喜欢吃辣!”

    “妾身对芥菜的确情有独钟。”

    赵桓道:“你知不知道朕派沈浪去东海尽头了”

    “妾身有所耳闻。”

    “那皇后可知朕派沈浪去东海尽头所为何事”

    “陛下睿智如海,妾身不得而知。”

    韩晨晨也一脸好奇看着赵桓:“陛下,东海尽头是不是真的有仙山”

    “仙山倒是没有,不过却有一块美丽的土地,那里有很多宝藏。”

    赵桓如此一说,两女都用期待地目光看着他,显然希望他讲下去。

    “古籍《山海经》:下有汤谷,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

    “这里面的扶桑便在东海尽头,便是朕派沈浪去寻找的地方,那里位于世界的最东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

    按照赵桓的说法,后世的美洲就是扶桑。

    事实上,后世许多人以为日本是扶桑,但这个说法有待商酌。

    日本人在唐宋时对华夏文化到了跪舔的地步,自然要从华夏古籍中找到他们的一块位置,来刷存在感。

    就自我不要面皮地将扶桑往自己身上贴。

    《梁书诸夷传扶桑国》记载:“扶桑在大汉国东二万余里,地在中国之东,其土多扶桑木,故以为名。

    &nbs



第二百二十五章改稻为桑之争
    朱琏和韩晨晨去后院赏花。

    待大臣进来,行完礼。

    赵桓开口道:“孙良全,你看看这个。”

    王奎安将刘彦宗所呈上来的汇报给了孙良全,后者匆匆一看,顿时大惊:“陛下,臣罪该万死!”

    皇帝没说话,孙良全就跪在那里,脑袋埋在地上。

    “诸位都有何话要说”

    胡玉道:“陛下,臣在出发前来东京的路上,得知明州已有百姓失去土地,别无生计,而入山为寇了。”

    他此话一出,在场的诸位宰相皆是一凛。

    没想到事情这么快就闹到这个地步了,这可是标准版本的官逼民反啊!

    当年的方腊造反不就是这样吗

    才过去几年!

    赵桓剑眉微微蹙起,凛然道:“有多少人”

    “约八百余人!”

    他这话一出,在场的人都倒吸了一口凉气。

    尤其是唐恪,冷汗直流。

    这件事是他负责的,改田为桑虽然得到了赵桓的同意,但是具体怎么改,可是由唐恪来做规划执行。

    现在竟然逼得八百人入山为寇,说明事态已经非常严重。

    甚至可以说明州的民情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

    胡玉又道:“请陛下恕罪!臣斗胆,已经将明州的田地全部压下来,所有售卖暂停!”

    唐恪一听,顿时要跳脚了。

    你好大的胆子,这是朝廷的命令,政事堂的掌印都盖下去了,你公然违反政事堂的命令,你这知府是不想干了是吧!

    但是唐恪不敢说啊。

    一是皇帝在这里,二是人家胡玉还有另一个身份。

    什么身份

    两浙路的提点刑狱司的司宪,这个职位是属于督察院和大理寺交叉管理的。

    也就是说,胡玉算半个刘彦宗的人,掌管两浙的司法督察权,且还涉及到了民事案的司法权。

    知府这种官员向政事堂汇报,但司法这一块,政事堂就无权插手了。

    显然,这个胡玉明面上是徐处仁的人,其实是刘彦宗的人,说到底,是皇帝的人。

    当然,其实大家都是皇帝的人,这里是站在这件事的角度来分的。

    胡玉这话让徐处仁心中一缓,若真的事态严重下去,他这个太宰的差不多该换人了。

    现在徐处仁也完全不和唐恪站在同一条战线上了,他坚决反对现在的做法。

    赵桓沉默不言,这个胡玉他非常欣赏,难怪刘彦宗要推荐他坐两浙路的提点刑狱司的司宪。

    在官场上,能找到这种主动承担事情、承担责任的人,已经不多啦。

    不过,虽然这事官场的事实,但主动承担责任却是他们的职责,且这事涉及到了延迟改田为桑的政策,所以赵桓不能随便表态。

    一表态,这件事就很容易被皇帝带偏了。

    到底是改,还是不改

    现在八百人跑到山里,后患无穷,这事肯定是要推迟了。

    怎么推推到什么时候,三年之内,朕的1亿2000万能不能赚到
1...6667686970...30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