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宋朝之帝国崛起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唐晓非
徐处仁道:“臣亦赞同赵相公所言,如此这般,方为圣道,便另立一府衙,专门传授百姓农学、工学或商学,甚至大学也不拘泥于少年人,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只要想学,朝廷不当有年龄限制。”
赵桓道:“唐爱卿以为如何”
“臣亦赞同赵相公与徐相公所言,可做了两手准备,一是鼓励百姓能上学的上学,无论老少,不过下户、五等下户家中贫瘠,不一定上得起学,二是多多开设如农学速成馆这种简单之学,无偿授业,足以满足百姓的需求。”
赵桓点了点头,如此这般,便要逆推大宋的教学体系了。
石子明按照赵桓的想法,将大宋的教学体系分了小、中、大三等,是为了提高人们的知识水平。
但其实还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例如大学的等级,大学毕业后,是入朝为官,还是进入民间
进入民间能做什么
大宋的商业整体来说,还太单薄,就业机会不多。
而且因为之前科举积累下来的冗官问题,实际上到现在还没有根本性解决。
赵桓是他娘的杀了很多人,但和五十万公务猿这种数量比起来,赵桓杀的那些又算什么
目前还有大量的在编人员是无所事事的,靠朝廷养着的。
而现在朝廷要在各地开设无偿授业的免费速成馆,这些人就派上用场了。
赵桓记得去年的时候,便让徐处仁将陈旉的农书》印刷下来,下发下去,不知此事进度如何了。
“徐爱卿,那农书》的印刷和授业到了哪一步”
徐处仁道:“回禀陛下,农书》先后已经印刷3000册,下放到京畿路各镇上,由镇监对每一个镇做统一管控。”
“徐爱卿,此事需要给朕交个结果出来,朕要可以看得见的结果,证明百姓们真的在学农书》,并且学到了实用的东西,农书》是要推行到全国的,现如今京畿路若是都推行不下去,更别说整个大宋。”
徐处仁道:“陛下放心,臣定亲自去视察。”
“有劳朕的太宰了。”赵桓道,“农业问题一日不解决,朕一日寝食难安。”
“陛下心怀黎民,臣等当为陛下分忧。”
赵桓思忖片刻道:“如此,农学速成馆便放置到各个镇、乡里,手工艺、商学速成馆,便放在城里,另外,叫速成馆不太好听,便叫民学。”
正好这大宋朝的公务猿也是臃肿,就算赵桓有心要砍,也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砍干净的,不如将这些人用起来。
赵桓又道:“赵爱卿今日所说的那件事,朕会让人去处理,这四策中对乡村下户和坊郭下五等户的借钱政策还需商酌,朕以为,乡村下户和坊郭下五等户要借贷大宋银行的钱也不是不可以,需要在由朝廷兴建的纺织厂、艺造局等地方工作至少五年以上,掌握了些许手艺,取得了朝廷对其的认可文书,凭着文书可以向大宋银行借贷部分钱财,以做其商贸钱资。”
“另外,严查民间高利贷者!”
赵鼎道:“陛下圣明,如此这般,风险依旧在可控之内,又能鼓励更多人兴百工之事。”
赵桓又道:“此事本是朕交给唐恪,让他在民间给朕先扶持一批民间商人的,便由唐爱卿来去办理,朝廷每年多少名额,你与徐爱卿去计较,他是要完成朕给他的任务的,五等下户的收入,他会据此与你商定名额数。”
唐恪心中叫苦:“臣遵旨!”
赵桓心里乐着,就让徐处仁和唐恪去掐吧,掐一个结果出来给朕就行。
如此银行于大宋商贸四策》便由赵鼎回去重做修改再议,几位大臣刚走。
赵桓便将刘彦宗叫来。
刘彦宗前一段时间在东京城的日子过得非常舒服。
为什么
因为皇帝不在啊,没有人找他。
于是他趁着这个空档,每日去和小姑娘们谈人生谈理
第二百五十三章这么贱的要求,不答应怪不好意思的!
张沅昨晚带着几个公子哥,去东华门外的快活到卯时才回来,他刚关上门,外面就传来敲门的声音。
那敲门声非常粗暴,如果不开门看,还以为是一群土匪黑灯瞎火的时候上门来抢劫了。
喝得醉醺醺的张沅脑子有些不清醒,但从小养成的狂傲和自嗨的性格让他立刻变得暴躁起来。
“妈的!谁啊!敢敲老子张府的大门!”张沅怒道,“来人!不管是谁,出去打一顿再说!”
几个家丁抄起家伙便要出去,门刚打开,其中一个家丁被一脚踹飞进来,撞在张沅身上,撞得张沅闷哼一声趴在地上,随即开始惨叫。
“混蛋!”张沅大怒,爬起来就要发表。
何礼明三两步便走上来,一巴掌抽过去,啪的一声,抽得张沅趔趄了两步。
“老子是皇城司指挥使何礼明,你他娘的刚才骂谁!”
张沅一听此人来头,顿时全身一惊。
何礼明可是东京城的名人,人送绰号“白无常”,为何会有这样的绰号
意思是被他带走了的人,基本上都去见阎王了。
你想想啊,大黑天的,白无常突然来了你家,你是什么感受
张沅的酒都醒了,刚才还因晚上床上运动过量导致的腰酸背痛,现在立刻全部没了。
何礼明身后跟着八个皇城司卫,每一个人都身高八尺有余,着墨色锦袍,上面绣有彪的图纹,气势威严,腰间配有四尺笔直月眉刀,面色肃冷,杀气森森。
“何……何上官,是什么风把您给吹来了,快……快屋里请,这大雪天的……”
“不必了,我等奉命来抓人!”
张沅吓得腿都软了:“抓人不知何上官要抓谁”
“当然是抓你!还有令尊张中丞!”
“何上官这是为何下官向来洁身自好,两袖清风……”
“这话留着去督察院说吧!”何礼明冷声道,“来人,将张沅绑起来!”
“何上官,下官冤枉!下官冤枉!”张沅吓得面色发白,连忙转身便要飞跑进去。
但是他刚吃完药做完床上运动的身子骨软绵绵,像是踩在棉花糖上一样。
被一个皇城司卫一只手便拽了过来,像拧一只小鸡仔一样。
“何上官!下官是冤枉的!下官是冤枉的!”
此时,已经惊动了屋里面的人。
大堂的灯火立刻被点燃,张府的下人们整齐地从里面小跑出来,一个中年男子走了出来,看样子是刚醒,一脸睡意。
张沅一看张宏来了,瞬间仿佛揪住了救命稻草:“爹爹,快救孩儿。“
“何上官,深夜来此,有何贵干”
虽说张宏这个殿中丞是从五品,比六品的何礼明还要高一级,但谁都知道,何礼明是皇帝的亲军,便是他这个同为是皇帝近臣的殿中丞见了,也乖乖的叫一声上官。
何礼明道:“张中丞,来得正好,省得吾等进去拿人了,跟吾去督察院走一趟吧!”
张宏微微一怔,这督察院可是有进无出的地方,所有文官闻风丧胆。
为何深更半夜,皇城司会找上门来
定是这个逆子在外面惹了祸端!
张宏正要说,却被何礼明打断:“张中丞勿用再言,请!”
张宏面色铁青,他道:“本官现在要进宫面圣!”
“吾等便是奉了天子之命前来!”
张宏全身一颤。
雪越下越大,在靖康二年年末,这场因书馆之争的小事而引起的学术界震动,此刻,正在雪夜里酝酿着。
大宋的读书人到底有多骄傲
皇帝已经送了十几万儒生分别去西南和陇右都护府,去那里去发挥他们的热量。
但是,当皇帝真正开始推行新学的时候,依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
就说赵鼎遇到的书馆那件小事,看似一件小事,仅仅只是官宦子弟在欺负普通白丁,但这背后,却涉及到了大宋的最高学府:太学!
用刘彦宗的话来说:那晚张沅身边几个年轻
第二百五十四章旧学之争起!靖康二年年终汇报!
其他几个人脸色瞬间就白了,尤其是被打得皮开肉绽的张沅。
那可是太学生啊!
这帮人一句话都不说,直接就杀了!
何礼明脸上挂着淡淡的微笑,仿佛邻家的大哥哥,但他手里的月眉刀却在滴血。
“张沅,老老实实交代昨晚在书馆的所有事,一个字都不许错,否则本座让你求生不能求死不得。”
说这话的时候,何礼明脸上依然挂着淡淡的微笑,看起来人畜无害。
但在场的没有一个人会真正认为他人畜无害。
蔡文的血还是热的!
“还有你们几个,将昨晚的事情都老老实实说出来。”
刚才还一个劲在哪里骂的几个太学生瞬间就老实了。
就像后世网络上热情的网友们,骂归骂,老子在网上能站在道德的制高点,骂死你,但你突然跑到我家里说要弄死我,我立刻跪给你看。
大爷,饶命啊!
那几个太学生已经吓得哇哇直哭,刚才的硬气早就抛在九霄云外。
当下,便将昨晚的所有细节交待得一干二净。
一边的主簿将他们说的话一个字不漏记下来。
最后,何礼明得出了一个结论,他轻轻修理着他干净整齐的手指甲,漫不经心道:“你们公然对抗朝廷新学之政,欲祸乱国朝,意欲颠覆大宋。”
说完,何礼明便转身离去,留下一脸懵逼的张沅。
如果再给张沅一次回到昨天的机会,他绝对不会去打开那扇窗户,正是因为他去打开了那扇窗户,吸了一口早晨的新鲜空气,增加了食欲,早餐多吃了几块肉。
肉吃多了,力气就比平时要大,精力也要更加旺盛。
精力一旺盛,就像去逛街。
结果逛街就遇到蔡文这几个太学生。
遇到这几个太学生,大家就想着一起吃中午饭。
吃中午饭,大家就开始聊天,聊着聊着就聊到了最近的什么农学速成馆,什么书馆。
吃饱喝足,又不愿动了,就四处闲逛,直到晚上,就是因为中午吃多了,晚上兴致来了,去的路上经过了书馆。
然后就发生了在书馆的事情。
所以啊!
再给张沅一次机会,他绝对不会打开房间里那扇窗户,而是选择老老实实在家里趟一天,这样什么都不会发生了。
一觉醒来,他还是他,而不是现在在督察院的牢里,被打得遍体鳞伤。
那几个太学生脑子里都是狗屎,眼睛里都是他们至高无上的道德和神圣不可侵犯的圣学。
但张沅作为大宋朝一名“合格”的官员,却是深深知道,自己成了政治的牺牲品了。
这么屁大点事,顶多是官员欺压小老百姓,嘲讽了几句而已,就算天子震怒,也断然不会将自己投入狱中,最多罚俸禄,降官职,或者直接罢官。
他从何礼明的话里面已经听出来了,督察院的立案绝对要对他这件事上纲上线。
大宋朝的官员们最怕的是什么
是皇帝责骂吗
不是!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皇帝责骂你,是你的荣幸。
雷霆雨露皆是君恩。
皇帝的时间多宝贵,能拿出时间来骂你,在你身上浪费情绪,说明你是皇帝看中的人。
所以,大宋朝的官员们到底最怕什么
最怕自己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这种东西是最无奈的,最不可能挽回的,最倒霉的。
所以啊,张沅肠子都悔青了。
万万不该睡醒了打开那扇窗户啊!
第二日,朝堂之上。
徐处仁汇报了几个重要的事情。
一、去年关于迁移二十万人到东京城一事,已经完成任务,今年东京城多了二十万人,一部分人住进了城外的新宅区,一部分人则在城内租房住下,极少部分人在东京城内买了
第二百五十五章张沅案
石子明不过二十八岁,却掌了大宋教学、舆论两大块。
大宋的学术风气乃历朝历代之最,其地位不言而喻。
皇帝欲行革新之举,却将此重任交给了一个二十八岁的年轻人。
仅仅是因为他写了一篇百家大世疏》
这大宋天下的儒林泰斗虽然安静地传教着自己的学术,但内心肯定是不服气的。
朝堂上的大佬们皆知石子明从政经验不足,不过心里也十分清楚,皇帝要扶持他,便是有大佬为石子明在背后推波助澜,助他扫除障碍。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