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成了仁宗之子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布袋外的麦芒
赵曦的话里信息量不少。最为明确的就是:臣工们的奏折,以及狄青放在哪里,都只是根据朝廷的需要而定,而不是臣工们嚷嚷就行。
只不过有时候需要臣工奏折这个借口罢了。
当然,能不能体会到这层,就看各人的领悟了。
“官家,狄汉臣回朝职衔为何”
赵曦看了看文彦博……枢密院有你和韩琦,若再把狄青放到枢密院,还不被你俩挤兑死呀
老头精忠为国,被你们一次又一次的恐吓。算了吧,狄汉臣是个宝,我可无意让他在甲子之年再受你们的气。
“狄汉臣回朝与解决护卫营营地功能相关。”
确实,以狄青的品级,在国朝除了开朝时的世家武勋,还真没谁跟他相提并论的。这就解决了司马君实所说的护卫营无高品级武将的问题。
同样,狄汉臣如今的职衔,给一个护卫营营地的主官,似乎更像是贬黜……
难不成官家相信狄汉臣包藏祸心
没人说话了。此一时彼一时,狄青在枢密院,不管是韩琦还是文彦博,都可以挤兑,也可以联络臣工弹劾,随意找茬。
可狄青若跟朝堂撇开了,谁都清楚,那人不足为虑。如果再被官家怀疑,没必要落井下石了。
“官家,狄汉臣……”
君子就是君子,欧阳修倒替狄青鸣不平了。
“听我说完……既然朝臣有意改变护卫营职能,那咱就改变。”
“将护卫营附属的工坊全部迁出护卫营营地,搬迁至工坊城。扩大护卫营规模,筹建大宋讲武堂。”
“讲武堂以培养训练国朝将帅为主要职能,要文武并济,双管齐下,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讲武堂设文院长和武院长,分别负责将领的武训和条令条例执行,以及文化水平的提升。”
“讲武堂院长由我亲自兼任,以提升讲武堂的规格,如此便不存在狄汉臣高职低用的问题。”
“狄汉臣任讲武堂第一任武院长,而文院长由同知枢密使吕公著担任。讲武堂的武院长必须是久经战事的名帅担任,而文院长必须是有讲武堂经历的文臣,且有领军经验者的文臣,常规兼任枢密院同知。”
“讲武堂设将帅班,校尉班以及军卒班。将帅班轮训军厢以上的将领,校尉班轮训营都以下的将领,而军卒班继续执行选兵法。”
“讲武堂一届为三年,三年学满并通过考评者,分于军中任职,若考评未通过,延期一年,仍不能通过者,降级降职任用。”
“超过军厢职衔的将帅,每年需担任讲武堂的讲师,讲解军略。而国子监教授同时要兼任讲武堂文职讲师,根据需要到讲武堂授课。政事堂相公也应在讲武堂授课。”
“将帅班考评由政事堂与枢密院组织考评,校尉班有枢密院考评,军卒班由讲武堂自行考评。”
“大致架构就这样,具体细节请政事堂与枢密院制定,以现行护卫营的训练内容和条令条例为参照。”
赵曦是说完了,根本不管相公们的震惊。
第四二八章
我成了仁宗之子
终于还是来了。
官家尚武,官家还是少年时,就初现端倪了。
可这些年,官家只是在军备上改进,并没有试图去提高武将的地位。那怕是两次大征战,武将的地位依然被文臣压着。
可现在的讲武堂
谁都能想象到,从讲武堂走出的将领是怎样的。
国朝的殿试,是把文臣都在名义上成为天子门生,而这讲武堂,武将直接就是天下门生的出身。
还怎样抑武扬文
关键是,官家的这一番安排,似乎并没有有损文臣,反倒是让文臣有了武将的弟子。
这时候政事堂的诸公会不会有些懊恼呢
早知道就直接压制朝堂臣工的诉求了,早知道应该跟司马君实、欧阳永叔一起反对来着。
可现在偏偏让官家借了势,还借的是文臣的势。
当然,也不全是懊恼。富弼就没那感觉。他记得官家还是太子时跟他交流过这应该是向两条腿走路推进吧。
所谓的抑武扬文,怎么说呢。从太祖朝时,太祖杯酒释兵权,担心武勋世家的逆反,加上前朝因武而乱,不得不拉拢文臣,甚至出言与士大夫共天下,无非是在失去武将或者说惹了武将之后的做法。
即便如此,武将并没有没落,毕竟天下是武将打下来的。
到了太宗朝,那一次北伐,本来节节胜利,收复燕云十六州指日可待,结果军卒将领因为赏赐之事,产生的懈怠之意,导致大好形势急转直下,最终功败垂成。
也使太宗对武将有了厌烦之心,从而刻意打压,对整个禁军体系出现的问题视而不见,造成了后来禁军的沉沦。
而文臣,在这个问题上推波助澜,把开朝时留下的那点军力彻底败光了。
同时,将领们得过且过,践踏法令条例,克扣军卒饷粮,就那样一步步让军不成军。
再到了真宗朝,真宗亲征,檀渊之盟更是寇相公主导,武将在朝堂的声音越发无影了。
先皇时,西贼李元昊叛出,屡战屡败,可能有文臣主帅的原因,更是国朝军力涣散的具体表现。
如此,文武之别就越来越明显了。
先皇时期几十年,国朝委屈求全,以钱粮换平安,明眼人谁不清楚是武将体系彻底烂了
庆历年,范老相公主导,力图改变国朝军备,却因先皇的犹豫而夭折。
到后来,官家封太子,筹建护卫营,南征安南,西可西夏,一步步走过来,从军备到战力,由一个小小的护卫营展开,逐渐让国朝的军力看到了希望。
这一次,讲武堂的筹建,更是传承国朝武将体系的百年大计。
富弼想起了范老相公留给他的遗言奉太子,中兴大宋
不管他人如何,对于官家筹建讲武堂的想法,富弼将尽心尽力促成。
“臣领旨”
这是富弼第一次这样做,没有给其他人辩驳的机会,直接领旨了。
他是宰辅,第一位的,能代表整个政事堂。
有人想反对吗或许有想法,但一时间却找不到合适的借口。
司马君实和欧阳永叔那理由,在官家的陈述中已经得到解决了。这还是从朝议开始就思谋,唯一能立足的理由。
而韩琦和文彦博,本来是赞同的,总不能出尔反尔吧
就是这样,赵曦瞅中了这样的时机。
决策拍板,本来就是君王的事,政事堂没有一致意见,只有遵循君王旨意。
人就是这样,一旦面临无法改变的事实,剩下就是如何顺势而为了。
官家的讲武堂框架,预留了太多的余地,给政事堂操作的余地。
讲武堂的规格很高,几乎等同于朝廷,因为帝王是讲武堂院长。
而官家只是陈述了大概,如何组建讲武堂,就是政事堂的职权范围了。
这里面有一个关键讲武堂的文院长,必须有讲武堂或者护卫营的经历,还是得有领军经历的文臣。
同时,官家并没有具体确定讲武堂的人员配备。
这样操作的余地就大了。
讲武堂是训练武将,可官家没要求讲武堂配属的官员必须是武将。
所以,政事堂把这个职权运用到了极限
讲武堂的配属官还没呈上来,但赵曦能想象到。
得偿所愿用文臣充塞讲武堂的属官,正是赵曦所期望的。
文或者武,首先是人,是人就有人情。
低品级的文臣与低品级的武将,长期厮混在一起,就跟护卫营的教导和指挥使一样,并不只有相互针对,更多的是相互了解和融合。
文臣有为人师的偏好,而武将有结交文臣的意愿,统一接受以忠诚和服从为根基的教导,再配上后世那种灌输和洗脑式的方式。
可以想象未来的军力会是怎样。
“押班,若是有可能,皇城司把讲武堂的杂役都拿下吧。”
其实做帝王挺累,事事得防着,那怕赵曦对自己为讲武堂做的条令条例很有信心,一样需要掌握讲武堂的各种动向。
这不是早先的护卫营,他时常会过去,这是朝廷的一个机构,他现在根本没多少空去。
所以,只能依靠皇城司了。
对了,还有自己的儿子,可惜儿子只是现生的儿子,不是从千年后带来的,只与现世的少年相同,也没有像自己一样,在年少时就有惊艳的表现想多了。
真不能用保密法令去究竟筹建讲武堂的事,这是介于朝廷重事与闲事之间的,不好界定。
当然,这也是赵曦希望被宣扬出去的,自然不会追究。
只是没想到这请托都牵扯到内苑了。
“曦儿,曹家为武勋,历代武将。如今朝廷设讲武堂,娘舅家明白,未来国朝武将会以讲武堂为根,所以”
娘娘成了太后,反倒不忌讳掺合这些事了。再说了,这不是求官求职,是争先为国朝尽力,倒也不必忌讳。
“娘娘,讲武堂将帅班以及校尉班,是宽进严出,军卒班是严进严出。国朝所有将帅校尉,最终都会受训,无非是迟早的事。”
“但作为第一批受训者,算是试验品,也肯定是最为严格的一批。如果娘舅家子侄有具备条件者,这并不是难事。只需跟诲叔通个气就可以。”
第一批,绝对是精英一批,有后世黄埔前几期的参照,赵曦是最清楚的。
“曦儿,为娘建议,每一批曹氏或者高氏,都应该有受训者,甚至每个班,都应该有自家人存在。”
这应该是正确的建议。赵曦同意了,至于具体怎样安排,相信曹家高家会做好。
两条线,倒是自己不至于失去掌控。
我成了仁宗之子
我成了仁宗之子想和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聊我成了仁宗之子,微信,聊人生,寻知己
第四二九章 王安石回朝
政事堂在拟订讲武堂章程之后,便很快的下了诏令。
整个国朝就开始动起来了。
不止是武将,因为各方都想方设法的往讲武堂塞人,就连文臣也动起来了。
几乎成了国朝最大的一次人事变动。
赵曦在政事堂拟订的人事变动中,看到了许多自己在后世熟悉的人名。
狄青也回来了。
“官家”
狄青有点情绪激动,刚开口就语塞了。
“汉臣,我知道你醉心于军伍。但就国朝如今之境况,虽然转向了战略进攻,但仍达不到攻伐西夏及收复燕云十六州的程度。”
“同样,由于国朝军力的提升,近些年,不管是西夏还是北辽,骚扰边境也会越来越少。所以,我认为你如其在秦州闲着,不如为国朝培养些后继之人。”
“因为你早年致仕,封赏几乎到了武将的顶峰,我也没法再封赏你了,至于异姓王,除了开朝,再没有过,我也不想封异姓王。”
“筹建讲武堂,并将你放在武院长的职位上,我的心你能懂”
跟狄青这样的人,赵曦不会去藏着掖着,都是直白的说。
“臣明白。谢陛下恩重。”
或许会有人认为官家对狄青是鸟尽弓藏,可狄青是清楚官家抱负的,也懂得官家这样做的目的。
国朝的军力,不是靠一将一帅来体现的。
早年官家曾与他谈论过。一个狄青,就是三头六臂,也挡不住几十上百万的辽夏骑兵,唯有满国朝都是狄青,都是种家折家将,才能平灭西夏收复燕云。
国朝抑武扬文的国策,狄青当时听了也只是听了。
这次回朝,看到讲武堂的筹建,狄青知道,官家又往前推进了一步。
都挺好,从政事堂的章程,到讲武堂文武合建,一切都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赵曦也算是有了少许轻松的时间。
这次南征,又一次痛揍了安南,也彻底稳固了粮食交易的本源。
大理就更别说了,除了段思廉这个大理王,其他的跟国朝的州府没两样,还为朝廷解决了一点点冗官的负担。
税入在逐年递增,轨道在继续延伸,地方乡绅凑热闹,轨道几乎链接了国朝的所有州府和上县。
真有了一副国泰民安的景象。
赵曦也知道,这绝不是真实的国朝。
赵曦能看到的,只是臣工们看到并想告诉他的。真实的黎民生态,赵曦没法看到。
自来到这个时代,就没真正接触过底层,所谓接触民间,也最多是汴梁。
即便是到后世,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了,底层依然是大众,更何况如今呢
为时尚早赵曦却不得不想了。
在这档口,本来富弼配合的挺好,却因为母亲病逝,需要丁忧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