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我成了仁宗之子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布袋外的麦芒

    “如今的护卫营军卒尚不能与老军卒相比,不能承担练兵之职。是故,臣建议,应将护卫营营地作为练兵之地,不由护卫营独享……”

    ……

    赵曦看政事堂的相公,还以为是他们撺掇了,结果好像不是,他们也有点惊讶。

    毕竟在国朝,大张旗鼓的在早朝讨论军备提升是很少见的事。即便有,那也是压制的时候多。

    如今这是怎么了

    赵曦本来还以为自己还得设个局,好让朝堂把护卫营营地当回事议论,没想到居然水到渠成了。

    还是高看了朝臣在某些利益面前的抵抗力,也看低了国朝文武之间的关联。

    “护卫营营地的局限,不适合大规模练兵,国朝百万大军,即便是一厢一军的轮训也很难承担。朝廷也不可能在护卫营营地处,扩大护卫营的规模……”

    确实,汴梁守军十万,这是官家最高限定。若因为练兵,就扩大护卫营营地,那就不仅仅是护卫营营地的事,而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护卫营军卒待遇高于国朝所有队伍,近些年朝廷度支虽有盈余,但很难担负禁军一厢一军在护卫营轮训……”

    好,很好,越来越跟自己的心中想接近了。

    赵曦对这样的争论真的可以说是喜闻乐见。他一直反感早朝上吵吵,但像今天这样,他真的很乐意看到。

    不能什么事都要自己亲自操刀,那样做,总是自己一个帝王来面对整个文臣团体的诘难,现在这样挺好,是文臣之间的争议。

    这才是一个帝王的感觉,从中调和,做一个裁决者。

    以前即便有过,那也是自己背地里运作才让朝堂走到那一步的,哪像今天,这事从一开始所有的角色就都对了。

    赵曦还不得不装一副厌烦的表情,以维持自己对早朝争论的不满。

    心里早乐开花了。他看的出来,这一次争论,好像是朝着自己所想的方向发展,最起码自己倾向的一方好像居多。

    嗯,争吵吧,多吵吵……终于有种笑看朝堂的感觉了。

    得忍着,不能让任何人看出来,特别是这些相公们,都是老妖精。

    “官家……官家……要散朝吗”

    赵曦有点走神,或者说沉浸在自己的设想当中,考虑这样的争论到何种程度,他表态合适。

    耳边传来内宦的轻语…

    这是惯例,每当早朝有争论,并且双方僵持不下时,就是散朝的时候。

    没办法,这已经不再是议政了,是纯粹的因争吵而争吵。都在刷存在感,那怕是官家不耐烦…惹官家不耐烦,本来就是国朝臣工最喜欢做的事。

    帝王越不耐烦,臣工们越吵的起劲……国朝就是这样。

    照惯例,凡是出现争议的早朝,散朝时官家都要将政事堂的相公们留对,以便针对早朝的争议,先在帝王和相公们之间达成共识。

    而今天,赵曦只是让散朝了,也让内宦把关于争议的奏折收来了……这是倡议者,那些辩驳者随后也会递折子。

    虽然今天的争议让赵曦欣喜,但他仍然得表达一种不烦的情绪,甚至连留对都没做……

    赵曦是想告诉相公们:我怀疑你们撺掇了。其实也表明了,这不是他撺掇的。

    几次了,朝廷议定什么事,背后都能找到官家的影子,这很不好,让相公们对帝王一直处于特别警惕的状态,确实不好。

    唉……一言九鼎别开玩笑了,自古到国朝如今,没有那个朝廷是帝王一言九鼎的。

    再往后会有,赵曦也知道,但那都是杀头杀出来的结果,赵曦不会那样做,他觉得如今的朝廷倒是合理的。

    最起码能避免一个昏聩的帝王,埋葬一个王朝的情况。




第四二六章
    帝王就是帝王,那怕是再弱,也是决策者,最终拍板的。

    臣工还是臣工,嚷嚷的再凶,也只是想说服帝王采纳他的意见。

    这也就有了贤臣奸相,昏君明君的区别,每一个角色都是不可或缺的。

    若一个朝廷,若所有的措施都是帝王首倡并决策,甚至连执行都干预,即便这个帝王浑身是铁,也打不了多少钉。

    这个道理赵曦明白,很希望能有那样一个臣工,替他把心中想说出来。他也知道这太难了,毕竟有千年见识的差距。

    所以,赵曦不得不明里暗里的设置一些坑,让臣工不知不觉中进去,然后引导并启发他们,最终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赵曦从掺合朝政开始,就一直是这样做的,不管是东宫时,还是即位以后。

    而这一次护卫营营地的事,倒是给了他一个惊喜,有点水到渠成的意思了。

    人的潜力无限,特别是涉及自身利益以后所爆发的潜力。

    这一次就是。

    国朝扬文抑武,不管是后世评论,还是现在真实的感受,确实有这样的意思。

    不过,赵曦更倾向于另一种说法:文臣和武勋世家联手压制着新兴武将出头。

    狄青老被弹劾,即便他现在远在边州,还是那种不直接领军的角色,依然有人时不时的要找他的麻烦。

    而高遵裕,包括种谔和折家的人,那怕是闲着没事时常招惹西夏,却很少有人说他们的不是。

    更别说原来汴梁上四军被勋贵世家训练成了废物,这些都没人说。

    护卫营的出现,好像要打破这个基本盘了。

    国朝新军的两次征战,不管是对西夏还是对大理,都是压倒性胜利。

    这就预示着,未来国朝肯定是新军的天下,而新军的所有中下层将领全部是护卫营出去的,新护卫营在大理的表现,也预示着,接下来新军队伍扩编,也必将是这些人做主官。

    这些人多数都是没有出生跟脚的。

    这是一个草根将出人头地的苗头,这怎么可以

    在整个文臣心里,耕读世家可以再多些,而武勋嘛,只可以逐渐让那些开朝时的武勋慢慢的沉沦,而不可以增加新的武将传承家族。

    所以,才有了早朝的争论。

    护卫营已经成型,甚至根基也牢固了,想要废除基本不可能。怎么办只能是掺合进来,把护卫营这地盘也变成打压草根的地方。

    赵曦没有在早朝上表态,甚至是阴着脸散朝的。原本是装,可等自己真想明白是怎样一回事后,阴脸就成了真的了。

    倒是都会顺杆爬……

    赵曦也清楚,如今国朝的队伍,除了新军,其他所有的禁军厢军,只要官衔到了军厢指挥使的层级,没有跟脚的很少。

    国朝近百年承平,除了西军的晋升与军功相关,其他地方的武将,应该多数是裙带。

    现在因为不断的扩张新军,只是从军卒中选人,然后建立一个新的队伍体系。这样的结果,会造成那些已经有了品级的武将,没有经过护卫营这个门槛,最终会被淘汰……

    “根据奏折查一下这些臣工与武将的关联……算了吧!”

    赵曦想了想,还是没真的去调查。能在朝堂上出声的文臣不多,可涉及的武将就太多了。甚至还有可能是拐了很多弯的关系,没法查,查出来也没办法。

    以不变应万变吧。只要掌握好进入护卫营的标准,保持护卫营的纪律作风,杜绝徇私舞弊,该是什么样的结果,就是什么样的结果。

    接下来的几天,关于护卫营功能调整的奏折越来越多了,说什么的也有。

    让撤销的护卫营的。因为现在还没立太子,东宫六率已经废除,护卫营只是个暂时的机构,没必要继续留着。

    让护卫营承担培训国朝校尉基地的,这类奏折最多。毕竟国朝新军扩张,未来新军主导已经是趋势,难以更改。

    倒不如把禁军的校尉送到护卫营回炉,然后再回到原队伍训练军卒。这样能解决现在护卫营军卒不能承担练兵职能的问题,同时也可以加快国朝新军和禁军替换。

    同样也有让护卫营保持原状的。护卫营是优中选优,每一个都是精英,只需要保持护卫营的模式,国朝就不愁底层校尉,如此培养下去,继续前期的新军培养模式。虽然可能会时间长些,但绝对是最稳妥的做法。

    还有建议缩短护卫营军卒训练时间的。比如可以直接将现在新护卫营军卒直接分散军中,然后重新选兵…

    各种倾向的奏折都有,也说明国朝臣工各有各的想法,总还是有心解决问题了。

    应该差不多了,估计朝臣们的请托也都走串的差不多了,相公们也该有个谱了。

    “诸位相公说说吧,就护卫营练兵的事,诸位有什么想法都说说。毕竟现在也算是朝堂关注度比较多的事项。”

    赵曦没直接决策,不管是集议制度的惯例,还是甄别一下相公们的倾向,赵曦都需要这道集议的程序。

    “官家,此类奏折只需要留中不发,该怎样还怎样!”

    “臣附议司马相公所述!”

    这两位……好吧,确实是君子,没沾染什么利益纠葛。同样,也没有改变国朝现状的想法,好像维持是最好的状态。

    或许是看到了护卫营有可能被毁掉的可能吧,所以才拒绝改变。

    按说司马君实和欧阳永叔,在庆历年也是新政倡导者,怎么现在就守旧了呢

    “老护卫营军卒分散军中,新护卫营军卒继不上,势必影响国朝新军替换的进度。”

    “官家即位不久,若护卫营仍承担东宫亲军之责,时限太长,是对这部分精兵的浪费。”

    “若按陈例,护卫营每次战事参战,军卒提升品级是肯定的,最终护卫营将成为将领聚集地……”

    “如此看来,护卫营的职能还是做些改变为好。”

    富弼是宰相,更多的精力是放在调和朝臣和帝王,朝臣和朝臣。

    所以,只分析了实情,并没有具体到举措。

    “改变护卫营职能,让护卫营担负培训将领的任务,如此可加快新军替换速度,推进火器在国朝禁军中应用。”

    “国朝禁军如何是众所周知的,国朝禁军将领如何也是众所周知的。真如韩相公所言,新军最终也会沦为禁军之能!”

    韩琦不知道说没说完,欧阳修就直接打断了。



第四二七章 大宋讲武堂
    看来政事堂也没脱开朝堂臣工的几种说法。

    “护卫营条令条例严谨,只要严峻律法,禁军将领就是烂泥,经过护卫营回炉,也能百炼成钢!”

    文彦博这话……政事堂没有统一过意见吗还是说做给自己看或者根本就没法统一意见

    看富弼的意思,好像是没有在下面达成一致。

    赵曦说不清,这也无所谓,自己也只是需要这么个程序,谁说服谁,都不影响自己的决定。

    现在看来,韩琦、文彦博倾向于护卫营作为校尉培训基地,而欧阳修和司马光则建议维持原状。

    富弼只说了现状……

    “官家,诸公,新军条令条例中有一条,就是对上下级官职服从的规定,要求在没有明显损害国朝利益时,下级必须服从上级。”

    “如今的护卫营中,职衔最高者为陈焕,放之军中最高也不过营指挥使。难不成护卫营轮训都指挥使轮训十将、军头”

    “若护卫营还是训练这类底层军将,与这般选兵有何异”

    这也能作为理由了这时候拿出来就是理由。看来司马君实还真的用心研究过护卫营的条令条例。

    “再看看这些……”

    赵曦没让他们继续争论,只是把御史台渠道递上来关于狄青的奏折拿出来了。

    这类奏折不多,十几份,无非是翻狄青的一些底,还有对致仕后再次启用并委任以重任的驳斥。

    不相关啊!这是对护卫营营地职能的集议,提狄汉臣何意

    都看不明白官家的意思。

    狄青第一次贬黜出外,在明面上,是欧阳修主导了对狄青的弹劾,或者说他主导了狄青出外。

    可欧阳修真不是想贬黜狄青,他是想用那种方法对狄青保护。

    这时候有人再一次拿他曾经的奏折说事…这让老头很不舒服。

    “官家,此乃无稽之谈!狄汉臣虽节制西军新军,也是朝堂用其在西军的名望,协调鄜延、麟府、环庆、秦州以及会川诸军。”

    “狄汉臣于西北,并不直接统军,且受秦州路韩府尊节制,何谈包藏祸心”

    名将名帅,真到了狄青这程度,震慑的作用高于作战作用。

    与西夏停战快两年了,但由于当初先皇事急,并没有对边境有过详细的谈判。

    官家也是仓促离开了前线,至今在西北边境仍然有小范围的冲突。欧阳修认为,狄青在秦州的作用不可替代。

    没有考虑赵曦拿出这些折子跟护卫营营地的关联,只单纯的从弹劾狄青的奏折说起。

    “官家,可是让狄汉臣回朝”

    “边境不靖狄汉臣万万不可回朝!”

    司马光又一次打断了富弼的话,这更是直接想否定赵曦的意愿。

    “近年,最起码三五年以内,西夏还没胆量犯我边境。除非他们找到了应付火药弹的方法,这不是短时间能做到的,即便是有了方法,也需要战马适应。”

    “再说了,将领需要成长,更需要呈现出新的可以震慑西夏人的将帅。狄汉臣在西北还是在汴梁,是看朝廷需要。至于这些奏折嘛,看它是回事那就是回事。”

    “鉴于现在护卫营营地和功能的纷争,把狄汉臣调回汴梁,未尝不是办法。”
1...122123124125126...28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