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成了仁宗之子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布袋外的麦芒
“诸位,我只是说不以朝廷名义派驻队伍,朝廷派驻队伍名不正言不顺。并不是说朝廷要任由大理混乱,也无意不接管大理。”
“驻防大理的队伍,需要让段氏在某种程度上心甘情愿的接受,还需要堵住悠悠之口”
“敢问诸位,矿城的守卫军跟朝廷有关系吗受枢密院节制吗那不是朝廷的队伍,只是商贾们的护卫而已。而段氏王室是矿城的东家之一”
这怎么说呢,在名义上,矿城的守卫军确实跟朝廷无关,本质上好像也如此,反正枢密院是无权调动。
要说与国朝相关,也只是跟朝臣、商贾和皇家相关。
第四二零章 你有队伍
官家这弯弯绕啊,还真是让人敬佩。
“富相,你说官家是否在一开始准备着最终让矿城守卫接管大理防务我是说早年官家南征之时。”
韩琦不得不这样想。
矿城守卫跟矿城的矿工不一样,在官家的产业体系中,所有负责安保的守卫,都执行三年轮换的制度。
也就是说,大理段氏可以用矿城守卫,同样又得接受官家产业体系中守卫轮换制度。
这也就确保了大理段氏不可能养成自己的队伍,始终要受国朝的节制不管是商贾也好,还是官家的产业体系也罢,都是国朝的。
至于矿城守卫会不会变节看看工坊城的情况就知道了,根本没这可能。
更何况,现在在大理征战的矿城守卫,是去年才从工坊城轮换到矿城的。
那些守卫的忠诚度,甚至连西军都不可比。
“我也不确定。”
富弼是真的不确定。他不敢相信,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会对十年后所发生的事有预判,并且直接埋了伏笔。
可若不是这样,为什么十多年前的事,在今天就用上了呢
单纯从守卫而言,坚守一城要比来回轮换更有利。也就是说,官家早年设计的轮换制度,对于守卫产业而言完全没必要。
难不成真的为现在的大理而设定的太可怕了
文彦博在谋划大理一事中参言很少。一是大军出征,枢密院事务繁忙,他太多精力放在南征军的事务上。
二是,文彦博想置身事外,以一个旁观者来看官家对大理的谋划。
结果呢,让文彦博感到很无力。
他可以肯定,早年官家亲征时,就已经有了要拿下大理的心思,所以早早的留了后手。
不仅仅是矿城,就连官家答应纳娶段贵妃,恐怕也是为今日之事留的后手。
想必当初在大理,官家已经看出了高氏有意谋反的苗头
官家的谋,从来就不是一时一事而谋,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唉这就是个妖孽。
吕惠卿这时候也算是看明白了官家的整体布局,也就清楚下一步该如何做了。
大势已经形成,若他吕惠卿还不能让段思廉入局,连自己都看不起自己了。
他不敢跟官家的大谋略相比,但对于在段思廉跟前玩些小手段,自觉还是没问题的。
“如今南征平乱之王师,已经平息了大理境内大部分的叛乱队伍,唯剩下少数负隅顽抗的叛军了。”
“段王之幸啊,用不了多久,段王即可返程了,到时候惠卿也算完成了使命。若在此期间有何不周之处,还望段王莫计较。”
官家让对段思廉透露些战况,吕惠卿当然清楚是什么意思。
所以,他也就跟段思廉说说这形势,至于具体细节凭这憨货自己想吧。
“吕馆伴,降兵几许上国大军又如何处置,不知吕馆伴可知晓”
段思廉现在是真的踏实了,总总迹象表明,上国是真的无意染指大理。
大理的王,最终还真是要交给他。
所以,这时候他也需要考虑返回大理后如何稳定大理的事宜了。
高氏谋反,自己被矿城守卫兵救援,在大理并没有多大的战乱,对于大理的损害也并不大。
他相信,高氏也不会将王室的队伍全歼了。
如今王师平息叛乱,自己返回后,可以从王师中将降兵接受过来。那样,自己就应该有可用之兵了,也不用担心那些乌蛮二心。
“降兵段王多想了。惠卿不曾听闻奏报有降兵一说,皆为歼敌几许之论。”
“段王也到工坊城观摩过我大宋火器之威,炮火之下,真不由不了将帅。”
这段思廉愣了,完全出乎他的意料。可细想想,可不就是这样嘛。
他在见识过宋国火器时,就应该想到这样的结果。
“段王,大理高氏军卒悍勇,实乃罕见。听闻抵抗顽固,致死不降,对王师甚是不理解。若非段王遣人送信,恐我王师会被整个大理围困”
“唉我大宋南征又是为何为大理平息叛乱,却又要担负这等因果”
吕惠卿不用演,这样的风闻本就在国朝流传,吕惠卿也曾有过这般想法。这时候说出来,倒也显得特真诚。
段思廉根本无心听吕惠卿这些啰嗦话。他现在心里就一个念头没了军卒,他这个大理王还做的有什么意思
别说那些乌蛮部落,就连咩城估计都不会有人在意他。
这还不是最重要的,他在想,恐怕他段家人抵达大理之日,便是段氏王室覆灭之时。
不管是高氏还是杨氏,段思廉绝不相信宋国大军能赶尽杀绝,即便是少许余孽,对付他们段家也绰绰有余了他就十个亲卫了。
这可如何是好
大理不是宋国,并非文臣高于武将,甚至说武将要比文臣地位高很多。大理的势力,靠的是武将打出来的,没了队伍,对于段思廉而言,就是没了势力。
这所谓的大理王,做不做又怎样
“吕馆伴帮我”
段思廉也是急了,连他自己都不知道怎么会有这样的话。
让吕惠卿帮他,怎么帮他现在想的是尽量能迟一些时间回大理,也好让他有时间来想对策。
赖在宋国,这没法通过官面上正常渠道来实现。
“段王,何处此言你贵为大理王,我只是馆伴使,谈何帮你”
真是把吕惠卿给惊着了,他以为这段思廉得有几日缓缓,然后他再添些料,最终往矿城守卫上扯。
没想到这还没怎么呢,段思廉就趴了这是根本上的不同。
在吕惠卿看来,没了军卒并不是多大事,无非重新招募即可,只要大理的文臣还在,这都不算事。
“吕馆伴,小王恳请吕馆伴斡旋,在王师平息叛乱之后,小王可在汴梁多留些时日”
几个意思白吃白喝都不想走了乐不思滇吗
“吕馆伴,小王实言相告,没降兵就意味着小王没了队伍,实难于诸多乌蛮中立足。恳请上国宽限,待小王想些对策。”
这时候吕惠卿明白了。敢情这小子还真想做大理王啊也不看看你能吃李碗饭。
不过好像这是个合适的时机。
“段王,此言差矣。你有队伍,且并不弱。”
我成了仁宗之子
我成了仁宗之子60028dexht
第四二一章 迈出一步
段思廉以为吕惠卿是在逗闷子,可看看吕惠卿郑重其事的样,好像说的跟真的似的。
“吕馆伴莫要调笑小王。”是不是有队伍,他段思廉自己能不清楚吗
吕惠卿看看左右,欲言又止的神情,让段思廉也慎重了。
摆摆手,让下人们走开了。不管是他自己带来的,还是宋国安排的,一律避退了。
“段王,惠卿与段王亲近数月,也算是一场渊源,有些话非朝廷旨意,反倒是我朝非议之事。”
“高氏谋反,段王为何人所救”
“救小王者当然是王师是矿城守卫兵”
那时候上国尚未派兵。段思廉心里一直以为矿城守卫兵跟王师是一回事,这时候吕惠卿问起来,他才感觉应该是有区别的。
“段王,你可知矿城守卫解救段氏王室,朝廷并未下令,甚至对矿城出兵多有非议”
吕惠卿这话,让段思廉彻底迷糊了。
矿城守卫兵的装备,几近与王师类同,作战能力也不是大理军卒可比的。
难不成矿城是独立王国不成居然不受上国朝廷节制
不可能的段思廉不傻,矿城那地方是怎样回事,从筹建之日他就清楚,那是上国钱币的根。
这也是高氏起事的借口之一,认为他段思廉出卖了大理。
“事实上确实如此。我朝出兵要求名正言顺。高氏起事之初,我朝并不确定是谋反还是大理各部因私利内乱。是故,高氏起事之初,我朝并无出兵之意。”
“待高氏入侵咩城,并宣布即位大理王,我朝方认定高氏为谋反,也才有出兵之意向。而此时,段王已经被解救”
“段王应该知道,矿城并非无大宋之矿城你不用反驳,事实如此。”
吕惠卿打断了段思廉想要接的话头,没给他插话的空挡。
“在大理境内谋利,此事我大宋朝堂非议之多乃段王不可预料,也确实非圣贤王道之为。我大宋堂堂宗主国,又如何这般行事”
“矿城自开始,就是商贾之为,别看是如今官家牵头当时其为太子。”
“段王可能不清楚我朝的一些密事,官家当初如此做,也是无奈之举,迫不得已而为之。”
好吧,这算是为官家修正一下,因为矿城想要撇开朝廷,就必须把官家摘出来。
吕惠卿这样含糊着,闪烁其辞的说,想必段思廉会更加相信。
毕竟先皇子嗣问题,也不是什么隐秘的事,想来大理王室也多有关注。
“如今矿城已成气候,官家能做的也只是制定了矿城守卫兵的轮换制度,以避免尾大不掉。”
“不知吕馆伴所说这些,与我是否有点队伍有何关系”
段思廉晕了,真没兴趣听这些上国的臣并实行轮换制度,应该这段思廉能够接受吧。
这样运行十几年,或者更短更长的时间,赵曦不信大理还会是以前的大理。
汉文化的同化力,作为后世过来的赵曦,深深的了解其威力。
唉,若不是那一把破斧那样随意的划拉,他真的不必要费这劲。
也罢,这也算是先易后难吧,扩张疆域,让金瓯无缺,这算是迈了一步。
第四二二章 这样应该可以
赵琴不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的会议,却从来没像这次一样郑重。
她从接手官家的产业,这是第一次官家给她提了要求务必保证东家们通过大理王室借用矿城守卫兵的提议。
赵琴很小就被选进宫里了,还是先皇时,那时太子也才刚刚被确定为接班人。算是在宫里长大的。
如今,虽然她赵琴没名分,但绝对是整个皇宫里最重要的人,甚至不比两位贵妃差。
官家关注,绝对是关乎国朝的大事。
“借兵”
当大理王室提出后,所有人都看向赵琴。
谁都清楚,别看他们在矿城有份子,也算是矿城的东家,可他们都明白,谁若是真去染指矿城兵,那绝对是找死。
借不借兵,跟他们这些所谓的东家还真没什么关系,那就是官家的一句话。
就是矿城兵解救大理王室,他们这些所谓的东家也是屁都不知道。
这时候居然因此事把东家都召集在一起了
信息量很大
“上国皇帝陛下在当时筹建矿城时,曾有言两成的份子永远属于我大理国”
“我大理王室根据当时的情况,将矿城份子划分,高氏杨氏都在矿城有份子。”
“如今,因高氏杨氏叛乱,王师开进大理,平息叛乱,歼灭叛军,这就会让高氏杨氏的份子没了下家。”
大理王室代理说到这,所有与会人员总算是有了精神。
这才是重点,至于兵不兵的,他们还真管不了,也不敢管。
若是能在多占些份子,在主家面前才是功劳,掺合矿城兵,那不是功劳,是麻烦。
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不关心。比如韩家的人,比如文家的人,比如等等,政事堂相公们的代言人,都等着赵琴发话。
至于大理王室,随便怎么说吧,都是废话。
官家是答应留两成份子在大理,可当时是当时,现在是现在。
若官家有意收回来,他们无条件支持这是商贾之事,别扯什么官家不官家。
有点绕,但事实就是这样。
“我大理王室准备”
“矿城的份子留在大理并不是说留给段氏王室,这一点必须明确。”
赵琴感觉差不多了,不能再让这段氏代理人啰嗦了。否则很可能借官家曾经的话,吞掉高氏杨氏的份子,并且以此作为借兵的筹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