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成了仁宗之子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布袋外的麦芒
此时的大理战火纷飞,他段思廉连这个都无法掌控,何谈治理大理,更别想有一日能赶上宋国了。
这半个月来,他卯足劲跟着冯状元学,就跟个学童一般,还告诫他们王室的所有人,要珍惜这一次机会。
做不到让大理人能全民提高,先让王室跟上上国也算吧。他希望,王室成员能学到宋国的文华,然后带到大理去
是,他知道还能回大理。
就在盛会将要结束时,上国皇帝陛下莅临了,不仅仅是让盛会添彩,对于段思廉而言,莫过于那句大理的战事应该用不了多久就停了,到时候你们就可以回去了。
段思廉清楚,宋国无意染指大理,他还会是大理的王。
还会是大理的王,这一点是真的。可真的搞不明白,官家这样到底是几个意思。
不止是政事堂的诸公,就是吕惠卿也糊涂了。
很显然,如今还不到让段思廉清楚战况的时候,因为段思廉还没有表明诉求,也就是说,还谈不到国朝为大理指派属官的程度。
当然,不管是士子还是官员,也根本没谁跟段思廉套近乎的意思,更别说远赴大理做官了。
这时候,官家给段思廉透露战况,还是在那样的场合,就相当于官方申明了。
即便是官家想给士林一个光明正大的形象,也没必要这般吧毕竟谋划大理是官家的倡议。
真的搞不明白。
他吕惠卿也没有跟段思廉透露那怕一点战况,不仅仅是保密法令的问题,他很想做成这庞大的谋划。
可现在,官家倒是先这样了。
“那样的场合,官家表态就意味着必须要那样做了。”
富弼也不懂,很无奈,这感觉很不爽。
官家画了个饼,大家正准备照着这画,把它真正做成饼时,官家突然把画给撕了。
“恐怕官家另有办法吧应该是肯定有办法。”
文彦博绝不相信官家是个善男信女,从来都不是。
官家肯定有后手,只是自己想不到而已。
“我也觉得官家不会半途而废,可所有的运作都看着呢。”
是啊,所有针对段思廉的人和事,政事堂都清楚着,看不出官家有任何后手来。
那怕是南征军把大理的军伍全灭了,即便是国朝军伍接管了大理的防务,那又怎样大理不一样还是大理吗
在各位相公的心里,接管防务从来就不能算是接管大理,甚至反倒是隐患山高路远,远在大理的军伍,受过国朝的训练,一旦野心勃勃,只会对国朝构成威胁。
“若只是接管大理防务,让军伍留在大理,朝廷宁愿不要大理,此事也绝不能认同”
对韩琦的话,所有人都认同。西北两面,已经够麻烦了,总不能忙乎半天再给国朝增加边患吧
好不容易国力有所增强,朝廷才刚由防御向进攻的转变苗头,一旦新军防务大理,朝廷不得不分出很大的精力来戒备这部分军伍。
这不是有病吗自找麻烦呀
翻来覆去的想,还是想不通官家还有什么后手。
大理军伍是肯定会被灭了,不管是高家杨家,还是从属于王室的,在南征军眼里没有区别。
这一点,从南征军奏报上也能看出来。
不止是整装的大理军伍,就是有些掺合到谋反的部落,南征军也毫不留情。
广南和成都府,以及矿城,正想尽一切办法再接受俘虏。
军伍没了,大理的防务最终肯定会由国朝接管,可文臣呢
ntent
我成了仁宗之子60028dexht
第四一八章 这事做的不好
“段王府有多少文臣属官”
大理的战事快结束了,很多事都需要紧赶紧的推行。
本以为吕惠卿是个大才,可到底还是没让赵曦彻底放心。
拖沓不说,还是没放下文人的矜持。虽然在阴谋的道路上迈出来了,可还是差的很远。
就看他拿捏段思廉的做法,就夹杂着太多文人的清高了。最终赵曦还是得出手。
“回官家,段王府文臣属官七人,都属贰官”
这一点赵曦也了解。当初段思廉即便是在位时,重臣也都是高氏杨氏的人。
否则也不会高氏都起兵了,段思廉还蒙在鼓里。
能跟随段思廉跑到汴梁来,想必该绝对是亲信了。
“让他们意外吧具体是集中还是分散着来,你自己定,决不能让段思廉有怀疑。”
赵曦相信皇城司能做到这点,当初搞掉刘成时,就是皇城司出手的。
老陈琳眼里精光闪现这样的官家,让他陈琳也觉得有大用处了。
皇城司的威名,还都是太祖太宗时树立起来的。现在嘛,估计朝堂已经没人在意皇城司了。
先皇四十余年,皇城司奏报的每一件事,先皇做的只是知晓而已,到最后陈琳都不想奏报了徒增官家烦恼,何必呢。
如今,官家的一句话,让陈琳仿佛想起了自己年少时所见识的。
让七八个人意外,对于皇城司而言还真不是事。
魁元茶坊的名字叫的很大,倒也名副其实。还是在太祖朝时,曾有状元及第后,在茶坊与同年品茶辩经,也就是从那时候,茶坊才改名为魁元茶坊。
可惜,如今已经没落了。尽管地段还不错,已经没了早年的兴盛。在汴梁城诸多茶坊里,不管是规模还是名气,根本排不上号。
这几天,魁元茶坊再一次出名了。
“务必调查清楚,当日在魁元茶坊饮茶的所有人。组织医官,甚至要从太医院抽调御医对所有人进行救治所有费用朝廷担负。”
“查封魁元茶坊所有茶品,将魁元茶坊的水井填埋,涉事人员一律由开封府羁押,审明具体原因。”
赵曦在听闻魁元茶坊出现疫痢后,干预了朝廷对疫痢的处置。
这种事,一般政事堂都自行处理了死几个人而已,用不着大动干戈。
但赵曦非常清楚传染病的恐惧,不管是不是传染病,必须在第一时间慎重。
“另外,加派巡捕,实行轮班制,将魁元茶坊一带封闭,禁止任何人接近。”
“巡捕的吃食,必须从他处供应。魁元茶坊周边的水井,也必须先用动物试验,确定能食用后,方可放开让百姓食用。”
“在水井封闭的这段时间,由开封府调派水车,每天向魁元茶坊附近供水,不可让百姓食用周边水源。”
魁元茶坊离段王府很近。
段王府的文臣属官,来到宋国汴梁,很想融入整个汴梁的士林。
他们也清楚,他们没多大才华,还不够让汴梁士林接受的资格。
为体味宋国士子生活的韵味,魁元茶坊就成了他们的首选。
不过也还可以,那怕是多年不第的老童生,也比他们文采强很多。
在魁元茶坊有这样的经历,所以,段王府的文臣属官,就经常到魁元茶坊饮茶,听那些考童生们讲历年科考的故事。
谁曾想,这地方突然就有疫痢了,而他们几个,不可避免的成了病患。
没落的魁元茶坊,平常也没多少客人,连带段王府七人,也就三十多人,在那一天,无一不出现了上吐下泻的症状。
然后朝廷介入了,魁元茶坊就出名了。
“这事做的不好”
赵曦看到病患名单中的段王府属官时,就知道这事皇城司出手了。
他可以为谋划大理让军伍在大理痛下杀手,也可以让皇城司灭掉段王府的文臣属官,但他不想伤及无辜。
皇城司的做法,很明显有些过了。
三十几条性命呢
赵曦还做不到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地步。
所以,尽管政事堂没有奏报,他还是出面干预了。那怕最终救回了大理的文臣属官,他也认了。
“这几天由内苑负责往段王府送餐,不要再生枝节了”
有些事过犹不及。赵曦生怕皇城司因为御医救治段王府文臣属官,再在饭食上做手脚。
老陈琳点点头,面无表情的继续在那儿杵着。
赵曦清楚,估计参与这次魁元茶坊事务的皇城司探知,估计都一样没了性命。
他心里顿了一顿,最终还是没开口。
这是作孽,可也算是迫不得已。
在大义面前,牺牲一些应该说的过去姑且算个借口吧。
算了,任由陈琳处置吧,或许他能有合适的办法。
这种事,真不能留口,他赵曦也不能有妇人之仁。
尽管赵曦介入的时间很快很及时,可惜,三十多人,还是没有一人活下来。
赵曦的脸色很不好,给人的感觉是痛心三十多人的性命。
段思廉也是一脸悲戚,即便是在上国皇帝陛下到段王府慰问时,他还是一脸悲戚。
命该如此
段思廉也曾想过,会不会是**也只是那一刹那的念头。
随着上国皇帝陛下诚挚的慰问,和那一副做不了假的神情,还有其余二十多人也一样丧命。段思廉认可了这是意外的结论。
“富相,此事怎么看”
韩琦很不想把官家想歪了,可这事也太诡异了。
“意外而已茶团验证过了,一样死掉了几只狗。只是这段王府属官”
富弼也没法说下去了,心里也嘀咕真的是意外吗
若不是意外,这官家也太这不是圣贤不圣贤的问题,这是嗜杀、残忍,是暴君的做法。
思想官家的行为,应该还不至于这般践踏人命。
再说了,政事堂没有奏报,官家却在第一时间介入了,每一项处置原则,都是在尽可能的救回人命。
富弼摇了摇头,把脑子里不该有的想法驱赶了,也坚信了自己对韩琦的说法。
这就是意外。
吕惠卿这几天到段王府越发勤了他怕,很怕。
尽管找不到任何跟官家关联的迹象,但他肯定这事与皇城司相关。没有理由,就是这感觉。
因为他曾想过把段王的属官撇开,或者是以后留在汴梁。
他不敢再有任何怠慢皇城司出手,就意味着官家对他的进度不满意了。
我成了仁宗之子
第四一九章 想不到
灭掉大理境内所有士子文臣密令就是这样的。
这是要把大理打回到百年前,甚至更远的时代吗
吕公著看到的就是这个。密令是通过皇城司的渠道传过来的,在他看完以后,王中正就烧掉了,连纸灰也收拾的干干净净。
对于这样的密令,吕公著不抗拒。别看他是文臣,但他是大宋的文臣,对于这些蛮夷,不管文武,他从没往心里放。
若不是锰矿和矿城需要矿工,他估计连投降都不会接受。
如今,南征军已经占领了大理的七成领地。不只是打残了高氏杨氏以及诸多部落的联盟,就是那些坐山观虎斗的部落,也震慑了彦博需要考虑队伍轮换的问题。
“国朝不以朝廷之名向大理派驻队伍”
嗯到底几个意思
不是说要拿下大理并向大理派驻队伍吗怎么又这样了。
难不成官家要改变初衷不成
这赵家人,还真是一类货色,从来就没个定性,想一出是一出。玩呢
十万新军,政事堂诸公,都在陪官家玩呢
大理的军伍被灭了,甚至有些部落连成年丁口都剩不下几个。
一旦南征军撤回,段氏王室没有自己的队伍,而原本亲近段氏的部落保存了实力,这时候也未必再继续以段氏为尊。
更何况还有那些没有任何实力的部落领地。
如此,势必造成整个大理彻底进入混乱状态。
难不成官家是等着大理大规模的内乱吗大理陷入真正的内乱,国朝再次介入,最终接管大理,到也不是不可以。
问题是,那样接管跟现在接管又有何区别除非把段氏一族灭掉。
如其忙乎这么久,浪费人力物力到现在,倒不如当初不解救段氏,或者直接趁乱灭掉。
得不偿失呀
“官家,朝廷不派驻防务队伍,段氏王室在现在肯定也无兵可用。如此势必会导致大理混乱。一个混乱的大理,需要牵扯朝廷太多精力”
富弼说的很含蓄,他知道官家能懂。
有对这次南征耗损的提醒,同时也告诉赵曦,未来再一次南征未必能在朝堂通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