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成了仁宗之子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布袋外的麦芒
不管立场和角度,有一点是确定的,也就是农田水利法是王介甫倡导,并经官家润色的。
还有就是,官家把农田水利法当回事了,还专门用白话广发天下。
针对一个知县的争辩,不该由重臣参与,尽管那些下官,话里话外往革新上映射,可重臣们清楚,这事掺合不得。
好,很好,咱就这样。
赵曦没关注这些臣工们的争辩,连各位重臣和政事堂的相公都不看,他就看着他的那位大爷
赵允弼想到了有人会在朝堂上帮他,可他没想到会是这样。
这不是帮他,这是彻底无视他。
以前,不管是先皇时,还是真宗朝,只要有宗亲开口了,即便有帮宗亲的,也是在宗亲分辩时,偶尔掺合几句。
赵允弼想的就是那样。只要有人帮他几句,他就有可能拿回那些地来。
可现在朝堂上争辩的,已经跟他所说的没关系了。
这到底还是不是n头
他本以为,在他挑开这事后,说不定有跟他类似遭遇的文官参与进来,然后就能把地讨回来
这已经跟他无关了。
赵允弼感觉被人盯着可不吗官家真盯着他,跟看猴子一样。脸上带着笑,可那笑容让赵允弼瘆得慌。
没劲!赵曦看那大爷躲避自己的眼光,怯生生的低头了
还真是为那点地!
不理了,赵曦也闭目养神了。
人在争吵时,根本无暇顾及周围的环境,甚至连争吵的对象说什么,都未必全部记得。
那种状态,只顾着把话从嘴里秃噜出去。
所以,这时候争辩的臣工,没人注意官家和相公们的神态表情。
时间过得很快,从卯时朝会开始,诸位臣工们唱完赞歌,然后就开始了这场本不该有的争辩。
这没一会儿,已经又过去午时了。
“中正”
在赵曦轻声喊王中正时,韩琦的眼皮撩了一下:官家管饭,好像也没比散朝有用,该没完没了的扯淡,还是会扯淡。
好像挨陛阶近的相公,都侧耳倾听官家是不是又管饭。
“中正,把殿门关上,让外面的值守,还有內监都撤了他们没必要听这些,也没必要耗着。”
喜欢吵吗我陪着就是。想让再管饭门都没有!
赵曦喝自己的茶,连赏赐相公的意思也没有。
王中正不知是不是故意的,平时吱吱呀呀的殿门,他居然让内监在关门时,没发出多大声音。
日头现在在中央,正头顶上。早朝时斜射进来的阳光,早就慢慢的溜出去了。
这殿门关上后,殿内的光线并没有多大改变就是有,感觉最明显的也是靠近殿门的低阶官员。
想喊来着,可这时候谁张嘴谁就会被卷进去。
不过还是拉了拉身边的人,指了指关上的殿门。
一个接一个,跟交接棒一样,就这样慢慢的所有人都看到了关上的殿门。
“官家,午时了”
韩琦不得不吭气了,看样子官家没有管饭的意思。
“哦午时了吗嗯,午时天热,让内监把门关上,凉爽一些。”
午时又咋了嘿嘿,赵曦继续装糊涂,答非所问,言非所指。
“官家,散朝吧”
韩琦被逼着说了。
“别,既然是朝会,那就是让大家议论朝政的。既然有分歧,有争辩,大家又如此热衷。这是正事,这是于国于民有利的正事,关乎着朝廷大计。继续吧!”
安静了,终于安静了。在韩琦开口时,已经停了争吵相公在朝议时,还是有优先权的。
可听了官家的话,都安静了静悄悄的。他们也知道是在扯淡
“不说了继续辩吧。京畿之地的知县,又是关乎什么诚信诚意以诚为本的大事,必须得有个结果不是”
赵曦说着,语气是越来越不善了。
偌大的紫宸殿,人们的喘气声都能听见。
“东平郡王,你可还满意”
冤有头债有主,赵曦得告诉大家,这事是谁招惹的。
人都习惯性忘记自己的错,都习惯替自己的错找个借口。
当争辩到这种程度,相公们不支持,官家有怨气时,最希望的就是有个可以被大家都撒怨气的对象。
赵曦题他们找到了。11
第四七一章 宗亲也是个事儿
落井下石吗算是吧。
赵曦是真的对这大爷有意见了。
这事……怎么说呢,摆在台面上,这大爷是占理了,可到底因为什么,所有人都清楚。
曾孝宽有没有错从特定角度去论,是有瑕疵的,工作做的不细致。可不论出于什么原因,赵曦都不能去针对曾孝宽做什么。
对自家大爷惩处吗好像也没什么理由。
祸水东引,把臣工们的怨气引导过去,这大爷应该有的受了。
他最不应该的是,在这个时候掺合到朝廷大事里来。
说起来宗亲也挺可怜。
国朝取士,就是贱民都可以通过考举来改变命运,可宗亲,永远只能是被圈养着……
“东平郡王,咸平县你有多少耕田,未报被划归国田的多少”
见官家这样问,赵允弼是真想像以前待他那个堂弟一般,梗着脖子说清楚。
可他不敢呀!
谋反不谋反的不清楚,他只知道,在先皇病危,口不能言时,官家那时候还是太子,西征回来没几天,赵允让的一家就那么没了。
他知道,如今的官家,他这个堂侄儿,绝不像他爹那样好说话。
相反,从他执政这几年,所表现的,太让人恐惧了,一步步在把整个朝堂掌握,连韩琦文彦博这些人,都服服帖帖的。
他赵允弼又敢怎样
“回官家,没…没多少”
赵允弼都不知道自己说什么了。没多少你来朝会上叫唤个屁呀可面对官家,他是真胆怯。
“你看这样成不曾公绰积极为朝廷办事,我是说什么都不会降罪的……”
一句话,直接定了调子。争辩半天没用。说什么都不会降罪,就因为他积极办理公务。
“至于你损失的耕田,你自己报,有多少我用钱给你补多少。记住,我是以宗族族长给你补,不是以君王的身份。”
“这样做的目的,是想告诉你,什么事你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人贵有自知之明,做事要量力而行。”
“另外,曾公绰虽不会被降罪,此事处理上有瑕疵。希望各位引以为戒,最好以后在告示后面加一条:逾期不候,后果自负。”
“散朝吧……”
说完,赵曦起身走了。
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这话是对赵允弼说的,更是对整个朝堂臣工说的。
你们那点伎俩我看的很清楚,别跟我玩这个。以后若再这样扯这没影的事,我关殿门奉陪!
官家是越来越不掩饰他的独断专行了……这不是个好现象。
可又能怎样这一段时间内的政务争端,起源都是由朝堂开始的,下达诏令,也是由相公起草的,不存在封驳,关键是也到不了那地步。
至于台谏检点官家得失……又不是没有人操心,可实在找不到能说得过去的借口。
不贪恋女色,除了东宫时,即位后,宫里再没添过人。不仅如此,就是先皇时留下的宫女,也容许出宫,没出宫的都有了工坊城做工的营生。
勤勉于朝政。每日寅时起床,绕内苑锻炼,甚至连太祖时的演武堂都重新启用了。
卯时之前到垂拱殿处理公务,即便是没有公务,官家也会挑选早年的奏折翻看。
即便是休沐,官家也没闲过,也会到讲武堂,跟吕公著交流讲武堂管理,跟狄青商讨校尉们的武训。
时不时再讲几节课……官家的课,在讲武堂是最受欢迎的,没有之一。
在处理政务上,凡大事必集议,从表象上看,官家从来没有强势决定过什么,每一件事都会征求相公们的意见,甚至朝堂臣工的意见。
可最后处置下来,没有一件不是完全按照官家意图的,明显的带着官家的风格。
说实话,很憋闷的!
那怕是自己不乐意,有意见,任何一件事,等到官家需要做决断时,所有反对意见,都会被生生的憋回去。
韩琦想起了还是庞相公执掌朝政时,富彦国曾经说过:这样的帝王,对于国朝是大幸,至于对于臣工,是好是坏真说不定。
还有那獾朗王介甫……韩琦是真想喷他唾沫。
司马君实不足为谋,耿直的几乎到了不适应朝政的地步。
文宽夫呢连集议都没有什么存在感了。
韩绛和吕公弼……不提也罢。至于欧阳永叔,几次被人拖出来折腾,早没了雄心。
唉……韩琦感到他很孤单,比官家还孤单。从没想过执宰会做到这程度。
韩琦憋闷,赵允弼更憋屈。
剧情没按他想的演绎,甚至跟以往的剧情也不同。
特别是官家的最后几句话,让他更是无所适从。
很想去问问曾经撺掇他的那人,可是他不敢。总觉得自己做什么,官家都清楚。
都到了这份上了,自己真不敢轻举妄动。
可几万亩耕田就这么没了那叫一个难受呀。赵允弼想哭!
至于让官家给他根本就不敢,除非想找死。
“大王,门阍接到一份信……”
赵允弼赶紧拿过来看:照实奏报官家。
什么意思照实若官家清查这些耕田源头……好像自己的这些耕田来源还算正。
到底怎么个意思朝会时也没见他掺合呀干嘛非要这样
赵允弼想了很久。相对于招惹文臣,结果要比招惹官家更可怕。
官家处置宗室,还有文臣检点。可要是文臣找宗亲的麻烦,官家只会顺水推舟。
唉,早知道真不该趟这趟浑水。
“两万多亩还真当个事了!中正,喊一下赵琴……”
赵曦以为自家堂叔没胆子跟自己讨要,没想到还真做了。
“琴儿,按市价给东平郡王府送两万亩耕田的钱粮……以后咱家的生意没他什么事了。”
分不清轻重,理不清内外!就这两万亩田,彻底把赵曦心里的那点血缘情分拽走了。
“官家,朝会结束后,在东平郡王回府之前,曾有人到过东平王府,据探知奏报,应该是送信去了……”
看来还真是背后有人了。赵曦没问王中正送信的是谁。
若知晓了,王中正绝对会上报。
其实,是谁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目的是什么。
想让我失信违了在朝会上的话倒也是个弹劾的借口。
或者是想让我在意这两万亩田吗然后对宗亲出手
应该是两者都有吧。
不过,宗亲如此这般圈养着,还真不是个事。倒是可以借机议一议宗亲的事了。
也不能让他们觉得自己忒大方不是
第四七二章 看完了再说
鄞县、京东路以及陕西路关于青苗法试行区域的调查,应该快要结束了。,
这一次的调查,因为是关乎青苗法推行的,所以,在调查人员组成上相当复杂。
从司农寺开始,各方就因调查人员的遴选有过激烈的争论。
最后还是赵曦一口定下了:凡相公举荐之人,皆可为调查人员,各负其责。
朝廷不差那点差旅费的损耗,就怕没事扯淡。
最终连工坊城、皇城司也都参与了。
如此庞大的调查组,又是各抒起见的,时间肯定不会短了。
也绝对可以把整个实施青苗法的地方起底了。
三四个月过去了,看皇城司渠道发来的奏报,调查应该快结束了。
到时候又会是一阵混乱。赵曦希望在调查结束之前,也就是朝堂繁乱之前,先把宗亲的事议一议,能解决了最好。
倒不是不能拖,现在正好有个由头,他也想知道,是谁在后面撺掇,或者说谁在后面等着自己犯错。
“先圣曾言: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或许这话用在这地方不合适,我就是借个开头。从太祖开朝,到我这一代,赵氏已经是四世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