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我成了仁宗之子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布袋外的麦芒

    他不相信仅仅几句话就可以改变整个宗室原本的尿性。

    所以,赵琴不仅牵头出资成立了皇家宗亲基金,还建议用基金组建了一家商行。

    同时,直接用基金的钱,跟现在内苑的产业进行了互换。

    矿城、工坊城、锰矿、羊毛纺织、食品、军备等等,几乎赵曦所有的产业,都拿出一点点份子,让宗亲参与了。

    赵曦的一番说辞,可能让宗亲激动,也可能让宗亲亲近,或许也有一时的冲动和兴奋,要精忠报国。

    赵曦知道那续旧不了,要想持久,唯有利益是永恒的。

    如今的大宋,上点层面的人,都知道,朝廷都没有官家富足。

    官家不带宗亲玩,宗亲就是投门扒窗,也找不到掺合那些产业的门路……这是聚宝盆,谁舍得放弃那怕是一点点都舍不得。

    官家这时候真的丢出来了,也就是说,官家是真当宗亲是一家人了!

    所以,也就还来了这些宗亲真正的忠诚。

    其实,更重要的一点,这也是赵曦控制宗亲最有效的手段。

    ……

    持续半年之久的青苗法调查人员终于回朝了,带回来的确实各执一词的报告。

    不同立场的调查人员,无法在调查结果上统一,也就无法形成统一的结果。

    很好,这正是赵曦想看到的。

    支持青苗法的,侧重于耕田数的变化,重心放在丈量耕田,并与实行青苗法前对照,以证明青苗法有利于保持国朝耕田数,确保两税不再减少。

    而反对青苗法推行的,则侧重于地方府衙在推行青苗法时的猫腻。

    比如强行摊派,比如中饱私囊,比如常平仓亏空,比如陈粮新粮的差别,比如民声民怨。

    而中立的一方,就以公正的态度,全盘对实行青苗法的地方进行调研。

    甚至还有敷衍了事,着地方官府撰写青苗法实施情况的。

    同时,皇城司也有一份奏报,着重是报告这半年来,朝廷外派官员都干什么了,跟何人接触,各自又有何种背景。

    五花八门,杂七五八……这就是最终的调查结果。

    这倒是赵曦希望看到的,却也是很为难。

    就凭这调查结果,不管是集议还是朝议,赵曦清楚,肯定又是吵吵嚷嚷的情形,绝无例外。

    他是真烦那种争吵。能吵出个结果来也算,吵吵半天,最后屁用没有。

    争论,结果不就是各人保持各人的观点嘛

    所以,调查人员回朝几天了,赵曦没召集集议,也没召见任何一个外调人员。

    可朝臣可没准备让赵曦闲着。

    这外调青苗法并不是什么隐秘的事,甚至各方的调查结果都会征求意见,采纳大佬的建议才能形成最终定稿。

    也就是说,朝廷现在得到了什么样的报告,对于朝臣来说都清楚。

    官家说过,在调查结果出来之前,把青苗法搁置,不得再议。

    现在,外调结果有了,自然就是可以议了。

    为了抢的先机,一篇篇华丽的,激烈的,朴实的奏折文章开始成堆成堆的往政事堂递。

    这事,就是在政事堂也还继续着争执,自然就到了赵曦的案头。

    借用并重复调查结果……没看头,丢一边去。

    满篇口号喊的震天响,没一点干货的……没用,丢一边去。

    一个调查结果就否定王安石本人,冠以祸国殃民帽子,并准备往死里整王安石的……其心可诛,丢一边去。

    过分扩大青苗法作用,忽略存在问题的…~也一边去。

    认为在国朝耕田大事前,可以不必在意草民死活的……站着说话不腰疼,贱其子民者……一边去。

    唉……这是奏折吗这是檄文!这是奏折吗这是表演文采的机会。这是针对青苗法的奏折吗这根本就是在罗列王安石罪状。

    一边翻看,一边丢,越来赵曦手里的动作越大,到最后直接看开头,就抬手扔出去了。

    吓得内监一个个连大气都不敢出…~啥时候见官家这般暴躁过

    这就是朝臣!真应了一句话:百无一用是书生,不对,有一用,就是扯淡。

    并不是说满朝堂真没有解决问题的臣工,是立场的需要,让他们忘记了本职,替君王排忧解难的本职。

    反对者不会去考虑解决问题,支持者不能也不合适去改变青苗法原义。

    而中间派,看现在这架势,还担心所有的炮火都冲着他来呢。

    所以,奏折就单纯表态了。

    这个……苏辙终于看到一个可以让人看下去的奏折了。

    苏辙是作为调查人员下去的,还是去了实行青苗法最久的鄞县。

    他用详实的数据,从王安石主鄞县时说起,充分肯定了青苗法的作用。

    同时,也是用详实的数据,列举了从王安石离开鄞县,整个青苗法变味儿的过程。

    最后,两者对比,从两税税入增长和减少中得出结论:青苗法过于依赖官员的操守,不适合大范围推广,且,青苗法不适合作为官员考评的内容,容易滋生乱像,从而导致事与愿违,害民害政。

    好像结论也是反对,可赵曦却看到苏辙在这一事件上的公正和客观。

    立场并没有让他丧失基本的判定标准,即便在言辞上有倾向,但并没有全盘否定,也没有给王安石按什么罪名。

    比他哥哥强,不玩虚活,言之有物。

    可这青苗法……

    如果说农田水利法是来源之法,青苗法就是节流之举。

    国朝不抑制兼并,但作为这片土地上的人,没人真正舍得丢弃自己的耕田。

    耕地,对于农耕民族是烙在骨髓上的依赖。

    而国朝耕田……纳税耕田的减少,势官富姓绝少不了办肮脏事。

    我成了仁宗之子

    我成了仁宗之子




第四七九章 伟大的想法
    不集议,不朝议,就是奏折也留中不发。让整个朝堂的臣工,都根本无法知晓官家的态度。

    王安石着急,很着急,但他不能催促。

    所有的调查结果他都看了,他对调查过程没异议,对调查结果也没异议,那怕是反对一方的结果也没异议。

    支持者和反对者,双方的结果融合,应该才是最真实也最客观的调查结果。

    这样的结果,让他没有催促官家决断的理由。

    就连新法核心团队,在商讨时也是唉声叹气。

    对于这些地方官…~若真想儿子说的那样:杀就是了!国朝军州四百,能杀的过来吗

    再说了,这可都是文臣,开这个戒,就相当于给君王递了一把刀,文臣将没了最后的凭仗。

    说真的,当王安石看到鄞县在自己离任后,把一个好好的利民之策,祸害成纯粹害民扰民,他是真有心杀几个!

    他在任时,青苗法是解百姓之危,救百姓之难的,同时利用常平仓的储备,为官府带来堪比两税的收益。

    而他离任后,却成了官员胥吏利用常平仓做本钱,借官方的名义,在放印子钱。

    这还不算,肆意提高利息,强行摊派,把原本就不富裕的鄞县,搞得怨声载道,民不聊生。

    最终整个鄞县的上上下下,从知县到衙役,无一不参与其中!全烂了,整个鄞县的县衙全烂了!

    虽然府衙因这次调查处理了鄞县,可他真不敢保证,一旦青苗法在国朝推开,会有多少县衙会烂掉!

    青苗法必须推,国朝的大形势决定了。

    可怎样推,这就需要商榷了。

    官家……唉,态度不明朗呀!再加上这样的结论,真不知道官家还有多少支持力度。

    而韩琦等人,现在倒是老神在在。

    调查结果出来很久了,官家没集议,甚至连该有的朝会都停了一次。

    很明显,官家有搁置的想法了。

    官家的头脑一直是清醒的。

    就宗亲这件事,官家应该看出了什么,但并没有冲动的直接偏向新法一方。

    想到这,韩琦有点埋怨文彦博了。

    这文宽夫还真是记吃不记打。从万尹山演习,再到禁军裁撤,多少次了一次次在谋略上惨败,居然还有胆跟官家斗这个

    他文宽夫尽量别犯错,否则官家不会有任何挽留,绝对的出外。

    至于自己……唉,怕是官家也不太喜欢吧

    啥时候国朝的执宰需要把官家喜好与否当回事了说不清,反正韩琦现在就有这念头。

    这才即位五年,官家就有这般威势了,用不了多久,怕是官家真的能恢复太祖太宗的权威了。

    无力抗拒…~韩琦居然发出这样的感慨来。

    “诸位相公,官家唤诸位相公于今日未时三刻在紫宸殿集议……”

    内监恭敬的躬着腰退出了政事堂……

    官家要集议集议什么这段时间,好像除了青苗法,朝廷还没什么值得集议的事吧

    韩琦看向王安石……也是一脸的惊讶,似乎也表现的措手不及。

    也就是说,王介甫也还没想到针对调查结果的解决方法。

    再看看其他人,都一样,都有一时的愣神。

    但韩琦心里突突的。官家从来不会无的放矢,既然召集集议了,也就是在青苗法的问题上,要有决断了。

    否了还是继续

    至于增加监管,这一点政事堂早就争论过了,未必能解决青苗法实行的弊端,反倒是让冗官更甚了。

    其他方法官家总是出其不意,说不定真会有。

    韩琦一阵莫名的烦躁!历来是相公们指教官家如何做事,现在变成了官家告诉相公们怎样做事。

    紫宸殿还是那个紫宸殿,只是进了殿门,让相公们有点意外。

    敢情这不是要集议青苗法呀

    青苗法是国朝当下大事,就是集议,也是受保密法令限制的。可现在,紫宸殿内居然跪趴着三五名异族……

    “他们是一赐乐业人……”

    这名字,赵曦很想叫犹太人或者以色列人,可大宋都喊他们是一赐乐业人,还是太祖钦定的,自己也只好这样叫了。

    还是赵曦有意将阿拉伯数字推广时,赵曦就命王中正留意一些阿拉伯的所谓智者。

    皇城司的探知可分不清阿拉伯跟一赐乐业人的区别,更不知道他们不对付。

    胡乱的带来了,在一番交流后,赵曦才发现,这里面居然还有犹太人。

    想起后世犹太人的大名,也终于找到了实施自己汇通天下想法的由头。

    青苗法老王同志是叫做青苗法,可在王安石刚拿出青苗法时,赵曦就想的是银行业。

    之所以铺垫这么多,还让朝堂吵成酱,一切都是做戏。

    唯有这样,在双方僵持不下的情况下,自己才能让银行业顺利的通过。

    这样,既不会伤了王安石革新之激情,也让反对的一方认为,自己并不是支持王安石革新。

    同样,客观的,公正的,骑墙或者中立的臣工,也对这项措施找不出毛病来。

    演戏演了这么久,也该着揭幕了。

    “大食人有一种计数方法,如今的记账法若使用他们的计算方法相得益彰。”

    “我本来想找几个大食人学学他们的计数法,结果皇城司的憨货,把一赐乐业人也当成大食人。”

    “不过,皇城司的憨货倒是立了一功。一赐乐业人有些想法,倒是跟青苗法有些相似之处。”

    “诸位相公不妨听听,或许对朝廷是否推行青苗法,怎样推行有所裨益。”

    这一赐乐业人的智者,搞不懂皇帝陛下为什么让自己转述他的想法。

    这是个伟大的想法,皇帝陛下让自己转述,那是自己的荣幸。

    并且,皇帝陛下已经答应,只要自己遣族人为皇帝陛下实现这个伟大的想法,自己就可以在这遥远的东方大国,建属于他们主的教堂,让上帝的光辉在这强大富饶的大地上生根发芽。

    为了天帝的旨意传播,别说是遣族人服役,就是几代人任由皇帝陛下差遣也在所不惜。

    更何况,皇帝陛下还传授给自己这伟大的想法。或许在将来,回到自己的故乡,他也可以使用这想法。

    皇帝陛下是智者,居然知道耶路撒冷,更了解族人的凄苦。

    这就是天帝派来救助他的子民的…~

    咳…咳……扯的太远了。

    我成了仁宗之子

    我成了仁宗之子



1...155156157158159...28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