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成了仁宗之子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布袋外的麦芒
“也罢,既然我是宗室的族长,我就该去把他们领回来,省得老让人当n使”
告诉你老文,从东平郡王那事,就怀疑是你背后做鬼。
这事不算大,不痛不痒的,暂且我不计较。若再有下次,可没这么轻松了。
赵曦说着,眼睛一直没离开文彦博然后,相公们都跟着官家的眼神,一起去看文彦博。
韩琦也这样,不过他眼里不是探询,而是无奈。
可人家文彦博愣是一点表示没有,还觉得被人这样看很疑惑。
“中正,喊仪仗,朕要出宫,把那些憨货同宗领回来!”
“官家”
“陛下”
“陛下,此事万万不可!”
“怎么就不可了他们是我的宗亲,我是他们的族长。我的宗亲围了我大臣的府门,我有责任把他们领回来。”
“另外,还需要诸位一同去,好让汴梁臣民知道:宗亲变革,并非诸位逼迫,我也没被王介甫喷唾沫”
君王出宫,虽然在汴梁不至于清水泼街黄土铺路吧,行人避让总还是有的。
毕竟这次是公开的,光明正大的以大宋黄帝陛下的身份出宫。
赵曦有意兴师动众,有意让全汴梁臣民都知道,所以,赵曦第一次动用仪仗,就这样用了。
这家伙,还真是个大事。
汴梁臣民欢呼着,就连办公的臣子也乱了心思。
没多久,赵曦还没出了宫门,内苑也知道了,就是那些在慈明宫哭诉的也知道了。
本来凄凄惨惨的哭,在听说这事后,连哭诉都忘记了。一个个看着娘娘这是怎么了
怎么了哼!曹皇后没想到这事居然让曦儿这般大动干戈。
不必要的,就自己随便斥责几句,让婆娘们把话带回去就行。
曹皇后正准备差人去问问,就听见宫女喊,皇后娘娘驾到
“娘娘”
滔娘行了礼,环顾了一圈这些闲人。
“娘娘,市井传言,官家支持宗亲,还说昨日娘娘与本宫也支持宗亲。”
“且,官家因王相公喷了一脸唾沫而不得不同意宗亲变革,而如今宗亲围攻王相公的府门,好像并不是为宗亲s,而是为三哥去s”
被王相公抱着喷唾沫,那得多恶心呀!
宗亲哭诉,那怕闹三天五天,这在滔娘眼里兜无所谓。毕竟利益受损了,她确实同情,也理解。
可听闻把三哥说的那么恶心还懦弱无能,滔娘就不行了!
在听说三哥摆驾出宫后,她直接把哭诉的人赶走了。这还不解气,直接带着鸾驾来慈明宫她要把所有哭诉的全部撵出宫!
“你们可还满意!”
曹皇后也发火了,直接不留一点面子,跟赶苍蝇似的摆手!
而这时候,赵曦也到了王安石的府门前
有内监早早的报给王安石了,这时候,王府的中门打开,王安石携全家在门外等着。
赵曦并没有第一时间接见王安石,而是站在这些宗亲的面前,不说话,就那样看着。
韩绛和吕公弼见这情况,以为官家要在大街上发飙,又不能当街劝阻。
就指示讲武堂的军卒,把围观的人群往远处驱赶。
赵曦看着一个个一点一点往后挪,一个个垂丧着脸不敢抬头突然见觉得很没劲头。
后世这种事,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人群只会往前扑我这老赵家,的确是把宗亲养废了。
“丢人现眼!都会宗正寺等着去!”
说完,一拂袖,转身跟王安石打招呼。
就这一瞬间,那些宗亲跟耗子见了猫一样,眨眼间全没影了。
赵曦对宗亲这表现是失望,可他不知道他在宗亲眼里是怎样的,否则不会这么失望。
谁不怕呀汝南王一家,原来多么显赫,那绝对是宗室里的第一家,首屈一指的。
结果咋样莫名其妙,就代了个谋反的帽子,全没了。
之所以敢来王安石门口闹,而不敢去朝廷的公廨,怕朝臣还是次要的,主要还是怕官家呀!
朝臣们就是嘴再厉害,弹劾完了也不过是罚点铜,可官家不一样,动不动就是整一脉,一大家的全灭。
“宗亲不肖,王大参担待了。你这是为整个朝廷担待,我这是为宗亲致歉”
法令是朝廷颁布的,不是王安石一个人的事。
这是赵曦必须表明的。
没发布之前,就比如青苗法,朝廷怎样争辩都行,可一旦发布了,责任就属于整个朝堂,比如农田水利法,宗亲变革。
每一道法令,都不是产于暗室,都是在集议时征求大家意见成文的。
说完,赵曦并没有进门,随意的看了看相公们,直接辞行了。
他本身就是来撵宗亲的,并不是来王安石家的。多一句嘴,也是为敲打那些相公。
所以,离开的很自然。
宗正寺里,宗亲们一个个呆怵怵的坐着,跟丢了魂似的,没一点神采。
在返回宗正寺的路上,都已经知道了,进宫跟娘娘哭诉的那些公主、郡主、县主们,被太后和皇后赶出来了
朝堂,内苑,官家,他们全得罪了。这该如何是好
其实朝廷的宗亲变革,已经很仁慈了,该照顾的都照顾到了,甚至对那些未成年的宗亲,还是相当利好的。
也不知道是谁撺掇了
这时候,宗亲们相互看着,居然想不起来是谁起的头,又是谁号召大家的。
要不说是一群憨货呢!
这时候想着等官家来了,也好推出一个扛雷的,结果来回看看,一个个傻眼了。
还真没能扛的住的!
而赵允弼,他并没有掺合,这时候莫名其妙的就连带了他是大宗正,替官家代管宗亲的。这时候,他恨不得自己咽气了面对官家的压力忒难受了。5
第四七七章 蛊惑
“咱们是一家人”
这是赵曦到了宗正寺的第一句话。,
很诡异,整个宗正寺都被这句话给搞诡异了。
“一笔写不出两个赵字,咱们所有人的身体里,都流着太祖太宗的血。这一点无可改变。”
赵曦在来宗正寺之前,或者说在出宫之前,就已经想好了怎样做。
他觉得有必要对宗亲进行一次思想教育了。
他甚至把自己的三个稍微大一些的儿子,也一并叫来了。
“我是族长,也是官家,其实更应该称呼为管家,为我们赵家来管理太祖打下的偌大家业。”
“你们可能觉得我虚伪,也可能认为我矫情,但我心里确实是这样想的。每一任的君王,责任都是为太祖打下的家业而付出。”
“有千年的家族,没有千年的王朝。这句话,其实并不单纯是说王朝更迭,更深层次的是告诉帝王一家,一旦王朝覆灭,就是一个皇室家族的灭绝!”
“秦皇汉武,时隔千年,如今在国朝的权利阶层,可还能见到他们一丝踪迹可咱们再看看衍圣公一家,世代受封,世代被人推崇。”
“每一次的王朝更迭,被奴役、被残杀、被赶尽杀绝的只有皇室”
没法明说,只有赵曦心里清楚。若不是他来到这个时代,再过几十年,所有赵氏宗亲的女性,都将承受非人的,灭绝人性的,前所未闻的凌辱。
而他们,就是这些在宗正寺记录在册的赵家男人,都就那样让自家女人背负大宋苟延残喘的责任,毫无廉耻的南逃了
“我们谁都不想看到大宋江山断送,而想做到这一点,不仅仅需要君王殚精竭虑,更需要我们同宗同族齐心协力。,”
“毕竟名义上这江山还是姓赵,而我们也享受了超过自己贡献的待遇,有责任有义务为这个国朝分忧。”
“我不想非议祖宗法度,所说的与士大夫共天下,倒更像是士大夫在瓜分赵家天下。”
“看看如今的国朝,那个阶层占有国朝最多的田地是士大夫!那个阶层拥有国朝最大的权利是士大夫!哪个阶层在国朝可以肆意妄为还是士大夫!可这是我赵宋天下呀!”
“你们扪心自问,尽管你们一个个顶着这个王,那个公的名头,可你们谁能、谁敢直起腰杆面对士大夫”
“别看你们品级很高,朝会站列靠前,即便是面对一个新进的进士责问,你们谁又敢辩驳”
“整日战战兢兢,含恨忍辱,醉生梦死的苟活一生,难不成你希望自己的子子孙孙都这般活着吗”
“都一样流着太祖太宗的血,难不成咱们赵氏宗室就没有名士名臣名相的基因你们就忍心继续让子孙后代继续这样被埋没”
“我可以明确的告诉你们,变革宗亲,并不是什么王介甫逼迫,更不是那个朝臣提议。是我,我还是找了足以让朝臣同意的理由,才促成了此事。”
“因为,我不想每一任君王在朝堂都是孤家寡人!我希望未来的大宋君王,在朝堂上有根本利益跟他相同的臣工那就是宗亲!”
“朝堂,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各种利益交集在一起,各方代表混合在一起,然后相互扯皮、相互妥协、相互争斗、相互制衡并瓜分利益的组织。”
“可你们看如今的朝堂,可有宗亲的一席之地没有!我希望在未来的朝堂,赵姓人列班不仅仅是站在宗亲这一块,在文臣区,在武将区,在御史区,在相公区,每一个地方都能有赵姓人,甚至国朝州府郡县的主官,也可以看到我们赵姓人。”
“到那时,所谓的赵宋天下,才勉强可以称得上赵宋天下,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名不符实。”
“现在,国朝变革宗亲法度,说白了,就是让你们在拥有宗亲的基础上,经过与常人相同的努力,同时还能拥有其他的身份和人脉。为什么你们要拒绝”
“我不想听什么被人蛊惑了这类的话,我也清楚你们是被人蛊惑了。翻过来想,倘若你们有足够的学识,有朝堂尔虞我诈的历练,谁又能蛊惑了你们谁又敢轻易蛊惑一个庞大的势力”
“温汤监养不出参天大树,不经历风雨见不着彩虹。若想大宋江山永存,永葆天下姓赵,我们整个赵氏宗亲就必须共同努力。否则,王朝更迭,身死族灭可不仅仅是君王,而是整个赵氏!”
“对于这几天的事,我不想也不会追究,因为我没有提前跟你们沟通,这是我做族长的疏忽。所以既往不咎。”
“再往后,作为君王宗亲,就必须始终与君王保持一致,遵守宗亲法度,保守宗室秘密,以赵氏王朝永存,赵氏宗室利益放在首位,甘心辅助君王管好赵氏的天下大家业!”
“这一点,大宗正要载入宗室法度!”
赵曦朝赵允弼说了一句。
“官家,今日官家之讲学,臣差人全部记录下来,作为宗室冠礼的训诫!”
赵允弼是真感动了,不说这些内容,就凭官家跟宗亲这般推心置腹的态度,就足可以记载史册了。
历朝历代,又有哪个帝王这般与宗亲交心
“现在宗亲变革了,我知道你们担心自己乃至后辈的着落”
“首先,我建议,由现在宗室里所有做买卖营生的,每年自愿抽取一定数额的钱粮,筹建一个宗室基金。”
“这部分钱粮,将作为宗室后辈的创业和求学,以及考中进士的奖励。我会知会赵琴”
“另外,宗亲中若有意进讲武堂,有意到工坊城、矿城,乃至大理任职的,可到大宗正处报名,我一并解决。”
“但有一点,在这几处,就别拿你宗亲的身份逗人玩了,没人会在乎。”
官家好像并不是传言的那样
一群人感觉白害怕了,也白担心了。
以为少不了训斥、罚铜,甚至还有更重处罚,结果却是这般令人欣喜。
经官家这么一说,突然感觉跟官家特亲近我们是一家人!
还别说,突然间就有了主人翁的自觉,好像自己也任重而道远,肩负了赵宋天下未来的命运。
这时代,谁见过这样的演说呀更别说还是官家对宗亲这样尽显亲近的演说。
搞得这帮宗亲,恨不得立马就投身到建设大宋万年基业的大潮中去11
第四七八章 这青苗法呀
大事小事或者说是一场闹剧。
朝堂等着看热闹的不少,不管是一直堵着王安石家门,还是宗亲被朝廷惩罚,甚至还有人看到了宗亲变革被叫停的可能。这都是热闹。
结果…~官家就出宫转了一圈,事就没了,跟没发生一样。
估计宗亲肯定被官家拾掇了,毕竟官家在宗正寺停留的时间不短。
没见勾栏酒肆都见不着宗亲的人影了吗
皇家宗学里的人多起来了,从七八岁到十七八的都有。报名出外做官的也多起来了,两湖的,广南的,大理的,西北边境的,河北榷场的,没一个好去处。
朝廷开始还担心,再看看宗亲们的做法:都是孤身一人外出,把妻儿老小都留在汴梁了。
都不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居然让宗亲一个个像打了鸡血一样。
不奇怪!赵曦知会赵琴做了一些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