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我成了仁宗之子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布袋外的麦芒

    “就比如你现在问小弟的事,明日的朝会章程这都是朝廷明发的内容,每州每府,以及朝廷的每个衙门,都有议程的。你根本就没看是不是”

    苏轼被苏辙说的有点尴尬了。确实,他没看。离开汴梁一年多,他再次回到汴梁,更多的是参加一些饮宴。

    想想也是,这正是国朝各地大才聚聚汴梁之时,他又怎能错失这样的扬名机会。

    还有就是,那些把他当作恩客的娇娘,可是等着他的诗文出头呢。

    苏轼自到了汴梁,只是随意的撰写了所谓的提案,朝投身到倚红偎翠的大业中去了。那顾得上看朝廷的朝会议程。

    若不是今日朝会那场面,让他担心,他连拜访他小弟的时间都没有。

    “小弟,二哥到京城,那些许久不见的诗文好友,还是需要应酬的”

    苏轼这解释,连他自己都气不足。

    “唉二哥,真不能这样下去了,如今的朝廷,容不下尸位素餐的臣工。”

    “明日的议程是分组讨论。讨论今日朝廷各衙门的议案提案答复,讨论朝廷准备推开的役兵法、驿站改制等内容。”

    “别以为讨论就可以一言不发,或者滥竽充数。每一组臣工都是按地域、职能随机确定的,并且,每一组讨论都有监察官在场。”

    “比如二哥你,你可能在黄州那一组,也可能在酒监那一组。不管是那一组,提案议案是有针对性,但是对于朝廷的新法是统一的。”

    “在讨论的过程中,监察官负责秩序,而秘书处负责记录。每一组的讨论过程,最后都会记录在案,并形成文稿,呈于内阁甚至官家,也有可能在讨论结束时,朝廷会针对特定议题的讨论,像今日一样进行排位。”

    “二哥,你够聪慧,只不过心思没用在理政上,这不行小弟希望你回驿馆认真看一下朝廷的新法,也用心反思一下自己的职责”

    苏辙太了解他这个二哥了,但是,该说的话还是得说到。

    苏辙这些年在讲武堂,已经能深刻熟悉官家的施政宗旨,对于二哥这样的做法,他真的很担心。

    “小弟,这些朝廷也都公布了”

    苏辙白了苏轼一眼。自己这个二哥还真是个政盲。

    朝廷的议程只是注明分组讨论,怎么可能这样具体这只是他的猜测。




第六二七章 苏轼是什么才
    苏辙猜对了一部分,却没有猜对全部。

    勤政殿的设立,赵曦几乎完全是借鉴后世会堂的,到了前年,才算是完全的完工了。

    所以,勤政殿也是有各路的殿堂的。而分组讨论,也是根据朝廷的十七路来分开的。

    至于职能,则是完全根据朝廷衙门分开的。

    所以,苏轼还是有蒙混机会的。毕竟,从议政到参政,整个荆湖路几十人呢。

    另外一个苏辙没预料到的是,没想到荆湖路不仅仅是派来了监察官,更是有蔡确这样的副总监察官莅临。

    “诸位同僚,受官家委托,确参与荆湖路的分组讨论。由于内阁大臣与总监察官都需要参与国朝各路,朝廷各衙门的分组讨论,在时间上需要排开。”

    “所以,在内阁大臣和总监察官到位时,国朝各路朝廷各衙门需要讨论朝廷实行的新法。至于提案议案的讨论,将由各路各衙门自行组织。”

    “另外,我只是受官家委托参与,只做为倾听者”

    蔡确是嘉佑四年进士及第,苏轼是嘉佑二年进士及第。苏轼能感觉到这时候蔡确的那种意气风发,而自己

    虽然苏轼看不上蔡确,甚至一直认为蔡确是幸进之臣,更是对他的钻营不屑。可这时候,他仍然无法让自己平静。

    论官阶,蔡确比不上荆湖路的主官,甚至待遇上比不上荆湖驻军的武将,可这时候,受到的尊敬却显而易见。

    人家是官家的近臣

    蔡确并没有指明,分组讨论需要不需要统一意见这个是如今朝廷比较时兴的。用官家的话,叫做统一思想。

    所以,从一开始的讨论,就进入了白热化

    “役兵之法,对于国朝军力强盛的确有益,可役兵之法所规定的服役年限,这很容易造成军伍的动荡”

    “国朝是募兵制,是祖宗法度,国朝军卒同时又是终生制,加上如今国朝火器装备军伍的原因。倘若容许军卒退役,会不会造成国朝的火器泛滥”

    “火器制造在工坊城,军卒入军伍,只是训练如何使用火器,而不是如何制造火器。再说了,役兵之法已经规定,朝廷会根据军卒在军伍的表现,对服役期满的军卒,将根据在军伍中的表现,是继续服役还是安置工坊城,亦或是到地方任职等等”

    “既然有服役期限,就是说朝廷容许服役期满后恢复原本身份,服役期满的去向并不具备强制性。下官以为,朝廷应对服役期满的军卒增加强制性服从朝廷调配的条款”

    “不妥,役兵法规定,所有大宋的适龄丁口,都有义务服兵役,不论出身。这就是说,士子也有富兵役的义务。倘若朝廷有强制性条款,是否可以强制士子不得参加大比”

    你一言我一语,整个讨论确实是热烈。负责记录的秘书处和监察官,根本来不及完整的记录下来。

    苏轼看着激烈讨论的同僚,真心有些无语。

    他们所说的问题,在朝廷役兵法讨论稿中,已经完全做了释义,有专门的条款引导。

    这也是他昨天听从了小弟的意见,真的用心看过役兵法的。

    “役兵法对于服兵役的事宜是有引导的。士子入军伍,首先是到讲武堂接受培训,从而确定入军伍后的职衔是文臣还是武将。”

    “其次,役兵法对于服役的军卒,将分为工程军卒、征战军卒、辅助军卒和义务军卒。从字面上理解,朝廷对于服役退役安置是有计较的。”

    “适合征战的,朝廷应该会转为新军,并成为职业军卒。适合营造的,将面向国营寺安排,而没有任何特长和侧重的,才是真正的义务军卒。”

    “如此一来,不仅仅是解决了朝廷兵源不足的问题,同时也能为朝廷遴选出基层的校尉。最后,也应该是朝廷的终极目标经过多年的役兵法实施,国朝将实现全民皆兵的境况”

    “当然,这种全民皆兵,并不是全民新军。新军是纯粹的征战军伍,工程军卒将补充国朝各类作坊的新旧代谢,而义务军卒,在经过军营的训练后,回到家乡能担任维护地方安靖的职能”

    苏轼的聪慧是人所共知的,他不热衷于理政,并不是说他不具备理政的思维和能力,而是单纯的不喜欢。

    这一番话,就是蔡确也不得不承认苏轼的见识。

    “这是苏轼说的”赵曦看到荆湖路的讨论记录,居然有一阵诧异。

    “中正,把讲武堂苏辙的发言找出来”

    若是苏辙有这样的见识,赵曦一点都不会奇怪。从青苗法推行之初,苏辙奉命外调,当初形成的报告,赵曦就看出了苏辙的治政能力。

    至于苏轼,虽然赵曦没有把他看成柳三变一样的人物,对于苏轼的治政能力,他没敢去奢望。

    人的精力有限,当专注于某一项时,其他方面很难再有大的作为。

    苏轼在士林文坛的名望,基本可以确定,苏轼所专注的方向。

    对于苏轼如今的做到推官的职位,在赵曦看来,完全是原本国朝擢升的程序决定的举官一项,并没有跟政绩相关联。

    “官家,这是讲武堂的讨论稿”

    赵曦翻看着讲武堂的讨论记录,看到苏辙的发言很明显是不一样的。

    苏辙属于在其位谋其政,更多的是从讲武堂的职能之于役兵法该如何。

    这并不是说苏辙没有大局观,而是苏辙最懂得职守。

    当初他奉命调查青苗法也是如此。

    难不成苏轼本来是有治政能力的赵曦也有些含糊了。

    再想想原本历史记录中苏轼的经历

    王安石实行新法,他持反对意见,当司马光主持朝政,要全面废除新法时,他又反对司马光的做法

    可不管是原本历史的记载,还是赵曦来到这个时代,苏轼都没有可以拿的出手的政绩。

    算了赵曦也是执着了。偌大的国朝,自己真的没必要用心去关注一个州府的推官,那怕他在士林文坛声望很高也没必要。

    是金子总会发光,倘若苏轼在治政上真的有一套,就现在的官员考评细则,不担心他被埋没。

    有的人对政务天生有敏锐性,但执行力却很差。且看着吧。



第六二八章 初步成型的模式
    大朝会的分组讨论是三天,关于朝廷推行新法的讨论,在前两天基本结束了。

    这时候,内阁大臣也不再到各路各衙门的分组参与了,他们需要整理分组讨论的结果,形成新法讨论的文稿呈于官家。

    几百人的发言,赵曦不可能全部看了,只是挑着捡着的大概看一看。所以,大朝会臣工对新法的意见,还需要内阁整理,并形成意见给他决断。

    “从分组讨论结果看,具体到国朝各路各衙门,赞同役兵法的超过七成,赞同驿站改制的超过六成。”

    “按照三级决策制规定,达到了朝廷赞同标准,可以推行。”

    三级决策制的推开,越发能体现这种制度的优越性。这是富弼最真实的感受。

    分组讨论,不管达成怎样的意见,臣工们参政议政的热情是实实在在的,而对于朝廷最终形成诏令的程序和方式也是认同的。

    那怕是在分组讨论时持反对意见,可一旦本路的讨论最终结论是赞同者占多数,持反对意见的臣工,也会欣然签字,支持本路组的最终结论。

    这样的做法,最大的好处是,在朝廷推行新法变革时,绝不会出现阳奉阴违的情况。

    这是一个自上而下,又自下而上的过程,因为这个过程,让地方官吏都得到了朝廷的重视最起码从明面上如此。

    这正是因为这样,朝廷自上而下,都能充分了解新政,相当细致具体,甚至对于新政可能出现的漏洞也了解了。

    如此,让地方州府郡县以及朝廷衙门,在实行新法时,会主动的避免漏洞出现这才是这种方式的意义所在。

    嗯内阁统计出来的结果,跟赵曦所预计的差不多。

    从这两天传递上来的讨论记录,赵曦大体浏览过的内容,对这样的结果有所估计。

    只是,最后一天的朝会议程怕是不能按计划执行了。

    “责任书”

    官家又出幺蛾子了。

    内阁大臣看到官家让内监传过来的几页纸,都是一脸的不解。

    大朝会挺好的开端,正常闭幕不行吗即便是最后一天的议程可有可无,那怕是取消一些议程,也比横生枝节要妥当。

    一直以来,官家推动新政,都是很稳妥的,步步推进,很少有这样抽冷子让人猝不及防的时候。

    一系列的变革,在大朝会时被验证,即便是保守的司马光都欣然接受了,这是好现象。

    实在想不通官家为何如此的急迫,一项一项的别出心裁。

    这又来一个责任书

    “官家,老臣并非认为责任书不合适,只是只是朝廷的五年计划本身就是一种大而化之的指导性规划,无法对各项政务具体化。”

    “贸然签订责任书,不可能很明确的有指标的制定,可能会导致地方州府郡县曲解规划内容,造成适得其反的结果。”

    “而同样是大而化之的责任书,对于地方州府并没有约束力,有没有没有区别。”

    这是富弼第一次对官家的新举措反对。

    在富弼看来,这一次的大朝会,特别是他在做工作报告时,已经能真切的感受到国朝如今巨大的进步。

    来日方长,他都六十多岁了,都感觉能看到国朝的崛起,正值青壮,完全没必要这般着急。

    责任书,有了这样的想法,拖一年又能如何有五年规划的指导,再加上地方州府一年的实行,来年签订责任书,完全可以有的放矢,没必要这样紧凑,让臣工,甚至让内阁大臣都有了措手不及的感觉了。

    赵曦很不想说这是他突然想起来的,是因为大朝会的气氛,让他想起了曾经,才有了的想法。

    赵曦也觉得有些仓促了。只是考虑到最后一日朝会的空闲,就想着抛出责任书,做一下尝试。

    看来能不能说这是取得一点成绩后的沾沾自喜,不思进取

    “诸位臣工以为如何”

    连一直支持并极力维护新政的富弼,这时候都退缩了,有了稳妥的想法。赵曦知道,跟地方州府签订责任书的议程,怕是在今年推不开了。

    责任书的签订,是补齐整个年度大朝会的最后一环。未来只要按照这种确定的模式继续,赵曦敢肯定,用不了五年,国朝的各项政务将有一个很大的进步,翻一翻也不是不可能。

    责任书的意义,并不在于形式,而是要给朝臣们一个提示朝廷的规划不是说着玩的,是需要臣工一年一进度,一年一目标的去完成。

    同时,也是指导地方州府不要急于求成,要将国朝的各项政务稳步推进。

    这不是督促,更是一种计划式的指导。

    在赵曦看来,国朝的施政弊端,最根本的问题是没有朝廷统筹这一最为核心关键的环节。

    不错,国朝是朝廷集权,是君王集权,可在事实上,国朝的政务到了地方,五花八门,乱七八糟,并没有把国朝大一统的优势发挥出来。

    签订责任书,明面上是对地方州府施政的鞭策,背后的含义,赵曦却是想将大一统的制度优势,用这种方式充分发挥。

    一项政策,朝廷在制定以后,在京兆府的实施跟在京东东路都不会完全一样,更别提南北的巨大区别了。

    国朝从来没有过任务指标之类的措施,考评也都是泛泛的内容。
1...232233234235236...28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