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成了仁宗之子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布袋外的麦芒
赵曦也没有想过要一次就把事情做到臻境,只是想传达一种施政的方法论。
可是大朝会所体现出来的成就,让内阁大臣都欣慰了,满足了,担心横生枝节会破坏这样的大好局面。
“官家,臣以为可行”
哦忘了,忘了还有一个致力于改变的王安石。
“王卿说说看。”
赵曦的着语气,已经大体表明了态度。
“官家,既然国朝的规划是大而化之,责任书也完全可以大而化之。目的只是对国朝治政的统一,也就是对于朝廷各项政务的同步推进。”
“当然,这存在地方主官因为能力差距,而不可能完全同步,这也同样能体现官员的优劣,从而给朝廷选材参考。”
“官家的责任书议程,在今年签订时,可以不明确指标任务,只需要让臣工知道这种方式,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如此一来,便可以逐年完善”
王安石的话,让赵曦突然想起特符合这情形的一句话虽不中也不远也
赵曦现在已经脱离了跟朝臣辩驳的境界,经过多年的磨合,已经到了自己随便一个想法,让臣工揣度的程度。
所以,王安石这番话是真的相当的合事宜。
赵曦再一次看向富弼他是首相。
“官家,王内阁所言也不是不可以。不过老臣以为,责任书尽量不明确指标任务,不对地方州府强令,并且要在朝会上明示本年责任书为试行”
“官家,朝廷的五年规划,都是有相关内容的,臣担心因为责任书的出台,会给地方州府造成朝廷以此评价官员的误解,从而导致地方州府在推行朝廷政策时,急于求成,从而影响民生。”
内阁大臣看来都有些误会,其实,从赵曦的本意,并不是就要在这一次的大朝会,就把国朝的机制完美了。
他的目的,其实就是一种理念的传达,说白了,就是模式或者说模板,然后在具体推行中逐渐完善。
经过年磨合,能让这种模式成熟,并在国朝熟练运行,他可以确定,国朝上下可以形成真正大一统朝廷集权的体制。到那时,才能发挥集中全国朝办大事的情况。
不管是王安石的建议,还是富弼的担忧,从本质上并没有脱离赵曦推出责任书的意义和指向。
“责任书推出有点仓促,朕也无意将责任书在这一次就正式推开。这就是做一个引导”
“诸位臣工,朕的意思,本次朝会责任书的方式要推开,但是,不作为国朝所有州府衙门的固定议程。”
“朕以为,这一次大朝会,责任书作为补充议程,或者说州府和衙门加分项,让地方州府郡县或朝廷各衙门自愿认领与朝廷签订责任书。”
“如此一来,既可以推开责任书的模式,同时也有激发臣工上进心。有了自愿的选择,又是加分项,不作为固定目标任务。如此,不会因臣工为完成朝廷任务指标而强行摊牌,影响民生。”
不说仓促的原因,从符合实情谈起,赵曦也不可能在这样没有沟通的情况下,强行推动一项措施。这与他循序渐进改变国朝现状的宗旨不符。
赵曦说完话,似乎听到了内阁大臣那一声的松气至于吗赵曦不认为他能对内阁大臣有如此大的压力。
或许,他们太求稳了,生怕有太多的变数。
国朝有了大改观,所有的一切得益于这些年的新政。同时,这样的成效也让朝臣不敢轻易去作改变。
之前所有的新政,赵曦都是经过沟通,然后潜移默化的渗透,最终得以实现。
即便是借王安石的口,也是从上到下,再从下到上,反复几次,逐渐让朝臣接受后,以一个相对均衡的成稿推出。
而这责任书说起来仅仅是签订的形式,其实,责任书跟军令状是接近的,最起码对于朝臣们是这样。
“官家,责任书具体指标如何确定”
责任书来源于五年规划,比如,涉及到产业发展的进步,涉及到役兵招募的数量,涉及到税入增加等等
“具体指标由各衙门和地方州府郡县自行确定。当然,这应该基于他们近几年的具体情况而定,要有提高,有进步,有改善,才能体现责任书加分项的意义。”
随后,赵曦便不再过问了,只是将此事交于内阁大臣。他只需要在大朝会的最后一日,看到大朝会有签订责任书的议程即可。
剩下的就是内阁大臣需要做的事了。
赵曦自即位以来的施政风格,基本上在朝廷,在内阁大臣中已经形成了,那就是沟通。
如今,当官家抛出责任书时,内阁大臣也同样选择了提前沟通。
主要是,这一次大朝会的各项议程推进,没有出现任何意外,让内阁大臣也更加认同了官家提前沟通的做法。
分组讨论的最后时刻,内阁大臣再一次分散到各分组中
“诸位同僚,朝廷责任书的事宜,咱们工坊城是否要签订,需要诸位商定。”
富弼离开工坊城的讨论组后,王陶带着工坊城的各位主事离开了工部的讨论组在分组讨论时,工坊城是与工部同组讨论的。
“朝廷责任书只针对工部,我工坊城即便有意签订责任书,势必需要协调工部的主官。官家曾有言,做事容易协调难。工部未必敢承担这份责任”
李诫跟工部打交道最多,也真的了解工部那些官员的腐朽,跟工坊城的风气是两回事。
“责任书试行,又是自愿性质,可以看出这是官家推出,而内阁大臣并不情愿推行的事。这时候,工坊城应该率先响应”
“至于工部如何,工坊城需要在意工部吗王城主同样是议政况且,工部七成的政绩,基本靠工坊城来担负,只要咱们工坊城主动,相信工部不介意借咱们的风。”
申天赐纯粹是被官家带着做到国朝高官的,在他心里只有官家。只要是官家有意做的,在申天赐看来,工坊城就该无条件执行。
“工坊城自上一次推广新产业以后,这些年再没有大范围扑买工坊城的新产品。咱们有底蕴。再有一次推广,工坊城完全可以大幅度提升各项指标。”
“城主,其实对于工坊城,具体化责任书不难,完成责任指标也不难。下官以为,工坊城完全可以以工坊城为主体,直接与朝廷签订责任书”
工坊城是官家的自留地,这确实是事实。
韩缜离开了,薛向离开了,如今是王陶任城主,入选议政的苏颂和沈括不说,以李诫、贾宪、申天赐这些具体主事,都是因为官家而得以改变命运的。
在工坊城,唯有官家的意志才是工坊城必须遵行的。
在这一点上,别说是王陶出自潜邸,即便是新调来城主,也无法改变这样的现状。
工坊城是一个以能力为尊的地方,这种能力并不是说文采,也不是说出身,而是在工坊城整个产业同的认可。
就比如现在,虽然有商讨,但是所有人都盯着苏颂来定论。
第六二九章 大变革的开始
工坊城向工部建议与朝廷签订责任书,并具体细化各项指标任务
赵曦听到这消息,也是很无奈。
而皇城司探听到有意签订责任书的部门工坊城、讲武堂、国营寺、市易寺、监察衙门更让赵曦无奈了。
就那么顽固吗
赵曦以为,在自愿的情况下,国朝应该有敢于为先的官员,结果真正为先的还是这些新筹建的部门。
“官家,吕枢密使要求与朝廷签订责任书,问阁老以为今年为役兵法开端年,诸多形势不好判断,阻止了吕枢密使的要求。枢密院的各位同知也建议观望”
大朝会期间皇城司挺忙,这几天更是在签订责任书的事宜上加派了人手。
“王阁老与吕议政在市易寺签订责任书事宜上是一致意见。监察衙门上下统一,并无反对意见。”
唉所谓的抱残守缺,大概就是说当下的朝臣吧观念,真不是简单的一次夸功就能改变的。
赵曦还是错误的判断了国朝臣工的思想僵化程度,也过高的估计了大朝会对臣工的激励效用。
“汴梁饮宴情况如何”
朝臣都是老油条,赵曦需要知道,对于大朝会的那种夸功,朝臣的反应是什么。
“回官家,汴梁的饮宴,大朝会的当日就相当兴腾了。当日的饮宴,处处都在赞颂国朝的强盛”
强盛了或许吧赵曦真搞不懂国朝的臣工,既然知道变革让国朝强盛,为何不去转变观念,让自己也成为变革这个时代的先锋,而是拖在后面等着享用。
“内阁大臣如何”
“回官家,内阁大臣基本都闭门谢客,拒不见访客。即便王阁老与吕议政关于市易寺签订责任书的事宜,也是在户部分组中议定的,并未私下交流。”
后世有个说法叫主观能动性。一直以来,赵曦都是在引导,寄希望于臣工能发挥所谓的主观能动性。
结果,这一次还是如此。从五年规划到责任书的签订,始终没看到朝臣们太多的主动。
想想这些年国朝的改变,一直是自己筹划,然后推着朝廷前行,不是带着国朝各项事务前行。这是两个概念。
赵曦一直在引导,确实是有所改变,可成效真的寒碜。
大宋的朝臣已经惯于享乐,已经惯于所谓的垂拱而治,已经惯于无所事事。这已经不是温水煮青蛙的问题了,这是思想意识的问题,或者说是习惯的强大。
赵曦以为,十三年执政,没有停止过变革,应该可以在让朝臣们清楚自己的执政理念。然而,懒政、怠政的惯性在如今朝臣心中是根深蒂固的。
百十年就这样过来了,更何况现在还有了对外征战大胜的战绩。如今,国朝各项事务蒸蒸日上,又何必多生事端恐怕内阁大臣持有这样观点的也不在少数。
赵曦有时候会想起原本的王安石变法,从另外的角度考虑,所谓的保守派,也不一定全部是因为利益受损,应该有一部分是因为不喜欢变化,不想改变。
大朝会第一天结束,显耀的国朝成绩,就让整个边梁的勾栏酒肆人满为患,处处是关于国朝强盛的赞歌,这就说明,朝臣们并非不希望大宋强盛,而是这样的强盛让他们很满足,满足到不需要进取的地步。
小农思想,赵曦其实一直不太赞同用这个词来形容国朝,或者说这个民族,事实却让他不得不承认这玩意儿真的很顽固。
朝廷的机制弊端,可以建立新机制。朝廷的体制弊端,可以改变新体制。可朝臣的思想腐朽,想要改变,这不是说起来那么容易。最起码,对于这一次大朝会的收获上,赵曦不可能再有措施。
最后一天的议程,朝臣们很热烈,即便是内阁大臣也是喜气洋洋。整个勤政殿只有赵曦一脸的无奈赵曦是孤独的。
说实话,出现这样的情况,赵曦敢肯定,整个国朝很少有臣工能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根源。或许太形而上了,太抽象了,也许是国朝真的有了长足的进步,确实是强盛了,以至于让臣工们已经看不到朝堂依然存在的弊端。
“富阁老,朕准备对国朝的议政进行轮训”
大朝会已经结束了,朝臣的欣喜中,赵曦的无奈中结束了。赵曦召富弼来奏对。
在某种程度上,赵曦还是相当看中富弼的,一直认为富弼是良相之才。多年的君臣配合,也让赵曦对富弼相对熟悉。只是富弼一人奏对。
“官家,不知官家轮训议政以何为主”
讲武堂对新进官员培训是早就确定的议题,这一点是通过内阁议事的。可现在在任期内,没有擢升的情况下轮训议政,着实让富弼有些迷糊。
“富阁老,朕想知道,阁老对当下的朝政有何看法就当是闲聊。”
还记得二十年前的情景,当时是庞籍告诉赵曦就当闲聊。现在也是前置闲聊的条件
“官家,恕老臣愚钝。在老臣看来,国朝如今完全可以以日新月异来形容。不论是军备、税入、教化、民生等等,都可以说与先帝时不可同日而语。”
“老臣欣慰,在有生之年能见到大宋中兴指日可待。官家,就国朝当下的情况,二十年前老臣连想都不敢想。”
富弼没有具体的说新军的崛起,没有说民役在事实上的取消,没有对比三冗已经解决的成绩,也没有对比税入的飙升。只是单纯的感慨,但是却很贴切的表达了他对目前国朝的满足。
“那么,国朝之所以有今日之变化,是因为什么”
“回官家,皆为官家新政之由”
“阁老,虽然你这是恭维,但在事实上也确实是这样。除了王阁老的部分新法,国朝之所以取得今天的成绩,确实都是从朕这里展开的。”
“朕不是自夸,而是感觉差强人意。回到以前的一些说法上,国朝并不是我赵曦一人的大宋,是全朝廷的大宋,是千千万万大宋子民的大宋。我就是浑身是铁,又能打几颗钉”
“阁老,纵观国朝这些年的成绩,有多少是朝臣们主动做出改变的没有都是从勤政殿出去,然后经过反复的上下讨论促成的。阁老,这不正常,或者说这不是一个王朝的正常状态。”
“当年各家学派辩经,朕曾提过一个说法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其实,这个说法朕更希望能出现在施政、治政、理政上。遵从,朕不否认臣工遵从君王的意义所在,然而,一味的遵照执行,这本身就是一种僵化。”
“国朝南北几千里,东西几千里,各州府郡县又如何能千篇一律朝廷的新政在各地的实施并不能一概而论,这需要臣工们发挥主动。可结果呢阁老,可能内阁以为责任书是任务指标,担心因为责任书的原因,造成地方州府郡县在执行新政时的混乱。”
“事实上,朕之所以出台责任书制度,目的是督促地方官员的主动,让整个国朝到处欣欣向荣,处处日新月异,而不仅仅是朝廷。结果呢阁老,朕以为,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在本质上是朝臣思想上的僵化,头脑上的顽固,根子上的不思进取,还有懒政怠政的惯性以及家国理念不强,故步自封严重,享乐主义盛行。”
“是故,朕想对国朝的议政进行轮训,尽可能的去开发议政臣工的思维,以全国朝真正意义上的大变革因为他们才是国朝的中坚。”
多久了多久官家没有这般长篇大论的言论了很久以来,就连富弼都是在揣度官家的意图。而此时,富弼是从官家的言谈中,真切的得到官家的意志。
是不是存在思想僵化,富弼不自知,因为他也是被惯性带着的大宋臣工,除了敢喊出祖宗不足法的王安石,多数朝臣都是被惯性带着的。他只是对讲武堂轮训就能改变的做法有疑惑。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