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成了仁宗之子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布袋外的麦芒
着脑海中的信息,林羽感觉十分兴奋,仿佛打开了一新世界的大门。
但这股兴奋劲转瞬即逝,得到秘术传承又有何用,自己已经是个马上要下地狱的死人了。
这个念头闪过,林羽脑海中突然跳出一条有关还魂术的记忆。
记忆显示,通过还魂术,死去后魂魄未散的人可以附体重生。
但是林羽的肉身已经在大火中化为灰烬了,不过好在关于肉身损坏的还魂方法也有记录,“肉身陨灭,化鬼,觅,后附之。”网更新最快 手机端:https:/m..com/
林羽倒吸了一口冷气,意思是说自己肉身损坏,要想复活的话,只能通过还魂术化为鬼,找别人的肉身附体。
要知道在人类的意识里,鬼可是邪恶的化身啊,况且自己要是上了别人的身,不相当于变相剥夺了别人的生命吗
犹豫的功夫,林羽的魂魄已经越来越淡,只剩下了一道幻影,耳边的声音也愈发的清晰。
林羽咬咬牙,看着接连被推进焚化大厅的尸体,突然来了主意,死人不行,那活死人应该可以吧
数分钟后,林羽来到了清海市最大的植物人托养中心。
很多植物人是没有意识的,一辈子都醒不过来,他们活着的只有身体,林羽认为,选这种人附身,就不算杀人。
起先林羽还一个病房一个病房的找过去,寻找合适的身体。
但发现自己的意识越来越淡薄,很快将要消弭殆尽,那个来自地狱的呼唤声也越来越急促。
林羽来不及多做思考,瞅准一个二十来岁的男性植物人,念起还魂术,陡然间化为一缕白烟,奋不顾身的钻了进去。
“你逃不掉的!”
与此同时,耳边的呼唤声陡然变成一声凄厉的惨叫,随后林羽便失去了全部的意识。
等林羽再醒过来的时候,只感觉强光刺眼,过了片刻才适应过来,低头一看,自己正躺在病房里。
成功了!
林羽兴奋的差点叫出来,猛地坐起,看了眼自己的新身体,迫不及待的撕掉手上的针管,接着跳下了床,但脚一落地,身子一个踉跄摔到了地上。
可能因为长时间躺着的原因,这个年轻人的肌肉有些轻微的萎缩。
林羽踉跄着爬起来,抬头看了眼墙上的日历,发现已经是第二天了,触摸着床和墙壁,感受着手上传来的冰冷温度,感觉就跟做梦一样,自己昨天才死,没想到今天又复活了。
稍微活动下,适应了这具新身体,接着他便迫不及待的冲出了医院,他现在心里只有一件事,就是去见自己的母亲。
此时包子店里挤满了人,十几个小混混叫嚣着让林羽母亲还钱。
为了给林羽做手术,林羽母亲被迫借了十几万的高利贷,得知林羽死了,小混混们便急不可耐的来讨债了。
“你们放心,我这几天就把店卖了,拿到钱就还给你们,求你们先离开吧。”
林羽母亲红肿着双眼恳求道,希望赶快把他们打发走,儿子刚走,她不希望他走的不安宁。
“草,你这个破店才值几个钱,你儿子都死了,我们一走,你要是跑了我们管谁要钱去”领头的黄毛混混骂骂咧咧道。
“你们放心,我肯定不会跑的,我凑够钱,马上就还给你们。”
“不行,今天说什么我们也要拿到钱!”黄毛不依不饶。
 
第三三四章 临机决断的作用
会州,已经是国朝皇权管理的最西边了。
至于再往西,就包括稍微南边一点的熙州,以及兰州,都是随风倒墙头草的地域。
唃厮罗打过来了,他们就认唃厮罗,大夏赢了,跟着大夏也行。宋国厉害了,又富有,归了宋国也行。
那一片区域就是势力错综复杂,还相互掐着,苟且着活,谁家都不惹的地方。
“东路军占了首战首功,咱们西路军不能就这样等着吧”
高遵裕特别是立功,很想把高家带到先祖的辉煌时光。加上如今的太子妃,他被安排在西路军,是真不想在侄女婿面前丢脸,很想显露一下高家的能征善战。
可惜,西路军的指挥是郭逵。
要说郭逵不想建功,那也是假的。看着护卫营这般娃娃,一个个顶高的官阶……还不能说啥,不管是南征还是平叛,人家都是真刀真枪打出来的。
可他没有种谔那般好战,他性子相对要沉稳,做事打战,他都是循规遵矩的,倾向于步步推进,扎实稳妥。
这一次大决战在中路……反正肯定不会是在会州。
会州虽然也是沟沟壑壑的黄土地,但边寨基本上建立在一条东西走向的山岭上。也就是说,西夏人要想凭骑兵突破会州的边寨防线,没有几倍于国朝的兵力,在擅长防守的国朝军卒面前,那是得不偿失。
他们西路军,最稳妥的做法,就是等待着中路部署完成,按要求抵达围剿地点,然后发挥西路军在这次大战中的作用。
不甘心啊。
话说郭逵跟种谔,算是自狄青以下,整个西军中最为出名的将领了,相互之间也是有比较的。
狄青这次出征,似乎真的是准备做一个副帅的角色。
也就是,东西两路军的战绩,将决定未来整个西军的领头人是谁。
郭逵又如何能就这样安于现状,老老实实的等着围剿呢
“高太尉,郭某如何不想也有一次战功。莫说咱西路军距离中路较近,稍微一些动作,就可能影响到中路主力的部署。”
“就说咱西路军边寨,从国朝边寨往北,全是鸟不拉屎的黄土地,连根草都长不高。真是没有合适的边寨点,否则,就是国朝边寨再往北推进十几二十里,西贼也不会管。”
很简单,就是没得打。
打什么站在边寨往北看,黄茫茫的一片。别说现时西夏还把保泰军司的军卒抽走了,就是保泰军司不动,往北三十里才有可能见得着人影,还是牧民。
国朝是步卒,不是骑兵,跑大老远去打人家……
“郭指挥,如郭兄所言,咱西路军离中路较近,也就说我们进入决战区,耗费的时间会少一些。”
“但前线指挥部发布命令的时间,对待东西路,肯定是一致的。那我们西路军,为何不可以往西打”
“往西”
郭逵想着高遵裕这建议的可行性……往西是皋兰,而皋兰是真不属于国朝,至于是吐蕃还是西夏……一会儿一会儿的。
现阶段,从李谅诈对唃厮罗战败后,好像皋兰现在归西夏了。
……
赵曦看着手中的情报汇总……唉,这武将还真是被束缚惯了。
他之所以放开种谔和郭逵的临机决断之权,目的就是让他们自行选择目标开打。
这倒好,已经过去半个月了,都还在犹豫中。
对于种谔和郭逵的能力,赵曦还是相信的。在如此厌战的朝堂氛围中,能闯下能征善战的名头,应该是有些能力的。
而这一次,东西两路分别安排这两位,目的就是给西夏造成东西两路不好打的影响,把西夏的主力战线集中到中路来,以促成朝廷的谋划。
这也是到了秦州以后,整个前线指挥部,狄青默默无闻的原因,甚至重大场合都让狄青回避了。
他希望西夏人,能把他看成一个何不食肉糜的荒唐太子,然后……
第三三五章 赵曦论战
论策引战的重要性。
这是赵曦在观望几日后,仍不见东西两路有战事时,不得不撰写的一篇文章。
文章以机密发布,传达范围为军指挥使以上。
在战前,赵曦是公布了战时保密条例的,这一点很重要,必须得培养军伍的保密意识。
他这篇文章以机密发布了,因为本身就是对这次大战的阐述,也是为东西两路尽快开战背……都太怕担责任了。
文章详细分析了西夏与国朝这次的战争准备,对东西两路以及中路决战等各方的军备布防做了分析。
然后,针对这次战事的推进和决战做了时间上的推演和判断。
首先,是战略部署。以西夏一方全线寇边为前提,导致双方进入备战状态。
而这种状态是全线备战。不管西夏一方是不是有意要造成这样的态势,但国朝顺其意,在整个边境线进行了全线布防,处处配备重兵,以此给西夏造成国朝不确定西夏进攻方向的假象。
第二步是骚扰战。也是西夏方挑起的,频道的攻击边寨,无休止的派出捉生军,给国朝造成西夏全线压制我方的紧迫感。
如此,国朝不得不分散兵力以抗夏。这就造成整个宋夏边境线,全部进入紧张状态,也让国朝不得不均匀分布兵力。
由于种谔和郭逵原本的职衔,在全线开战之后,不能调用任何一人来主持秦州的军务,唯有让算是有征战经验的太子殿下充当中路军主帅。
这样的双方排兵布阵态势,给了西夏有机可乘的决策基础。然后西夏便选择了从东西两路抽调兵力的行为,目的就是主攻秦州方向……这也就是当下的现状。
而这个时候,东西两路若按兵不动,势必会令西夏一方产生疑虑,也就是怀疑国朝兵力分布。
这时候,唯有东西两路快速展开攻击,并连续攻破对方防线,才能促成西夏一方把重心放在中路进军上。
也只有这样,这一次大决战才能按照早先谋划的方略打下去。
而随着战事推进,东西两路只有以雷霆万钧之势,快速并以绝对优势战力,将西夏的东西两线打乱,打散,打垮,才能促使西夏认定中路军是虚张声势,从而在中路孤注一掷。
同样,东西两路快速进入战时,势必牵制西夏各勋贵的心思,存在让西夏内部形成急功求利,或急于求成的心境……毕竟东西两路的进攻,真正损坏的会是部分勋贵的利益。
如此,东西两路的策引是否发挥作用,将是这次成败的前提。
同时,赵曦在文中也提到了东西两路在推进时,应将中路围剿作为终极目标。
也就是说,东西两路不管打哪里,怎么打,打成怎样的战果,必须确保在最终决战和围剿时,能完成前线指挥部的指令,在规定的时间内,到达规定的地点。
这就像放风筝,风向决定风筝去向,风力决定风筝飞行高度,但赵曦必须手里拿着那根线。
这是火器第一次对夏显露,对战时的摧枯拉朽是有一定把握的。他担心新军这般战力,会让东西两路指挥,滋生出野心,忘记本次大战的战略目标,而盲目的把战场向西夏腹地推进……真有这可能。
毕竟,能让国朝扬眉吐气的战事不多,堆积在西军中怨气很重。真有可能在取得一定的优势下,东西两路会被胜利冲昏头脑,盲目突进……压缩饼干的配备,让军卒不存在后勤不继。
这次大战,预订的战略目标是有限消灭西夏战力,而不是灭国之战。
从某种意义上,现在还不具备灭国的条件。
国朝新军训练只是初见成效,国朝的军备还没有提升到可以一举灭掉西夏的程度。
其次,灭国之战,从来都不是全仗武力施行的,必须是经济、军事、民生、教化等等各方面齐头并进的实施。
决定灭国的原因,不仅仅是
第三三六章 当尽力而为
说实话,最终在哪里能形成围剿的大局,赵曦还没来得及考虑。
大概地形地貌都熟悉了,适合大规模围剿的地方,自萧关以南,有诸多合适的地点。
是不是就放在好水川……这老韩几个意思
赵曦看到韩琦的亲笔信,都有些摸不着头脑。
而狄青,在看到韩琦的信时,自觉闭嘴了,连个奇怪或者诧异的表情都没有……唉,韩琦是狄青一生迈不过去的坎呀!
算了,找狄青问这事,相当于问道于盲。
武将,那懂的文臣的心思,要懂了就不是现在这状况了。
既然他韩琦是文臣的首领,就由文臣来揣测吧。
别自己这边最终迫不得已,真的把战场设在好水川了,把韩琦的毛给挠了……
“殿下,韩相公此意应该是出自内心,发自本意。”
“当初好水川之战,是为对攻战,双方在方圆二三十里的区域内,几十万军卒错综复杂,犬牙交错。”
“当时的情况,韩相公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没有了对整体战局的评估和部署,基本上处于乱战状态。”
“而导致最终溃败的原因,有偶然因素,也存在军备涣散的必然因素。并非如当今这般,在战略部署上要形成围剿。”
好吧,你们这是说什么
赵曦是想看看文臣如何看待韩琦的信,无意去探究当初好水川溃败的原因。
可,一群文臣,七嘴八舌的开始为好水川溃败开脱……根本没任何意义。
自己是来打胜仗的,至于当初韩琦为啥才溃败,干我何事
时过境迁,今时不同往日,今日若取得大胜,跟当初大败并没有可比性,扯那么远干嘛
还不能打断…~
“当初韩相公主秦州兵事,而麟府、延州、环庆以及会州之军,皆各自为战,并没有形成统一号令的布局。”
“虽然同为策引,相互之间的交流和互通,并没有在战略上形成一统。”
继续……继续说吧。无非是为胜败做个大不同的评判呗……爷是大统继承人,不是文臣,有必要拿这个对比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