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朝做千户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老白牛
大明正统以来,在两京也建了武学,以为国家的储养备用之用,归兵部的武库司掌行。不过很显然的,进入武学中的子弟,多习儒业,主讲大义,每月只有初二日、十六日两天,由教官率武学子弟,到城外的空地演习弓马。
名为武学,教习军事的内容都很少,更不要说教习培养炮兵人才,工兵人才,参谋人才等了,怪不得戚继光任蓟镇总兵后,要开设武校,专门向镇内的各将们教习一些基本的东西,可见当时大明各军中专业军事知识与专业人才的缺乏。
黄来福有这个打算,在五寨堡开设一家军事学院,专门招收培养各样的军事人才,特别是那些专业性较强的军事人才。
最新全本:、、、、、、、、、、
回到明朝做千户 第260章 军队信仰、秋收
? 快,总督大人有意在五寨堡开设军校的消息传开了,人都动了心思。.qВ5、com五寨书院现在己经在山西镇颇为出名,不知这五寨堡军事学院到时如何?
在黄来福的打算中,这军事学院内的教官当然是从镇内各军中有着经验丰富的将官中聘请,而那些入学的学生,除了堡内的良家子弟外,各军中专业性较强的兵种中的出众军士,五寨书院中较出众的学生们,均可入学。
对于这个军事学院,除了培养军事人材外,黄来福还有个打算,在学院内开设思想政治课,guàn输自己需要的国民思想,信念信仰等。
到了黄来福现在这个层次,己经不只是为了打打杀杀,升官发财,而应该考虑一些更深入的问题了。
眼下黄来福的嫡系军队都是兵jīng粮足,战力强悍,不过如何一直保持下去,防止这只军队退化,这是需要黄来福考虑的问题。
毕竟军队待遇,战力强,并不一定就不会出问题,唐末的藩镇割据,为祸全国的骄兵悍将,就是前车之鉴!
往远想,只有那种有信念、思想、有纪律的军队才可以横扫天下,长久保持战力。
这样便需输军士们某种信仰,让他们明白为何而战,参军是为了什么,而不是简单的当兵吃粮。不过guàn输将官们什么样的信仰,该从何处着手,这又是个问题。
后世兴起的民族国家思;,或许可以作为自己的借鉴。
经过蒙元胡乱后,其实大明的汉民主义思想是非常强烈的,华夷之辩是当时的主流。或许自己可以从这方面入手,引导军队的民族思想,将未来军队国民的漏*点引向外部。
当然了只信仰地军队。未来地军国民思想。都需要良好地教育基础。有相当高地识字率。这些事情需要自己经过大量地经营。没有十年。二十年时间难见效果。
不过这样做也是有利有弊。长久保持战力。国民地民族思想兴起。都需要外部地漏*点利益。表现在渴望源源不断地发动战争获取土地与财富。而且这个过程还不能停滞下来。否则整个军队社会就会轰然崩塌。
不过幸好现在赶上好时机整个世界轰轰烈烈地大殖民时代。有足够地外部利益吸引。自己大可将祸水外引。相信以现在全世界地土地财富。足够让这种祸水外流三百年了。
至于三百年以后地情形。儿孙自有儿孙福。未来地事情他们自己看着办吧。
……
不过这种军队地信仰不是一年两年就可以建立地。近十年内最要紧地。是如何继续保持五寨堡军队地战力。防止他们小富即安。不思进取地思想。
目前黄来福的几营兵情况还好,充足的粮饷上jīng良的武器与装备,还有严格的军功认定与奖赏制度,保证了将士们的战力与士气,让他们获得了源源不断的成功。
眼下的五寨堡军队,是九边各镇军将们都渴望进入的优良场所。
五寨卫中虽然也设有分管军籍的“清军指挥”官员,负责军士们的勾补逃亡等事务过五寨堡这个地方,自黄来福任职后来只有听说军士们渴望进入,没有听说过他们有逃亡的。
而放在余者的军镇卫所则是军士们逃亡不断,以至于在前些年时,万历皇帝专门下旨题准,如果各镇的督抚高官,各营卫的将领们,他们所部的军兵有逃亡三分以上者,便要降职一级,逃亡五分以上者,便要降职二级。
虽是这样严厉控制,各地营卫的军士军户们逃亡情况还是源源不断,这与五寨堡之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各地督抚军官侧目。
虽然情况一片大好,不过居安思危,要防止将来自己军队的脱化,军队的信仰又不是短期内可以建立,所以黄来福决定采取另外一个方法应急:严格的等级制度与鲜明对比的社会身份地位!
不管在什么时代,古代还是现代,中国还是外国,作人上人,高居于他人之上,人为地划分不同人群的待遇等级,总是提高人们上进心的一种有效手法。
任你再有钱,再有学问,当官的总可以压着你,任你再风声云涌,你的上级总可以压你一头。所以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社会身份地位,便会成为一种强大的奋斗动力。
其实在五寨堡军队中,等级制度还是很森严的,黄来福定的军礼第一条,就是定尊卑止蓦越。
平时在军中,军士见队长,需要作揖侍立。小队长见旗总,也需作揖侍立。旗总见百总,需一跪一揖。百总见把总,便需两揖一跪。不论平时在何地,下官遇到上官,途中有骑马的,都要下马。平时无事,小队长,旗总,百总等相坐时,可以论乡情从便,但也须坐侧侍,不许齐肩平列。
以上如有违抗者,都需以军法重治。
五寨堡军队之所
强,除了训练严格,粮饷盔甲足jīng外,强tiáo这种森也是很大的一个原因,谁不想高人一等,享受别人倾慕的目光?
要想往上爬,只能立下军功,五寨堡军队中完善的军功认定制度,也保证了该你的功劳,不会被别人冒领,让将士们安心打仗。大家都想立功,争相博命,自然是使得整只军队彪炳无比了。
当然,五寨堡军队战力强悍,另有一点不好提,就是军中惩罚制度也是非常严厉!
战斗时,设有督战队,全军都需勇猛向前,全队退则斩队长,队长阵亡而全队败退者,全队皆斩。队长战死,伍长自动顶上队长之职,伍长战死,资深老兵自动顶上,直到战至一兵一卒为止。
随意溃逃的将官军士们受到惩罚,家人同样会受到牵累。勇猛作战而立功的将士,他们受到奖励,他们家人同样有好处。这就让士兵们只敢向前敢向后。
而且这种奖励:罚,都是严格依从军法,不存在多少的个人好恶,自由心证,保证了军法的严肃性,让将士们心服口服。
种种严格的军制与待遇,就了现在这只强悍无敌的五寨堡军队。
为了让这只无敌的军队继续存在下去。黄来福决定在五寨堡军队外引入这种森严的等级制度,军人地位为第一等,到时还会有相应的礼仪及待遇。
任你再有名望富裕的户民户,也得在军人面前毕恭毕敬,向他们作揖行礼。他们要改变这一切,只有他们自己参军,或是自己家族内获得某种军功,才能取得相应的社会地位。而普通的奴仆民,如果他们立了军功,也可以取得相应的社会地位,获取自己的私人财产……
军中的职务越高,社会地位便越高!
……
如果说黄来有意在五寨堡开设军校只是让人议论与期待外,到时他在五寨堡军队外实行军功等级待遇制可想而知会引起什么轰动了。
这个事情事关重大,黄来福慢谋划,而总督府事务繁多,黄来福百忙之中,只能吩咐心腹幕僚仔细研究此事。
而且现在还有一件大事需要黄来福关注是新的一年秋收又开始了。
五寨堡及各地农场是黄来福的兴家基础,由不得他不重点关注。
万历二十七年八月十六日。
五寨堡全堡吃完月饼完中秋,便全堡总动员始了堡内诸农场麦子的收割。
这些年中,五寨堡各农场己是固定在四十万亩的田地规模粮基本上定在九十万石左右。
至于八角堡的各处农场,有田地二十万亩,产粮大体定在了三十万石左右。
还有偏关与老营堡,共有田地三十万亩,产粮大体在三十五万石左右。
除了黄来福直接掌控的这几堡外,还有塞外的清水河及黄浦川河一带,这些年经过屯田垦殖,自己参股经营的农场加上移民们交纳上来的田税,也可征收到几十万石粮左右,而且塞外的移民们可以自给自足,又可以拥有了这么多的土地,大家的积极性都很高。
这些年来,黄来福在这些地方广泛采用四区lún种制,分别种植、小麦、萝卜和大麦等,所以各农场的田地肥力保持良好,使每年的产粮定。而且各农场中种植的众多大豆、甜菜、胡麻、油菜等物,肥田养地的同时,还为五寨堡各个工厂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原料。
五寨堡马推二号收割机己于几年前研制成功,并在五寨堡各农场中广泛使用。这种收割机用两匹马拉动,内中有一种木翻lún的旋转叶片装置,可以灵巧地抓住小麦,一对带齿的刀片将麦子割下后,便会由翼lún抛到倾斜着的帆布上面打好捆,非常好用。
除了五寨堡外,由于塞外地势平坦,地广人稀,很多农场都在使用。
当然了,由于过于昂贵,这种五寨堡马推二号收割机倒是很难在大明市场打开局面。
……
五寨堡与各堡农场相继收割丰收后,一时之间,各堡又是米商云集。由于以五寨堡为首的晋西北诸堡不但能自给自足,还有余力供应外地,这让朝中的运粮压力大大减轻。
往年时,朝廷要运粮往山西镇,大同镇,延绥镇等地,不知要耗费多少jīng力,这几镇都是山高路险,一路上不知道要造成多大的损耗。为了运粮,也因此有了折sè银这个概念,也造成了晋商的大兴。
现在好了,五寨堡等地兴起后,不但是山西镇,就是大同镇与延绥镇,也因此大大占了便宜,可以就近买粮,大大减轻了朝廷的压力。
对于黄来福这个成绩,就算很多官员们内心不服气,也不得不承认他的过人之处。
最新全本:、、、、、、、、、、
回到明朝做千户 第261章 关河口、圈地
? 些年来,靠近塞外的偏关堡繁华了许多,由于总督及老营堡一带屯田,加上塞外的垦殖开拓,与归化城的三娘子贸易,都让偏关堡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得利。//。
今年秋收,偏关与老营堡一带的屯田三十万亩中,产粮高达三十五万石,远远地满足了当地的驻军需求,还有余力外送。加上偏关也算是塞外与山西镇内地的必经之地,大批的商队粮队都要从这里经过,让秋后的偏关堡更是热闹起来。
眼下到塞外垦殖的移民越来越多,塞外的农场村落越见的多起来,最远的商队屯民们,己经到了后世的包头一带屯垦开荒。
让大明边镇民众意外的是,这些塞外的移民到了边地后,他们开垦出来土地,种植出来粮食后,才不过几年时间,不但能满足自己的需求,还有余力向大明内地输送了,这就让人非常奇怪。
一直在人们的印象中,塞外都是些鸟不拉屎的苦寒之地,向来难以养活自己,不然的话,为什么几千年来草原上的胡人总是养活不了自己,而经常要向中原地带劫掠呢?
就是中原国度,向来将这些地方视为累赘之地,因为这些地方难搞农事,在这些地方的驻军后勤补给总是朝廷的一个巨大压力,老见投入,不见收支,最后只好无奈放弃。就算有些中原王朝坚持在当地驻军,也只是看中其军事意义罢了。
几千年来都是这样,现在然反过来,塞外之地开始向中原内地输送粮食,让第一次听闻的人有天地颠倒的感觉。
如果塞外向输送牛羊马匹或许众人还不会奇怪,事实上些年中,由于汉蒙双方互市,加上汉人蜂拥到塞外经营草场畜牧,这些年中,从塞外到山西镇的许多地方,己经形成了诸如许多:牛道,羊道,马道的专门道路。每年中,都向山西镇提供了大批的牛羊马匹等。
现在塞外却是开始向内地输送食由不得众人不大惊小怪了,也引起了各界好一番议论,当时《五寨堡新闻报》也专门开辟专栏介绍了此事,消息传到京师,又是引起一番大惊小怪,成为当时茶楼酒肆的好长时间的热门话题。
不过大惊小怪久了人慢也就习以为常了,只是很多人也改变了以往的印象,对前往塞外的心更热切罢了。
毕竟明内地土地宝贵且人口越来越多。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而往塞外那边。随便一个男丁可以分到很多地土地。以往众人还认为那些苦寒之地。分来地土地无足轻重。只是抱着不要白不要地想法罢了。
眼下却发现这些土地以养活自己及家人。还有余力向大明内地输送粮食。在塞外屯田。前景光明由不得各人想法改变了。
……
今年塞外各屯田农场。在秋收后有大批地粮食经由商队粮队往大明内地而来。或往延绥镇。或往大同镇或往山西镇。
眼下从塞外往山西镇而来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走陆路种是走水路。
显而易见地。走陆路。路上耗费极大。因此走黄河水路。便成了许多商人粮队地首选。
应运而生,偏关附近靠近黄河边的关河口村便一下子热闹起来,往常荒凉的小村庄大兴土木,己有新兴商业城镇的味道。
本来黄河这条线,能作为优良渡口的地方不多,而关河口这个地方,是偏关境内关河流入黄河的汇合处,形成一个冲积小*平川,地形开阔,而且河道深,可自然靠岸,又靠村落近,又距离偏关城近。到了偏关,那里有良好的水泥路通往五寨堡等地,作为渡口码头自然是再好不过了。
不论是从内地北到塞外,宁夏等地的商船,还是塞外到山西镇内地的商船,都必须经过这里。加上关河口渡优良的地理位置,一时之间,这里成了远近闻名的一个水运商埠码头。
每天商船云集,从码头出发时,船汉们摇着桨一字排开,浩浩荡荡地在黄河水上行使,船只的数量数不胜数,景sè非常壮观!那种繁荣热闹的景象,令整个偏关城的人,乃至整个黄河沿线的人都是羡慕非常,各地的女人们也都以能嫁入关河口村为荣。
经过几年的经营,关河口渡己经形成了几条主要的水运路线,最远达到宁夏、甘肃一带,不过最常见的,是北上时,运送一些内地的布匹杂货,还有一些五寨堡的产品等,到黄河两岸一带的农场村落中贩卖。
然后从这些地方装运粮食顺流回来,或到关河口渡停下,在码头停泊、卸货后,将运来的粮食堆积于河岸的粮仓中,再由外地的商人雇劳力赶着驴、骡等将粮食驮运到偏关,再行销到外地去。
或是从塞外出发到关河口渡后并不卸货,而是一直顺流而下到河曲、保德、等地卸货,有时还南下到禹门口、河津一带
最远到临县的~口,将货物在这里卸下,行销到全省补山西粮食不足的情况,同时他们自己也大大赚上一笔。
近两年来,由于在塞外发现盐池,从塞外回来的船队运输的货物中,又增加了盐的运送。此盐池就是后世的吉兰泰盐,该盐品种优良,呈大颗粒状,颜sè发红,故又称为红盐,眼下盐池为黄来福暗中控制,每年获取的好处不断,不过万历皇帝己经听闻到风声,己经准备找黄来福分红了。
几年中,由于关河口渡的兴起,原来全村几百口只有几条大船,眼下己经发展到了近百条,村民们己经是迅速富裕起来。
……
关河口村只是因为塞外开发而因此获利的缩影,类似的地方多不胜数。
而且由于五寨堡的兴起与大农场制的推行,经过十年的传播与影响,也可避免地引起了大明某些地方的改变。不管黄来福是乐意还是不乐意,一股蝴蝶效应风cháo,己经在大明一些地方悄然开始。
“你媳妇家娃的让俺活口,俺就走塞外去,总督大人早说了,去了塞外就有田地分,那地方好着呢,分田分地租牛不说,前三年还免税粮。俺就不信,离了你张员外,俺们就活不成了?那个谁说的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太原府阳曲县的佃农田羊怒气冲天,领着满是忧虑的家人收拾行李,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去塞外的道路。
不说田大羊怒,自己几代都为城里的张员外干活,每日家小拼死轻活老实实的为张员外干活。大热天的顶着炎炎烈日干活,大冬日的寒风刺骨,脚都裂了几个大缝生存的艰辛实在难以形容,只是为了土里刨食养家糊口。
不想张员外连这点活路都不给:己,秋后,便收回了租佃给自己的土地起啥“大农场计划”,这样一来,至少有一半的佃农如自己一样失去了活口的希望,不得不背井离乡,逃离了老家中生存了几百年的地方。
那张员外是阳曲县的大,在城外土地连绵平坦肥沃到万亩之多,手下有众多的佃户。往年时间里些佃农与田大羊等人一样,都是靠租种张员外的土地过活。
不过年张员外不知道是怎么样想的后突然遣散了大部分的佃农,开始大规模兴修水利来各样水车农具等,准备开始效仿五寨堡,搞起大农场计划来。
说起来其实不止是张外,阳曲县许多大户纷纷如此,就是放在整个太原府,也颇有这种大农场的趋势。
这几年来,大明民间,由太原府榆次县东阳镇的田之垄首先开始,这种大农场耕种方式,己经在太府等地越来越流行。大明北地越来越缺粮,市场广大,种粮极有收获。显而易见的,大农场制度,远远的比小农似的耕种更有效率,产出更大。
田之垄获得的好处快速地传播着,更有着总督黄大人的明显例子。庞大的利润,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大户投入进去。
这些大户可没有田之垄的好心,将失去土地的佃农又补充到自己新办的厂房中去,他们也没有办工厂的兴趣与技能,直接就是收回佃农的田地,将他们赶走,任由他们是生是死。这样就造成了大量的如田大羊一样的悲剧人物。
作为悲剧人物,田大羊不明白张员外等人的想法,只是觉得张员外不念几代的主仆情面,不再给自己活路。他曾经也委曲哀求过,不过还是如此,张员外似乎是无动于衷,看到他这种态度,就是再懦弱的人,就是泥人也会有三分火性。
田大羊恨恨走的同时,对张员外己不再有恭敬的想法,脑中里满是说书先生说的那种为富不仁人的形象,不要说的,田大羊认为这张员外就是那种人了。中国老百姓就是这样,有一个活路希望的时候,可以对某些人忍气吞声,当最后一口饭食都没有的时候,便会变成强悍无比,蔑视一切,这就是所谓的光脚的不怕穿鞋的。
田大羊领着家人恨恨而走了,幸好还有塞外可去。如田大羊决定的人很多,太原府各地大搞大农场,造成了越来越失去饭食的佃农们,他们默默地对家乡叩了几个头后,带着家人与孩子,满怀希望地往塞外而去,他们都打听了,到了塞外后,总督大人便会给他们分田分地,让他们好好地活下去。
……
从万历十七年,五寨堡大农场制横空出世,引起世人有意无意的关注以来。
到了万历二十四年,太原府及山西某些地方开始有了大农场耕种制,经过万历二十五年,万历二十六年,到了今年秋后,这种大农场耕种制突然成为一种流行,一股圈地的浪cháo,在山西各地兴起。
最新全本:、、、、、、、、、、
回到明朝做千户 第262章 大同镇巡抚到来
? 。<>
山西镇各地丰收的喜悦慢慢散去,而在五寨堡,各地的畜场果园,很快又迎来了另一波收获,同时各地的工厂也更忙碌起来。
在这种热闹又繁忙的景象中,各地来五寨堡拜见新总督的文官武将们也陆续来到了堡内。
早在黄来福回五寨堡后,便招集两镇文官中通判、同知、兵备、巡抚以上的人物,武将中游击、参将、副将、总兵以上的人物前来五寨堡商议政务。
进入九月后,这文官武将们便陆续来到了五寨堡内。
在这些前来五寨堡的各:官员中,山西镇的文官有:山西镇巡抚杨方略、宁武道兵备刘堂生、岚道兵备杨盛洪、冀宁道兵备郭国曹、雁平道兵备黄宗良、山西镇户部管粮主事张文保。
还有镇内各一些重要州府的同知、通判等人。
这是山西镇文官,镇内武将来的还有:宁武关参将刘全利、河曲县参将朱召强,利民堡参将许镇、偏头关参将陈健雄、神池堡游击田大付,北楼口参将孙瑞俊,代州参将李茂雄等人。
这是山西镇。此外还有同镇地文官武将们。
大同镇是大镇。境内有城堡六十四座。敌台八十九座台七百八十八座。万历初时。兵册上一共有定额马步官军一十三万五千余人。定额马骡驴等五万一千余匹。是九边中防御蒙古人地重要所在。
与山西镇一样。同镇内也设有巡抚一员。兵备四员。户部管粮郎中一员。镇守总兵官一员。副总兵一员。参将九员。游击五员外。还有数十个地城堡守备。
在接到黄来福地公文传令后。大同镇地各个有资格来晋镇地兵备将官们。也在巡抚魏允贞地带领下。由大同镇城汇合后出发。坐船由桑干河而上。
到达山西镇宁武关后由二地地水泥路。在九月初七日这天。进入了五寨堡之地。
……
中午时分,从宁武关到五寨堡的水泥路上,一行旗牌仪仗浩大的车马正在行进中,周边随行护卫的随从家丁亲兵众多,看他们的旗号打扮,正是此次从大同镇来的文官武将们。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