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朝做千户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老白牛
不过他的这些小心思很快被顾千户说起的另一件事吸引了,越听,他的眼睛就越是瞪圆了。
“事情就是如此,大人您看如何?”何千户期盼地道。
顾世银也在一旁道:“大人,如果此事成真,那每年我岢岚的获利可是非常丰厚。而且,此事不但能获利,还能大大解决境内的流民问题,还岢岚州一个太平之地,可说是造福于民,将来大人也或将名留青史。”
刘景春大人坐起身来,道:“等等,等等……”
他瞪着黄来福道:“来福,你说,这事情真的靠谱吗?”
黄来福从容不迫地道:“大人不必忧心,卑职敢肯定此事对大人有百利而无一害。此事卑职已是反复思虑过,决对可以成功。大人也知道,这岢岚境内的牧场众多,如大力饲养羊只的话,决对是有利可图,不单说这些羊肉,就是羊绒等物,也可制成非常多的物什出售,到时卑职敢肯定大人会财源滚滚。”
黄来福为刘景春大人描绘了一副美好的画卷后,又道:“大人不必出一钱一物,便可占二成的分红,不动而坐收其利,还有……”
黄来福脸sè沉重地道:“今年岢岚州又是年景不好,军士们衣食无着,卑职见了心急如焚,恰好我五寨堡今年或许会有一个好收成,年底时卑职愿献上粮草数千石,以解岢岚之苦,愿大人给卑职这个效劳的机会。”
“就是,老爷,您看黄大人这么懂事,就答应他吧。”
刘景春大人的爱妾齐杨氏也在一旁娇滴滴地撒娇道,她收了黄来福献上的一些极品绸绢,当然要为黄来福说话了。而这些绸绢却是当时渠廷柱渠老掌柜献给黄来福的,此次出门,母亲杨氏就让黄来福带上一些,说是总会有用的,现在果然是用上了。
刘景春大人的眼睛瞪得圆圆的,脸上的肥肉不住地抖动着,半响,他终于叹了口气:“好吧,看在黄千户一片赤诚,愿为百姓谋利的份上,老夫便答应了。其实,此事上我们获利多少是次要的,最重要是此事可为民众造福,各位说,是不是这个道理?”
黄来福几人赞叹道:“大人高风亮节,卑职等深感佩服。”
刚才刘大人心中往复盘算,按黄来福说的,他每年光在羊绒等物上就可获利几千两白银,而且听黄来福的意思,以后五寨堡的月粮,他可以不用再解往五寨堡,这里又可吃一笔。还有再听黄来福的意思,不但以后五寨堡不再收月粮了,相反以后每年五寨堡还会孝敬自己几千石粮食,这样盘算下来,自己获利就很可观了。
或许,无意中增加了这么多收入,以后自己每年就不用求爷爷,告nǎinǎi的看知州的脸sè了。和营兵粮秣全靠上头拔给不同,镇西卫军士们的粮秣除了上头拔给外,相当一部分是由地方支给,这地方是哪?就是岢岚州本地了。
吃别人的酸软,每次拔给粮秣,那知州的态度都让刘景春大人很不舒服,自己的品级可是远远超过知州呢。眼下或许可以自给自足,不用再看别人的脸sè了。想到这里,刘景春大人是当机立断,答应了此事。
说成了此事后,众人的关系也就更亲近了一层,刘景春大人越看黄来福越觉得顺眼,他心一动,叹道:“看来福这眉眼,很象我那去了的成儿,可惜了,他如果有这么大,怕也是和来福差不多高了吧?”
说到这里,刘景春大人抺了抺眼泪,颇有些期盼地看了黄来福一眼,他曾经有一个儿子,不过从小夭折了,这是让刘大人最引以为憾事的地方,而那个儿子死后,刘景春大人便再没有过子嗣,眼下只有一个侄子,今年才12岁,等过几年后侄子替职自己的位子后,也不知震得住震不住手下这帮骄兵。而黄来福这个人脑子灵活,又很有些手段,或许……
顾千户是老来成jīng的人物,当然明白指挥使大人的意思,他快速想了一下,觉得此事对黄来福有百利而无一害,他心神领会地对黄来福使了一个眼sè。
黄来福自然明白顾千户的意思,他也觉得此事对自己有利,忙上前道:“如大人不嫌弃的话,卑职愿拜大人为义父,日夜侍立大人身前左右。”
刘景春大人道:“这怎么使得,这不是难为来福贤侄了吗?”
黄来福“真诚”地道:“若能一天到晚跟着大人,才是卑职八辈子修来的福气。”
他一下子拜下,大声道:“孩子见过义父大人。”
刘景春大人呵呵而笑,上前扶起黄来福道:“孩儿不必多礼,请起吧。”
黄来福顺势站了起来,刘景春大人握着黄来福的手呵呵而笑,神情亲热,顾千户和顾世银互视一眼,都是上前恭喜。
齐杨氏也站了起来,她水汪汪的眼睛瞟了一眼黄来福,掩口笑道:“今日是老爷的大喜之日,妾身便去吩咐下人们整些酒菜去。”
说着她对众人裣衽行礼,袅袅娜娜地去了。
※※※
“福儿,你替职之事,为父这边绝对没有问题,至于兵部那边,到时为父会手书数封,交于兵部中几位与为父交好的大人,想必你替职成功,是没有问题的。当然,一些财礼之事,你也要送足。”
黄来福认刘景春大人为义父,这是大喜事,指挥使府邸内自然是要杀jī宰鹅,大排筵席,顾千户和顾世银二人自然是在旁相陪。
喝到酒酣耳热之时,刘景春大人便对黄来福这样说道。
“多谢义父!孩儿敬义父一杯。”黄来福感动地道,一边心情畅快地端起了酒杯,此次来指挥使府邸,真是事事让人舒心啊。
“好好。”刘景春大人满意地点了点头。他笑道:“来,孩儿,我们一边喝酒说话,一边听戏。”
粉墙藏不谢之花,华屋掩长春之景。此时众人正是在府邸后花园一凉阁之上,阁旁垂杨徐徐,带着舒服的凉意。而凉阁的窗口旁,正有几个歌童唱着曲儿,真是“娇喉婉转”,听得刘景春大人,顾千户,顾世银几个摇头晃脑。
此时大明各处的文人,特别是大明上层中的人物,都是爱听传于江南一带的昆曲,这习俗自然也影响到了大明各地的军官们,不论他们是听得懂听不懂,反正是人人爱附这个风雅。
几个歌童唱后,刘景春大人赏了钱。他的爱妾齐杨氏也上前唱了几曲,虽说此时唱戏的多为男子,但她要唱几曲,又有谁管了?
齐杨氏眼儿水汪汪的,一双媚目不时瞟向下面各人,唱的是一曲《浣纱记》,几个歌童则是在一旁以笛箫和弦乐伴奏。齐杨氏唱作皆佳,唱腔委婉细腻,喉转声音像蚕丝一样的轻柔,颇有一种凄婉深邃的韵味。
听得下面各人都是陶醉不已,黄来福微闭双目,合着曲儿轻拍着。虽说此时昆曲的绝顶:《牡丹亭》还未出来,但此时齐杨氏唱的,也足以赏心悦目了。
黄来福以前只是每天忙于种田喂猪等事,此时,才深深地感觉到一种享受沉醉之乐。
回到明朝做千户 第38章 卫学
岢岚州城东北几十里处有一个荷叶峰,四周鸟语花香,环境幽雅,这里就是岢岚州的文庙卫学的所在地,又称为岢岚州学,不论是岢岚境内的军户子弟,还是民户子弟,均在此入学。
一般而言,大明的卫学普遍设立于明英宗正统年间,当时天下各卫都是军人的天下,重武轻文的习气十分严重,随着人口的增加,军人们的子弟经常发生口角,打架更是常有的事。朝廷为了稳定军心,便下令全国凡是有武卫的地方都要设卫学,选优秀的武官与军士子弟入学接受教育。
这样,大明各处的卫学便普遍设立起来,卫学的具体课程是礼、乐、射、御、书、数六科,后来,乐、御两科合并,只保留礼、射、书、数四科。
每天的清晨七点,学生们穿着统一的服装,三三两两来到明伦堂,跟着各位教授学习一直到下午三点。文庙的教风严谨,学生们必须每天熟记老师教的东西,每隔三天,还要温习一遍。
此时正是岢岚卫学兴盛的时候,文庙占地颇广,由牌坊、礼门、泮池、万仞宫墙、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和配殿等建筑组成。内有学生额132名,置教授1人,学正一人,教谕2人,训导3人,司吏1人,斋夫10人,膳夫2人,库子6人。
走进卫学,首先耸立在前面的是一座“德配天地”的牌楼,里面的一系列建筑均为青砖、青瓦。只见一些身着长衫的年轻人正夹着书本来来往往,一股浓厚的书卷味传来,让黄来福想起自己后世读大学时的情形。
黄灵斌紧跟在黄来福的身旁,一边有些紧张地东张西望着,眼前的一切,对他都是新奇而生疏的,毕竟黄灵斌可一直都是待在五寨堡内,从来没有进过学。跟在黄来福兄弟二人身后的江大忠和杨小驴二人更是大气也不敢出一口,他们二人自然是来为黄灵斌扛行李的。
黄来福倒是无所谓的样子,眼前一切虽对他有些新奇,但倒没有震慑,毕竟后世的大学规模远远比这什么卫学大多了。不过今日顾云娘倒是没来,一般而言,文庙中是不许可女子进入的,她自然不好跟来。
文庙中教授学生的地方是明伦堂,明伦堂旁还有志道、据德、依仁、游艺等数斋,是先生们“办公”的地方。
走到志道斋,黄来福让江大忠和杨小驴在外面等,他伸头看了下,却见里面只有一个中年人坐在案前,正在那边看着什么,中年人三络的山羊胡子,一袭的青衫,头戴阳明巾,颇有些儒雅的味道。
见黄来福在外鬼头鬼脑的,他瞥了外面一眼,咳了一声,威严地道:“何人在外窥探?”
黄来福带着黄灵斌走了进去,笑着对这位老兄作了一揖,道:“先生好,晚辈五寨堡代千户黄来福,新带舍弟前来报道,敢问先生是?”
中年人并不因黄来福的头衔而有何异动,只是轻皱眉头道:“吾是本卫学的教谕,姓方便是,你二人便叫吾方先生吧。你说你带舍弟前来报道,可有进学通告?”
黄灵斌忙在黄来福身后,从怀中取出了自己的进学通知,恭敬地递给了方先生:“这是学生的进学通知,请老师过目。”
方先生凝神看了一阵,微微点头,脸上露出了一丝微笑,对黄灵斌道:“好,你叫黄灵斌?果是年少有为,吾前些时日便和几位老师谈起过你,大家都说你悟性颇高,文章灵动,将来必有成就。”
岢岚卫学每个月中,可从文庙领取廪米六斗的廪膳生仅有几人,这些学生自然是卫学中最优秀的学生,也是老师们重点关注的对象。黄灵斌也在这几人中,方先生自然对他印象深刻了。
黄灵斌被先生这样一夸奖,不由笑得合不拢嘴,黄来福也是非常高兴,道:“舍弟自yòu顽劣,少不更事,以后还要请先生多多管教。”在方先生微微的点头中,黄来福已是将一锭十两的大银悄悄地摆在了方先生的面前。
方先生的眼睛一亮,以闪电般的速度将银子收好。他每年俸米不过三十六石,黄来福这一送,就是他近半年的俸金,自然是让先生心动。二人放银收银的动作都非常快,快到黄灵斌丝毫没有看到眼前这一切。
看到方先生的表现,黄来福暗暗放心的同时,也不由心下鄙夷:“什么教谕,就和后世那些“叫兽”一个德性。”
方先生收好银子,脸上还是不动声sè,他抚着三络山羊胡子,只是语重心长地对黄灵斌道:“你虽有灵气,但还需雕琢。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吾辈苦读圣贤书,所学何事?无非上报君王,下报黎民而以。当今圣天子在位,吾辈正是大有可为之时,你要记住吾今日的话,不过负了先生们的教诲!”
黄灵斌可谓是对方先生佩服得五体投地,他深深施了一礼,说道:“先生金玉良言,学生谨受教了。”
方先生随后唤来了一个年长的学生,让他去安排黄灵斌的食宿,等黄来福几人走了后。方先生冷哼一声:“哼,区区一个军汉,竟如此奢豪,真是纲纪败坏,世风日下!”见左右无人,又掏出黄来福送的那锭大银撫摸起来,摸着摸着,眼中露出了陶醉的神情。
※※※
黄来福和江大忠,杨小驴几人乱忙了一阵,总算将黄灵斌的事情都安排好了。临走时,黄灵斌依依不舍地将黄来福等人送到了山下,见黄来福要走时,他眼一红,差点要落下泪来。
黄来福也有些不舍之意,他知道自己这个弟弟胆小,从小就没经过什么事,也一向依恋自己,要他自己一个人在外生活,确是难了一点,他拍拍他的肩膀,安慰道:“二弟不用害怕,顾伯伯他们近在咫尺,如果有什么事,说一声,他们就到,再说,如果有谁敢欺负你,你尽管遣人来五寨堡告诉大哥,大哥为你出气。”
江大忠也道:“是啊,二少爷,如果有谁敢欺负你的话,只要你说一声,大忠定火速前来,将他打得肉泥!”杨小驴也安慰了黄灵斌几句,虽说他从来就对这个二少爷不感冒,不过此时的场面话还是要说的。
黄灵斌含泪地点了点头,黄来福再对他一笑,骑上了马,和江大忠,杨小驴三人而去,黄灵斌紧咬着牙齿,终于还是哭了出来。
※※※
老牛:今天人很不舒服,头一直晕晕的,就写一点了。
回到明朝做千户 第39章 去太原的路上
此次送弟弟来卫学,送顾千户和顾云娘回家,拜见指挥使大人的事情都顺利完成,黄来福也就放心了。在岢岚州内留了几日后,他也从义父指挥使刘景春大人那里得到了消息,有刘景春的亲自出马,岢岚知州那边自然不是问题。
关于岢岚境内的牧场羊绒之事,刘景春大人已经和知州大人“达成了广泛的共识”,就等黄来福替职回来后,回到五寨堡,再派人接洽商议具体的细节了。
黄来福念着自己的公事,因此在岢岚州城停留了几日后,便要起身告别,前往京城。
顾千户等人也知此事重大,关系着黄来福的前程,便让黄来福起身离去。不过临走前,顾云娘却是要坚持跟在黄来福身边,美其名曰是跟着来福哥哥到外面去见见世面,也是,她长这么大,还没去过省城呢。
黄来福,顾千户等人自然也就由着她了,反正她和黄来福二人不久后就要成亲了,也无所谓什么闲话之类的,顾千户和顾云娘都不在意了,黄来福自然就更不会在意了,身旁有个美貌女郎相陪,也是一件美事。
公元1590年6月17日。清晨。
在顾千户一家的千叮咛,万嘱咐下,黄来福和顾云娘一行人,起身从岢岚州城出来,途经岚县,类烦镇,古交县等地,往太原府方向而去。
一路上,顾云娘和江大忠,杨小驴等人都是兴致勃勃地聊着一些好玩的东西。黄来福则是细心观察各处,特别是途经各地一些人文及农业的情况。
从岢岚州城出来后,一路往太原府,黄来福就注意到途中各处农业的情况都很不妙,除了一些靠近河边的田地外,大多是各处田地干旱严重,小麦出苗稀少。看来大明今年这个粮食问题又要让庙堂上的大人们头痛了。
在路上,黄来福还注意到一个情况,就是路上流民源源不断。这些流民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他们有的挑着锅,有的用箩担挑着孩子,许多人都是面黄肌瘦,衣裳褴褛。不过看众人眼中都是满怀希望,努力地往太原府的方向而去。从这些人的说话中,黄来福知道他们因为今年的收成又无望,所以许多人都趁早做好了准备,先逃荒再说,到了太原府等大城,说不定就有口吃饭的机会。
看到这些流民,顾云娘和江大忠等人说话的声音都小了,黄来福则是细心观察他们。从他们的衣着打扮中,这些流民的成份还是挺复杂的,有些是逃荒的农民,有些是各处逃亡的军户,匠户,还有一些是城镇的小商贩。
事实上,当时的流民问题是大明中后期的普遍性社会问题,流民足迹遍布大江南北、畿内边陲。特别是宪、孝、武三朝后,流徙人口更是动辄成千上万,形成遍及全国的巨大洪流。流民的分布、规模在各地亦不一样。一般来说,北方流民规模宏大,远远超过南方。
出现流民的原因主要是天灾,人口的增长,再加上土地兼并,还有一些是受到商业的吸引,不愿种田,游手游食之辈。这股力量就如后世的民工cháo,如引导得好的话,可作为城镇工商业的主要劳力来源,引导不好的话,再加上天灾的原因,就尽出李自成之辈。
黄来福自然明白这股力量的强大,他暗暗心惊的同时,又安慰自己,还好,将来自己的农业发展后,如果要大兴手工业,至少自己不会愁工人了。这已经比几十年后的英国要好,不必为了城镇手工劳力的需求,而将农民从土地中赶走。
※※※
当然,一路上虽然有流民这个不河蟹的因素存在,但此时万历朝的统治还是非常稳定的,除了农村外,所经的城镇,普遍还算繁华,特别是越近大城的地方。
比如说今天众人经过的娄烦镇,后世所称娄烦县的地方,就是因为处在交通要地上,从太原等地前往三关的粮食,布匹,食盐等物源源不断地经过这里,使娄烦镇内人烟繁庶,歌楼酒肆,贾衒繁华,俨然成为一个新兴商业城镇的样子。
黄来福就看到,镇内有许多强壮的流民,流着汗水,顶着烈日,在为行商们担包抗货,这些人每月的月粮甚至只要两斗,虽说酬劳低,但还是人人趋之若鹜。可惜镇内工作岗位不多,大部分的流民,还是要前往太原等地碰运气。
这种情形,让黄来福羡慕得心抖抖的,这么低的人工,这么强壮的劳力,自己在五寨堡就没遇到过。可惜相比之下,五寨堡那一边,确是太偏僻了一些,吸引人口难啊。
带着这种情绪,黄来福又上了路,顾云娘等人当然没有黄来福这种感慨,几人只是兴奋地议论着,自己又看到了什么好东西,又买到了一些什么好货sè。
此后一路行去,基本上都是农业情况凄惨,很多农村都陷入了破产的边缘,唯独只有一些城镇商业繁华。众人这些天都是沿着汾河行走,在经过古交县后,汾水拐了一个大弯,眼前豁然开朗,已经出了山区,到了后世称为晋中盆地的太原大平原。
这里是汾河的冲集地,河网密集,guàn溉方便,肥沃的土地一望无际,向来是晋省最重要的产粮重地和商业中心。黄来福仔细观察,这些田地的肥沃情况虽然超过五寨堡各地,但田中庄稼的长势却比五寨堡各个农场颇有些不如。
不过比起岢岚州城一路来的州县村镇,这里的农业情况已经算很不错了,毕竟这里是晋省最重要的地方,guàn溉系统发达,水利设备完善,这年景再干旱,这一带河里,井里的水还是勉强够用的。黄来福估计,以今年这个大平原的产粮来看,应该可以养活太原附近州县的百姓们,但要他们向外输粮,却也是有心无力。
看着各处田地劳作的农夫,虽说他们的耕种方式,牛梨等工具都比岢岚州过来的州县们要先进一些,但比起黄来福的大农场耕种方式,这效果还是远远不如。如果这些田地都属于黄来福的话,依他的大农场计划,他有信心,整个大平原的田地产粮便基本可以满足山西大部民众的需求。
可惜啊,这里州县密集,这一带的田地大多是属于民户们所有,黄来福只能看着干瞪眼,流口水了。
越近太原,各处的城镇也就越热闹,人口越多,在这些地方行走的民众,脸sè都好了许多,神情也更是悠闲。
太原及附近是晋商的大本营,明代全国较大的商业城市有33个,山西就有太原、平阳、蒲州三处,可见山西商业的繁荣。当时晋商富甲一方的巨商大贾不计其数,连有数十万家财都不能算是富裕。往往拥有百万或千万身家才能称富。这些巨商大贾的集中之地,自然是货财辐辏,繁盛无比了。
这处处繁华只看得顾云娘,江大忠等人目瞪口呆,众人以前只觉得岢岚州城已经很热闹了,但和太原附近比起来,以前那些地方现在看起来只象是个小城镇。
不过黄来福却敏锐地察觉到这种繁华和富庶后面的畸形现象,一方面是路上,城中前呼后拥,衣着华贵,挥金如土,奢侈到极点的富豪人家,一方面是各处脸有菜sè,形容枯槁的流民人群。
一方面是富者土地连绵,华屋广袤,一方面却是贫者连立锥之地都无——这就是大明朝中后期一个怪异的情形:土地兼并,贫富悬殊严重。
土地兼并情况至少在明孝宗时还不严重,顾炎武当时就称赞此时:“家居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但到了隆庆年间时,已经是“则尤异矣,末富居多,本富尽少,富者愈富,贫者愈贫,起者独雄,落者辟易了”。到了万历时期,土地兼并,贫富悬殊就更是严重,“则迥异矣,富者百人而一,贫者十人而九,贫者不能敌富,少者反可以制多。金令司天,钱神卓地,贪婪罔极,骨肉相残。”
据黄来福的观察,这太原平原的田地,大部分便为官吏和大商贾所zhan有,造成的后果是产生了大量的流民,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不稳定因素。
而贫富悬殊,商业的畸形繁荣,也带动社会风气的极速恶化,整个大明,都从服饰、房舍、器用、婚娶丧葬等快速奢侈化,而且那些官员和大商贾获利后,没几个人行善积德,却大多竞相奢侈,且性鄙啬。带动了社会风气的恶化,这就是商业兴盛后,带来的丑陋之处。
回到明朝做千户 第40章 农商之辩、太原(1)
“来福哥哥,前面怎么停下来了?”见前面人流慢慢停了下来,顾云娘对黄来福道。
黄来福看了一眼江大忠,江大忠明白,他策马向前,很快他便回来道:“少爷,前面是一个巡检司。”
黄来福点了点头,便随众人慢慢停了下来,等到巡检司的人盘查后再说,从岢岚州城出来,这种巡检司他已经遇见几次了。明时,巡检司在地方向与里甲制度,里老人制度并行,巡检司在大明朝各处州县设立很普遍,他们的主要职能是,在要冲之处,盘查过往行人,稽查无路引外出之人,缉拿jiān细,截获脱逃军人及囚犯,打击走私,维护正常的商旅往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