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回到明朝做千户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老白牛
自己要的,只是让这个产业提前出现而以。





回到明朝做千户 第61章 成亲(1)
当下黄来福又描绘了一番保德州发展红枣加工业的前景,听得二姐夫李应春高兴不已。红枣加上煤铁等,他的保德州,将来发展前景也是可以预期。
事情就这样定了下来了,几人又商量了一阵,决定事情等到黄来福婚后,基本在九月中期,各种产业就可以相继开始了。
几人这边说得热火朝天时,一旁的大舅兄顾世宝则是听得入神,jīng瘦粗黑的脸上,现出羡慕的神情。
老实说,他这次来五寨堡,是怀有目地的。顾世宝一直在岢岚州,负责的是顾家田地的打理,不过那种贫瘠的一些田地,让他这些年打理得有些心灰意懒。在他获知了黄来福的过历后,那种经营几十万亩土地的大气魄,让他有些热血沸腾,特别是眼五寨堡红火的情形,更是让他心动。他很想过来帮黄来福做事,帮助管理五寨堡各个农场的田地,不过这些话他却是不好意思说出口。
此时他叹了一口气,道:“妹夫的气魄,是越来越让人佩服了,如此下去,五寨堡的发展前景不可限量啊。”
他道:“看你们几人在热火朝天的相商事情,我则是无所事事。唉,这人和人真是不能比啊。”
几个姐夫听了心中高兴,表面却都是摇了摇手,表示谦虚。黄来福看了顾世宝一眼。心中却是一动,眼下他地农场各种事情越来越多,却是缺少一个总管理的人。他自己平时要忙着管理军队,又要忙着各个农场的事,现在五寨堡事情越来越多,处处都要他处理,早已是忙得不可开交,恨不得一个人掰成两半来用。
眼下五寨堡各个农场中的事情,虽有杨管家在协助。不过他毕竟年纪大了,要忙着千户宅的事,又要忙着管理各个农场的事,这jīng力已是越来越不行。
黄来福早就想找一个人了,来总理这各个农场的事,不过这管理的人不是那么好找,毕竟这农场的事,黄来福不愿意随随便便就交给另一个人。黄来福虽有许多事情可以交给何副千户等人去做地。但他也是有底线的。别的权力他可以分出去。但是财政和兵权,他是一定要劳劳地抓在手中的。
现在想想,这大舅兄顾世宝算是自己人了,如果黄来福来让顾世宝来管理农场。一是得力,二是旁人也不会说什么外人夺位的问题。毕竟这个时代,用自己家族的人,是很正常的事。再说顾世宝在岢岚州城,也有管理田地的经验,虽说一下子可能不熟悉五寨堡农场地事,想必过一段时间。测试文字水印9。他就会上手。
当下他笑道:“三舅哥何必谦逊?你在岢岚州经营农田。不也是有声有sè?这样吧,小弟现在也是事情繁多。五寨堡各个农场地事,一直无力分身管理,杨管家又年纪大了。三舅哥既然来了五寨堡,不如过来帮小弟地忙如何?帮我管理五寨堡的各个农场。”
顾世宝听了又惊又喜,道:“妹夫的意思是让我来管那些农场?……那敢情好,只是,我怕我会管不好。毕竟那是几十万亩田地。”
黄来福笑道:“没关系,我相信三舅哥的能力,听顾伯伯说,你们家在岢岚州地田地,都是三舅哥在经营管理,如果一下子不熟,也没有关系,我会让那些农场的管事配合你的。”
顾世宝有些激动地道:“既然妹夫都这样说,那我便厚颜答应了。妹夫你放心,我一定会管好各个农场的。”
黄来福微笑地点了点头,心中也是欢喜,总算找到一个得力的人来帮忙自己了。对现在农场的事,他其实并不担心,依他设定的农场管理制度,环环相扣,相互制衡,是不会出什么事地。而且重要地是,他各个农场的帐房,都是独立地,不归各个农场的管事,总屯长管理,而是直接向黄来福的总帐务周文栋负责,然后周文栋又向黄来福负责,最大力量地避免了将来农场发展后可能的手下串通一气,产生的财务问题。
一旁的面白无须,身材肥胖的四舅哥顾世铜一直坐在旁边听众人说话,此时也是有些心动,心想:“看五寨堡现在的样子,我以后要来五寨堡发展了。”他一直在岢岚州城经营几个店铺,自以为很不错,不过眼下听了黄来福和他几个姐夫的谈话后,这才发现,和黄来福等人比起来,自己却是相差太远。
他道:“听妹夫这样说,我以后都来想五寨堡发展了,就不知做些什么好。好象能赚钱的,都让那些商贾们瓜分了。”
黄来福笑道:“四舅哥能来五寨堡,那是最好不过了,至于做什么。”
黄来福沉吟了一阵,道:“四舅哥要不帮帮三舅哥,帮他一起管理各个农场的事?如果不愿意的话,五寨堡将来各种货物越来越多,大舅子不如办一个榻房,专门做些运货的事。刚才四舅哥也听到了,我五寨堡将来要和几个姐夫的城堡互通有无,各种煤铁都会汇集到五寨堡,做个榻房,做些货物运转的事,也是获利非常丰厚的。”
顾世铜喜道:“如此就好,如此就好。我决定了,过些天,就搬来五寨堡。”
此后各人更是喜气洋洋,又讨论了一些事,黄来福看了看天sè,道:“天sè不早了,该准备晚上宴请张大人的事了,不如几个姐夫,舅哥也一起参加这次晚宴吧?”
各人忙道:“好啊,好啊。”
特别是三个姐夫,更是高兴。他们以前地粮饷,都是靠张文保的拔给,以前是没有机会巴结,现在有机会和他搞好关系,那是再好不过了。
公元年9月9日。
整个五寨堡内都是张灯结彩,一片喜气洋洋的气氛。
今天是千户大人黄来福和岢岚州城顾家小姐的大喜事,这也同样是五寨堡各个军户们的大喜事,托千户大人的福,五寨堡人人都过上了吃饱穿暖的好日子。现在千户大人有喜了,这做人可不能忘本。
因此这天中,除了千户宅内张灯结彩外,五寨堡各个军户们也是忙着在自家门口挂出了大红喜灯笼,贴上新的喜联,一起同喜。
还有五寨堡的各个经营店铺地商人,在店的门口也是同样张灯结彩。依现在黄来福在五寨堡的威望,就算各人心中想什么。但在眼下这种喜庆的气氛中。如果自己不表示什么。被堡内的军户们非议的话,怕是将会被赶出五寨堡,那这样自己就完了。
当然,除了五寨堡堡内外。堡外的五寨堡各个农场中,也是同样装扮得喜气洋洋的,到处都是挂满了大红喜笼,鞭炮声,不断听闻,这让一些机灵地商人大发了一笔,因为他们贩来地灯笼红纸等。已经早被抢购一空了。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人盘算,此次千户大人喜事。自己要送些什么礼才好呢?虽说千户大人黄来福说了,此次来喝喜酒地人都会欢迎,不需要送什么礼,但对各个五寨堡军官们来说,对五寨堡各个商贾们来说,千户大人说是这样说,但自己可不能失礼不是?
因此,五寨堡的军官们,自何副千户以下,这天一早,都送来了丰厚的礼单。五寨堡的商人们,从渠源锐以下,也同样是送来了丰厚地礼单。至于五寨堡普通的军户屯丁们,虽说他们送不起什么贵重的东西,但千户大人给了自己好日子,这做人不能忘本不是?俺们送不起大礼,就送点薄礼表示心意不是?
五寨堡第三农场。
五寨堡第三农场离第一农场不是很远,第三农场管理周边田地一万多亩,有屯丁们二百多人。不过加上一些屯丁们的家属后,已经有了近千人的样子。
这个农场中,除了原来一些五寨堡的军户外,还有一些原来是流民屯丁们。不过现在这些流民屯丁们已经全都加入了五寨堡的军户户籍了。
没办法,有五寨堡军户户籍和没有五寨堡军户户籍,这待遇就是不一样,依黄来福定下地制度,没有五寨堡军户户籍地流民屯丁们,不论是月粮,还是奖励,都是没有军户屯丁们高。看着同样的工作,待遇却是不一样,这些原来地流民屯丁们,便全部义无反顾地加入了五寨堡的军户户籍。
当然,加入了五寨堡军户户籍时,这些原流民屯丁们,也是经过一番思想挣扎的,毕竟他们以前也是听说,见多了,各地州县卫所等军户们的悲惨生活。
不过在五寨堡,这种情形却是反过来,现实摆在面前,有了五寨堡的军户户籍的人,可以过上好日子,而且还是稳定的好日子,只要努力干活,就不愁没饭吃,拥有黄来福大人说的,那个叫什么:“铁饭碗!”而且一年的收获下来,光是农场的总丰收奖励,就让每个屯丁们笑倒大牙了。
这个年景中,有口稳定的饭吃,比什么都强。再看五寨堡生气勃勃的样子,将来只会越来越好,在现实的比较下,他们自然知道该如何选择。
这个情形,当然也是普遍发生在五寨堡各个农场中,基本上的,五寨堡原来的民户屯丁们和流民屯丁们,已经全部加入了五寨堡军户户籍,并在这此次的大丰收后,纷纷将自家的妻小接来。这也让五寨堡明面上的人口,带各个农场在内,突破了二万大关。当然了,现在在五寨堡内一些混饭吃的商贾们和流民们并没算进去。
经过几个月的经营,五寨堡第三农场外表已经有些小军堡的味道,而关于堡内的修建情况,都是由管事们提交报告,到了黄来福手中后,集体拔下钱粮修葺,不论是堡内的总屯长和监管们,都是没有权力自作主张,留粮修葺农场的。
此时第三农场门口已经是喜气洋洋了,大红灯笼高高挂着。




回到明朝做千户 第61章 成亲(2)
不过此时第三农场上的各人,都是聚在晒谷场上。各人议论纷纷,等会下午时就要到五寨堡内去喝千户大人的喜酒了,大家送什么礼好呢?
晒谷场很大,因为当时黄来福修建各个农场的时候,考虑到这些农场将来的发展,所以各个农场的建设都往大处去想,宁愿农场内留出地方来,也不愿挤了,小了。而且农场内的建置也有一定的规划。如街道的划分,水井的位置,庙宇戏台的位置及各户院落的位置等,都有一定的考虑。
黄来福还考虑到,将来屯丁们可能会有家属住进来,所以当时在修葺各个农场的时候,便修建了许多类似四合院的房子,每一个四合院中,住入一个小屯,约是十户人,内中管理人员就是小屯长,这样的架势,也容易管理。
除此之外,各个农场内还有仓房,粮库,牲畜栏,晒谷场,公共澡房,公共大食堂,公共大茅房等设施。最后一个个四合院,加上各个公共设施,加上堡墙等,最后便形成了整个农场。
按五寨堡第三农场的规划,里面分为二个大屯,有总屯长一人,副总屯长一人,监管一人。每大屯有屯丁一百人,设大屯长一人,副屯长一人。每大屯又分为十个小屯,每小屯屯丁10人,设小屯长一人。当然,这只是屯丁们人数,不过现在各屯丁们纷纷将自家的老小接来,这五寨堡第三农场人口已是越来越多,屯丁们加上他们家中妇女,老人,小孩,已是过了一千人,有一个小镇的样子。
当然。和五寨堡比起来,各个农场,当然包含第三农场内,还是显得粗陋了一些。五寨堡的外形建筑是砖石。里面有一条青石大街,堡内各个建筑都显得高大,堡内店铺也多,商业繁华,是五寨堡周边的决对中
五寨堡第三农场堡墙堡门等却只是夯土板筑。农场内也没有青石板街道,都是土路,各人住的四合院房屋大部分也是土墙加茅草屋顶。泥土的主街道上有时会挤着一些小摊小贩,乱蓬蓬,一切都是显得很杂乱。
但屯丁们却是很满足,因为在这里,他们可以吃饱穿暖,有一份稳定地工作。作为五寨堡的屯丁们。他们每当走出去时,那些各地民堡的民户们,还有一些逃荒到五寨堡来讨生活的流民们,看向他们地眼中,都只有羡慕。
每当看到这种眼神时,各人走起路来。不由都是挺着腰板。在这种情况下,各地民户的姑娘们,也越来越愿意嫁入五寨堡各个农场中来,放在以前,这是不可思议的。毕竟在五寨堡,有个军户户籍,便容易找个饭吃。因为相对五寨堡的快速发展。只要肯干活,就不愁找不到活干。有了活干。就可以养家糊口了。
不知不觉,千户大人黄来福的“铁饭碗”之说,在各人心中,便越来越有市场。想起以前自己衣食不周地生活,再看看堡外各地朝不保夕的生活,各人都很珍惜现在的日子,惟恐犯下错,被赶出农场,那自己地一家老小,那就完了。
当然,各个屯丁们和其家属,在他们住进五寨堡各个农场,并在里面生活时,其实有也有段时间的不适应,主要是以前那种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生活方式变了。
在五寨堡各个农场中,是没有闲人之说的,每个屯丁们,每天都要被组织起来干活,毕竟每个农场的粮食的定额产量都在那里,干得好,超额完成任务,整个农场都有奖励。干不好地话,整个农场都要受罚,特别是总屯长,监管之类的管理人员,思想压力更是重,所以平时农场内的活计,都是管得很严,没人可以偷懒。
除了这些屯丁们外,他们的家属,也有一样有活干,老人和妇女,或在各个大畜场做事,或就在农场内做事,各个农场中的食堂啊,卫生啊,打扫啊,这些活都是要人去干的。大老爷们不可能干这个事吧,所以这些事,都是老人和妇女去干,就是连一些小朋友,可以干活地,都被组织起来去干活了。
这样,男的女的,老的少的,都被组织起来干活了,成了后世的工厂工人,所谓的男耕女织自然经济生活方式已经不存在了。
一开始,这多少让人有些不适应,一些流民们地家属过来,女人们依以前家里地习惯,说俺们还是待在家里洗衣做饭,带带孩子,侍候男人,养些jī,或是搞些纺织之类的事情吧,女人家出去做事,抛头露面地不好。不过很快的,她们和家里的男人便发现,这样待在家里不划算。
说到做饭,她们发现,各个农场都有五寨堡军户们开的大食堂,每天吃的都很便宜,饭菜的品种也很丰富,想吃节省点吧,一家老小,花个几文钱,就有米饭吃,还有各种青菜,足以吃饱了,如果你要吃好点的吧,多加个几文钱,就有鱼肉吃了。而自己买菜,做饭,一个月下来,花的钱不比食堂里少,还累得慌,家里生火做饭,烟熏火撩的,也脏得慌。
慢慢的,各个女人们做了一个多月的饭后,她们和家人都不耐烦起来,纷纷一家老小到食堂吃饭去了。这也形成一个壮观的情形,每天早,中,晚三餐时,各个农场的食堂内便是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除此之外,一些在农场内经商的商贾们和一些路过的民户们,也发现了门道,在农场的食堂内吃饭,饭菜便宜品种又多,各人纷纷涌进五寨堡各个农场中的食堂内买饭吃,这让各个农场的屯丁们震惊。也引起了各人的讨论,到底要不要限制这些商贾和民户们到农场内的食堂里吃饭。
这是做饭,说到女人家常干的纺织,首先,你买织机,买棉花。买蚕丝等,就要花上一大笔钱,这是一回事。而且你一个月能织几匹布?扣除成本后,能卖几个钱?还不如到大畜场去做事呢。所以她们就是有这个念头。被别人说说,劝劝,很快便打消了这个念头了。
至于养jī养鸭,五寨堡各个大畜场中,多的是jī鸭猪羊。一头头还肥头大耳,肥呼呼的颇为可爱,谁要你那几只瘦小地小jī小鸭了?一年下来。赚不到几个钱不说,还累得半死。
而相反的,在五寨堡内做事,不论是各个大畜场中,打猪草,喂猪喂jī。还是做别的什么,基本的月粮都有三斗,干得好另有奖励,而且这些屯丁地家属们,还不存在在五寨堡内找不到事的事,看到那些军户妇女们个个在大畜场内混得风声水起。也没见别人说什么。
老百姓的眼睛是雪眼的,这些流民家属们,在观望了一阵后,也纷纷加入了妇女们的劳动大军。这样一来,所谓地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生活方式在五寨堡便早已不存在了。
现在,不论是堡内的军户们,还是堡外各个农场地屯丁们。他们都有自己的工作。而且他们慢慢也发现了,只要手中有粮食。有银子,需要什么,商人们和民户们,自然会送上门。只要有钱,想吃好的,想穿好的,想玩好的,什么没有?
这种观念,快速地冲击着各个屯丁及家属们的思想,他们总结到最后,就是眼下做好手头地工作,才是最重要的,多拿月粮,再多拿奖励后,才是一切。至于什么在家中洗衣做饭,什么养jī纺织,都是旁门左道,完全不划算。而目前在各个农场中,只要努力工作,就可以拥有丰厚的报酬,因此,各人更是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农场中去。
五寨堡的军户们及各个农场的屯丁们,他们除了粮食和畜牧外,并不产出其它东西,这样,吃地,穿的,用的,都要向外购买。在这种事实的需求上,五寨堡及各个农场中,也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当然,由于原先屯丁和家属们残留的小农思想,加上他们以前也穷怕了,饿怕了,所以许多还是比较节省的,发到地月粮,不拿月粮,也可以拿银子。许多还是存下了一大部分,其它地,才拿出去消费。不过就算这样,也形成一个很大的需求流通市场,毕竟吃和穿,每天都是需要地。每天,各个农场的食堂,为满足农场内至少千人的吃饭需求,都要购买一大批粮食,青菜,肉食等,这里,就养活一大批商人及各地的民户了。还有各屯丁及家属们需要的针线花布,棉花,食盐,茶叶,酒类等,都要向外购买,这里,又吸引了许多商人。
五寨堡第三农场内,自大丰收后,这一个多月来,便挤进了越来越多的商贾和摊贩。他们无孔不入,经营着屯丁及家属们需要的一切。
比如说五寨堡第三农场内的食堂,在几个月后,许多人的消费习惯已经是越来越放得开,一些身家较丰厚的屯长,监管之类的人,在农场内的食堂吃腻了,要换换口味的,便到农场内一些商贾和屯丁家属们开的之如小饭店,小炒店之类的店铺小摊去吃,在农场内,甚至还出现了一家酒楼。这些饭店酒楼之类的,每天生意都不错。
除了这些吃的外,就是卖布匹,食盐,茶叶,煤碳,酒类之类的摊贩众多,每到一个集日时,便是周边民户们,或是商贾们,纷纷将自己的货物运到这儿来贩卖,从农场内的街道,一直到农场外的路口,到处都挤满了小贩的摊位,几天一次集日,颇为热闹。前些天中,商人们发现,他们的布匹,茶叶,酒类等卖得比较好,不过这几天,由于天快冷了,则是农场内的煤碳需求越来越旺盛。
五寨堡及各个农场中,平时的燃料都是用煤碳,黄来福本来在考虑是否在各个农场内搞沼气池的,不过想想不现实,因为依此时大明朝的科技水平,很难解决沼气池的密封和管道问题,不小心搞爆炸起来怎么办,所以燃料问题还是用煤吧,还可促进与外地的消费流通。
事实上,因为五寨堡煤碳的需求越来越旺盛,五寨堡内,已经出现了多家经营煤碳的大商贾,他们从宁武和大同等人买进煤碳,运到五寨堡来贩卖。
在五寨堡内,黄来福拥有决对的权威,他一言,就可以让某人发达,他一语,也可以让某人一家老小完完。所以,不论是住在堡内的军户们,还是堡外各农场的屯丁们,各人都非常注意黄来福的举动,特别是各农场的屯长们,就更是在意黄来福大人对自己的看法。
在黄来福的制度设计下,五寨堡各个农场中,不论是普通的屯丁们还是屯长们,都不可能有别的意志,农场的一切权力,都是掌握在黄来福手中,各人想要保住目前的地位待遇,就要一切按黄来福的意思去做,密切注意黄来福对自己的看法。以前这些屯长们,大多是五寨堡内的军户,以前没过过眼下这种好日子时不说,但人就是这样,一但过上了好日子,再要回到以前的生活,就没人会受得了。想起以前那种衣食不周的生活,再看看眼下衣食丰足,吃好的,穿好的,手下还管着一大帮人……如果失去的话,想想,各人就是不寒而栗。
依千户大人黄来福的意思,今天是他的喜事,所以整个五寨堡内放假一天,无论是哪个农场的屯丁及家属们,都可以进堡内喝喜酒。所以今天这个千户大人的喜日子,各人都是不敢怠慢,普通屯丁及家属们还好,只是怀着感激和祝福的心情,而各屯长们,则是想法多了。
此时的晒谷场,第三农场的总屯长、副总屯长、监管三人站在一起,低声商议着,等会进了五寨堡,各人应该送什么礼,说什么话才好。
而普通屯丁及家属们,也是东一堆,西一堆的站着,各人热火朝天地讨论着。当然了,大人们在商议事情,一些小孩子则是无忧无虑,拿着一些鞭炮儿,在晒谷场上到处奔跑玩乐着。




回到明朝做千户 第61章 成亲(3)
? “他爹,这次千户大人喜事,你说俺们送些什么好呢?”
晒谷场上,一个屯丁的婆娘和几个女人说了一阵后,回到自己男人身边道。、qb5.com//
“千户大人不是说不需要送礼吗?”那男人摸着头道。
“你啊,就是脑袋短了一根筋,千户大人是体已咱们,但咱们也不能因此失礼不是?大家都送,俺们不送的话,不是让人说闲话?再说了,眼下俺们的好日子,还都不是千户大人给的?要不是农场收留,俺和这娃儿,说不定变得什么呢,咱们怎么能不知道好歹呢?”
女人骂他道。
女人叫孙莲氏,男人叫刘大聪,本是岢岚州人,年初时一家三口逃荒到五寨堡,他男人刘大聪因为身强力壮,就被招募进了五寨堡第三农场中,每月光是刘大聪的月粮五斗,就足以养活一家大小了,再加上孙莲氏也是个勤奋的人,每天到五寨堡大畜场做事,每月也有月粮三斗。
1...4041424344...16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