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时代1977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宁中南
“老师,您究竟是不是国外留学回来的,东欧还是苏联”林晓光对这个问题追根究底。
“都不是。”傅老师摇摇头。
“那究竟是什么啊”
见他这么执着,打破砂锅问到底,傅老师也有些无奈:“好吧,我只告诉你一个人,你千万别说出去。”
“放心,我一定守口如瓶。”
“其实也没什么,来清华前,我在驻加拿大领事馆工作。”
林晓光顿时恍然大悟。
“那老师您经常去国外,有没有认识香港的朋友或者经常去香港出差的也可以”饶是两世为人,林晓光也有些不好意思,但这关系到他的幸福生活。
“怎么说呢”他左顾右盼,抓耳挠腮,最后还是说出来:“我有一件事情,想请他帮忙!”
“
第二十五章:家书
清明过后,天气越来越暖,只是还有一丝春寒,夜里时不时会冷。
北平和长安的气候差不多,两者都是温带季风气候,一个北临燕山,一个南近秦岭,一个在华北平原,一个在关中平原,一个距海近,一个在内陆。
虽说两个都是北方城市,不过纬度却相差很大。
比如北平,北纬40度,长安北纬34.3,看数字相差不多,但实际上差别很大,比如徐州34.2,海州34.6,若论纬度,长安和徐海还在伯仲之间,可气候却因地理缘故相差不少。
林晓光在北平住一个月,别的没感觉出来,就是北平的春天气温略低,空气也比较干燥,时不时刮风,还有就是雨比较多。
风里来雨里去的,每天八节课,每节课50分钟,从早到晚,匆匆忙忙。
英语班课程排得很紧凑,基本上每天都排满了,偶尔有一两节空着,林晓光也会抽出时间,去隔壁的北大中文系蹭课。
一段时间下来,倒是认识燕园中文系的几个风云人物,比如刘震云、陈建功、黄蓓佳等。
他们不认识林晓光,但对立志考北大中文系,结果却因理科生的身份落选,最终被隔壁清华英语专业录取的传奇人物,也混个面熟。
更何况,这一家子可是传说中的清北人呢。
厮混在燕园,只是林晓光繁忙生活的一小部分,大部分时间,他还是在清华园学习,学习之外还要抽空码字,也是忙得不行。
学校刚开学没多久,教材都还没来得及更新,动乱时期之前的教材,动乱期间工农兵学员的教材,这些东西混杂交织在一起,尽管教学内容还未正本清源,但大学的自由与尚学之风却已然恢复。
学生们很珍惜上大学的机会,因为来之不易,比起上山下乡的日子,在这里有老师有同学有书籍有知识,不知道有多幸福。
老师们也一样。
失去的十年里,人类进步的阶梯知识被压抑着,他们以大学教授的身份,教着被总设计师戏言“清华中学”,表面上是工农兵大学生,实际上只有小学水平的学生,这种事也是闻所未闻前所未有。
当然个别人是例外。
如今恢复高考,大学教育百废待兴,老师们迸发出极大的热情,恨不得把他们毕生所学,一股脑灌输给学生,甚至在课后也不停下来。
林晓光去北大中文系溜达的时候,就看到很有名先生,跑到学生宿舍去,两腿往床上一盘,就讲开了。
老师们出奇敬业,同学很也很刻苦用功。
就比如梁振道,有名地勤奋,老婆就在隔壁大学,也只是周末休息时见一面,平时全心全意学习,白天争分夺秒也就罢了,晚上宿舍熄灯后,在楼道里看书一直看到半夜,天天如此。
林晓光那个担心啊,他眼镜已经六百度了,再往上,就有啤酒瓶底厚了。
还有钱胜利,这家伙是个理科生,虽然被英语专业录取,但一有空闲时间,就往隔壁专业机械班跑,弄得许多同学说他们宿舍有两大叛徒,一个清华叛徒林晓光,一个人文系叛徒钱胜利。
林晓光虽然是叛徒不假,但英语班的课程安排得很紧,压力不小,他却一个不落,甚至游刃有余。
每天六点半起床,去圆明园跑个三五千米,按时吃早饭,准时进教室,中午吃完饭抽时间午睡,下午放学跟杨蓝一起吃晚饭,晚上要么在教室或宿舍码字,要么校内校外听讲座。
有一天,谷雨前的一个周末,收到家里来信,林晓光三人齐聚一堂。
“拆开看看,写了什么”林晓芸跃跃欲试。
她虽然是人大的学生,但上课和住校,都是在北师大,蓟门桥那边离圆明园有点距离,学业繁重事情又多,平日人也很少过来,也只是周末才会聚一聚。
自从来北平上学后,他们仨如同连体婴儿一样,别的不说,就说写信吧,为了省邮票,三个人的信写在一张信纸上,封存在一个信封里。
杨蓝安静地坐着,面带微笑,
第二十六章:不是废物傅安庆
天资愚不愚钝的,林晓光觉得还好。
反正林家祖上就不是什么耕读第,没出过秀才举人,更没出过什么大官,由此看出完全没有读书的基因,能走到今天这一步,全靠老头子37年被抓壮丁。
他要不被抓壮丁,不当**,后来也不会起义当八路,更不会和杨家结亲。
没有诗书之家熏陶出来的三个儿女教导,林家不会走出四个大学生,也只会像老头子那样,大字不识一个,即便屡立战功,当兵二十余年,到头来也只是以营长转业。
他的基因遗传自林爸,林仲平也是遗传自老头子,说他天资愚钝,归根结底,还是在说老头子。
林晓光这么一想,也不觉得这是批评和教训,反而当做勉励。
好在重生后,记忆力变强,他学习理科还是如前世一般磕碜,也就数学和物理好一点,化学略差,不过这学起文科来,记忆力加持下,再加上当年为出国下的一番苦功夫,英语方面可是一日千里,班上还真没有人能比的上他。
长此以往,身为学习委员的白杨便有些自惭形秽,主动找到他头上,寻求帮助。
“what我的学习方法”林晓光愕然。
他正在埋头码字,突然间有人过来,把他吓一跳,回过神来,不慌不忙收拾稿件,一边对她说:“学习英语还能有什么方法,不就背单词吗没有单词基础,背再多的语法知识,还是为零。”
白杨眼睛很尖,一下注意到他忙着合上的稿纸:“林晓光,你这写的什么呀密密麻麻的,难道是记得笔记,给我看看。”
“不好意思,这个还真不能给你看。”
废话,这东西怎么说呢,放十年动乱期间,就一毒草,能让人看吗就搁现在,改革开放之前,小说里喊打喊杀的,刀光剑影,血雨腥风,与主旋律不符,放出去,绝对惹出麻烦来。
也就是傅老师背景不浅,去过国外,见过世面,知道的也多,思想开明,性格为人都不错,所以才敢给她看。
别人,还是算了吧。
“什么呀”白杨还是很好奇。
眼见她还归根究底,林晓光有点烦了,只得随口推脱:“我不是爱好文学嘛这我写的小说,不过拙作粗鄙不堪入目,还是算了吧,来来来,我给你讲怎么学外语。”
他态度坚决,白杨只是一时好奇,当下放弃。
林晓光在写小说,这件事对404宿舍来说,其实已经不是秘密。
开学一个多月,他笔耕不缀的,学习都没见他抓得这么紧,只是他学习上一向不耽误,而且学习进度遥遥领先,他是文学爱好者,谁都知道他立志去北大中文系,也就见怪不怪。
但是每当有人想一览大作,他都会推辞谢绝,好像真的只是涂鸦之作,粗鄙不堪。
不过究竟有多粗鄙,也只有傅老师才知道。
前不久,林晓光找个时间,把他自十二月高考后才动笔,至今四个月,五十万字的存稿,拿出三十万交给傅老师。
他的字比较小,字又整齐端庄,一张稿纸,平均下来,差不多写500字,一本稿纸40页,上面就有两万字,总计三十万字,加起来整整十五本稿纸,厚厚的一摞,当时就把傅老师看呆了。
“没想到你蛮有毅力的。”她也有些佩服。
“先不说你的文笔如何,就看你这份毅力,我这个忙帮定了,你等着我的好消息吧。”傅老师丢下这句话,抱着稿件就走了。
当时,林晓光还很不放心:“傅老师,千万别弄丢啊,不然完蛋了。”
“放心。”
林晓光只能放心,不过心里还是在祈祷,千万别出什么差错,就这样等着她的消息,开始他的数学辅导老师生活,只希望这位大侄子,不会像他一样天资愚钝。
傅老师在清华担任教职,她自己之前又在外交部,他本以为大侄子家人会在国家部委,辅导功课的地方会在他家,也就是某个部委大
第二十七章:香港商报
《香港商报》,1952年创刊,是香港历史最悠久的财经报刊。
林晓光知道这份报纸,不是因为他去过香港,而是一个故事,让他印象深刻。
1963年10月,时任外交部长的陈毅元帅,在北平接见东瀛记者时,豪爽地说:“帝修反有原子弹、核子弹,了不起吗他们如此欺侮我们,他们笑我们穷,造不起。我当了裤子也要造核子弹!”
熟悉陈老总的人都知道,这样的话是他的家常便饭,诗人加军人的他,天性爽快,豪情万丈。
应该说,在当时列强环伺的国际环境下,陈老总发出这样的豪言壮语是值得称赞的,咱家里穷没关系,但绝不能让别人欺负到咱头上,舍得一身剐,也要把皇帝拉下马!
不过,远在香港的金镛金大侠,却持有不同的观点。
这事刚过两天,金大侠就在《明报》上发表一篇社论——《要裤子不要核子》,其中这样写道:一个政府把军事力量放在第一位,将人民的生活放在第二位,老实说,那绝不是好政府。
金大侠的观点,放今天看很正常,但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他可算捅了马蜂窝。
因此,当金大侠的社论一出来,立刻遭到了香港五大左派报纸的围攻。
这五家报纸分别为《文汇报》、《大公报》、《新晚报》、《商报》、《晶报》,可都是声名显赫的大报。
而其中之一的《商报》,就是傅老师刚说的《香港商报》。
香港商报是财经报纸,平时以经济报道为主,但它的副刊,却也连载小说,1956年曾连载金镛《碧血剑》,此后三年间,更连载其射雕三部曲之《射雕英雄传》,六十年代曾连载梁羽生武侠小说,《还剑奇情录》《女帝奇英传》等。
林晓光原本打算向金大侠的《明报》投稿,明报销量大影响广泛,而且自金镛封笔古珑衰退后,香港武侠式微,明报发展缓慢。
这个时候,出现一部现象级的武侠大作,有金大侠的推介,武侠和明报无疑会再度雄起。
但傅老师说不是明报,是香港商报,这就让他有点失望了,香港商报既然是左派报纸,运营方面肯定不会像私人企业那样灵活,稿费方面就别奢望了。
果然,千字三十,也忒低了。
林晓光无奈:“傅老师,这都啥年代了,金大侠千字两三百,新人也在千字五十以上,香港商报也拿的出来”
“你也知道金镛啊”傅老师轻笑。
话说出口,她就觉得白问了,要是不知道金镛,他怎么可能知道明报,而且点名道姓要向明报投稿,要知道金镛可是明报的老板。
后世金镛可是家喻户晓的人物,即便现在的大陆,也有不少人听过他的名字,比如说曾出国的傅老师。
林晓光撇撇嘴:“武侠小说界,金镛古珑,就如同小说中的少林武当,是泰山北斗,我要是连他们都不知道,作为写武侠写手,我也太不合格了。”
“那你说怎么办这已经是我能争取到的最高价了。”傅老师也很无奈。
这本武侠全篇三百二十万字,千字三十,总稿费还不到十万港元,听起来很多,但想想金大侠千字三百的稿费,如果给他这个价,这就是九十六万港元,差距也太大了。
即便这本武侠未来很出名,很成功,影响力空前绝后,但他是一个新人,新人的行情就是这样。
傅老师能帮忙,投稿到香港商报,已经不错了,还能奢求什么呢
也罢。
林晓光想通,便点头:“行,那就这样吧。”
“不过……”他笑眯眯地盯着傅老师:“这本小说会写三百多万字,如果经过市场证明,我的小说不俗,同时也能提高商报的销量,我希望下一部作品,会进一步调整稿酬。”
傅老师轻笑一声:“先写好这部再说吧。”
“这是肯定的。”
见他不再纠缠稿费的问题,傅老师总
第二十八章: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傅老师说从香港汇钱到北平,这事问题很多。
不过林晓光并不觉得,她能托人把那么厚一摞文稿,从北平运到香港,再联系到香港商报头上,要是还不能把一叠钞票弄过来,那才叫人啧啧称奇。
国家现在正是缺外汇的时候,去年外汇有近十亿美元,今年还不到两亿。
港元虽然比不上美元这个硬通货,但好歹也算外币,可以直接跟美元兑换,人民币就不行,印再多人家也不认。
既然港元这么值钱,拿到国内换成人民币,再汇款过来,这很难吗
傅老师真当他除了英语好,还会写小说之外,其他的什么都不懂啊,这些事,林晓光门儿清,所以对她的问题,只是一笑了之。
“傅老师,您能者多劳,帮人帮到底,拜托了。”
确定投稿给香港商报后,林晓光对抄书抓得更紧了,高考之后待家里的三个月,他每天雷打不动六千字,等到来北平上学后,时间变得紧张起来,每天只能抄两千字。
按照香港商报的连载量,每天出一期报纸,每期三千字小说。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