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最后一个狠人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大明第一帅
第360章 倾国之兵
盛京南门的德胜门外,旌旗招展,兵戈如林,皇太极站在城楼上检阅着出征大军。
新任正黄旗巴牙喇纛章京鳌拜站在皇太极的身后,朗声道:“皇上,新招募的八旗甲兵都调齐了,合计满蒙汉披甲兵两万五千人,跟役三万人,包衣阿哈五万三千人,新编乌真超哈火器步军两万,炮兵一千人,朝鲜国火铳兵一千二百人。”
皇太极点了点头,大清能调动的后备力量都在这了,加上前线的二十万大军,这已经是大清所有的兵力了,胜败在此一举,若是输了,对大清将是一场灭顶之灾。
不过皇太极也知道,大清的兵力看似很多,其实战斗力强的只有披甲兵。
八旗制度是加强版的卫所制,最小单位是牛录,一般每三百户为一牛录,每户出一个旗丁,父死子继,兄亡弟代。
在八旗中,当兵的称为旗丁,分为披甲旗丁和未披甲旗丁,没有当兵的预备役称为余丁或者闲散,他们出战时一般作为跟役,地位比包衣阿哈们要高。
八旗军中披不披甲不是看盔甲武器多少,有没有装备,而是看自己能力,通过层层考核才能达到披甲的地位。
满清的男丁从十岁开始,和大明的科举一样,每隔三年都要举行一次考试,达标了就成为守兵,有军饷,分配盔甲,再考核通过就是马兵、巴牙喇兵。
在满清初期的这种尚武环境中,满洲八旗披甲兵的比例还是很高的,毕竟从十岁就开始考核,要是到二十岁还不能披甲,那就意味着这辈子没什么前途了。
披甲兵和跟役们是有战斗力,但那些新招募的包衣阿哈们就不行了,满洲兵会让他们充当炮灰。
崔响站在军阵的后方,他瘦弱的身躯上仅仅穿着一件单薄的军衣,在大军中显得很是渺小。
他完全听不到城楼上有人说话,只是前面传来一阵欢呼声,他也跟着举手欢呼叫唤两声,他的欢呼更多是赞叹盛京城的雄伟。
在崔响的身边,有着各年龄段的包衣阿哈,上至五十岁的老人,下至他这样的少年,人人都麻木的举着手,有气无力的跟着叫唤。
城楼上的皇太极满意的点了点头,像是对自己的演讲很满意。
他淡淡问道:“辽阳那边怎么样了”
鳌拜连忙道:“拜音图大人奉命坚守,拒不出战,明军也无可奈何,每日只在城外叫骂。”
皇太极冷冷一笑:“希望数日后他们还能如现在这般猖狂!”
皇太极下令道:“大军开拔,沿着太子河南下,掘壕围困明军,断其粮道后路,自长安堡挖掘深壕,需壕深八尺,上广一丈二尺,下极狭窄,让其马不能渡,人不能登,掉落无容趾之地!”
皇太极坚信,此战,大清必胜!
辽阳城外,明军大营中。
中军大帐中,中间放着一个巨大的沙盘,周围来来往往的将官幕僚不断,明军已经得到清军增援大军到来的消息了。
杨其礼汇报道:“启禀殿下,据龙骧夜不收侦查到,清军的十几万增援大军并没有往辽阳方向来,他们在太子河和三岔河一带拼命掘壕,连掘三道大壕!”
众人围绕着沙盘观看,茅元仪看着清军掘壕的位置陈思良久,说道:“奴酋意图切断我军与后方的一切联系和粮饷供应,前后包围我们!”
孙传庭抚须道:“不错,我们自锦州出战以来,一路高歌猛进,足足深入了近五百里,距离西平堡也有三百里,这补给线
第361章 义州变故
辽西走廊,明军自取得西平堡大捷之后,节节推进,西线甚至将堡寨一直修到了辽河边,大有进攻辽河北岸的势头。
金国凤因功由锦州副将升为义州总兵,驻守义州,西平堡则由洪承畴统兵驻守。
近日来,金国凤这几日马不停蹄,带着所部义州兵一路巡查,从大定堡到大康堡,再到大河以北的大平堡。
这几个堡寨极为重要,互为犄角,互相倚重,一旦重修完成,那么建奴和蒙古再想从义州东进南下就没有那么容易了。
看着义州已经接近八成完工的夯土城墙,金国凤胸中激荡着抑制不住的兴奋,届时义州防御将会与西平堡,乃至关宁锦防线连城一片,把防线推到清国的门口,距离盛京只有二百里,可以随时掌握战争主动权。
突然,战鼓齐响,狼烟燃起,金国凤习以为常的看了眼远处卷起的漫天尘土,这些日子以来清军不间断的对修复堡寨的工地进行骚扰,从西平堡开始一直到义州城下,没有一日落下。
金国凤每一次都全神戒备,率领麾下义州兵严阵以待,虽然对方实力不弱,却始终没有攻破义州的防御。
他身边有三千老部下,而且身后的义州还有数万蓟州和密云军,心里的底气很足。
金国凤磕掉了靴子尖上的泥土,翻身上马,抽出腰间的雁翎刀,大呼道:“兄弟们,随我出战!”
“杀奴!”
金国凤麾下的义州兵迅速结集,所有人策马狂奔,冲向远处荡着漫天烟尘而来的清军。
金国凤和他的两个儿子更是一马当先,奋勇向前,口中大呼:“杀奴!”
“杀敌!”
紧随其后,万口同声,响彻天际,直透云霄。
很快,红白两支铁甲洪流猛的碰撞在一起,互相厮杀着。
随着战斗的持续,金国凤忽然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对面的八旗军似乎与此前的清军完全不同。
义州兵在强大的压力下开始乱了阵脚,甚至有了后退的迹象。
金国凤心中焦急,他是万万不能退的,他的身后就是义州和大平堡修复工地,一旦退守义州,此前的努力就会功亏一篑了。
金国凤向传令兵下令道:“去义州传令,让夏承德将军速速领兵前来救援!”
说完,他咬紧牙关,又一头扎进了乱军之中,他的家丁如何能放任主将身涉险境,数百人紧紧护卫着也杀了进去。
在数百名家丁护卫的横冲直撞下,金国凤更加勇猛,来回杀进杀出,将周围的清军杀了个七零八落,大有千军万马之中如入无人之境的架势。
他所到之处,清军纷纷后退,唯恐被这玩命的明军大将砍了脑袋。
在金总兵的带领下,强大压力下士气逐渐低落的义州兵再度雄起,成功抵挡住了清军数次猛烈的攻击。
此次领军来袭的是多尔衮的正白旗,还有一些正白旗随军跟役,多尔衮并没有因为明军的难啃而轻易撤退,反而对金国凤的头颅颇感兴趣。
多尔衮对金国凤早有怨心,当初无论大清如何招降,这姓金的就是不降,和祖大寿一样的臭脾气。
在多尔衮的指挥下,八旗军持续不断的发起冲击,试图将明军彻底击垮,斩杀金国凤。
然而金国凤的勇猛似乎超乎了八旗军的意料之外,面对这位勇猛异常的明军主将的左冲右突,竟然毫无办法。
金国凤的状态极好,越战越勇,一路横冲猛杀,所过之处片甲不留。
不过终究还是架不住八旗军的人多势众,随着时间的推移,金国凤渐渐觉得体力不支,陷入了重围。
他举目望去,四面八方竟然都是清军,麾下的将士杀退一波,清兵又冲上来一波,似乎永远也杀不完。
看着身边的亲兵却一个接一个倒了下去,金国凤怒吼了一声:“夏承德你他娘的为何还不来”
他的体力渐渐不支,手里的腰刀也早就卷了刃,他的一个儿子甚至已经战死了。
“父亲,大哥已经战死了,他们是不会来支援的,我们突围吧!”他的次子劝道。
金国凤恨声道:“死即死耳,这里不能丢!死战待援!”
说完,他再度策马冲杀敌人。
&
第362章 后路被切(为盟主魂淡踩我脚了加更)
西平堡中,洪承畴正在处理着案头堆积如山的公文,大明军队在战场上节节胜利,作为蓟辽总督他很是兴奋。
忽然间,他右手一哆嗦,墨汁将面前的公文染出一道深深的墨迹,这不好的兆头让他眉头一皱。
片刻后,门外有军士急急狂奔而来,边跑边大声疾呼:“不好了,义州大败,总兵金国凤兵败战死!”
洪承畴一惊,手中的毛笔跌落,在公文上溅出一片墨汁,他豁然起身厉声问道:“怎么回事”
那传令的军士喘着粗气道:“督臣,义州总兵金国凤与清兵鏖战,矢尽力竭,与二子及众亲丁皆战死,义州丢了!”
洪承畴犹自不信,急急问道:“义州城不是有数万守兵吗夏承德他们呢”
“夏承德打开城门投降建奴了,蓟州兵也跑了!”
这怎么可能洪承畴难以置信,金国凤战死,夏承德投降,义州怎么就这么丢了呢
洪承畴心乱如麻的跌落在椅子上,一时间六神无主,半晌后,他再问:“建奴有多少人攻打义州何人领军”
“回督臣,建奴领军是正白旗旗主多尔衮,人马不下万人!”
洪承畴也是久经沙场的统帅,仅仅片刻失神后又恢复了理智,来到地图前思索着对策。
清军的战略他一时摸不清,不知应不应该派出援军重新收复义州。
正在此时,又有军士来报,有大股清军往西平堡杀来。
洪承畴大骇,难道是前线失利了或者说清军单纯的绕后奔袭
现在他的选择有限,要么立即撤兵回到锦州城,与祖大寿会合,要么坚守西平堡,为锦州城守住屏障。
洪承畴思来想去,决定选择后者,前方战况不明,要是贸然撤出西平堡,等于斩断了前线将士的后路,把皇太子给卖了,他的罪过可就大了。
洪承畴立即召集了驻守西平堡的几位总兵,商议御敌之策。
议事大厅中,宣府镇总兵杨国柱分析道:“督臣,清军已经开始围城了,他们的进军又急又快,恐怕是早有预谋。”
洪承畴的情绪有些低落,但他还是表现得很积极,他看向杨国柱道:“建奴如此用兵,你觉得他们此前的退败是诱敌之计”
厅中众将骇然,要是如此,那皇太子的处境
杨国柱看到了在场诸将的脸色都难看到了极点,但还是点了点头。
洪承畴深呼一口气,道:“诸君,不管建奴设计也好,侥幸也罢,我等深受皇恩,定要寸土必争,西平堡万万不容有失!”
援剿总兵左光先脸色剧变,道:“督臣,攻打西平堡的可是奴酋的长子豪格,他足足带了数万人马,不仅有满洲正蓝旗,连满洲正黄旗也来,督臣切不可轻身犯险啊”
皇太极能把自己的正黄旗派来,足以说明建奴攻取西平堡的决心,众将的心再度沉了下去。
左光先一直跟随洪承畴在陕边剿寇,是洪兵的中坚力量,自然不希望洪承畴有危险,现在极力劝他离开,是担心迟则生变,西平堡被清军围困了就再也走不掉了。
大同总兵姜襄也是极力劝洪承畴退回锦州,他更多的是担心自己的安全。
洪承畴突然开口,断然拒绝了左光先的提议,他决绝道:“本督绝不会离去,如果本督跑了,这城中数万军心怕是要变成一盘散沙,又如何挡住鞑子的汹汹之势”
杨国柱和虎大威对洪承畴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洪督臣不仅在尽忠报国,还能在这种危急的情况下不放弃自己的部下,一个文臣能做到这种地步,已然很了不起。
这时,又有夜不收急急来报:“鞑子攻城了!他们还带来了红夷大炮!”
出城时机已过,左光先和姜襄皆是长叹一声。
&
第363章 投降就封王(为盟主魂淡踩我脚了加更)
锦州城中,祖大寿也已经得到了金国凤战死,清军大举围困西平堡的消息。
锦州城极为重要,祖大寿不敢轻易出兵援救,毕竟这打仗不是闹着玩的,更不是人情来往,一旦出了问题是要负责任的,也是要掉脑袋的。
祖大寿出身辽西望族,身系家族兴衰,他宁可不立功,也不会轻易冒险。
然而辽东巡抚邱民仰不这么想,他巡视到锦州,忽闻义州失守,金国凤战死,洪承畴被困弹西平堡丸小城,心中很是焦急。
洪承畴自接任蓟辽总地以来,对所有人都很客气,也很拉拢,还曾亲自拜会了邱民仰,请他全力配合平辽之战,镇守后方。
有了这些因素,邱民仰又是洪承畴的下属,对这位老上司的印象非常不错,甚至认为他将来肯定能登阁拜相。
邱民仰怎么会让自己这么好的上司陷入危急之中呢,他当即要求祖大寿领兵前去救援。
祖大寿一口回绝了邱民仰的要求,道:“锦州城内虽有三万人马,但受祖某节制的只有不到两万,清军来的都是满洲精锐,就算去救援也是肉包子打狗,祖某的职责是守住锦州,救援之事恕祖某不能奉命。”
邱民仰很不高兴,但理智告诉他,眼下最好的应对就算坚守锦州,不能轻举妄动,万一在义州的清军趁机攻打锦州的就不妙了,守住锦州城才是重中之重。
数日来,清军持续猛攻西平堡。
几十辆云梯车缓缓推向了西平堡的城墙,大批的披甲兵和跟役紧随其后,一步步逼近城下。
在轰隆的炮声中,城上的火炮不断开火,铁弹裹着灼热的温度呼啸着排山倒海的砸进清军的攻城队伍中,就像铁犁一般扫出一道道空地,空地上铺满了残肢断臂。
在一片硝烟中,洪承畴微眯着眼睛,心中苦涩,经过数日的守城,城中的火药和炮弹几乎已经见底了,再坚持两天,这些会跑就会成为无用的铁疙瘩了。
而清军的火炮却源源不断的轮流开炮,已经轰开了多处城墙,好在宣大的军队够顽强,用人硬是堵住了坍塌的墙体,没让清军踏入城中一步。
虽然不知道能不能守住西平堡,但洪承畴已经有了决死之心,当然了,他更希望有奇迹出现。
忽然城中有急促的马蹄声响起,紧接着便是慌张的叫嚷之声:“西石门挡不住了!鞑子打进来了,快去西石门救急!”
那骑兵一边打马狂跑,一边大声嚷叫着,搞得城中守军人心惶惶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