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明最后一个狠人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大明第一帅
    复社才子们也服气了,文采上输给太子没什么,总归没输给武夫就行。

    朱慈烺的目光在楼中一扫,笑着道:“诸君觉得本公子刚刚所作之诗如何可有人愿品评一二本公子洗耳恭听。”

    一个青年士子抢先道:“此诗直白表达了诗歌创作应求变创新,不能可以模仿,跟在古人后面亦步亦趋。”

    众人古怪的看着这个老实人,搞得这名士子颇为尴尬,不知道自己说错了什么。

    四公子之一的陈贞慧道:“本诗虽语言直白,但寓意深刻,真乃千古绝唱!”

    “朱公子才华横溢,诗词功底之强,真让我等望尘莫及......”

    “以朱公子的才华,要是再成长数年,只怕诗圣诗仙的名号就要换人了......”

    眼见一群名士在这一本正经的夸赞自己,朱慈烺笑而不语,按照情况来看,他们应该都发现自己太子的身份了。

    忽然,一人的高呼声吸引了众人的注意力。

    “不对,我觉是朱公子寄诗表达了期待朝廷变革的愿望!”

    说话之人是四公子之一的冒襄,一本正经道:“朱公子小小年纪便忧国忧民,真乃我辈楷模,冒某佩服!佩服!”

    说完,冒襄看像朱慈烺,像是在问:殿下,我这么舔,您舒服吗

    朱慈烺点点头,暗叹这马屁拍的,果然具备大知识分子的水平!不仅拍的巧,还能看出自己的意图,不错!看来这冒襄是想当官了!

    冒襄看着朱慈烺的笑脸,心中极为兴奋,暗道这次总算在太子爷面前露脸了,日后仕途有望了......

    侯方域脸色苍白,心中发慌,打死他也不愿相信自己刚刚得罪的居然是当朝的监国太子,这往后的日子可咋办啊

    在这群扑街面前,朱慈烺此刻就是他们的君父,能让他们少奋斗几年的亲爸爸,只要心里还有当官念想的人,都会心甘情愿的叫一声:爸爸!

    政治主张不同,没关系,代表的利益不同,也没关系,最有关系的是前提要当官啊,当不了官再扯什么政治主张理念都是扯淡!

    朱慈烺笑道:“多谢诸君抬爱,时下我大明人才凋零,听闻皇太子将会在江南贡院再次举办一次科考,为国选录人才,进行新政改革,本公子不忍在此借酒蹉跎,就此告别!”

    说罢,他大步咚咚的踩着木板楼梯下了楼,连捎着薛盈盈也一块带走了。

    老鸨敢在秦淮河边立足,本就是个人精,见周围士子的态度个个大变样,立马就瞧出了那位才华横溢的少年就是太子爷,她如何还敢拦着。

    朱慈烺的背影一消失,整座媚香楼瞬间炸了锅,大消息啊!这位监国太子要重新举行会试了,又有机会当官了!

    不过顷刻间众人便陷入一团混乱,纷纷抢着离开此地,将这则大消息发布出去。

    江南之地,不仅有朱慈烺创办的《皇明时报》,还有东林党人借鉴《皇明时报》创办的《江南新报》,复社也跟着创办了自己的《金陵时报》。

    不过《江南新报》和《金陵时报》多以切磋文学为主,读者基础是读书人,偶尔谈论时政,所用的文体寻常百姓很难看懂,受众基础远远不如《皇明时报》。

    对于这些民营报社,朱慈烺没有限制,只是派人监控他们的言论,一旦出现不好的苗头,就会查封他们。

    媚香楼一事,经过三大报纸的渲染,在南京城内传的沸沸扬扬,一夜之间全城的人都知道了新来的这位皇太子是个不折不扣的神童。

    朱慈烺在读书人眼中的形象大大提升,他那几首诗更是被登载在三大报纸上,被众多读书人争相品析称赞。

    最重大的莫过于二次会考,原本的扑街的士子们还得再等三年,现在机会一下子又来了,如此大恩,落榜的士子们把朱慈烺当亲爹都不为过。

    这次的科考与




第433章 群英荟萃
    八月初,秋高气爽,丹桂飘香,二次会试开考的时间即将来临,南京城内聚满了来自各地的读书人。

    江南贡院坐落秦淮河畔,形成才子佳人的特别氛围,不过如今的秦淮河畔生意却清冷了不少。

    自从朱慈烺废除贱籍后,秦淮河边不少失足的姑娘被赎身嫁人,有些混的好的姑娘甚至自己赎身离开了秦淮河。

    秦淮八艳中还剩的六位,也都蠢蠢欲动想要离开,得知被废除贱籍后的她们,恨不得亲自入宫拜谢太子大恩。

    朱慈烺没有错过这个机会,不久便差人传召了剩下的秦淮六艳,在经过仔细打量挑选后,最终留下了看得最顺眼、年龄最小的三人:寇白门、董小宛、卞玉京。

    寇白门是秦淮八艳中最漂亮的,家里虽世代开妓院,却纯洁如白纸,人称女侠,据说在武学造诣上有几把刷子,身材超棒。

    卞玉京是个典型的才女,出身官僚家族,诗琴书画无所不能,尤擅小楷,还精通文史,她绘画艺技娴熟,特别兰花画的非常好。

    董小宛出身苏绣世家,家里世代开绣庄,是个十足的大家闺秀,父母都是文化人,也很恩爱,从小培养董小宛,悉心教她诗文书画、针线女红,一心想调教出一个才德具全的姑娘。

    德才兼备是培养出来了,不料天有不测风云,数年前董小宛的父亲病死,董家的绣庄被伙计搞假账破产了,母亲忧愤而亡,家中负债累累,董小宛最终在答应了别人的引荐,来到南京秦淮河畔的画舫中卖艺。

    董小宛绝美的容貌、超尘脱俗的气质,很快让其在秦淮河出了名,然而因为孤芳自赏,自怜自爱,不肯任人摆布,很快得罪了一票庸俗的客人,却赢得了一些高洁之士的欣赏。

    这三人各有性格,朱慈烺一眼就看上了,寇白门有女将的英气,卞玉京自带一种古典美,董小宛清高冷眼,其他几位也就那样,不是自己的菜......

    朱慈烺以教习宫中婢女礼仪、切磋熏陶文化为理由将三人留了下来,并封宫中女官。

    三人今年也就十六七岁,很好忽悠,她们见最近被传得沸沸扬扬的神童朱大太子一本正经的样子,都没多想,皆是欣然留下。

    朱慈烺将他们安置在柔仪殿,闲暇便去看看,跟她们轮流学习切磋琴棋书画四艺,陶冶情操,过着才子佳人般的生活......

    秦淮河畔其他几艳也多有着落,媚香楼一事后,赵景麟的脸皮不知为何变厚了,隔三差五的就去骚扰李香君。

    这一来二去,李香君见他人帅多金,还主动认错,且有进步心,便答应了与之交往。

    眼看秦淮八艳只有三个人,李少游也急了,他听说陈圆圆和柳如是的关系极好,就拎了几坛好酒托关系让陈大嫂去说个媒。

    柳如是都是二十三岁的老剩女了,早已想找个人嫁了,哪里经得住李少游花言巧语、死缠烂打,两人当时就暧昧上了。

    年过半百的东林党魁首钱谦益也看上了柳如是,还相约李少游文斗比试一场,李少游二话不说直接调来了自己的旅帅护卫营,将钱谦益连人带轿子扔出了南京城。

    钱谦益等东林党人在《江南新报》上大肆渲染武将的跋扈,有辱斯文,然而没人理他们。

    士子们忙着二次会考,温习知识;李少游则是忙着陪伴佳人,啪啪啪;

    临开考前两日,来自各地的读书人陆续赶到南京,在皇明时报的大规模宣传下,不仅浙江、福建、江西、湖广、两广的士子前来,甚至远在北直隶的士人也都赶来应试。

    已经错过了一轮,想要再有机会,还要等三年,何不趁着这个热乎劲再搏一搏呢

    八月初九,开考前一日,南京城内前来应考的士子已经高达两万人了,如此多的士子前来赶考,令人震动。

    朱慈烺



第434章 君子六艺
    众士子吃饱喝足后,开始与身边之人相互搭茬,探讨此次会试所考的科目。

    王夫之也参加了这次会试,他虽在聚贤楼听用,但自己的学历始终是个秀才,随着太子身边的能人越来越多,只怕自己这个秀才根本没有露脸的机会了......

    王夫之拿着《皇明时报》道:“不知皇太子的这篇文章大家可曾看过这次会试要考的可都在上面了!”

    “真的假的读来听听!”

    王夫之道:“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国朝士子当学习先贤,通五经贯六艺......”

    “看来这次要考君子六艺啊!”

    一人惊慌道:“君子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我对礼、书二艺尚有研究,只是其他四艺学艺不精,该如何是好啊!”

    “是啊,谁平时舞刀弄枪的啊,还有那奇技淫巧的算术......”

    “我等出身贫困,哪里会驾车......”

    一群士子在那议论纷纷,头大不已,自唐朝以后,近千年来,取消的科举科目越来越多,考的内容也越来越少,以致于到了现在主要以八股取士。

    八股文是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考的内容从《诗经》、《书经》、《周礼》、《礼记》、《论语》、《孟子》这几本书里取题,但回答的内容必须用古人的语气回答。

    句子的长短、声调高地等都要相对成文,且字数有限制,应考者不能东凑西拼,更不能自由发挥瞎几把写。

    要是乱写,不仅考不上,还会被扣上亵渎圣人的帽子,弄不好会被革掉功名,终生禁考。

    这次会试不同,朱慈烺要求大家敞开了发挥,只要不跑题就行。

    随着众人的议论,客栈中越来越多的士子凑了过来,也很关注这次考题。

    阎应元看着议论纷纷的众人,忍不住道:“如今身兼六艺之人已然不多,我等总有一两个拿手的,不必妄自菲薄。”

    “不错,我听说皇太子将会亲自出题作为压轴,想来只要答上了最后一题,也有机会......”

    “什么皇太子出题你是在说笑吗”

    那人反驳道:“我如何说笑了你且看这《皇明时报》,上道:“......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本宫将亲自担任此次会试总裁并出题一道,如有精准答案者,赐詹事府大学士......”

    “只答对最后一题就赐正五品詹事府大学士,这等同于头甲状元待遇啊!”

    有人好奇道:“皇太子年纪不大,能出什么难题”

    一人轻松的说道,顿时引起了周围不少人的共鸣。

    阎应元反驳道:“不然,这位太子天赋异禀,听说前段时间在秦淮河畔连作三首诗,且意境高深。”

    王夫之呵呵一笑道:“不对,是四首,还有一首替赵将军写的情诗呢!”

    众人呵呵一笑,对此事多少有些耳闻,细细想来,莫非太子要出一道诗词歌赋

    一位年仅二十岁的秀才说道:“报纸上这首诗,应该也是皇太子所作,诗中表现了对大明官场政局的悲哀,也强烈表达出太子殿下对人才的渴望,诸君万万不可小瞧了咱们这位太子!”

    想想这些年太子所作的这些事,众人的心渐渐低沉,这样的神童所出的压轴题,究竟会是什么呢真是令人好奇......

    一个浙江口音的士人说道:“不拘一格降人才,从这句话可以看出,皇太子任用官员需要的是实用之才,并非以往满嘴者乎者也的酸儒,从考核君子六艺和取消八股制义文体就可看出......”

    众人越听越慌,不说君子六艺,就说要从这上万的应考之人中选出一百名贡生和一百名特长生,真正的百里挑一啊,竞争这么激烈,自己能中吗

    “赶紧温习下算术和大明律吧。”有人低估一声,悄然离开。

    “只怕这次会试带的这些四书五经没用了,还不如看看《孙子算经》和《大明律》......”

    陆陆续续有人出门前往城中书店,购买相关的书籍临时抱佛脚。

    宋应星抚须而笑,如果真考君子六艺,自己何惧之有

    &nbs



第435章 令人懵逼的国考
    明远楼是江南贡院的中心建筑,楼上两层四面皆窗,站在三楼可一览贡院,起着号令和指挥全考场的作用。

    见士子们陆陆续续进入各自的考棚,此次国考副总裁、南京礼部尚书朱继柞命人正式敲响开考的钟声。

    一队队面色严肃的天武军手持试卷进入从考棚前经过,陆续纷发试卷、草稿纸、算盘等物品。

    考生们迫不及待的打开卷子,一扫眼去,顿时傻眼了。

    第一场考的是六艺中的九数,包括:方田、粟米、差分、少广、商功、均输、方程、赢不足、旁要、勾股.....”

    看着密密麻麻的题目,士子们头大不已,很多死读书的酸儒暗暗叫苦,信念瞬间被击垮。

    比如有一题:“崇祯十三年五月,何处发生了洪涝灾害何处发生了伏旱,受灾地粮食亩产约几”

    “这怎么答”很多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酸儒们双目发直,迟迟无法下笔。

    也有一些从灾区来的士子会心一笑,纸笔奋笔疾书了起来。

    宋应星抚须而笑,一边写着一边嘀咕着:“浙江湖州府、南直隶松江府诸地出现涝灾,北直隶出现的是春旱,长江中下游的南直隶会出现伏旱......”

    他所著作的《天工开物》收录了农业、手工业,诸如机械、砖瓦、陶瓷、硫磺、烛、纸、兵器、火药、纺织、染色、制盐、采煤、榨油等生产技术,对农业发展尤为关注,详细记载了各地水稻浸种、育种、擂秧、耘草等生产的全过程。

    除了受灾地的士子和这位大佬,还有一些喜欢看报的士子也能答出这道题,皇明时报有一栏专门介绍全国各地重大事情,只要平时关注时事,没有不知道的。

    又有一题:“今有妇人河上荡杯,津吏问曰:‘杯何以多客几何’

    妇人曰:‘二人共饭,三人共羹,四人共肉,凡用杯六十五,不知客几何””

    宋应星压根不用演算稿,只是随意的翻了翻手指,心中算道:“置六十五杯,以一十二乘之,得七百八十,以十三除之,即得客数六十人。”

    不远处的阎应元摩挲着桌上的小算盘,想到了算术中的天元术,他从容一笑,手指飞快拨动算盘,短短数下便得出答案,在答案上挥笔写下:“六十人!”
1...127128129130131...19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