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明最后一个狠人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大明第一帅

    在以往,除了户部能收税,工部和兵部都有收税权,名义上叫“竹木抽分”,到了地方上收税的部门更是多到无法想象,连武将都能找个由头收税,这一茬一茬的收税,寻常百姓谁能扛得住

    吏部尚书由杨廷麟担任,负责江南各省官员三年一度的京察考功,原本南京吏部的京察制度是六年一考,北京吏部无权干涉。

    朱慈烺将京察改为三年一次,并实行考成法和末尾淘汰制,考核工作实效,提高官员办事效率。

    刑部尚书由原军法部顾威担任,负责南京诸司、公侯伯府、天武军等各军的刑名。

    兵部改称军机部,除了原本的孙应元、黄得功、周遇吉、杨御蕃四人,朱慈烺又将曹变蛟、高邦、李少游三人加了进去,形成制衡。

    礼部尚书依然由朱继柞担任,掌管礼乐、宗教、民族及外交之政,原詹事府少詹事杨士聪任正三品礼部左侍郎。

    朱继柞居官清正,秉笔直书,历史上的名声极好,这位置非他莫属了。

    工部尚书的人选也没动,还是熊明遇,朱慈烺命他在江南数省建造学校万余座,明年开春前必须完工。

    朱慈烺将学校一块从礼部单独拿出,成立教化部,由李岩任尚书,冒襄和黄宗羲任主事辅助。

    冒襄和黄宗羲都上岸了,冒襄识相灵活,还有才能,黄宗羲的教育思想比较先进,而且他们都是复社成员。

    复社在江南的影响力极大,历史上抗清报国的人才也不少,朱慈烺任用他们二人,变相的拉拢复社年轻骨干,让其不闹事,发挥各自的才能,也是为了分化复社。

    朱慈烺将聚贤楼招募的士人经过筛选移到翰林院,充当内阁顾问;将皇明军校迁到了南京,仍隶属军机部。

    都察院左都御史由李邦华担任,主管官员的法纪监督,配合吏部的京察和考成法,其他所有职能全部收回。

    南京守备和镇守太监一职没有变动,继续由魏国公和韩赞周担任,由于南京兵部变成了军机部,他们二人早已被架空了,除了能指挥得动南京京营这万把人,江南各地的驻军已跟他们没关系了。

    朱慈烺任命邱致中为凤阳镇守太监,




第443章 再加一把火,商税
    一系列政策颁布之后,立即引起了士绅、地主阶层的动荡。

    慑于陆续进入各省的军队,士绅地主不敢正面抵抗,只得想出各种办法抵制,比如卖田。

    乾清宫中,朱慈烺啪的一拍龙案:“早不卖晚不卖,偏偏这个时候卖起田来了,这一个个士绅都该杀!”

    按照朝廷的制度,田地在买卖期间是不用交税的,必须等交易完了才能从田主那追税。

    各省之地在新政下达后,立时掀起了一阵卖田潮,数日之内各州府卖田的,衙门前每天都排着长长的队伍,就好比后世某手机出新系列,很多人连夜排队购买。

    办理土地买卖的手续本就繁杂,加上当地衙门官吏不多,那么多交易肯定无法在段时间内处理掉,士绅、地主们就是钻了这个空子,也是向朝廷表明抵制新政的决心。

    朱慈烺对户部尚书张国维道:“以南京户部的名义向江南各省发出通告,为防止有人恶意频繁交易土地,即日起,亩价超过三两银子的土地,征收三倍交易税!”

    朝廷的制度不能说改就改,但是可以新增啊,一亩地的交易税是五分三厘,你有钱尽快来回买卖交易。

    张国维道:“殿下,一亩地三两银子的底线会不会太少了有些地方良田的价格已经达到了十几两了.....”

    朱慈烺摆手道:“话不能这么说,常州府无锡县的土地不过一二两,这还是地处江南太湖边的良田,本宫以三两为线已经很良心了。”

    良心无锡这两年是遭了天灾啊!往日年景怎么也得卖个十两银子一亩。

    张国维一阵无语,只听皇太子又道:“即日起,各地主和富农可以向官府出售土地,免交易税,土地价格就以每亩二两吧。”

    张国维不知道皇太子为什么要花钱收地,现在各地受灾的情况很严重,产量不足的农户早就想卖地了,地主们都不想买,官府花钱去收再说哪来这么多银子

    现在大明的军屯和官田数量大概占全国耕地的四成,这些土地都是朝廷的,只是大多已经被官绅勾结侵占了,日后想收回来也不难。

    只是那些私田不好处置,朱慈烺想想土地国有化,除了抄家犯事的士绅、地主,其他地也不能明抢,只能靠官府低价购买。

    现在正值天灾严重之时,灌溉能力不足的田地很容易造成产量不足,大多百姓只得放弃耕地。

    长江以北的地好收,经过多年战乱,土地价格更是低的可怕,许多土地都无人耕种荒废了,加上天灾,百姓地主逃跑,大片土地成了无主之地。

    朱慈烺计划将土地回收,以政府名义组织百姓进行统一开垦灌溉,再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配土地,让大明渡过小冰河时期带来的天灾。

    不过这项工程浩大,起码需要数年乃至十几年才能真正完成,还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

    至于购买土地的银钱,则是慢慢从各项收税上填补,大明有耕地数亿亩,加上士绅地主们大量的隐田,按照摊丁入亩进行收税,只要完成的好,每年可以收几千万两银子。

    加上往后征税的商税、盐税、开放沿海贸易的关税,以及抄家所得的银钱,想要完成不是不可能的。

    总之朱慈烺现在很缺钱,还需要加大捞钱的力度,现在迈出的仅仅是第一步,他是无论如何都不会就此罢手的,因为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在私有制的土地买卖下,土地兼并是不可避免的,土地兼并严重就意味着改朝换代。

    当然了,国有制的土地模式,以承包、租用形式授予使用权,不算是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本质是从很多个地主变成了一个地主,行成绝对垄断。

    但这种垄断目前来说肯定比目前严重的土地兼并好处大的多,但凡一个皇帝能给百姓一口维持生存的基本食物,给他们更好生活的一线希望,都不会有造反的,哪怕有,也是野心家小范围的煽动蛊惑,无法形成燎原之势。

    摊丁入亩的政策还需要时间去完成,朱慈烺思考良久,决定迈出第二步,收取商税!

    在宋朝和晚晴时期,商税一直占据着国家财政收入的七成以上,而明朝自宣德到万历年间,商税比例只占了财政收入的百分之五,崇祯年间直接不收了。

    宋代天禧年间的专卖和商税总额为两千一百万两,而明朝宣德年间的总和为二百万两,其中还包括了一百二十五万两的盐税,单论商税差距更大。

    无



第444章 户役制度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征收商税的消息传出后,整个江南再次炸了锅。

    乾清宫中,李岩半座在绣墩上,有些担忧道:“殿下如此做,只怕江南这些官员都要跳脚。”

    自从凤阳府相见后,李岩没用几天就搞定了关在牢房的红娘子,二人还在朱慈烺的准许下成亲了。

    红娘子这个婆娘疯的很,嫁人后也一点都不消停,竟然请求朱慈烺让她加入锦衣卫,去反贪打黑。

    朱慈烺理解她痛恨贪官污吏的心情,饶有兴趣的答应了她,不过他没让红娘子接触情报部门,任何官员家属不准进情报部,这是朱慈烺定下的规矩。

    即便是李廷表的长子李护,也仅仅在朱慈烺身边当个贴身亲卫,不掌权,不外放。

    朱慈烺品了一口茶,淡淡道:“那就让他们跳一跳,本宫倒想看看,这群跳梁小丑能将作出什么出格之事。”

    李岩一时无语,皇太子的强势世人皆知,生逢乱世还好,能持利剑开天辟地,要是在太平时期还是如此就不妙了。

    不过他也清楚,现在朝廷最缺的就是银子,从皇太子还未实行的新政预算来看,最起码还得要几千万两银子。

    皇太子没把负担家在百姓身上已经是大善了,摊丁入亩和收取商税也是目前增加财政收入最佳的手段,只是这搂银子的手段太过刚烈了......

    沉默了片刻,李岩道:“殿下,臣有一言,可安抚善后,亦可断了官绅勾结的根基。”

    朱慈烺微微惊讶,道:“说来听听。”

    李岩道:“殿下可以废除户役制度,允许职业自由,如果安抚商人,也可提高商人的地位,比如取消对其衣着等方面的限制。”

    朱慈烺点点头,封建社会中,人们在身份、地位、权利和义务等方面都是不平等的,这种不平等的关系也反映在户籍制度中。

    中国从战国时期开始就逐渐建立了士、农、工、商四民等级体系,“士”是四民之首,历代的官吏主要是从这个阶层选拔出来的,享受减免赋役的优待。

    “农”是从事耕作的,当时被视为本业,其地位仅次于“士”,工、商则被看为是从末业,地位又更低一些。

    大明的户役制度,将户籍分为若干类别,其中主要是民户,还有军户、匠户、灶户(煮盐户)等几十类,并严格禁止更换户别。

    比如匠户,全是手工业者,他们没有话语权,社会地位低下,没有话语权,被主流社会所排挤,凡被编入匠籍的工匠,世代不得脱籍,仅比贱籍高一些,除非皇帝特旨批准方可。

    直到嘉靖四十一年起,朝廷才制定了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以银代役法,以银雇工使得轮班匠实际名存实亡,身隶匠籍者可自由从事工商业,人身束缚大为削弱,促进了民间手工业生产和商业的发展。

    李岩道:“江南从事手工业的匠户极多,与商人们关系紧密,此番征收商税,对他们的触动无疑也是极大的,如果殿下能废除匠户制度,无疑起到了极好的安抚作用。”

    朱慈烺认真道:“本宫在数年前就有这种想法了,一直苦于没有能力实行,现在倒可一试。”

    李岩讶然,暗道太子真乃奇才,不过要是自己计止于此,也不会厚着脸皮来辅助皇太子了。

    他继续道:“不仅匠户,整个户役制度都应该废除,户役制度有着明显的阶级压迫,百姓们为了摆脱沉重的赋役负担和被迫世代当军充匠的痛苦生活,历来心存对抗和破坏,历代隐逃户口、流徙逃亡以谋挣脱户籍枷锁的斗争此起彼伏。”

    李岩接着道:“此外,士绅阶层内部之间的利益不统一,朝廷与地方政权之间,官府与其官僚吏役之间,往往都为自己的私利,或以滥加赏赐,或以非法荫庇,或以隐匿欺骗,破坏整体的户口赋役制度。”

     



第445章 天下士林很厉害吗?
    奉天殿中,几十个文官站立等待,一个个脸色铁青,像是被挖了祖坟一般。

    当他们看见朱慈烺穿着象征着皇权的黑色常服出来时候,一个个愣了愣,互视了一眼。

    这种黑色团龙常服只有皇帝和皇太子能穿,大明二百多年来,历代皇太子为了避嫌很少穿这种黑色的常服显摆。

    现在朱慈烺穿着这身行头,让所有大臣为之一怔,有些噤若寒蝉,想到了这位太子行事从来有恃无恐,今日只怕讨不到什么好处。

    朱慈烺坐在龙座之上,待众人行礼后,这才开口缓缓道:“现在并非朝会时间,众卿集体觐见有何大事禀报”

    李邦华余光扫视了周围不敢说话的官员们,咳嗽了一声出班道:“臣此番前来,想劝太子殿下停了征收商税的政令。”

    李邦华的为人可以用刚正不阿来形容,年轻的时候和父亲李廷谏一同考中举人,他们父子二人互相激励,身穿布衣徒步两千里,从江西到京师参加会试,为官后更是直言进谏,整顿兵政,拨乱反正,崇祯上吊后二话不说自杀殉国,可以说是难得的好官。

    朱慈烺对李邦华一向敬重,奈何他是东林党首领邹元标的门生,也是东林党人,维护的是江南士绅的利益,与朱慈烺的政治理念相左。

    朱慈烺道:“如今大明百废待兴,加之天灾不断,北疆还未平定,所需银钱何止万万,征收商税也是为了国朝的振兴,农与商,孰轻孰重”

    李邦华语塞,历朝历代都是以士农工商的轻重缓急顺序施政,他自然不敢当众说商比农重要。

    见李邦华有些迟疑,工部尚书熊明遇出班奏道:“臣以为,征收商税是与民争利,摊丁入亩之策也有不妥,有待商榷。”

    朱慈烺淡淡道:“我朝历代都有征收,不仅我朝在收,故宋也在收,都征收了数百年了,怎么一下子就变成与民争利了”

    熊明遇道:“不然,当今圣上仁德,登基不就后便废除了商税,即便是以往,太祖皇帝曾制定商税三十税一,而殿下是十抽一,整整多了三倍,这难道不是与民争利吗”

    朱慈烺呵呵一笑,道:“你也知道这是太祖皇帝定下的祖制平时你们一口一个祖制的,父皇当初废除商税时,怎么不见你们抬出祖制”

    要论耍嘴皮子讲道理,京师的御史文官比南京的不知强上多少倍,朱慈烺也是耳濡目染学了几成,用来对付这帮多年养老赋闲的留都官员绰绰有余。

    熊明遇一时无言,当年自己与东林党关系密切,被魏阉打击,屡遭贬谪甚至流放,崇祯皇帝刚继位后才重新被启用担任兵部侍郎,当初东林党官员上书请求废除商税,自己还跟着附议了一番......

    天启年间,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势大,不断打压东林党官员,崇祯上位后利用东林党人干掉了魏忠贤等阉党,为了取悦东林党还废除了商税。

    阉党倒台后,东林党逐渐壮大,甚至出现了黄宗羲在刑部大堂当众捅死落马阉党重臣时,会审官员围观笑而不语的场面。

    崇祯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于是启用了温体仁为首的阉党余孽,将东林党官员逐一踢出中枢,熊明遇就是其中之一,被调往南京六部养老至今。

    见皇太子搬出祖制反击,熊明遇等人一时间不知如何应对,祖制向来是文官们限制皇权的法宝,如今却被皇权用来反击,这个情况还真有些猝手不及啊......

    &n



第446章 连个娼妓都不如
    面对这些来找茬的文官们,朱慈烺深知扯皮不利时需要转移话题,然后再以螺旋姿态反击之前的话题。

    他看向李邦华,问道:“都察院近日来的工作怎么样了”

    李邦华以为太子服软了,也没有揪着刚刚的话题不放,他回道:“都察院三个月来共查处懈政官员三十九人,贪腐官员七人.....”

    朱慈烺冷笑:“真是好大的数目啊,你是否觉得在这江南数省,就只有这几个贪官污吏”

    不等李邦华开口,他接着道:“就这点业绩也来批评新政,你是闲的没事做了本宫给你定个任务,半年内查处二百名贪官污吏!”

    半年查处二百名官员李邦华诧异,道:“殿下,哪来的那么多贪官污吏可查”

    朱慈烺肃声道:“李廷表!”

    “臣在!”李廷表从偏殿暗中悄然走出。
1...130131132133134...19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