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明最后一个狠人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大明第一帅

    朱慈烺询问李邦华,道:“知道锦衣卫吗知道他们查处了多少贪官吗”

    李邦华不屑道:“迫害忠良的皇家鹰犬而已,臣早有耳闻!”

    在大明二百余年间,锦衣卫的主要职能是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从事侦察、逮捕、审问等活动,也有参与收集军功参与收集军情、策反敌将的工作。

    如在万历朝鲜战争中收集了大量的日军军情,传闻统一日本的丰成秀吉就是被锦衣卫下毒暗杀的(貌似是央视某个历史档案里提过,出使日本的大明官员和锦衣卫配合的)。

    锦衣卫可以逮捕任何人,包括皇亲国戚,并进行不公开的审讯,他们的军功大多数来自朝廷大员的鲜血,受到士人阶层的厌恶,注定要背负几世骂名。

    “哦迫害忠良的鹰犬”朱慈烺意味深长的看了一眼李邦华,说道:“李廷表,说说你们锦衣卫这几年立下的功劳。”

    李廷表瞥了一眼李邦华,铿锵有力道:“崇祯九年七月,鞑子扣关南下京畿,锦衣卫奉命追寻其踪迹,在良乡发现被掳掠的百姓十万余人。”

    “崇祯九年九月,鞑子撤军,锦衣卫暗谍混入被掳掠的大明百姓中,尾随鞑子一个月,一名暗谍左臂虽被鞑子砍断,但成功传出鞑子撤军路线的情报,为冷口大战创造了有利战机。”

    “崇祯十年六月,张献忠暗度陈仓,偷袭安庆,锦衣卫提前一日将情报传给安庆巡抚史可法,献贼偷袭失败,安庆城内三十余万人安枕无忧。”

    “崇祯十年七月,献贼偷袭围困庐州,潜入流贼军中的锦衣卫提前传出情报,庐州城中几十万百姓幸免于难。”

    “崇祯十一年,锦衣卫奉命查处南直隶贪官三百七十二名,每桩案件证据确凿,已在刑部备案。”

    “崇祯十二年上元节,锦衣卫在万岁山抓获准备炮击紫禁城的鞑子细作。”

    “崇祯十二年七月,锦衣卫在盛京城中暗杀掉奴酋礼亲王代善、三贝勒阿拜,六贝勒塔拜,以及十六名八旗军甲喇章京以上将领。”

    “崇祯十二年九月,锦衣卫成功策反八旗汉军正黄旗旗主祖泽润,为浑河大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崇祯十三年......”

    李邦华等一帮文臣听的心惊肉跳的,反贪、情报、暗杀,这锦衣卫无所不能啊!

    一众官员别的不关系,最关心的是锦衣卫居然一下干掉了三百多个官员,他们是怎么找到这些人的贪污罪证的

    锦衣卫监视百官的职能不是被仁慈的崇祯皇帝裁掉了吗为何.....

    既然锦衣卫能查这么多官员的底细,自然也能调查其他人的,在座的众官屁股上都不干净,心里皆是一颤,有些畏缩起来,唯恐太子把自己的底细调查清楚了。

    朱慈烺丝毫不关心这些人的惊恐,只是淡淡道:“李邦华,你可听清楚了这就是你所说的迫害忠良的皇家鹰犬”

    他说道:“这帮所谓的鹰犬拯救了多少百姓查处了多少祸害百姓的贪官污吏,你们都察院呢查出了多少你李邦华受命至今又查处了多少拯救了多少受贪官迫害的百姓”

    李邦华冷汗直冒,原以为自己执掌都察院数月以来业绩斐然,不想和自己所鄙视的锦衣卫相比,连根毛都不算。

    朱慈烺继续道:“都察院大




第447章 马屁拍的震天响
    一众文官出了午门,却没有着急离开,而是站在一起议论着对策。

    张溥看向李邦华,问道:“李大人,看这番情景,皇太子是铁了心的收商税了,我们该怎么办”

    李邦华沉吟道:“如今国朝困难,太子殿下说的也有些道理,要不我们先收一年看看或者再请殿下减少税率,就用太祖皇帝定下的三十税一”

    张溥一怔,睁大了眼睛看着李邦华,道:“李大人,你可是江南东林的顶梁柱,怎么能说出这样的话”

    李邦华有些不满,道:“东林的宗旨也是救国,怎可遇到涉及自己利益的事情就蛮不讲理的推脱呢”

    说完,他负手而去,径直前往都察院。

    张溥为之气急,看向工部尚书熊明遇,道:“熊部堂,你看他这是......”

    熊明遇叹息一声道:“太子殿下有兵有权,我等想要斗争怕是不易。”

    张溥皱眉道:“部堂大人话不能这么说,皇太子收取商税是与天下士林为敌,我等作为士林的领袖,自然不能袖手旁观,即便粉身碎骨也应该义不容辞!”

    熊明遇想了想,道:“我们不妨先上奏圣上,废除商税是当今陛下的旨意,相信陛下会为了自己的颜面出手阻止的。”

    熊明遇也有些认怂了,毕竟他自己的屁股也不干净,若是再一味的正面刚,只怕自己晚年堪忧啊。

    张溥不以为意,太子在京师肆无忌惮的砍勋贵、杀文臣,还拥兵自重,皇帝要是能管早出手了,何至于让太子来南京监国只怕皇帝也奈何不了太子了......

    张溥越想越不是滋味,保不住江南地主商人的利益,他这个复社领袖的声望只怕会大打折扣。

    “必须想办法阻止新政!”

    张溥心中自语了一句,对着周围之人一拱手,告辞而去......

    第二日,朱慈烺在张国维、李岩、黄宗羲、冒襄、王夫之等人的陪同下前往玄武湖。

    沿途中,朱慈烺发现一些府衙门前不时围着一群人,中间有个读书人模样的中年人领着个孩童,孩童的手里还拿着几卷诗词书画。

    朱慈烺好奇道:“那边在做什么”

    张国维回道:“用殿下的话来说,就是作秀!”

    他解释说,江南一带崇拜“神童”,一些名师走访各处挑选看上去聪明伶俐的孩童,花数年时间专门教孩童书画和背诗,把孩童培养的有模有样后就带去官府表演卖弄。

    只要孩童凭借着扎实的诗词书画水平博得官府的满堂喝彩,那么一个官方认证的神童就这么诞生了。

    孩童和先生名利双收,成为神童的孩子身价暴涨,教导神童的先生迅速蹿红,可以开出高价教导达官显贵的子弟,稳赚不赔。

    朱慈烺微微惊讶,这不就是后世经纪公司包装艺人的模式吗神他妈的明朝人就会玩了!

    李岩道:“我大明有诸多名臣七八岁时展现出惊人的才学,二十多几岁就科场登第,如正德朝的内阁首辅杨廷和,十二岁中举,十九岁中进士,首辅李东阳和张居正十五岁中举,这些先生起初是为了效仿先贤,培养优秀人才,后来直接演化为谋取利益。”

    一旁的黄宗羲颇为恼恨,怒骂道:“以教猢狲禽虫之法,教其童子,使之作伪,将奚事而不伪,孩子半点实在学问学不到,从小就学会了弄虚作假,长大后能成什么的人这些自诩名士的先生简直就是毁人一辈子!”

    &



第448章 断士绅的根
    玄武湖,东枕钟山,西噬神策,风景优美,冠绝东南,是大明最大的皇家园林湖泊,被誉为“金陵明珠”。

    洪武十四年,明太祖朱元璋选中玄武湖中的梁洲,作为存储全国户口和赋税文档——“黄册”的档案库,玄武湖从此作为一代禁地,与外界隔绝了二百六十多年。

    黄册以“里”为单位,记载所属每户的姓名、籍贯、人口和财产,作为国家征收赋役的依据,意义重大,必须选择妥善的地方存放,以防止损毁,四面环水的梁州既防水又便于营救,且安全防偷盗,是当时条件保存纸类档案的最佳场所。

    黄册每隔十年大修一次,岛上每十年增建三十间库房,放置新造的五、六万本黄册,到了崇祯年间,梁州岛上有黄册库房九百余间,保存的黄册数量超过一百九十万本。

    进入玄武湖范围内,只见湖的周围每隔百步都有一个土堆和一个界石,听张国维介绍,环湖共有三十六块界石,将玄武湖包围了起来。

    想要进入玄武湖并不容易,即便是朱慈烺亲临也要经过层层防护,先是进入重兵把守的太平州检阅厅,所有进岛之人都要持有南京户部颁发的虎符,经过主管黄册库的官员仔细盘查登记后才能登上平头船,再由专人开船上岛进入库房区。

    朱慈烺感叹道:“难怪大明的黄册历经二百多年从未发生火灾和偷盗事件,这里的防护都赶上紫禁城了。”

    张国维道:“蒙元没有完善的户籍制度,以至于不到百年便亡国,太祖皇帝历经十年方才完成全国人口统计编成黄册,此后每隔十年重修一次,已经形成制度,黄册保管更是重中之重,若是发生纰漏,整个岛上之人都会受到牵连,他们不敢不认真。”

    朱慈烺道:“要是大明别处衙门也能像这般认真负责,也不至于流民四起......”

    规模宏大的库房群分部在梁洲上,由于水汽潮湿,为了防止黄册腐烂发霉,黄册库房全是按照东西朝向建造的,便于充分利用阳光,保持相对的干燥。

    翻看了几分黄册,朱慈烺感慨万千,大明黄册的历史意义极为重大,大明自开国至今二百七十年,王朝治下的每一个人都录入了黄册中,朱元璋在修建黄册时曾规定:如有隐瞒作弊,家长处死,家属流放化外。

    也就是说,几乎每一个在大明国土上生活过的人,他们的信息都在存进了这里近二百万册黄册之中,这是多么珍贵的回忆啊,这是历朝历代都未曾完成的浩大工程,其价值比任何史料都珍贵,然而这些宝贵的资料却被清军入关时全部烧毁了!

    朱慈烺对户部尚书张国维道:“本宫再叮嘱一遍,这些黄册务必小心保管!”

    “是!”张国维连忙领命,就算皇太子不说他也不敢有所懈怠,黄册若是有失,朝廷必然拿他这个户部尚书问罪。

    岛上楼阁之中,朱慈烺一行人围桌而坐,虽然快要进入腊月,天气寒冷,但梁州之中并无一处火炉。

    自洪武年间至今,为了防止火灾,梁洲上一直禁火,二百多年来没有点过一次火。

    朱慈烺搓了搓冻得冰凉的手,问李岩道:“昨日你说有一言可断了官绅勾结的根基,是什么”

    李岩顿时来了精神,回道:“从教化入手,革新垄断教育!”

    朱慈烺道:“仔细说说。”

    李岩道:“皇明对学子的待遇十分优厚,一旦童生考过了院试,府试之后,就能成为秀才,拥有众多的特权,可以见官不拜,免除徭役,而举人的特权比秀才更多,举人可以不需要缴纳国税,而且国家发放的读书补贴比起秀才更多。”

    朱慈烺深感这种优待的弊端,中了举人可以说一只脚踏入了官途,不一定什么时候就能够成为一县知县,这也是为什么范进中举之后,左右邻里之间的关系突然就变了,而范进自己也因为惊喜过度疯了。

    李岩继续道:“然而,就是因为给学子们的福利太多,广大中举的举人们为其家族侵占了大量的土地,使得朝廷损失了大量的税收,而给学子们发放的福利,后期也使得朝廷无力承担,最终指挥渐渐的拖垮了朝廷。”

    朱慈烺点点头,明太祖朱元璋非常重视教育,有各种儒学、武学及宗学、社学,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了一套完备的学校制度。

    国子监与各级学校统称为官学或儒学,官学顾名思义,就是由官府所兴办,除此之外,朱元璋多次下令全国设立社学。

    社学是一种民间兴办的学校,招募十五岁以下的子弟读书,讲授礼俗、律令等内容,美其名曰使幼童沐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其实也是宣传政令的一种形式。

     



第449章 六年义务教育
    朱慈烺与教化部李岩几人探讨了将近一个时辰,终于确定了大明教化改革的模型。

    自九月中旬南京工部受命监造学校后,江南各省掀起了一片建筑潮,朱慈烺用以工代赈的方式共监造一万所小学、两千所中学,一百多座大学,花费银钱数百万两。

    以工代赈是指政府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工程,以务工代替赈济的方式,让受灾贫困地区的困苦百姓参加劳动并获得报酬,从而取代直接赈济的一种扶持方式。

    大明目前最多的就是灾民和贫民,如此大规模的建设,在短时间内解决了近百万灾民和贫民的生存问题。

    如此多的学校,自然需要大量的先生,每个小学平均需要十几名先生,从事教育类的最起码有十几万人。

    大明闲置的秀才和举人太多了,让他们来教书最好不过了,如今朱慈烺取消了士绅免税的特权,一个个读书人再不干活只能饿死,教书育人是最体面的工作,落榜的读书人基本都愿意从事。

    朱慈烺大概算了一下教育投入:每年先生的薪水大概四百多万年银子,加上印刷书籍,教育消耗,每年一共至少要花六百万两银子,加上修建学校,也就是第一年大概要花一千万两银子。

    这么多白花花的银子将要投出去,朱慈烺心中一阵不舍,但想想能教育这么多人,还能控制十几万读书人,养活十几万家庭百万人口,这钱花的也值了!

    大明一共一千四百二十七个县,江南数省大概占据一半,朱慈烺在每个县都设有至少十个小学,深入到各地各里,实行全民教化,邑无不学之户,户无不学之人。

    朱慈烺颁布教化改革法令——《教化法令》,实行六年免费义务教育,凡是六岁以上十岁以下的男童,必须全部进入当地小学接受教育。

    如果有家长违抗,让自家孩童继续在家劳动,那就是犯罪,当地官府必须依法拿人问罪,将该户主抓了剃头拉去劳改。

    这个时期,读书本就是一件奢侈的事情,现在朝廷免费提供学堂和先生让自家孩子读书,只要是个正常人都不会拒绝的,《教化法令》一传出,立即引起了各地百姓的拥护,人人心心念叨着皇太子的英明。

    这段时间那些地主老财和商人们一个劲的闹腾,让有些人忽然想明白了,难怪皇太子要收地主老财和商人们的税,原来是为了给我们穷人家的孩子读书,收的好!

    原本科举制度下的读书人,从开始读书到登科及第为官,少说要十几年,普遍都要花费几十年十几,如此这般长久,家中花费甚大,即便是殷实之家也会因为供养读书而变得贫困。

    家人辛辛苦苦的供养、家族、士绅砸钱精心培养,一旦高中为官,心中想到的肯定是家人和家族,为官后以公肥私的事情屡禁不止,很多人更是想着如何捞钱回本,一些连考十几年没考中的读书人甚至心生报复社会的想法,如流寇中的谋士牛金星等人。

    朱慈烺针对这些问题,又在小学教育内容进行了改革,学习内容除了以往的识文断字,《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等启蒙读物,还要学习唐诗宋词。

    唐诗宋词主要以军事爱国教育为主,如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又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等等。

    通过这些诗词,让学童们从小知道以军事力量来保家卫国、平定天下,履行自身的道德义务,实现自身的道德价值,这是好听的话,不好听的就是教育,改变中国儒家守成思想。

    童蒙教育是人格培养的基础,特别讲究礼仪,要求学童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落实经典上的礼制。
1...131132133134135...19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