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最后一个狠人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大明第一帅
皇太子将晋帮的主力一举端掉,使得自己徽帮趁机崛起,吞掉了好多晋商的产业,相对于所赚银钱,一成商税确实只是小利。
张大彪哼了几声后,放缓语气道:“商人联合会成立后,张某会成立监督组,严负监督之职,诸位都是明白事理之人,相信不会做那等偷税漏税之事。”
对于偷税漏税一事,朱慈烺曾认真考虑过,万历皇帝就以四十两为限收取商税,不过大明各处收上来的商税向来少,有时一个州县,不到一千两。
万历皇帝收的税少不说,还戴上与民争利的大帽子,被文官们骂成了狗。
针对虚假申报,偷税漏税这种情况,朱慈烺想套用后世的增值税,奈何没有电脑联网不好实行。
主要还是加强政策和税法宣传,增强纳税人的纳税意识,提高纳税人的遵从度,避免纳税人因政策不知而误入偷税行列,对恶意偷税的,加大稽查力度,扩大社会曝光面,同时畅通举报渠道,形成社会监督体系。
商人逐利,有心人少,这句话一点都不假,在此刻表现的淋漓尽致,虽然徽商们已经获利了,但让他们拿出一些缴税,很多人内心都是有些不平衡的,除非再有新的利益出现。
朱慈烺思考了一会儿,开口道:“只要诸位配合纳税,本宫是不会亏待大家的,不久朝廷就会开放南直隶、浙江、福建、广东四省沿海几个地方为通商口岸,与海外诸国进行贸易,这之间的商机相信大家都明白。”
朱慈烺的话,说得在场各人心中大动,大明的海贸繁荣,外国的那些红夷需要的货源极多,丝绸、瓷器,一船下去能赚很多银子,要是有个船队,一来一往,这之间的商机……
&nb
第454章 巡抚遇刺
十二月初六,南直隶淮安府,南直隶巡抚朱大典巡视至此。
朱大典自被朱慈烺任为南直隶巡抚之后,到现在已经三个月了,工作可谓是勤勤恳恳,对清查南直隶隐田和推行摊丁入亩下了很大的功夫。
经过朱大典的强力弹压,南直隶的摊丁入亩政策进行的非常顺利,他又对受灾地区进行救灾和安抚,使得松江府和常州府等地的灾情有了好转,很快恢复了生气。
朱大典解决了南直隶的土地矛盾和灾情后,开始腾出手来,整治大明最黑的漕运和江南盐务,他要求所有盐场都必须由官府掌管,打压私人盐场,或收购或查封。
然而此事并没有摊丁入亩容易,土地之事有统兵驻扎在扬州府的孙应元帮忙,显得很是顺手,而漕运和盐务之事,却是勋贵的势力,其中的利益关系非常复杂。
虽然魏国公等南京勋贵现在已经被朱慈烺打压的沉寂下去,但还是有不小的实力的,朱慈烺也一时没有机会下手。
朱大典干过几年漕运总督,深知漕运里有多黑,它不断蚕食着大明的血液,直至将之榨干。
朱大典自己就从中曾捞了不少好处,如今跟了皇太子,知道太子迟早要对南京勋贵和漕运动手,并且太子已经叮嘱过自己。
朱大典自然想借此机会对南京勋贵再进一步打击,断了勋贵们的财路,这样他们也就没有什么好蹦达的了。
现在的漕运总督是抚宁侯朱国弼,是南京勋贵中的中坚力量,他为了弄到银子不择手段,漕粮大称进,小称出,倒卖漕粮,现在可说有很大的亏空。
同时朱国弼还收买了一盐运大家,并且在一个盐厂收买了几个小官员,利用漕运之便,还夹带私盐。
这些如果被查了出来,那可都是掉头之罪,加之朱大典是内行人,所以漕运总督朱国弼无论如何也不愿让朱大典来查的。
朱大典带着一票官吏来到了淮安漕运衙门,准备查账,可到了漕运衙门之后,门房之人却说漕运总督朱国弼去了南京,掌管账目的主事去了漕运码头了。
朱大典在漕运衙门喝完了一壶茶也没见那主事之人回来,感到非常的不爽。
跟在朱大典身边阎应元,道:“大人,属下觉得抚宁侯故意躲着大人,漕运衙门的监兑将账册等物带走,也是让大人无从查起。”
朱大典想了一会,说道:“有这种可能,但他躲得了初一,躲不了十五,本官已经到这了,就决意不会善罢甘休的!”
阎应元有些担忧道:“大人,属下看此事还是小心一些为好,天武军驻守在扬州府,不如请靖武伯调些部队过来帮大人查办此案,毕竟漕运那有数万卫漕兵丁。”
漕运总督作为大明最肥的官员,手中的权柄也是极大的,属下有理漕参政、巡漕御史、郎中、监兑、理刑、主事等级别和职掌各不相同的文官武将达二百七十多人,下辖仓储、造船、卫漕兵丁两万余人。
而且漕运总督权威重,有亲辖武装部队,还有水师营,亲辖“漕标”共分本标左、中、右、城守、水师七营,兵额三千四百余人,并节制鲁、豫、苏、徽、赣、浙、鄂、湘八省漕粮卫所。
朱大典笑着说道:“本官怎么说也是当过漕运总督之人,现在又是南直隶巡抚,量他们也不敢有过份之举,要是他们不知好歹,本官只好不念旧情,请殿下的亲军来震慑这群人!”
&n
第455章 这还得了?(补请假的更新)
扬州城中,靖武伯别院。
孙应元正在书房看书,只见府上管家慌慌张张的带着一个官差而来。
那官差一见孙应元便叩首道:“禀告靖武伯,大事不好了,巡抚朱大人遇刺身亡了!”
孙应元听后倒吸了一口凉气,连忙问:“怎么回事”
官差脸上冒着汗,回道:“巡抚大人在淮安府漕运码头被一个叫李大海的人刺杀了,抚宁侯去了南京,现在漕运总督衙门无人主事。”
孙应元知道事情重大,漕运那可能会发生乱子,当下朝外面喝道:“传令下去,天武军皇家第一旅立即进驻淮安府,分头控制漕运码头,天武军所有人马取消一切假期,立即归队,随时等候命令!”
安排完后,他不再废话,立即带着亲卫营向淮安城赶去。
孙应元很清楚,漕运是南京勋贵们的势力,朱大典在他们的地盘出了问题,肯定和他们脱不了关系,说不定他们已经准备开始行动了。
第二日傍晚,孙应元进入了淮安城径直向漕运衙门赶去。
此时的漕运衙门中大大小小的官员像是无头苍蝇一般,到处都是乱哄哄的,孙应元眉头一皱,对手下团总道:“立即控制漕运总督衙门,还有那名刺客,任何人没有本伯的手令不得擅自接近那名刺客!”
然后他转头问向一个官员道:“朱大人的遗体呢”
漕运衙门的一名郎中被他的威势吓得不轻,有些紧张道:“朱......朱大人在城中朱府的别院中。”
孙应元知道朱大典当了数年漕运总督,家资大多是淮安府,除了夫人和长子朱万化在南京城,其他四个儿子有两个在淮安府,两个在凤阳府,其中三子朱万武还在天武军任职营总。
孙应元对着那名郎中喝道;“带路!”
当孙应元来到朱府时,只见里面已经搭建好了灵棚,周围还有朱大典的儿孙们在哭泣,这时的人很讲究这些的,不能让人死了都不得安宁。
灵棚前跪着一位十五六岁的少年,他双眼通红,当看到一身军装的孙应元走进来之时,少年立即跪在了孙应元身前,哭着道:“孙叔,您一定要给我爷爷报仇啊!”
孙应元低头一看,认得这个少年,这个少年正是朱大典的长孙,名叫朱钰,能文能武,一直跟在朱大典身边历练,在凤阳府时曾受到皇太子的夸赞。
他将这个朱钰扶了起来,说道:“此事重大,为叔也做不得主,但你要相信太子殿下,他一定会给你爷爷做主的。”
孙应元又道:“你父亲不在淮安,你要像个男子汉,家里之事多担当一些,为叔这一段时间会驻扎在淮安城中,有什么事就对为叔讲。”
朱钰抹了抹眼泪,连连点头,却不忍再看朱大典的遗体。
孙应元走入灵棚,见朱大典的遗体被刺客一刀即中心口之处,这一刀把握的很准,一看就是一个练家子。
他看了之后也没有多说什么,就走出了后宅,毕竟这里有很多的女眷,多有不便。
孙应元来到前厅,对朱大典的次子朱万文道:“在没有殿下的旨意之前,孙某爱莫能助,只能在这里稳住局面,毕竟孙某是武职,有些事不能越权行事。”
朱万文今年三十七岁,在淮安府安东县当县令,长得文文弱弱的,他躬身道:“下官省得,靖武伯能来稳定淮安下官已经感激不尽了,一切还是等殿下的旨意到了再做定论吧。”
这两日,漕运码头的一些工人不时来朱府外闹事,让朱府上下一片惊慌,要不是朱大典在漕运衙门有些老部下派兵来保护,只怕朱大典的遗体都会被他们抢走泄愤。
朱大典的几个儿子也都清楚,这背后肯定有人搞事,只怕针对的不仅仅是朱大典,而是皇太子的新政。
......
徽州府,朱慈烺带着一批亲卫微服巡视了李定国治下的祁门县。
崇祯十一年时,朱慈烺与李定国来了个三年之约,李定国在徽州府最穷的祁门县担任县令,如果任职三年内没劣迹,朱慈烺将放他自由。
现在过了两年半,祁门县在李定国的治理下焕然一新,到处充满了朝气,农田灌溉得当,官道修葺一新,还有大量新开垦的土地。
朱慈烺查过李定国的政绩,他在此次京察中是徽州府一府六县的第一名,不过在官员中口碑很差,很多官员说他不敬长官,跋扈嚣张。
朱慈烺专门询问了一些当地百姓,这位新来的县令口碑如何,有没有做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情,没想到李定国在祁门县的口碑非常好,百姓对其称赞有加,还有人叫他青天老爷。
听了几个老大爷的讲述,朱慈烺一下明白了,李定国在这里做的一些事很不讨当官的喜欢。
他一来就规定:祁门县治下的官吏
第456章 返回南京
离开县衙后,朱慈烺的脸立刻变得极为阴沉。
他一直将朱大典当成自己的左膀右臂,在文官中的地位仅次于杨廷麟,现在居然有人敢在太岁头上动土,明目张胆的刺杀自己的心腹。
“连本宫的人都敢杀,这些人是嫌家里人太多挤得慌吗”
朱慈烺回到行辕后,南京锦衣卫指挥使李廷表也来了,他和一群便衣的锦衣卫抓获了七八个意图行刺朱慈烺的刺客。
朱慈烺毫不惊讶,这些年遇刺的次数太多了,尤其是从南京出来这一个多月,隔三差五的就有一波人找机会行刺,他已经习以为常了。
朱慈烺在厅旁暖阁中坐好之后,对李廷表道:“说说具体情况吧,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李廷表开口道:“回殿下,朱大典于四天前巡视到淮安府漕运总督衙门,想借机清查漕运和盐务之事,可是此时的漕运总督朱国弼却离开了淮安的漕运总督府,说是去南京督运漕粮去了,而漕运总督府的主事也不在衙门,去了漕运码头。”
“巡抚朱大典在漕运总督衙门扑了一个空,有些不甘心就直接去了漕运码头,在见到漕运总督府的主事之后,这个主事也很配合,可就在这时不知是谁喊了一句,说是南直隶巡抚朱大典大人断了很多人的活路,现在又是来断他们的活路来了。
漕运码头的人听完之后,都非常愤怒,就将朱大典给围了起来,在混乱中有个叫李大海的人窜出,用匕首将朱大典给刺杀了,这个人刺杀完之后,并没有逃走,反而大呼:狗官,杀你一命,我李大海也算为民除害了,十八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漕运码头一片混乱,应天府的官兵们好不容易将朱大典的尸体护送了回去,然而依旧有很大人围攻朱府,还不断传出朱大典是巨贪,是祸国殃民的是狗官。
事发第二日傍晚,靖武伯率兵赶往淮安控制了局面,不过靖武伯对这个刺客并没有审问,只是将他保护了起来。”
李廷表说得很细致,朱慈烺也大概明白了事情的经过,有人想用舆论引导,将矛盾转移到民众身上。
不过越是如此,越说明这中间有问题,这事肯定不是偶然的个人报复,后面必然有人暗中策划。
朱慈烺对李廷表,道:“你亲自去一趟淮安,审一审这个叫李大海的人,顺便将他祖宗十八代都给调查一遍,挖出背后之人。”
“臣领命!”
待李廷表离开后,朱慈烺又看向吴忠,道:“吴大伴,你那边是什么情况”
吴忠回答道:“回小爷,奴婢这边收到的情报和锦衣卫那边差不多,也不敢肯定此事具体是何人所为”
他分析道:“朱大典先是对南直隶的地主们进行了打击,又严查私盐贩子,使得那些人在几年之中损失最大,现在准备查漕运的事。
这其中不仅有勋贵的利益,还有大量官员勾结地主、商人、私盐贩子,这些人的利益都受到了损失,肯定会非常憎恨朱大典,他们都有动手的可能。”
朱慈烺听完吴忠的分析,觉得还是很详细和到位的,经过这么多年锻炼,吴忠已经成熟了,算是一名合格的情报头子了。
吴忠所掌握的情报体系是他一手打造的,所有人员都是从数千名孤儿总遴选的,经过在秘密基地的长期培训,终于开始自成体系发挥作用。
虽然李廷表忠心可鉴,但他的锦衣卫情报网太过庞大,朱慈烺不希望情报部一家独大,先是用杨其礼的龙骧夜不收加以制衡。
不过龙骧夜不收算是军情局,很少涉足官场和民事,朱慈烺只得再组建一个情报网专门加以制衡,所用的自然是他最信任的吴忠。
朱慈烺的手指不停的敲击着桌面,并且越来越快,吴忠立即闭口不言,他知
第457章 各方酝酿
谢三宾顺势坐在身旁的一把椅子上,却只坐了半边屁股,显得很恭敬。
钱谦益抚须微微点了点头,暗道自己在士林中的影响力还是蛮大的嘛,即便盛气凌人的太子实行了新式教育,还拉拢一大批读书人,不过依然有士子不吃他那一套。
谢三宾坐了片刻,见他面色温和,便开口说道:“先生,皇太子来势凶猛,刚到江南便实行一系列新政,摊丁入亩、士绅一体纳粮、收取商税等等,这些都是在针对我等江南士绅啊,我等难道真的要坐以待毙吗”
钱谦益毫无掩饰,道:“真是荒谬之政,此乃夺民之财、与民争利之举,钱某是万万无法接受的!”
看他义愤填膺的样子,谢三宾心里顿时有数了,他连忙站起身来行了一礼,道:“先生为国为民,学生敬佩不已!”
钱谦益摆了摆手,道:“我等身为读书人,理应效仿先贤,要敢说敢做。”
谢三宾心中暗暗鄙视,这老头说的冠冕堂皇的,还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
姓钱的名下挂靠了不少地主的田地,这些年收了各方好处不说,还买田买地,开店设铺数十家,太子的新政一旦实施就会刮掉他一层皮,这老头如何能扛得住不反对才怪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