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最后一个狠人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大明第一帅
一队队勇卫营的士兵边走边大声喊道:“皇太子令旨:全城戒严!街上一不许有人逗留,所有人回家进屋,无家者就地蹲下,不必慌张,但凡有乱跑者,就地格杀!”
“但凡有趁乱抢掠者,以叛逆匪贼论处,杀无赦!”
听到各街道上一阵阵的宣告声,许多百姓从房门夹缝中或楼上窗户的缝隙中再次看到了这支进城不久的军队。
他们十人一队,有的手持长枪,有的手持火铳,个个身材精壮,甲胄鲜亮,让人感到畏惧。
见他们只是沿街巡逻,秋毫无犯的样子,良乡城中原本惊慌失措的百姓们这才松了一口气:原来皇太子的军队是来维稳的。
那些趁乱谋财之人,听到这些宣告,哪里敢跟勇卫营招呼,特别听到要把他们当叛逆匪贼论处,所有人立刻慌了,四散而逃。
然而当他们跑到另一条街上,又会发现也有一队军士在巡街,还跟自己撞了个正着。
勇卫营士兵见他们面色慌张,身上还有不少财物鼓囊,判定他们必然就是作乱的乱民,于是二话不说直接火铳招呼。
有些乱民见逃不了了,直接跪下拼命磕头,言称再也不敢了,然而回应他们的是来自勇卫营士兵手中,那高端大气上档次的自生鲁密铳的声音。
整整一个时辰,良乡城中火铳声音不断,直到太阳快落山的时候才逐渐安静下来,整个良乡城的各大街道上血迹斑斑,勇卫营在此次行动中一共处决乱民一千三百余人。
县衙大堂中,朱慈烺听着面前的孙应元的报告,满意的点了点头,想发国难财,就要留下自己的狗命!
在处理完乱民后,朱慈烺这才下令恢复城中的秩序,允许百姓上街,并在各街道上贴下告示,说明此次动乱的原因和结果。
在告示中,朱慈烺还特别悬赏重金,让百姓们举报隐藏
第六十七章 处决汉奸
经过贴下告示大规模的悬赏举报,在一夜之间,百姓们就举报指认出二百多个二鞑子。
如此快的效率让朱慈烺感到有些不可思议,也反映出了百姓们这段时间对二鞑子有多么的恨之入骨。
对于这二百多人,朱慈烺下令仔细筛查,不能冤枉一个好人,更不能放过一个汉奸!
经过一轮轮的审问和杨其礼等夜不收暗中的仔细调查,最终放走了一百多人。这些人主要是工匠、妇女,他们迫不得已为清军修修武器、洗洗衣服,还是可以原谅的。
良乡城中最终确定了一百零四个二鞑子,这些人都是主动投靠建奴,甘愿为建奴走狗,为虎作伥,帮建奴欺压自己人。
百姓们对这些人深恶痛绝,极力请求皇太子对他们严惩不贷,绝不留情。
见民情汹汹,朱慈烺立即下令,召集全城百姓在良乡西市菜市口召开一次审判大会。
为什么行刑选择在菜市口呢其实这是老传统了,《礼记》里就有“刑人于市,与众弃之”的说法。
古代城市的西市一般是平民做生意的地方,人流量很大,在这里杀人可以起到很好的震慑作用。
千万别认为杀过人的地方就不好做生意了,恰恰相反,百姓观看完行刑之后,会立即用黄土盖上血迹,然后在这里继续买菜卖菜。
每次杀完人之后,菜市场的生意比平日里更好,朱慈烺这也是变相的带动了良乡的经济发展。
当天下午,一队队勇卫营士兵押解着一百零四个二鞑子和一百三十二名投降的官兵,直奔良乡菜市口刑场。
二百多名囚徒被锁着大铁链,披头散发,低着头如行尸走肉,让人看不清他们的面部是何表情,估计更多的是恐惧吧.......
“二鞑子不得好死!”
“卖国求荣,永世不得投胎做人!”
在道路两旁围观的百姓人山人海,都在不停的咒骂着,同时还有人用烂菜叶子、臭鸡蛋等脏秽之物,砸向这些人,甚至有极端者,挑着一担大粪朝他们身上泼.......
队伍慢慢的走向了菜市口,所有围观人的眼中都充满了鄙夷之色,二鞑子为人所不耻,为万人所唾骂。
菜市口有一个临时搭建起的巨大的审判高台,在高台下的一片宽敞的地方就是刑场,刑场周围被勇卫营的士兵围的如铁桶般,将潮水般的人群挡在了外面。
高台上,有三把巨大的曲柄九龙伞,中间伞下正端坐着朱慈烺,勇卫营游击将军以上的将官端立在朱慈烺两侧。
这些囚犯陆续被押赴刑场,排成一排跪在地上,足足排了将近二百米,每个囚徒身边都有一个手持火枪的勇卫营士兵。
周围的无数百姓散发出仇恨的目光,就是这些人,在自己被建奴掳掠的时候,他们抢夺自己的财物,淫辱自己的妻女,杀害自己的家人,自己恨不能生啖其肉,用大粪扑他们都算是温柔的!
感受到周围仇恨的目光,这些二鞑子大为不安,特别是看到身边出现一队队手持火铳的士兵时,全身不由自主颤抖起来。
这个时候,朱慈烺站起身来来到高台前面,他缓缓看着众人,而后大声道:“身为大明汉人,有些人却去当汉奸,甘为奴贼走狗,祸害乡邻,丧心病狂!
官兵本是保护一方百姓的人,却有人不守军法,祸害百姓,甚至去投敌叛国,简直罪大恶极,十恶不赦!本宫宣布,将这些人,全部斩尽杀绝!枪毙!枪毙!枪毙!”
台下的百姓,仰着头看向这位杀气腾腾的皇太子,听得瞠目结舌的,一时间鸦雀无声。
“杀!杀!杀!”
勇卫营的将士举着武器齐声呐喊,顿时排山倒海般的声音震慑住了所有人。
猛然,周围数万民众,就像被点燃了似的,宛如山崩海啸的怒骂喝呼声不断响起:“杀!杀死汉奸!”
“杀了他们!”
第六十八章 战斗总结会
进驻良乡城的第三天上午,所有的战后统计都已经完成了,朱慈烺下令勇卫营把总以上的将官全部到县衙大堂集合,一起开战斗总结会。
县衙的大堂中央,是由几张条形大桌子拼成的巨型会议桌,朱慈烺坐在上首,众将官坐在长桌两侧,整个县衙大堂都坐满了人。
众将对这种战后开总结会都觉得十分新鲜,开始死活不肯落座,觉得与太子同席而坐是大不敬。
在朱慈烺的严令下,黄得功带头后所有人才按照自己的职位开始落座。
朱慈烺召他们前来开战斗总结会,为了总结此战的经验。他知道,一支战斗力卓著的军队,不是靠精良的装备和严格的训练就能达到的,最重要的是要经过无数场战场的洗礼。
每一场的战斗都是磨练,为了少走弯路,少受挫折,让勇卫营快速成长起来,朱慈烺需要勇卫营的全体将士一齐努力,尽量、尽快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而战斗总结就是最好的方法,胜在哪里,我军与敌人存在哪里优势败在哪里,敌人有哪里优势我军什么原因导致失败以后如何扬长避短,保持优势弥补不足
战场上暴露种种问题,都是战斗总结会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朱慈烺希望勇卫营日后的毎一战,都要召开战斗总结会议,做详细的总结,并且把这种作风保持下去,成为勇卫营的一个优良传统。
朱慈烺扫向众人道:“诸位,良乡大战这是我们勇卫营成军以来打的第一场硬仗,我们的对手是一直横行关外,少有对手的建奴八旗精锐。这一战我们胜了,同时打出了我们勇卫营的军威。
但同样也暴露出我们存在的许多问题,本宫今日召开这个总结会,就是希望诸位能够说一说我军还有那些不足之处,如何扬长避短,大家畅所欲言的提出自己的意见和问题,不必拘束!”
朱慈烺说完之后,大堂上却是一片沉默,没人敢说话,一时间有些冷场。
这么真实吗朱慈烺无语,他这皇太子的身份给人的压力太大了,他摇了摇头,无奈道:“报一下此次战斗伤亡。”
孙应元起身对着朱慈烺行了一个礼,而后道:“此次收复良乡城的战斗中,我勇卫营共斩首七千余级,生擒二百多人,加上石景山之战,共计斩首一万零三百二十级。
两场战役我勇卫营将士共战死一千一百二十五人,其中骑兵四百零三人,长枪兵三百一十人,盾牌兵二百零五人,火枪兵二百零七人。”
孙应元报告完后,向朱慈烺又作了一揖,然后自己这才坐下。
大堂内顿时开始窃窃私语,朱慈烺心中微微一颤,在震惊斩敌数目之时,也没想到勇卫营损失这么大。一千多人,将近勇卫营全营四分之一的数目了。
因为勇卫营的盾牌兵和长枪兵在前面,所以损失十分惨重。至于骑兵,八旗军的骑兵确实厉害,虽然最终被消灭的差不多了,但也让勇卫营承受了巨大的损失。
这也是勇卫营首次与清兵主力进行较大规模的野战,双方的伤亡比达到了七比一,主要是清军数量太多了,最终让他们冲进了勇卫营的战阵中,让他们有了近身战斗的机会。
勇卫营的优势是远程打击强横,如果不是火枪给清军造成致命的打击,全凭近身战斗的话,那勇卫营估计就悬了。
良久,朱慈烺才开口道:“勇卫营抚恤标准,战死者,每家发抚恤银二百两,家
第六十九章 勇卫营的弱点
被皇太子点名,赵景麟觉得这是个难得的荣耀,于是腾的一声立起,准备走到旁边给朱慈烺行个跪拜大礼再自报姓名。
朱慈烺立刻叫住了他,道:“以后军中议事不必对本宫行跪拜大礼,就按照平日军中礼节即可。”
明朝的礼节不像清朝那样充满奴性,见到上官就要跪拜磕头行礼,明朝只是面君的时候行大礼才需要跪拜,平时一般都是躬身行礼或作揖即可。
赵景麟闻言,只好老老实实的站在原位置,在微微平复了心情后才道:“回禀殿下,卑职赵景麟,以卑职看来,火枪依然是最有效的武器,但火枪兵的近战能力差,背着枪,拿着刀近身格斗,对战斗影响极大,卑职觉得这方面需要改进。”
朱慈烺点点头,这个问题他也想过,在这一场战斗中,勇卫营暴露出来的弱点有很多,比如说近战能力。
尽管火枪兵经过了一个多月的严格训练,士兵们的基本军事素质都不差,配合的也很好,但在实战中还存在很多问题。
在对付数量少于己方的对手时还体现不出来,但遇到数倍于自己的敌人,并且像八旗军这种战斗力强的军队,一旦被冲到近身,像狗皮膏药一样粘着打,就会暴露出火枪兵近战的短处。
朱慈烺道:“赵景麟,你的提议很好,吴大伴,你负责记录一下。”
坐在朱慈烺身边一副单独小桌椅上的吴忠,立马挥笔记下赵景麟刚刚的提议,充当书记员的角色。
这个时候,朱慈烺想到了后世的刺刀,准备让勇卫营火枪上装上刺刀,平日里火枪兵加上训练拼刺刀的项目。
见自己的意见得到皇太子的肯定,赵景麟也十分高兴,而其他人见了,也都有些跃跃欲试。
其中有一个千总站起身来行了个礼,然后道:“卑职觉得长枪兵四米长的长枪可以有效防御骑兵,却不利于近身作战。”
朱慈烺冲他也点了点头,道:“你的建议也很好,可有解决的方案”
这名千总有些局促,吞吞吐吐道:“还没有.......”
朱慈烺摆了摆手道:“无妨,能将发现的问题说出来已然很不错了,如果有解决的方案,本宫还会升你的职,其他所有人都一样!”
见皇太子这般说了,其他将官也纷纷勇跃了起来,有一位游击将军马上发言道:“盾牌兵左手持盾牌和右手持两米的长枪,也不太方便近战,末将认为可以将长枪换成大刀,这样就成了刀盾兵,进可攻退可守......”
不过也有人立马反对,认为盾牌兵的长枪有利于抵抗骑兵,刀盾兵虽在近战具有优势却会失去对骑兵的威胁。
就这样众人你一言我一语,都根据自己在战场上的经历,提出了许多改进勇卫营作战的方法,气氛变得十分的活跃。
朱慈烺见状十分高兴,一切计划和预想都不完美,还得靠实战总结。同时朱慈烺也有意的培养他们,作为将领能自己独立思考问题。
每当有将官提出意见时,他都会不吝夸赞一番,以此来提升他们的积极性。有些将官的建议独特犀利,则会被朱慈烺记一次军功。
别看这些将官都是古人,想出来的办法并不比自已差,甚至有一些是自己都没有想到的,这就是集思广益的力量。
在总结会后,朱慈烺看了一下卢九德报上来的缴获统计,发现这一战的收获真是恐怖,光是从清军身上爬下来的各种盔甲就超过了万件。
清军中不少士兵,尤其是八旗满洲兵,基本人人三层重甲,八旗蒙古兵至少也是两层,只有汉军穿甲最薄,正常都是一层甲。
除了盔甲,还有大量的兵器、锣鼓旗帜等,光是从清兵身上搜出的白银就有十五万两,同时还有战马一千三百匹,死马也有六百多匹。
八旗军的骑兵人人配有双马,甚至是三匹马,这一次大败而逃完全顾不上其他战马,便宜了勇卫营。
这些缴获仅仅是战场上的缴获,
第七十章 捷报入京城
崇祯九年七月二十二日,中午。
一队东宫亲卫报捷人员策马奔进京师,他们手中舞着捷报声嘶力竭大叫:“大捷!大捷!良乡大捷,勇卫营斩首奴贼七千余级!”
“大捷!大捷!良乡大捷,勇卫营阵斩奴贼四个甲喇章京,十八个牛录章京,解救百姓十万余人……”
“大捷……”
报捷的骑兵从北京城外城的永定门进入,沿着中轴线永定门大街直入内城正阳门,再入皇城承天门,一路高喊,全城轰动!
住在内城的兵部尚书张凤翼闻言,立刻让管家备轿前去兵部,结果到了兵部,发现报捷的人并没有来,他呆了片刻,立马骑着马直入皇城进宫面圣。
张凤翼一点也不恼怒报捷的人为什么不按流程先将捷报送到兵部,因为他听到了勇卫营三个字,他知道那是皇太子直领的军队,压根不需要走他这兵部。
当东宫亲卫将捷报送入午门时,守门之人无不目瞪口呆,把手午门的一个太监连忙将捷报用篮子钓上城墙,然后以最快的速度交给了司礼监秉笔太监曹化淳。
曹化淳接过捷报,迅速扫了一眼,心中狂喜,迅速朝乾清宫奔去。
此时的乾清宫已经乱成一片,地上散落着一大片奏疏和奏章,崇祯皇帝的怒吼声不断从殿中传出:“整整十八天,贼奴如入无人之地,南下涿州,东破平谷,连破十数城,这帮入卫的总兵居然没有跟奴贼交过一次手他们想干嘛想当曹操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