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最后一个狠人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大明第一帅
崇祯皇帝愤怒不已,接连怒吼:“京畿遭此灾难,各路总兵皆是无能之辈!朕要处死他们!”
天子一怒,伏尸百万,虽然崇祯没这特效,但足以令乾清宫中的宫女太监们心惊胆战。
他们无不浑身发抖,紧闭着嘴巴大气不敢出,唯恐引起皇帝不快,被拉出去打死。
曹化淳到了乾清宫前,见里面的崇祯皇帝龙颜大怒,在犹豫了片刻后,见里面的怒吼声停了下来,这才跑了进去,他举着捷报大声叫道:“陛下,大捷啊!”
见一向稳重的曹化淳像个猴子一样跳了进来,崇祯眉头一皱,怒道:“鬼叫什么什么你刚刚说什么......大捷”
崇祯皇帝见曹化淳满脸笑意,心中紧张不已,忍不住道:“真有大捷哪里的大捷”
曹化淳可不敢将捷报藏在身后让崇祯猜一猜,他当即回道:“皇太子报捷:良乡血战,勇卫营斩首奴贼七千余级,阵斩奴贼四个甲喇章京,十八个牛录章京,解救百姓十万余人……旷世大捷啊!”
崇祯皇帝哆嗦地接过捷报,他将奏疏看了一遍又一遍,生怕错过一个字,越看越觉得呼吸急促,原本紧张的面容也逐渐的舒展开了。
“好!好!好!”崇祯皇帝大呼三声,在乾清宫中走来走去,释放着压抑己久的情绪,心中亦有万千语言难以言说。
这份捷报来的太及时了,大明现在太需要这场提升军民士气的胜利了!
这个时候,值日太监来报,几个阁臣和六部大臣请求觐见。
崇祯皇帝兴奋的表情立刻停滞了下来,脸色闪过一丝冷色,这些个朝中重臣,在大敌当前之时屁本事没有,此时有捷报传来才过来赶场子凑热闹。
不过碍于祖制和自己的纳谏的名声,崇祯皇帝还是召见了他们。
众位大臣在见完礼后,兵部尚书张凤翼马上开口道:“陛下!臣建议诛杀入卫勤王的九路总兵!”
崇祯一听就愣住了,说道:“张爱卿为何这么说”
&n
第七十一章 传召回京
崇祯自然知道这个道理,可在他心中,朱慈烺不过是个七八岁的孩子,小小年纪哪有那么多心思,如何能威胁到他的皇位
况且目前的情况很糟糕,清军已经打到涿州了,正往廊坊等中原腹地进军劫掠,京畿周围一片狼藉。眼下这局势,必须有人出来主持大局,指挥作战。
他这个做皇帝的自然不敢出去,虽然他平日里自我标榜文武双全,但要是真让他上,崇祯还是会在心中默默的认个怂的。
所以在崇祯心中,太子朱慈烺目前最为合适,虽然不知道这个儿子怎么整的,但起码有两场战绩在这,在打仗方面或许比自己强上那么一丢丢吧。
不过呢,崇祯皇帝心中还是担心皇太子的安全的,周皇后近日一直在他耳边吹风,说打仗太过危险,要他将儿子调回京师。
见皇帝犹豫不决,兵部尚书张凤翼咬牙奏道:“陛下,臣请命总督各路援军,将奴贼赶出大明!”
听他这么一说,几位大臣像是看猴子一样看着他,心中皆是暗道,这位胆小的兵部尚书为何今日如此胆大还自请当总督老寿星吃砒霜嫌命长
见张凤翼如此大义,温体仁立刻附议道:“张大人身为兵部尚书,总督各路总兵,最适合不过。”
崇祯皇帝看了眼温体仁,又看了眼张凤翼,眼中尽是问号,像是在问:你行吗
温体仁像是会读心术,一眼就读出了崇祯眼中的问号,他继续道:“臣从战报上看到勇卫营的伤亡情况,勇卫营此战元气大伤,不宜再战,臣请陛下让皇太子班师回京,以做修整。”
崇祯道:“也对,勇卫营连番苦战,损兵折将,确实需要修整,传旨,召皇太子朱慈烺率即日领军回京修整,朕要亲自在正阳门迎接勇卫营的将士凯旋!”
听崇祯皇帝已有决断,温体仁也不好反驳,只是暗暗的摇了摇头,这位皇帝,太他娘的护犊子了,哪有老子迎接儿子的道理......
七月二十二日,崇祯皇帝下令,兵部尚书张凤翼总督九路援军,高起潜为监军。
在良乡城的朱慈烺当天就收到了这个消息,李廷表每日都将京城的情况派人向他汇报,一切尽在他的掌握之中。
对于崇祯皇帝的诏令,朱慈烺并没有反抗,是时候回京师补充弹药了,还有战死将士的抚恤工作。
朱慈烺本想将战死将士的遗体运回京城,不过车辆不足,加上天气炎热,时间长了容易造成瘟疫。
因此朱慈烺在良乡城中开辟了一处陵园,将战死将士们的遗体就地埋葬,并在陵园前建忠烈祠、竖碑纪念良乡大战。
在历朝历代,祭祀与军事都作为国家最重要的两件大事,有着严格的国家祭祀体系,分为中央朝廷祭祀和地方官府祭祀。
中央祭祀体系分为大祀、中祀、小祀,地方祭祀体系,省、府、州、县等各级祭祀。
朱慈烺将良乡城的忠烈祠按照省级规格祭祀,不仅如此,他还要在京城建忠魂祠,日后凡勇卫营阵亡将士全部入京城忠魂祠,按中央祭祀规格祭祀。
祭祀这日,良乡城几乎所有百姓都来了,分别祭拜为保卫他们战死的良乡守备丁世奇等军士,还有殉节的知县蒋秉采等文吏,以及为救他们与八旗军血战牺牲的一千多名勇卫营将士。
在庄严而隆重的祭祀乐舞配奏中,主祭神官指挥着祭拜,百姓们一丝不苟的行礼祭拜,皆是潸然泪下。
忠烈祠中,朱慈烺带着勇卫营的将官一一上香,拜了数拜。
祠外广场上,所有勇卫营将士行持刀礼,并枪礼,齐声吟唱着军歌《精忠报国》:狼烟起,江山北望,龙旗卷,马长嘶,剑气如霜.........多少手足忠魂埋骨它乡,何惜百死报家国,忍叹惜,更无语,血泪满眶.......
数千人齐声吟唱,充满震撼人心的感染力。
一些新招募的守城士兵心中感叹:“有这般祭祀,就算是日后战死也是值了!”
在陵园的一旁,还有一片坟地,那是勇卫营骑兵战死的战马,所有战死的战马皆与勇卫营将士一起安葬。
朱慈烺言道:战马虽不能言语,却和军士一样,是勇卫营的一份子,都是为国战死,它们应该受到这样的待遇!
 
第七十二章 凯旋仪式
北京城永定门以及周围的城墙上,无数的彩旗迎风飘扬着,城楼上的乐队也不在停地奏着欢快的迎宾曲。
除了盛大的节日,或者有重大的庆典,才会有这样的场面。
朝廷早已在北京城中已经发了通告,从外城南城门的永定门到内城的正阳门,将举行盛大的凯旋仪式。
在勇卫营抵达京城的前一天,北京城所有的城门都已关闭,只打开外城的永定门和内城的正阳门,供凯旋大军通行。
在永定门到正阳门一望无际的宽广主街道上,两侧占满了京营士兵和五城兵马司的官兵,在官兵后面,才是看热闹的百姓。
虽然七月份的北京天气很是炎热,但看热闹的人还是异常的多,许多人走了很远的路,从北京城各处赶到了这里,就是为了看大军凯旋的仪式。
此时刚是上午八点多钟,在外城的永定门附近已经围满了人,他们一边在议论着,一边还不时的向远方望去……-
夏天的天气说变就变,很快天上开始变得阴沉,慢慢的下起了小雨。而在永定门等候的所有人,炙热的心情并没有受到多少影响,还在不停的向远方张望着……
不多久,只见在远方,最先出现在众人眼中的是一面巨大的红色龙旗,随后渐渐的出现了一队模糊的声影。
随着众人的张望,远处的队伍越来越近,原本模糊的身影也一点点的清晰起来。
队伍前面的黄得功身着威猛的甲胄,举着勇卫营的红色宏碁,没有戴铁盔,头上系着一条白布。
在这位将官身后,是整齐的步兵方阵,每一位士兵头系白布,怀抱牌位,每个牌位上都刻着一个人的名字,他们是在良乡血战中牺牲的勇卫营士兵。
朱慈烺没有时间将他们的遗体送回京师并建立陵园埋葬,但一定会将他们的灵牌带回。
勇卫营参将黄得功高举龙旗,面色肃穆,当他们即将到达永定门之时,礼部的官员立马上来迎接,黄得功大吼道:“列队,进城!”
随即勇卫营的步兵迈起了整齐的正步,几千人的方阵,步调如一,掷地有声,每一步落下,都如重捶一般,震撼着在场每一个人心。
他们用他们所特有的粗犷的、悲壮的声音,吼出了《精忠报国》。这些勇卫营的士兵,他们都是经历的生与死、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
他们都是真正的战士,脸上带着肃杀之气,同时每一个士兵的脸上都有一种怀念惜日战友的悲伤之情,所以他们唱得是那样的扣人心弦。
让人们仿佛置身当日的良乡血战之中,看到了良乡血战的惨烈,看到了悍不畏死的勇士们,很多人都为他们的气氛所感染……
进入永定门后,在步兵方阵后面,才是骑兵方阵,骑兵方阵只有数百人,良乡血战中勇卫营骑兵损失过半。
人们惊讶的发现,在骑兵方阵最前面的,正是大明的皇太子——朱慈烺。
朱慈烺骑在雪白战马之上,身穿金色纹龙战甲,手中同样抱着一樽碑,人们清楚的看到碑上的文字——忠魂归来!
在朱慈烺身后,孙应元正手拿一篇祭文,高声的、动情的读着。
“勇卫将士,扬我国威,血战奴贼,护我家园,呜呼!民族勇士,魂归来!大明之勇士,驱敌寇,战不休,英雄剑,百战折,大明魂,永世存!
望神州大地,锦秀河山,何惜百死报家国,血染沙场魂不灭,天幕低垂雨纷纷,长天飞泪祭忠魂。”
雨依旧在淅
第七十三章 崇祯皇帝的肯定
向崇祯皇帝行完了礼,轮到百官向朱慈烺行礼,在礼部官员的指挥下,百官齐齐躬身道:“恭迎皇太子殿下得胜回京!”
朱慈烺扬手道:“兴!”
这个时候,礼节简单的完成了,大家开始动嘴说话了,不少官员向皇太子表示祝贺,做作之声不绝于耳。
左都御史唐世济有些不悦道:“陛下亲自出城迎接,殿下为何让军中将士头戴丧带,手举灵牌,可知这是对陛下的不敬”
此话一出,不少大臣暗道这唐世济不愧是御史言官老大,到哪都有理由怼人。
曹化淳和王承恩等人皆是眼中犯寒,这老东西在这个场合下说这样的话,真是不知好歹。
朱慈烺双眼微寒,道:“勇卫营血战两倍于我军的八旗军精锐,以损失一千一百二十五人的代价斩敌七千余级,护卫大明京师,孤以为全军素缟都不为过,不知唐大人是否觉得勇卫营此举不妥亦或是不值得”
他只有在十分严肃的情况下才自称孤,此刻已然是对唐世济极度的不满,如果不是崇祯皇帝在场,他能上去抽死这个臭嘴炮。
勇卫营诸将皆是眼冒寒光盯着唐世济,如果眼神能杀神,唐世济只怕已经死了千万次。
即便是炎热的夏季,唐世济都能感觉到身边阵阵寒意,他的身体忍不住往后缩了缩,不敢与勇卫营诸将对视。
崇祯皇帝瞪了一眼唐世济,道:“太子所做,并无过错!”
“臣知罪。”唐世济弄了个二脸子,趁机退到了一边,同时心中松了口气。
为避免尴尬,崇祯皇帝哈哈大笑起来,道:“太子不负众望,没有让大明千百万黎民百姓失望,率我大明精锐之师,诛杀过万奴贼,朕甚慰!所以朕以降阶之礼,来迎接凯旋的将军们!”
降阶之礼,自有礼之始,乃为各国元首族长而备,或者有大臣代天巡狩回归或将军得胜凯旋,只要立下天大的功劳,皇帝才会亲自出城并走下城楼迎接,以示恩赐。
“父皇陛下亲自迎接,儿臣等勇卫营将士异常感激,不敢再让陛下行降阶之礼。”朱慈烺再次恭身行礼。
朱慈烺身后的黄得功、孙应元等诸将也是一齐出声请崇祯皇帝回城楼。
崇祯皇帝摆了摆手,道:“朕今日用降阶之礼是为了告诉世人,这一场胜利是无比的辉煌,它来之不易,是用我大明上千将士的鲜血换来的,所有出征及死难的将士,必须得到天下人的尊重和敬仰!”
崇祯皇帝此次超常发挥所说的话,顿时感染了勇卫营的将士,诸将纷纷拜谢,再次山呼万岁。
崇祯皇帝看着眼前激动的将士们,觉得自己的演讲效果不错,顿时来劲了,继续道:“我大明有优秀的储君,有能征善战的将帅,更有千百万勇猛的士兵,是百姓之幸,是朕之幸!”
说完崇祯皇帝拉着朱慈烺的手,往内城走去。
诸将还有所有勇卫营士兵跟随着迎接的朝臣们,也都跟在崇祯皇帝和朱慈烺后面,进了正阳门。
崇祯皇帝先是带着百官和众将士去告祭宗庙社稷,然后直接赐宴庆功。
原本是在午门准备献俘仪式的,不过看这雨下的越来越大,崇祯皇帝没办法,只得将献俘仪式推迟了三日。
在折腾了大半天后,朱慈烺又被崇祯单独召见了半个时辰,这才回到了自己的钟粹宫。
在被单独召见时,朱慈烺在第一时间请崇祯皇帝下旨在京师建立了一座陵园,并建立忠魂祠,以供安葬和纪念京营中战死的将士使用。
说是京营,目前来说,朱慈烺主要是为了勇卫营着想,勇卫营肯定不会只打这一仗,清兵还在京畿肆虐,朱慈烺不相信九路援军能拼命与清军死战。
崇祯皇帝对于他的提议很痛快的采纳了,不过对于朱慈烺又提出修整几日再度出征南下,崇祯皇帝当场否决了。
崇祯皇帝言道,兵部尚书张凤翼已在通州统战,手下有京营十多万人马随时可调,加上九路援军,共计十几万人马,完全不
第七十四章 两位皇后
朱慈烺刚在钟粹宫休息一会儿,不多久,坤宁宫周皇后派宫女传召,让朱慈烺到坤宁宫觐见。
周皇后这一段时间为朱慈烺整日提心吊胆的,吃不香,也睡为好,人都清瘦了许多。
当朱慈烺第一眼看到周皇后削弱的样子时,他的心好象是被揪了下的疼,朱慈烺知道,周皇后这全是为了自己,才变得如此。
朱慈烺有些哽咽的道:“母后,您瘦了,母后要爱惜自己的身体,这样皇儿才能放心得下。”
周皇后看到朱慈烺的来到,心中很欣慰,脸上也露出久违了的笑容,站起身来,拉着朱慈烺的手,让朱慈烺坐在了自己的旁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