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明最后一个狠人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大明第一帅

    包括猪肉一百五十斤,驴肉十斤,鹅五只,鸡三十三只,鹌鹑六十个,鸽子十个,薰肉五斤,鸡子五十五个等等。

    万历皇帝平日吃的,仅面食一项便有八宝馒头、菊花饼、红玛瑙茶食等六类五十一种,肉类则有荔枝猪肉、玉丝肚肺、锦缠鸡等近四十种,汤品、蔬果更不用提,简直眼花缭乱。

    这些量,足够现在的崇祯皇帝吃上一年还不带重样的。

    相比万历皇帝,他妈李太后的膳食比御膳更为丰富,只多不少,万历的老婆皇后则是享受李太后份例的一半。

    而这些食材甚至还只能算是小头,万历年间除了上述每日的膳食,还有三日一进、六日一进,各种花里胡哨的诸多花样。以李太后为例,每月的三日一进共用猪二十口,羊二十口,豆豉一百五十斤......

    万历年间,皇宫里一个月的膳食用度达一万二千两白银,平均下来每天有四百二十余两。

    在当时,一两银子能购买两石米,合三百七十余斤,按照后世两块五毛钱一斤的米价估算,万历年间皇宫内外每月就要花掉超过一千万软妹的伙食费。

    再想想二十年后同样住在一个地儿,睡着同一张床的崇祯皇帝,这待遇妥妥的从皇帝变成乞丐了啊,崇祯现在连肉都舍不得吃!

    看朱慈烺痛惜的神情,崇祯皇帝只是摆摆手,道:“如今国家困难,朕不带头节俭,国家何以周转”

    他看向朱慈烺,忽然笑道:“朕听闻皇儿生财有道,不知可否教教父皇”

    朱慈烺沉吟了半晌,说道:“儿臣




第七十八章 捅破天的事儿
    御花园在紫禁城的正北面,毗邻坤宁宫,面积很大,南北长八十米,东西宽一百四十米,接近两个标准足球场的大小。

    御花园的五方之位有着亭台楼阁,园内青翠的松、柏、竹间点缀着山石,形成四季长青的园林景观,体现天人合一的汉族传统文化。

    在御花园东侧的万春亭中,崇祯皇帝、周皇后、朱慈烺三人正环桌而坐,不多久尚膳监又呈上了一份炒鲜虾。

    崇祯皇帝没有动筷,把全桌这唯一的一盘肉食,往朱慈烺面前推了推,并笑道:“夕日大皇兄陛下也爱吃这道炒鲜虾,却没想到皇儿也喜欢,你皇伯父若是知晓,定然高兴。”

    朱慈烺的皇伯父就是那位喜欢捣鼓木工的皇帝——天启皇帝,想起这位皇陵刚被清军毁掉的皇伯父,朱慈烺道:“父皇,听闻皇伯父的德陵被毁,儿臣想出十万两白银修缮,不知父皇陛下可允许”

    按照规制,修个皇陵要数百万两银子,当初德陵修建的时候,因为国库空虚,户部表示最多只能拿出五十万两银子,刚登基的崇祯很无奈,只能委屈了自己的大皇兄天启皇帝。

    朱慈烺知道,崇祯打心眼里是非常想修德陵的,只是因为国库常年紧张,不敢向户部张嘴,特别是这次德陵被毁,天启皇帝不得安宁,让崇祯心里更加的难过。

    崇祯皇帝却是摇了摇头,道:“如今建奴依旧在北直隶境内横行,朝廷打仗需要大量粮草,你若是花十万两银子给你皇伯父修陵,我们爷俩定然会被外臣戳着脊梁骨骂的,还是缓缓吧。”

    这时候,周皇后虽不参与朝政,但还是不满的说了一句:“皇儿,如今京师粮食短缺,你手里若是有那么多钱粮,该给朝廷救急啊,怎可握在手里”

    朱慈烺如何不知,只是想要解决京畿的危机,必须尽快将清军赶走,一味的拖延战事,再多的粮草也不够十几万大军和上百万百姓的消耗,更何况京师附近已经被建奴抢的差不多了。

    对于周皇后的妇人之见,朱慈烺没有任何言语,总不能当面怼自己的老娘。

    崇祯皇帝却道:“再过几日,漕运就会从南方运来大量的粮草,到时京师粮食问题自然解决,皇儿手中的钱粮还是留着应急之用吧,如今京畿难民众多,一旦发生意外激起民变,那就雪上加霜了。”

    原本一家人小聚,是个开心的场景,却又因为国事而烦心。

    崇祯为缓解氛围,道:“皇儿,兵部议定的封赏就要下来了,勇卫营各将士都有赏赐,你这个皇太子的封赏可不好办啊,皇儿想要什么赏赐”

    崇祯的话看似无意,却在考验朱慈烺,看他是否无所求。

    皇帝作为一个疑心病最重的职业,一个手握兵马、在自己的地盘,特别是京城附近囤有粮草物资的皇太子,无论他年纪大小,总会容易引起一些猜忌。

    朱慈烺看着崇祯,认真道:“儿臣想要天下太平,再无战事,想要父皇不再操劳,想与父皇与母后一家人能经常一起用膳,赏花看月。”

    饶是崇祯心中对他有些猜忌,在听到这句话后,心中也是一软,他说道:“皇儿,你的孝心朕知道,封赏的事近日就可办妥,献俘仪式朕想继续推迟,与孙传庭的献俘仪式一同举行,朕要在京城开个献俘大典,以振军心!”

    二人又聊了一会儿,一家三口这才开始有吃有笑的用膳。

    近日来,在通州的兵部尚书张凤翼急的不得了,他多次催促户部尚书侯恂提供粮草,可一直没有等到。

    在通州等地的户部粮仓之中已经没有多少余粮了,士兵们饭都吃不饱,谁还有心思打仗啊。

    侯恂也是万分着急,九路援军作为客兵,按照朝廷规定,粮草都要京师提供。

    原本正值芒种丰收时节,还没等朝廷派官员下去收粮,京畿地区百姓刚收上来的粮食就被清军抢了个精光。

    京师的存粮连自己都不够吃的,米价都涨到了九两一石了,哪还有粮食给各路援军。没有粮食,原本就畏战的各路援军更有理由不出兵了,这让兵部尚书张凤翼心中气极。

    不过侯恂告诉张凤翼,从南方各省漕运北上的一百万石粮食将在三日后到达通州,侯恂承诺拨一半给张凤翼做为军粮。

    张凤翼也是无奈,只好再等三天。可谁也没想到,就在第二日,张凤翼收到军情,北上漕运的粮食在天津被清军截下了!

    收到军情的张凤翼大骂了一句差点昏过去,这简直



第七十九章 京城粮荒
    朱慈烺在钟粹宫中想看一会书,但总是觉得心烦气燥,就带着吴忠和徐盛出了紫禁城,来到了北京城中四处闲逛起来。

    朱慈烺在徐盛与吴忠的陪同之下,漫步于北京城中,心情也渐渐的好转起来。

    三人转了一会,然后到了德庄火锅中,并没有去单间之中,而是在大堂之中找了一处相对安静的地方坐了下来,也并没有惊扰德庄火锅的管事吴诚。

    三人随便要了一份火锅,一边听着周围人的闲聊,一边惬意的吃了起来。

    在德庄火锅中所聊之事,大多都是漕运粮食被抢之事,同时就是受到很大影响的北京城中的粮价问题。

    朱慈烺侧耳顷听着,但面色却是很平静,他突然听到,有人说北京城中有一处粮铺,并没有和其他粮铺那样趁机猛抬粮价,而是一如继往的按照以前的粮价继续售粮。

    按理说这家粮铺的存粮应该很快就卖完了,但是这家粮铺的老板也是怪,并不是随意售卖,而是每人有一定的限制,多买也不卖。

    朱慈烺听后心中一动,心道,现下还有这样的商人不发国难财,还真是难得,朱慈烺轻声说道:“这家粮铺倒是有点意思,一会我们去看看,他们东家到底是什么人。”

    三人吃完饭之后,打听好了这家粮铺的位置,然后就不紧不慢的向这有店铺而去。

    朱慈烺三人刚来到这家粮铺附近,只见粮铺前早已排了长长的队伍,人多却有序,他抬眼向门面看去,只见横匾上写着‘张家粮铺’四个字。

    朱慈烺对着人群处招了下手,立刻有一名锦衣卫的便衣走到他近前,低头附耳过来。

    朱慈烺告诉他,让李廷表好好的查一下这个张家粮铺的底细,这名锦衣卫领命后立马飞奔而去。

    不多久,李廷表亲自来了,告诉朱慈烺道:“殿下,这个张家粮铺的东家名叫张大彪,是一位有名的徽商,来京城做生意已有十多年了,主要以丝、茶、粮、当铺为主,此人做生意一向公道,讲究诚信。”

    朱慈烺有些疑惑道:“张大彪这名字好耳熟,是不是几个月前本宫在端王府设宴募捐,那个第一个出来捐资五千两的富商”

    李廷表回道:“殿下英明,正是他!”

    朱慈烺听完之后有些感慨,心中暗道:“这张大彪倒是不简单,当初本宫还有些小瞧了他,原以为他只是个以盈利为主的普通商人.....”

    就在朱慈烺在脑海之中回忆着当日在端王府一幕幕的时候,在张家粮铺门前突然一群人,说是要买粮食,

    这群人横冲直撞,强行挤进队伍前面,引得后面百姓连连怒骂。

    张家粮铺的伙计见来人不好惹,赶忙来招呼,客气道:“诸位需要买多少粮食”

    其中一人道:“你们张家粮铺有多少粮食,老子就要多少,全包了!”

    张家粮铺的伙计很客气的说道:“几位爷,实在是报歉,小店的掌柜早就立下了规矩,每人只限二十斤,多了不卖,要不就先给您称二十斤........”

    这十几个人一看就是来找事的,没等小伙计说完,上前就给了一个大嘴巴子,打得这个小伙计一溜滚儿,腮帮子立刻就肿了起来,嘴角直流血。

    其中一人大骂道:“你算个什么东西,别说是你们掌柜的了,就是张大彪来了又能如何,我们一样将他的张家粮铺给砸了。”

    这时从粮铺中走



第八十章 晋商与徽商
    棋盘街上的德庄火锅店中,朱慈烺正在三楼的雅间中。

    那十几个青皮已经被李廷表暗中押往诏狱喝茶了,朱慈烺顺便让李廷表查了下这十几个闹事的青皮到底受了哪家粮铺的指使。

    过了一段时间,李廷表回报,那几家派人闹事的粮铺是山西几个商人开的,还亲自送来了那几家东家的资料。

    李廷表还说,最近京城说漕运粮食被截的消息就是他们暗中散发的,在漕运粮食还没被截的时候,他们几家就开始大量收购京城和通州的粮食了。

    朱慈烺拿起这几家粮铺东家的资料看了起来:“王登库、靳良玉、王大宇、梁嘉宾、田生兰、翟堂、黄云发、范永斗”

    “这个范永斗的名字好像有点耳熟啊......山西商人.......晋商.......”朱慈烺默默的念叨着这几个词。

    忽然间他腾的立起,叫道:“我日!满清八大皇商居然是这几个狗汉奸!”

    在明末社会动荡的关头,山西八个经商家族凭借着灵敏的嗅觉,意识到满清有崛起和统一天下的野心,于是在正常贸易之外,暗中为清军输送军需物资,并提供关内各种情报,搞起政治买卖。

    清军入关后,顺治小皇帝没有忘记当初为满清入主中原,而建立过赫赫功业的八大晋商,在紫禁城偏殿设宴,亲自召见了他们,并赐给服饰。

    宴上,顺治要给他们封官赏爵,八大家受宠若惊,竭力推辞,顺治借驴下坡便将他们封为“皇商”,被称为“八大皇商”。

    朱慈烺很想借此机会抄了八大晋商的家,让大明回一波血,然而当他看到李廷表后续送来的一大摞晋商资料后,他犹豫了。

    八大晋商的势力远比他想象的要大,据情报中讲,这些家伙在明朝中期就开始布局了,大力培养族中子弟当官。

    这么多年来各家的子弟为官者不计其数,其中大同总兵王朴就是八大家中王家的人,据说做到总兵就是花钱堆上去的。

    不仅如此,八大晋商还大力结交权贵,不管是地方的还是京城中的,统统结交,内阁中甚至都有他们贿赂过的人。

    在得知哪个当官的要买田了,要纳妾了,或者生活困难了,他们统统承包,送田,送钱,送女人,把事情办得妥妥的,简直比后世的房产中介还贴心。

    如果仅仅如此,朱慈烺还能强行办掉他们,然而,这些晋商们在江南一带,依然有许多同盟者,比如江浙财团,广东财团,他们一边互为竞争,一边同气连枝,互为声援。

    北方缺粮、缺盐,缺铁料、茶叶等物资,晋商们都要从江南购买,这样南方各财团就与他们的利益紧密连接在一起了。

    朱慈烺在房间中来回踱步,思考着应对之策,如果没有万全的策略轻易对八大晋商下手,一个不小心,真会如皇帝老子所说,与全天下的商人和利益集团作对。

    正在朱慈烺头疼不已的时候,吴忠轻声告诉他,张家粮铺的东家张大彪来了。

    张大彪是个五十多岁的中年人,体型颇为富态,当他见到朱慈烺时,顿时大拜道:“草民拜见太子殿下千岁!”

    朱慈烺笑着将他扶起,笑吟吟道:“张老板请起,想不到我们二人会再次见面。”

    皇太子如此礼遇,张大彪心中激动不已,道:“草民上次得到殿下赐字,时至今日,心情都是心潮澎湃,难以平复,今日得殿下再次抬爱,特意召见,草民实感三生有幸!”

    生意人的嘴就是利索,朱慈烺坐下后摆了摆手手,示意张大彪也坐下。

    张大彪连道不敢,朱慈烺无奈,直接让徐盛将他按坐在板凳上。

    朱慈烺直接道:“张老板不用太过拘礼,本宫今日在外视察民情,无意间得知张家粮铺的大义,深感佩服,因此才召你相见,本宫想问问,商人本逐利,你为何要如此做”

    &nbs



第八十一章 活字印刷术
    在内城西城的鸣玉坊中有一条箔子胡同,箔子就是用苇秆编成的帘子,这条胡同有大量售卖箔子的商铺,因此被称为箔子胡同。

    这一日,皇太子的仪仗驾临箔子胡同,让整条街都喧闹了起来。

    刚到箔子胡同东口,朱慈烺就看到了一座皇家寺庙——护国圣祚隆长寺,这座寺庙是万历四十五年建的。

    山门面阔一间,石门额上刻有“敕建护国圣祚隆长寺”,朱慈烺略微迟疑了下,最终决定进寺看看。

    大寺坐北朝南,几个大殿建筑气势恢宏,香火旺盛,寺中有高大的钟楼,规模宏大、气象雄伟,颇显明代风格,

    明初的建筑风格,与宋代、元代相近,古朴雄浑,明朝中期的建筑风格以严谨著称,而晚明的建筑风格趋向繁琐。

    护国圣祚隆长寺中央还有一尊高近五米的铜铸佛像,下有千瓣莲座,每瓣都铸有一尊小佛,被称为“千佛绕毗卢”。

    朱慈烺先是到大千佛殿烧了几炷香,拜了拜,然后参观了天王殿等几个大殿,这座寺庙建成不过二十年,平日维护得当,依旧显得崭新庄重。

    后世北京西城区西四北三条的那座古寺,正是眼前这座皇家寺院,只不过经过时间的侵蚀,历史的变故,后世的这座寺庙钟鼓楼早已被拆除。

    大千佛殿内的铜五方佛已迁移至法源寺供奉,其余佛像已经没有了,天王殿、大千佛殿、前西配殿则是被一些商店当作了仓库,其他殿宇也被当成了民居。
1...2021222324...19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