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明最后一个狠人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大明第一帅

    昔日的佛门圣地,后世已经成为芸芸众生居住的大杂院了。朱慈烺感慨,战争和王朝更替,使得多少中华文明惨遭摧毁。

    在离开了护国圣祚隆长寺后,朱慈烺直接让仪仗前往此行的目的地——汉经厂。

    汉经厂在箔子胡同中,是大明的皇家印刷厂,负责刻版印刷佛经、儒学经典及朝廷文书,也印刷《百家姓》等通俗读物。

    听说皇太子的仪仗将要驾临汉经厂,汉经厂的典簿立刻吩咐将厂里厂外全速打扫一遍,然后带着所有官员和工匠站立在大门百米处迎接皇太子的到来。

    他们谁也想不到,汉经厂这个存在感极低的十八线皇家机构,皇太子居然亲自莅临!这是皇明二百多年破天荒头一遭的事情啊。

    记得汉经厂来过最大的官好像是司礼监从四品的右少监,那个死太监还是来奉旨催促印刷佛经的,一副很牛逼的样子。

    皇太子的仪仗终于到来,汉经厂的官员们纷纷兴奋不已,一个个欢快的行礼,在六品典簿的引导下,皇太子的仪仗才不急不缓的进入汉经厂。

    朱慈烺没有理会热情的官员们,先是简单的视察了一番汉经厂的印刷作坊。

    他发现这个汉经厂的规模并不大,占地只有一千多平方,大概有工匠百名,印刷设备很是齐全。

    朱慈烺问向身后一路相陪的汉经厂管事,道:“汉经厂的印刷制版是雕版还是活版”

    汉经厂的管事叫史志东,今年四十六岁,是个六品典簿,举人出生,因为文墨还算不错,又通晓佛经,且在京城中有些关系,这才好不容易在汉经厂混个一官半职的。

    经过多年来的摸爬打滚终于混到了汉经厂一把手,虽然知道在汉经厂当差没什么前途,但史志东只能如此。

    现在举人不值钱,想混个正儿八经的差事非常的不容易,有官做就不错了。

    汉经厂的典簿工作量也极少,每天有大把时间研究学问,史志东没事可以写写文集什么的,写的不错的还能自己印刷几本,青史留名。

    怀着这样的心态,史志东在汉经厂一干就是二十年,对汉经厂的事简直是了如指掌。

    见皇太子问话,史志东恭敬道:“回禀殿下,汉经厂的印刷雕版和活版都有,不过雕版的运用比较多,因为宫里要求印刷的经文和书籍,我们这里大多有刻好的雕版,印刷起来极为的方便,除了一些急用的新经文和小稿件




第八十二章 报纸
    在大致了解了一番后,朱慈烺告诉史志东:“以后专注发展活字版,这样效率会更好一些。”

    史志东心中郁闷不已,效率更快殿下您逗我呢我这都现成的雕版,想要印什么咔的一下就印好了,用活字版还得慢慢排序,怎么效率就更好了呢

    史志东自然不敢当面反驳皇太子,只是恭敬的问:“敢问殿下需要印刷何种经文”

    朱慈烺笑吟吟道:“本宫不需要经文,印的是报纸!”

    史志东顿时头大了一圈,不解道:“敢问殿下,报纸为何物”

    “报纸.......就是加强版的邸报。”朱慈烺只能这么解释。

    提到邸报,史志东这回明白了,都是体制内的人,自然知道邸报为何物。

    邸报又叫邸抄,还有“朝报”“条报”“杂报”等小名,是世界上最早的报纸,专门用于朝廷传知朝政的文书和政治情报的新闻文抄。

    有人认为最早的报纸是罗马帝国凯撒大帝在公元前59年所创建的《每日纪闻》,凯撒创办的这玩意其实是一种传递紧急军情的官报,但是这种报纸的寿命不长,不久就停办了。

    就办报年代而言,我国的《邸报》出现在西汉初年公元前二世纪左右,比罗马帝国的《每日纪闻》大约要早一个世纪。

    自汉、唐、宋、元、明直到清代,《邸报》的名称虽屡有改变,但发行却一直没有中断过,其性质和内容也没有多大变动。

    史志东疑惑道:“殿下,邸报是手抄的,并非印刷之物.......”

    朱慈烺觉得这人还不错,不是个混吃等死的饭桶,于是耐心解释道:“本宫办的报纸,面向的群体并不是官署,而是民众,所以需要大规模的印刷,这回你明白用活版印刷效率更好了吧”

    如果史志东不理解,朱慈烺将不会再鸟他一句。

    听到这里,史志东这才恍然大悟,道:“殿下聪慧,卑职理解了,卑职曾经也计算过,若是大规模的印刷这种不固定的文本,活版自然是最好的选择,且印刷的量越大,成本就越便宜。”

    “觉悟挺高,是个做事的人!”朱慈烺心中暗暗点头。

    顿了一顿,史志东像是想起什么,又道:“殿下,这大量的印刷,印墨的费用将会大大增加,每年户部给汉经厂的拨款却是极少.......”

    朱慈烺一笑,道:“这经费之事自然不用你考虑,本宫会按时拨下经费,本宫也有其他任务委任与你。”

    听皇太子将要派下差事,史志东心中大喜,忙道:“愿为殿下效力!”

    朱慈烺意味深长道:“本宫听说你文笔不错,做个六品典簿有些屈才了,本宫打算让你做个主编,如果做的好,本宫亲自点你进翰林院。”

    “进翰林院”史志东张了张嘴,内心狂跳不已,被“点翰林”进入翰林院那是非常荣耀的事情。

    在各朝各代,无论政治地位高低,翰林学士始终是社会中地位最高的士人群体,集中了当时知识分子中的精英,社会地位优越。

    由科举至翰林,由翰林而朝臣是科举时代士大夫的人生理想,是儒家学说中“达则兼济天下”的表现,能让所有的文人趋之若鹜。

    翰林学士不仅致力于文化学术事业的传承,更踊跃参与政治,议论朝政,在大明,内阁大臣必须是翰林出生。

    史志东狂喜了一阵后立马回过神来,有些迟疑



第八十三章 锦衣卫的套餐
    在北京城内城范府之中,范永山正皱着眉头听着属下的报道。

    他是山西范家家主范永斗的族弟,打小就和范永斗关系极好,范永斗当了范家家主后,就将范家在京城的大权交给了他,让他打理与京城各个权贵的关系。

    范永山问身边的管家范通,道:“搞清楚京城里新到的那些粮食是谁的吗都是从哪运来的”

    管家道:“四老爷,据小的了解,这些粮食是从新城运来的,由张大彪的张家粮铺在售卖,他们还是按照以往的价格。”

    “奇怪了,漕运的粮食全在天津被满洲的大爷截走了,新城那个刚建的地儿怎么会有那么多粮食”范永山郁闷不已,怎么也想不通,在房间中来回踱步。

    范永山不放心,觉得有必要去户部问一下,于是对管家范通道:“范通,你现在去找户部员外郎陈大人,问问这些粮食到底从哪运来的!”

    范通领命告退,从账房中支了六百两银子,便匆匆前往陈大人的府上。

    范府早已被李廷表派人全程重点监视了,当范通一出门就被七八个锦衣卫的外围人员盯得死死的。

    两刻钟后,管家范通从户部员外郎的府中迈着八字步慢慢的走了出来,他摸着怀里沉甸甸的银子,心中得意,出来一趟就赚一百两银子,这差事办的可真滋润啊!

    在范通出了陈府不久,刚路过一个巷子的时候,就被迎面而来的几个乞丐“一个不小心”的撞了个大跟头。

    范通吃痛,刚想站起来开口大骂,突然发现这几个乞丐手脚极为利索的将自己绑了,同时用一团破布将他嘴巴堵了起来,最后用麻袋将他套了起来,直接抗走了.......

    这一顿操作让身为当事人的范通惊呆了,好半天才回过神来,大白天的他居然被绑了!老子........

    等他明白怎么回事的时候,已经被带到了一处隐秘之地,范通身上的麻袋被揭开后眼前突然一亮,就见自己却是在一个陌生的地方,上面坐着一个四十多岁的人。

    此人正是李廷表,他面带笑容,话语间很是和善,道:“你是范府的管家,饭桶是吧”

    范通自小因为名字多次被族人取笑,他恨透敢取笑他的所有人,见眼前之人如此毫不顾忌的戏称自己的名字,顿时时恼怒道:“老子叫范通,不是饭桶!你们是谁胆敢绑我”

    李廷表缓缓的走向范通,原本笑吟吟的脸色忽然变得面无表情,陡然间啪的一记耳光打在范通脸上,寒声问道:“你是我老子”

    范通身为范府大管家,经常因工作需求混迹在权贵圈子,做一些塞钱的买卖,眼界自然极高,此时被一陌生人打脸折辱,顿时怒道:“老子我……”

    “啪!”又是一记耳光,李廷表依旧面无表情道:“你是我老子”

    范通郁闷不已,他整个人被牢牢的抓住了,无论自己怎么躲避挣扎,都始终躲不开眼前这人的巴掌。

    见到对方没说话,李廷表有些不耐烦了,对着范通左左右右,反反正正的连抽七八个大嘴巴,这才不紧不慢的问了一句:“你是我老子”

    此时范通的脸已经肿的跟猪头一样,额头冷汗直冒,他立马服软,嘴角抽搐道:“我不是你老子!”

    李廷表却反手又是一个大嘴巴子抽了过去,淡淡道:“为什么不是”

    范通一下子懵逼了,整个人彻底奔溃了,他绝望的闭起了双眼,就像一个年轻的小娘子被不法分子折磨的受不了,完全认命了的样子。

    不仅是范通,就连几个便衣的锦衣卫也是懵逼了,这李大人也太极品了吧!

    李廷表再次左右开弓,正正反反地连抽了他十八个大嘴巴子,这才不急不缓道:“为什么不是嗯”

    范通已经感觉不到自



第八十四章 出手
    经过饭桶先生的交待,一个姓陈户部员外郎受到晋商的收买,无意间将漕运的事情告诉了晋商,并获得了几百两的报酬。

    八大家的晋商本就与建奴有勾结,暗中传送情报,于是毫无犹豫的将这份重要情报传给了清军。

    在将情报传出的时候,八大晋商在京城的粮铺就开始大规模的收购粮食,因为他们知道,等清军截掉了上百万石的漕粮后,京城粮食短缺,必然价格暴涨。

    粮食都被他们囤积了,京城粮食短缺,外面的粮食又不容易进来,粮价自然随自己定,到时候还不赚的盆满钵满,这就是所谓的国难财!

    “没想到温体仁这老东西无能是无能了点,眼光倒是毒辣,当日一眼就看穿了此间的隐秘。”朱慈烺此刻还真有点佩服温体仁这老东西的政治嗅觉。

    一切事情都清楚了,朱慈烺开始准备行动了。

    这一天,在原本戒严的京师中,永定门和朝阳门城门大开,数千辆运送粮食的马车源源不断的从新城驶向京城,勇卫营和新营一万多大军全员出动,沿途保护着运粮车。

    数千辆运粮车挤满了京城的几条主街道,如此震撼的场面让全城再次沸腾,八大晋商依然使用老套路,称这些其实是沙子,并不是粮食。

    然而让他们打脸的时候,运粮的军士们当着众多百姓的面,将粮食从车上卸下的时候,多次“不小心”划破了粮袋,顿时白花花的大米撒了出来。

    看到这里,京城的百姓这才彻底相信这些堆成小山高的麻袋里装的就是粮食!

    同日,皇太子下了一道令旨,称张家粮铺乃是大明诚信之商人,这批粮食均由张家粮铺在京城中的所有粮铺代售,同时粮价不变。

    同时朱慈烺还亲自题写了一幅‘张家粮铺’的匾额,赐给了张家粮铺。

    这些百姓们可算是放心了,无不奔走相告,慌乱的北京城很快的就稳定了下来,人们也不再抢购了。

    朱慈烺又以皇太子的身份下了一道令旨,由官府出面组织,京城之中的粮商成立一个粮商协会,对京城中的粮铺进行规范整顿,避免恶性的竟争、随意哄抬粮价。

    张大彪毫无疑问的坐上了粮商协会的会长之位,他事先联络的一些徽商优先加入了协会,其他粮商见状也纷纷加入,只有八大家的晋商决绝加入。

    粮商协会会长张大彪率先将自家的粮库全部打开,按照以往的低价继续大规模的出售,在他的劝说和鼓动下,一些徽商纷纷响应皇太子的号召,将自己的存粮也拿出来按平时的低价售卖。

    其他第三方的粮商见状,有些犹豫不决,纷纷看向晋商。

    几家晋商想趁机低价购买徽商的粮食,结果被锦衣卫盯的死死的,李廷表甚至还暗中使坏,让人组织百姓围堵晋商的粮铺,并暗中放火烧了几个晋商的粮库。

    第三方的粮商见状也只能跟着卖,朝廷都插手组织协会了,除了晋商那些倒霉玩意,也没几个人反对,他们要是反对,只怕家中粮库不保了。

    见粮价逐渐下降,八大晋商顿时急了,到处撒钱找乞丐散布谣言,结果找了半天,京城中居然一个乞丐也没有了!!

    朱慈烺既然掌握了所有情况,也见识了一次八大晋商的手段,此次他又将从良乡缴获的粮草全部压上了,自然不允许出现意外。

    他早已下了令旨让顺天府和五城兵马司的人,收监了京城中所有的乞丐,并以扫黑除恶的名义对京城中的各处混混做了一次大清理。

    朱慈烺有些遗憾,皇明时报正在印刷,过几日才能正式发行,如果现在能发行,他也没必要费这么大的劲,直接在报纸上喷死这些狗汉奸就行了!

    就这样折腾了几天,京城的乱局逐渐被平定下来了,粮价也恢复到了以往的价格,连朱慈烺都没想到会这么快。

    最近的京城之中,人们茶余饭后,皆是表达对皇太子的赞叹。

    崇祯皇帝得知后,兴奋不已,连连夸赞朱慈烺聪慧,为父分忧。

    户部尚书侯恂等大臣们更是对这位皇太子赞叹不已,一些朝中大臣见皇太子如此得势,开始慢慢向其靠拢,好混个从龙之功。

    &nbs



第八十五章 造势
    通州大营中。

    兵部尚书张凤翼看着桌案上的几份情报,心中十分惊讶。

    这是清军先锋营在天津一带的布防图,各部人马均有标注,很是详细。

    张凤翼吸了一口气,心中暗叹:皇太子派出的这支夜不收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如此详细的军情都能搞到即便是锦州等边军的夜不收也不敢深入清军大营五里之内侦查啊。

    张凤翼平复了一下心情,仔细研究着清军的布防,他准备出兵了。

    崇祯皇帝已连下几道圣旨催促他出兵,军饷粮草也为他筹集了一些,如果再不趁机出兵,粮草吃完了就更没机会了。
1...2122232425...19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