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穿到古代搞建设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风中蝴蝶
拓雄知道爱女和余奎的私情后,不怒反喜,认为自己重金请的礼仪导师对女儿的教育出了成果,这不,女儿变成淑女后立刻钓到了金龟婿。
鹰部落所居的地方如今已经变成一个小城市,随着人口的急剧膨胀,鹰部落的原氏族居民比例在不断缩小,如今只占总居住人口的三分之一,其他三分之二是外地难民和被兼并的其他部落民,还有小部分西侯封地的平民。
鹰部落人口比例变小,族中的财富却因为铁矿的热卖在成倍增加,鹰部落实行的是集体财富共同分配制,族中的财富分配到各人后,鹰部落家家变得富裕。
不过作为鹰部落的族长,拓雄已经认识到铁矿有开采完的一天,开始为鹰部落以后发展谋求出路。南埠工业的蓬勃发展,吸引着这位原始酋长的视线。鹰部落手中有余钱后,在南埠投资了好几个项目,这些项目已经开始产生红利,长此以往可以预见,投资获得的红利不会比铁矿少到哪里。
鹰部落变得富裕后,部落中的许多年纪大的部落民在享受财富带来的物质享受时,心底同时有着不安。想当初,鹰部落不过是占据了比较富饶的谡平原,就招来虎部落的抢夺,如今的鹰部落富裕比二十多年前更甚,这样富得冒油的部落更会引人窥觊。又因为长河将鹰部落居住的山丘和南埠隔开,鹰部落无法融入到南埠村去。
虽然如今的总理事公子明对鹰部落和善,做事公正,却也无法彻底消除鹰部落年长部民内心深处的担心,他们在担心自己部落财富会遭到吴国贵族强势掠夺。如今族长之女和蔚山郡守将联姻的消息传出,鹰部落部民立即为之沸腾,这种联姻让部落民众心底踏实。
深觉女儿是学了礼仪和识字教育才得到好姻缘的拓雄,对办学有了兴趣,等到余奎请郭族长向拓家下了三书,行过五礼定下婚期后,拓雄召开了部落大会。
在大会上,全族一致通过开办两所小学的决定,学校参照南埠村祠堂的办学方式,学生一律免费,中午供一顿免费午餐。至于学校的导师人选,当然由鹰部落的新女婿余奎负责解决。
这年的春天,曾游和余奎先后在三月和四月完婚,郑钰铭和楚朝辉两人无法从王都脱身去参加婚礼,只能派特使携了重礼到瞿城向曾游表示祝贺,又派霍思华作代表带了贺礼回南埠参加余奎和拓箐的婚礼。
五月份,吴国全国大郡县同时进行了一场考试,这场考试类似后世的高考,是为南北两所学院选拔考生而设的考试,这场考试不同于三年一次的提拔考试,没有年龄限制,只要考试成绩达到南、北两所学院录取分数线,学院就会录取。提拔考试对考生有年龄限制,考生必须年满十六周岁。
南北学院没有女学子进修,郑钰铭想解决这一问题。五月份的考试,郑钰铭向各郡县发了公文,让当地行政官动员有学识的女子去参考,有学识的女子绝大部分是贵族之女。
大秦女子地位虽然没有后世那么不堪,在政治地位上却比不上唐朝武则天时代,女子不能出仕已成共识。贵族阶层普遍认为,女子只能呆在庭屋内教养子女,处理家务,抛头露面在外行事是不堪行为。
郑钰铭为了让女子也参加考试,在庭议上进行了辩论。郑钰铭认为,女子必须得有文化,因为女子以后会成为母亲,有文化的母亲教育孩子,总比没文化的母亲教育出的孩子要通情达理,所以为了吴国的下一代,吴国的女子必须接受文化教育,至于优秀的女子出仕问题,郑钰铭只提议女子可以在学校担任导师。
郑钰铭在庭议上的辩论起了作用,鼓励女子上学的决议以微弱优势通过,这次庭议获得了田王后的大力支持,田王后推荐了五名女官去参加五月份的考试,这五名女官,都是身世比较显赫的贵族姬女,有几位对吴王笙特别温柔。
霍思华这次也参加了考试,并在考试中一鸣惊人,她的考试成绩力压众学子,以无可争议的高分,夺得了第一,被北学院抢先录取。
吴国全国参加考试的学子有上千名,南北学院只录取了四分之一,大概两百多人。上千名参考的女子只有三十几名,不过达到录取分数线的很多,有二十一名,北学院录用了十二名,南学院录用了九名,南北学院为这二十一名女学子,单独设了女子学堂和男学子隔开。
女子上学院进修的比率虽然低得要命,好歹是开了女子上学的先例,有女子上学院的先例,这年小学秋学期开学报名,女童人数一下增多,特别是南埠村,因为村民富裕,不在乎孩子在家帮着干活,见女子上学也有前途,便将家中适龄女童全送进学校,反正进学校不用交费,还能有免费午餐可用,就当学校帮着看管幼童,能让大人更安心的出门工作。
五月底的春收,吴国小麦减产,这里的减产是相对不受灾害来说的。因为这年的吴国田地都沃了肥,选了优质麦种播种,小麦田亩产量还是比以往增产百分之二十,加上有土豆补充,吴国农民楞没感觉到自己田地收成受到寒冬影响。
农民春收丰收,吴国的财政并没有从农业中得益,收的田赋还没有投入的资金多,只是投入到农业方面的资金可以比往年减少。
吴国的财政依赖的是工业商业税收。这一年吴国对外贸易量很吓人,光上半年,边境进出口税收就有百万金。南埠、东南郡港口和西北郡的咽喉口边境贸易市场,是吴国三个税收重点区,三个地区的税收占了吴国财政的百分之八十。
口袋里有了钱,郑钰铭开始在各地兴建学校,只碍于师资资源的限制,无法做到全民普及义务教育,郑钰铭计划在五年内完成这一任务。
财政收入的增加,并不代表郑钰铭手中宽松,他依然在为财政发愁,因为楚朝辉在南埠建立了水师,水师的开支相当大,加上陆军花费,军费依然是最大头,占了财政的一半。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军力是安全的保证,郑钰铭不能消减军队花费。
老天比较眷顾吴国,大秦第一大河从吴国境内通过,降雨稀少的年份,让吴国境内可以引水灌溉。这让吴国受干旱影响减小。
经过两年的开挖,长河和吴国国内内河连通,现在从南埠,可以坐船直接抵达东海之滨,东海之滨的海盐,可以通过水路到南埠,再从南埠经长河向西销往楚国和其他西部诸侯国,向东进大海到小海湾,由小海湾附近的淡水河北上,经由大河销往大秦中北部十几个诸侯国。东海之滨到小海湾的运河正在开工,两年后,长河水系就可以通过唐国内河,跟大秦中部的大河连接,到那时,可以坐船一直到秦都城。
受寒冬的影响,许多诸侯国春收减产,到了秋收,又因为干旱,农民收获继续减少,百姓们处在饥饿之中,而诸侯国国君,不约而同加大了控制手段,只要哪里出现骚乱,君主们的军队就毫不留情的前去镇压,这一年,没有出现去年齐鲁金矿矿工暴乱的现象,但是平静下,却像活火山一样,地底隐藏着滚烫的熔岩。
吴国的农民秋收比春收要好,是个丰收年,吴国这一年的九月九丰收节,百姓大庆,从南到北,整个吴国洋溢着喜庆。郑钰铭看着各地地方官送到王都的公文,长舒了口气,心情愉悦,只是这种愉悦心情,很快被霍思中的急件打断。赵国派了重兵进驻咽喉口边境,咽喉口的集贸市场,面临关闭。
第141章
赵轩骑马带着几名护卫进了宫门,王宫的道路上的积雪已经被侍者扫除过一遍,不过因为大雪一直下个不停,已经清扫过的通道上又覆盖了薄薄一层。赵轩骑着马一直到内宫大门,才下马将缰绳扔给护卫。一路上朝赵轩跪拜的宫人络绎不绝。
“奴见过太子殿下!”赵王寝宫外的侍女见赵轩走了进来,行礼时声音很大。
“大王在否?”赵轩止住脚步,停在赵王居住的宫殿走廊之下。赵轩知道自己父王就在里面,值守侍女这么大声请安其实是说给宫殿内的人听的,宫殿里不光有赵王,还有赵王两个年轻美貌的姬妃。赵轩面见自己的父王从不用通报,侍女怕赵轩直接进去会看到什么不堪场面,如果让赵王和太子两人感觉不便,侍女不会有什么好果子吃。
赵轩等在走廊没一会,就听里面发出一阵嘻嘻嗦嗦的声音,两位打扮华丽的年轻女子从殿内步出。
“太子殿下!”两女子低着头跟赵轩见礼,神色间有点畏惧。
“嗯。”赵轩鼻子轻哼一声,看也没看自己父亲的两个妾妇,黑色锦袍一甩,跨步进了宫殿。
两年轻女子受赵轩冷遇却不敢有所不满,一直半蹲着身子,直到赵轩走进去看不到背影,方才敢站起身。
赵轩的未来继承人位置不可动摇,这两位年轻美貌的女子现在虽然很受赵王的宠爱,可她们的命运并不掌握在赵王手里,而是掌握在赵轩手中,赵王百年之后,赵轩如果看自己父亲的宠姬不顺眼,完成可以下令让她们为老王殉葬。
“姐姐,我们刚才在大王面前抱怨太子了,太子会不会觉察?”年纪最轻的女子担心。
“又不是只有你我姐妹抱怨,最近到大王处告状的王庭大臣可不少。”年纪大一点的女子嘴上这么说着,心底也在不安,她没想到刚为不能购买吴国日常用品跟赵王撒了几句娇,赵轩就来了,赵轩正是让她不能买到心仪用品的罪魁祸首。
“对啊,许多贵妇怨言也是多多。”年轻女子眼睛扫视了下四周,将嘴巴贴近年纪大一点的女子耳边悄声说道:“据说嫒姬被太子妃责打了,就因为嫒姬对侍女抱怨无法买到香皂使用。”
“那嫒姬可是刚为太子生下公子的。”年纪大点的女子一脸愕然。
嫒姬是赵轩最宠爱的妾妃,今年五月份刚为赵轩生下一个儿子,虽然赵轩已经有了一周多岁的嫡长子,对自己第二个儿子还是很喜欢,赵王也重赏了嫒姬,那段时间,太子妃的脸都是灰的。
年长女子很羡慕嫒姬,她羡慕嫒姬跟从的是赵国最权力的男人,并且这男人还英勇神武。嫒姬五月份一举得男后,年长女子就更加嫉妒了,她侍奉的是年近六十的老头子,这辈子是不可能育下子嗣,同是姬妾,嫒姬的命好曾让她愤恨,今天听到嫒姬被主妇责打,方才发觉,其实嫒姬即使有儿子傍身,依然是一个妾,主妇要惩治起来毫不客气。
“轩儿来啦。”赵王斜躺在软塌上,半盖着一条锦被。虽然宫殿内有火炉,温度不低,不过赵王年老畏寒,他的膝盖处放着一个用锦布包裹的取暖铜手炉。
这手炉外表是铜,中间空心,用来放置燃烧的煤。铜炉和煤都来自吴国,煤是特制的无烟煤,一小块煤点燃放置铜炉中可以使用七八个小时,干净方便,赵王很喜爱这种暖炉。
“父王!”赵轩躬身向自己父亲行礼。
“来孤身边坐。”赵王朝儿子招招手。
“诺!”赵轩拍掉身上积雪,侧坐在软塌之上。
“今年冬天又是异常。”赵王感觉到儿子身上带进的冷气。
“今年好似比去年还冷。”赵轩忧心,去年冬天提前,今年一样提前,只是今年的温度比去年还低。
“明年春收又要减产了吗?”赵王已经好几年不问政事,不过问,不代表他不知道。
“今年麦子赶在风雪降临前撒下,下雪前小麦已经出苗,小麦只要出苗就怕大雪覆盖,明年收成不会大减。”
赵轩去年就一直注意吴国的文汇报,那张报纸大部分都是文学方面的内容,不过天气农事等方面都有涉及,赵轩发觉,报纸上的天气预测和农事小知识,对赵国一样有用。当即要求在吴国的赵国密探,新报纸只要出炉,就立刻买了快马送回赵国,一般五天时间,赵轩就能看到新报纸。
今年赵轩一看到公孙盘的天气预测后,马上命令各地赶秋收,赶播种,赶在寒流来临前播下麦子,麦子出苗不怕大雪冻伤的知识,就是从文汇报的农事小知识上得知,田地可以沃肥不论耕的方法,也是从报纸上得来,只不过赵轩下发的政令不能立刻让赵国百姓知晓,今年赵国田地沃肥种植还不是主流,依然是轮耕方式。
赵轩看着儿子满意的点了点头,去年赵国受灾,有赖赵轩下令在各地兴建的水利工程,灾情缓减许多,赵国百姓比周围的诸侯国要好过得多。
“轩儿,对世家权贵不可太过压制。”





穿到古代搞建设 第81节
“孩儿明白。”赵轩明白这是有权贵到自己父亲面前告状了,去年有灾情,许多私田多的贵族请求减免田亩赋税,赵轩没有应允,那些贵族私田上的水利灌溉比平民要好得多,他们私田并没有平民田地减产的多。这些权贵很不满,告状告到赵王这里,现在赵王发话,赵轩不得不重新思量,贵族们的赋税多少得减免一点。
“边境的大军撤回吧,只要禁止吴国奢侈品进赵就可,不需要封杀吴国一切货物。”赵王将铜炉往上挪了一下,这铜炉中的特制煤快用完了,可是赵轩派重兵驻扎咽喉口边境,不许吴国和其他诸侯国商人进入赵国边境经商,赵国的商人,也只允许从吴国购买一些必须品回赵贩卖。
“父王,再不封杀吴国货物,赵国危矣!”赵轩突然咬牙切齿。
“哦,为何如此?”赵王一惊,坐直身体。
“孩儿禁止奢侈品进赵,怕的是赵国财富外流,可是吴国不向赵国兜售奢华货物,却一样掠夺赵国财富。”赵轩环顾自己父亲的寝宫,越发觉得自己举措正确。
“有这么厉害?”赵王紧皱眉头,不过都是一些小物件,会将赵国财富都抢走?
“父王,您看这宫中,绝大部分用品都来自吴国,不但父王宫中如此,孩儿府中也是如此。”赵轩说到这里,心情沉重。“那些王庭重臣也是如此,即使是平民百姓,也追捧吴国货物。”
赵轩想不明白,一个吴国怎么能制造出如此众多、如此稀奇古怪又吸引人的东西,从衣物到鞋袜,从各种小吃干货到各种果酒(这里的果酒是南埠果酒,吴国咽喉口种植的水果还没有结果),从胭脂到香皂,从纸张到油灯,这些东西赵国都无法制造,就连火石,都被吴国所谓的火柴取代,那种火柴只要取一根小棍子对着砂皮纸擦一下,就有火花出来,太子府已经弃火石而用火柴。
“吴国用这些东西换走赵国的金银珠宝,去年一年,光咽喉口边境收的过路税就有三十几万金,从过路税可知,赵国已经流出多少财富!”当咽喉口边境关卡官员沾沾自喜的向赵轩报告成绩后,赵轩大惊。派人去热闹的咽喉口调查后,果断派重兵进驻那里,阻拦吴国货物入境。
“不是有许多商人只是经过赵国,他们的货物是到天子都去贩卖的吗?这样的话,从关卡经过交税对吾赵有利啊。”赵王想起家中有族人经商的大臣曾如此辩解。
“哼!可惜吾赵子民太爱吴国货物,那些货物绝大部分被吾国子民买下。”赵轩的宠妾嫒姬就是对吴国货物非常推崇的一个,赵轩在查明赵国巨额金银流向吴国后,嫒姬的爱好让他发怒,太子妃乘机寻事处置了嫒姬。
“唉,既然如此,孤带头不用吴国货物。”赵王说到这里,将手中铜炉猛地推到地上。
“父王...,是孩儿不孝,累父王不得享受。”赵轩凝望着自己父亲感动。
“太子!切以吾家社稷为重,赵氏子孙,当得如此!”赵王苍老的手轻拍儿子。
“孩儿定不负父王厚望。”
赵轩和父亲交谈时,楚朝辉和郑钰铭商量对策。
“看来赵吴间得来场战争解决贸易争端。”楚朝辉向来信奉拳头说话。
“能不起战端最好,现在咱们可没法将赵国吞下。”郑钰铭翻来覆去看霍思中、卫青、曾游发回的急报。“赵国好似只是封锁边境,没有挑起战端的意思,还是允许他自己国家的商人进吴国选购商品。”
“那也是有限制的选购吧?”
“不错!”郑钰铭忽然笑起来。“赵国的太子想得挺美,既不许吴国赚赵国的钱,又想从吴国得到必要品,哪有这样的好事。”
楚朝辉摸摸下巴:“你说赵国从吴国大量购买廉价盐?”
“是的,东海之滨的盐价比其他产盐国便宜一半,又可大量供应,赵国全国食用的食盐全部从吴国进口。”
“这么说来,不需要调军队发动贸易战了。”楚朝辉朝郑钰铭充满意味的一笑。
“正是如此,咱们不跟赵国动武,只来场没有硝烟的商战!”郑钰铭最爱楚朝辉和地方,就是不用说出口,对方就明白自己的意思。
没有硝烟的战争,往往跟有硝烟的战争起的作用一样。
第142章
赵国通往吴国的咽喉口边境小道,本来往来商队络绎不绝,如今却行人寥寥,小道上的积雪因为没有人踩踏,依然厚厚,一队人马走在上面非常吃力,因为驽马行走已经费力,骑马的人都下马牵着马行走,节省驽马体力。
“加把劲,争取蜡祭前回王都。”
马队中的一位中年矮胖子吆喝着,他是赵国的大商人,本来家中商队去吴国采买不需要他亲自出马,可最近两月,盈利丰厚的几大商品竟然不可采买到,采买不到货物就没利润,没利润就没财富,作为主家不得不亲自走上一趟解决这个问题。
中年矮胖子见手下还是提不起劲,不由用物质刺激。“大家动作快点,去咽喉口集贸市场采买到货物,每人赏十斤吴盐!”
听到有十斤吴盐的奖赏,牵马的家丁和伙计像活过来一样,整个马队行走速度快了起来,最近赵国市场上食盐紧缺,食盐的价格如火箭般飙升。
商队在天黑前到达赵国边境关卡,边境关卡的虎贲头目一看到商队中的中年矮胖子,连忙跑过来。
“武东家怎么亲自出来采买?”虎贲头目之所以对中年胖子殷勤,是因为中年矮胖子是赵太子赵轩宠信的舍人武铣的族兄。
“那边集市还开吗?”武商人答非所问。
“没开,自上个月关闭,集贸市场的大门一直没有打开。”关卡虎贲头目转头看了看西边不远处的军营,眼里满满的是不高兴。自赵轩派了那支军队驻扎在关卡检查来往的商队后,关卡处的收入顿减,相应的,他们这些关卡护卫的好处费来源也断得干干净净。如今吴国边境内的集贸市场关闭,国外的商人不能进入赵国,赵国自己国内的商人到吴国也采买不到货物。在关卡虎贲头目眼里,赵轩的封锁政策就是两败俱伤。
“一直不开了吗?”武商人很忧郁。
“听吴人说是不会开了,咽喉口城以后不卖东西给咱们了,许多商人走别的路径去天子都售货。”
武商人眉头皱得更厉害。“不卖东西给咱们?那盐什么的都不卖?吴人不需要用盐换金?
“武东家。”虎贲头目凑近武商人低声透露。“吴国的海盐又好又便宜,别的诸侯国抢着要呢,那些盐商走水路去天子都,所需费用差不多,只是时间长点。吴国的盐根本就不愁卖不掉。”
关卡虎贲头目这么一说,武商人的感觉更加不好,就在武商人还想跟虎贲头目多探听点消息时,虎贲头目远远跟一位从吴国边境来的锦衣人行礼,锦衣人骑着匹好马,身边有五位随从,随从也骑着马。“卑职见过子爵大人!”
“嗯。”锦衣人鼻子哼了一声,显得无精打采。
“大人,武某这里有礼了!”武商人认识这位锦衣人,锦衣人是赵国王族宗亲,封地靠近卫国,赵王取消大臣的封地后,锦衣人的封地被王庭收回,只是爵位之外的私田得以保留,锦衣人的私田有几千亩。
“原来是武东家。”锦衣人抬眼,发现面前的中年胖子是赵国最富裕的商人。
“大人去吴国咽喉口城池有何事?”武商人很奇怪王族宗亲显贵会在寒冬季节跑到边境,没听说这个宗亲经商啊。
“唉,一言难尽。”锦衣人摇头叹气。
“大人,不如我们去客栈说话。”武商人见天色要黑,咽喉口城池必定已经关闭城门,只能先在赵国边境处的客栈住下,赵国边境处的客栈是专门为往来商人建造,原来住得满满,现在冷冷清清。锦衣人刚从咽喉口城池归来,武铣想从锦衣人那里听到吴国的消息。
“天寒地冻,可饮酒叙话。”锦衣人对武商人也有所求,欣然应邀。
客栈店主见来了一大队人马,喜出望外,最近他的生意越来越差,客栈店主天天对着空空的大堂叹气。
客栈房间升起火炉,武商人叫了酒菜跟锦衣人对饮。
“武东家来此地是想采买货物吗?”锦衣人一杯热酒下肚,感觉寒气驱走了一大半。
“怎么,不妥吗?”武商人听出锦衣人言词中有种意味。
“不错,很不妥,武东家是白袍一趟了,上个月开始,吴国不向赵国出售任何东西,吴国那边的关卡也跟咱们这边一样,不许任何货物通过。”
“这可如何是好?王都要无盐可用了!”武商人那个后悔,他的商队从吴国盐商那里购买了大量食盐,因为盐商手中货源充足,武商人将盐贩运王都的食盐全部出手,要早知道咽喉口边境会封锁,贩运到王都的食盐就囤积待价,现在王都食盐价已经翻了两倍,看情势,这价还得再涨。
“哼哼,想我们英明神武的太子肯定能轻松解决这个问题。”锦衣人几杯热酒下肚,说话开始不顾忌。
“大人来此何事?”锦衣人是宗亲,辈份比赵轩大,对赵轩发几句牢骚没什么事,武商人却不敢这么做,他的家族依赖武铣得赵轩信任,才在赵国上流社会有一席之地,赵轩是武氏家族的靠山。
“唉,我是来找吴国西北郡守霍郡守的,想让霍郡守通融,不要阻止商人收购吾农庄上的棉麻,可是西北郡守却托辞吾太子不让吴国商人去经商,他无法可帮。”锦衣人三千多亩的良田种植的都是棉花和亚麻,种植棉花和亚麻卖给吴国商人获得的收益比种植小麦和粟米多一倍。
1...6970717273...9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