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汉世祖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芈黍离
“砰”的一声,刘旸的手重重地砸在书案上,把慕容德丰吓了一跳。只见刘旸目光略显凶狠地盯着他:“日新,你!这些话,在你心里憋了很久了吧!”
面对刘旸质问的目光,慕容德丰深吸一口气,拱手承认道:“是!”
刘旸不作话了,只是微埋头,坐在那里,凝眉深思。见状,慕容德丰一副不吐不快的模样,有些激动道:“殿下,臣还在山阳时,便默默关注着安东的情况,这么多年了,臣不得不说,朝廷开发安东,本意是为巩固东北疆土,但以秦王在安东都督府的所作所为来看,其志不在小。
若不加以整饬,削减其权,只怕他日朝廷将亲手培养出一个祸患,届时危及的不只是东北地区的安全,甚至可能动摇大汉根基,不可不慎!
安东的戍军、安东的蛮夷、安东的勋贵子弟,分开来,都不足虑,然若让秦王把这些势力都整合在一起,那爆发出来的力量,将是难以想象的!”
“你住嘴!你给我住嘴!”慕容德丰这赤裸裸的进言,几乎使得刘旸破防,坐不住了,直接站起身来,指着慕容德丰的手似乎都在颤抖。
刘旸注意了下周边的情况,内侍们都避得远远的,慕容德丰的声音也很低,他们的对话可以保证局限于二者之间。
叹了一口气,刘旸这才有些痛心疾首地道:“日新,你知道你在说什么吗?你这是在离间,天家骨肉亲情!”
慕容德丰也近前一步,声音放得更低,但语重心长:“殿下,臣知道此言犯忌,但不得不向殿下示警!
若为骨肉亲情之故,那将更该削减其权,把祸患消弭于未发。臣要提醒殿下,不要忘了当年登闻鼓案!”
这下换刘旸沉默了,见状,慕容德丰又道:“殿下,陛下若在,则天下无人敢反,安东也坚若磐石,然若有一日地崩山摧,那时......”
“好了,不要说了!”刘旸挥手止住慕容德丰,回到案后,坐下沉吟良久,抬眼平和地看着慕容德丰:“日新,我知道你的忠心,也知道你的话有道理,但是,这些话,我希望你以后烂在心里,永远不要再提!”
“殿下!”
“好了!”刘旸似乎已经恢复了平静,轻声道:“第三件事是什么?”
慕容德丰有些憋得慌,但见刘旸态度坚决,无奈道:“还是安东之事。秦王殿下上奏,希望能把安东的铁矿,向民间开放?”
“赵相什么看法?”刘旸表情闪过一道阴郁,问道。
“赵相明确反对,铁矿专营乃基本国策,安东也不例外,更遑论向民间商贾开放!”慕容德丰说道,顿了下,又禀道:
“以臣之见,赵相对于安东的现状,也是心存不满,认为该当有所整肃。您若是碍于骨肉亲情,大可使政事堂依朝制国策行事......”





汉世祖 第85章 浮雕
明亮的冬辉播洒在开封,整个皇城也笼罩在一片秀丽风光之中,太极殿内,“叮叮当当”的敲凿声响个不停。
太极殿本是个废置的宫殿,过去刘皇帝从未踏足过,不过,这几个月,此殿变得十分热闹,原本空旷的殿堂,也被一面面石壁塞得满满当当。
此时的殿内,正处于一种忙碌的状态,有搬运石料的,有清除废料的,有监工在旁盯视,当然,最主要的还是一群工匠在石壁上用心地雕刻着浮雕。
浮雕所呈现的内容,乃是对刘皇帝三十多年政治军事生涯的描绘,是大汉帝国从崛起走向强盛的全景展现,也是对这三十多年时代变迁的一种诠释。
这显然是一项大工程,并且极富意义,让常人难以意料的,这是由永乐侯刘鋹上表提议,经刘皇帝准许,敕令修建,并由少府出资,刘鋹督造。
显然,刘鋹上此表,奏此事,也是看准了刘皇帝大寿之际,从众讨喜,向刘皇帝邀宠献媚。刘鋹当南粤国主的时候荒唐残暴,被俘入京,也没心没肺地当他的“安乐侯”,好嬉戏,每日钻营些奇淫技巧,也有过些天马行空的构想,但这个提议,算是最正经的一次。
意外地得到刘皇帝认可,并付以监工之职,刘鋹是大喜过望,干劲十足,也极其用心地要完成这项任务。
从石料的挑选,就严扣细节,至于工匠,更是把少府、工部的能工巧匠都召集起来进行筛选,至于浮雕的内容,也是由宫廷画师们创作,三馆、翰林院那些博学鸿儒、史学大家也都参与指导。
显然,太极殿这套浮雕若是完成,就不只是为刘皇帝歌功颂德,也将是一座文化瑰宝,凝聚着时代精英们的心血,也是刘皇帝时代的一个缩影。
作为监工,刘鋹几乎没日没夜地待在太极殿,几个月下来,原本白净富态的他,都不免瘦了一圈。
刘皇帝兴之所来,踏足太极殿时,刘鋹正撸起袖子在那里发号施令,声音有些大,语气显得急躁,似乎对工程进度不满。
刘鋹很投入,连刘皇帝走到身侧都没发觉,正拿着一份图纸,对着一面雕刻好的影壁比对,表情很是认真。
直到旁边一名监事提醒,方才反应过来,转脸便瞧见刘皇帝那种笑眯眯的老脸。惊了一下,刘鋹反应过来,手忙脚乱地下跪行礼:“陛下驾临,未及远迎,还乞恕罪!”
刘皇帝一脸温和,轻笑道:“这宫廷之内,本是朕家,在家中行走,何需你们迎候?起来吧!”
“谢陛下!”
边上的一些工匠,见到刘皇帝,也都停下了手中的活计,放下刻刀凿子行礼,刘皇帝手一挥,吩咐道:“你们各归本职,各务其事!”
说完,刘皇帝冲着刘鋹笑道:“朕听说你们这里干得热火朝天,特地来看看,果然不假!”
刘鋹当即道:“陛下驾临观览,是臣等荣幸,臣等必将竭尽全力,雕制全图!”
“进展如何了?何时能够完工?”刘皇帝随口问道。
刘鋹脸上闪过一抹尴尬,小心地回道:“禀陛下,目前已然雕绘至乾祐十一年,臣正督促工匠们赶工,按眼下情况,再有两月,当可完工!”
刘皇帝点了点头,并没有对进度表示不满,他心里也清楚,他坐朝秉政的三十多年,其中精华大多集中在乾祐时期的那十五年间,对刘皇帝而言,那段时期的人与事也更值得铭记与回忆。
走到刘鋹比对的那张浮雕前,墙面长宽比例甚大,标准的框架,边角都修饰着精致的纹路,呈现的内容,则更为庞大复杂。
这是一面人物图,也是一张磅礴的战争画卷,金戈铁马,长枪如林,壁垒森严,人物栩栩如生,气势波澜壮阔,观之也不由沉浸其间,刘皇帝的思绪也不由飘飞,仿佛回到了那峥嵘岁月。
“这是第一次北伐期间,南口大战的情形吧?”刘皇帝问道。
“正是!”刘鋹说道:“此图,乃是五名巧匠,花费二十日,方才刻成,臣方才正在做最后的比对!”
“你倒是用心了!”刘皇帝的语气中充满了感慨,又走到旁边一面制好的石壁前,驻足观看,这面墙所绘,还是南口大战,不过是战后的情形,图上,刘皇帝驾临战场,在安审琦等将帅的陪同下,面对着尸山血海,远望关山,鞋袍都被浸染了。
再一幅,是刘皇帝看望伤兵的情形,还有便是刘皇帝正居御帐与将帅们商议军情的情况......
在刘鋹的陪同下,刘皇帝走走停停,顺着浮雕,一幅幅地看过去,从乾祐十一年,一直到乾祐元年。
描绘刘皇帝登基大典的壁刻前,刘皇帝停留的时间尤其长,那是他帝业之始,崇元殿上,高居宝座,群臣伏首,俯瞰群生。
那时的刘皇帝,年轻自信,锐意进取,那股昂扬之气,几乎透过雕刻喷薄而出。百官大臣,元从功勋,人物刻画也栩栩如生,刘皇帝也看到了太多故人,那时候,位居百官之首的,还是杨邠,武将之首,还是史弘肇。
那时候的崇元殿,远不如现在的富丽堂皇,没有太多累赘装饰,甚至显得简陋,一切干净利落,清晰了然。
那时候观礼的外国外族使节,还只是寥寥几人,似甘州回鹘,如今已然消失在历史长河,化为尘埃,也记录在刘皇帝的丰功伟绩之上。
看了很久,想了很久,刘皇帝的眼眶竟在不知觉间开始泛红,五十岁的刘皇帝,再说他老,是没有任何问题了,也只有这种追忆往昔之时,他会如此动情......
“陛下!”见刘皇帝这副模样,刘鋹有些紧张了,嗫喏地问道:“是否哪里有不足之处,臣命人整改!”
“不,你们做得很好,工匠们也辛苦了!”刘皇帝摇了摇头,从喦脱手中接过丝巾,轻轻地擦了擦眼睛。
“再看看!”调整了下心情,刘皇帝吩咐道。
“是!”
乾祐元年,自然不是刘皇帝事业起步,在此之前,还有一段风云激荡的岁月,同样描绘在石壁上。
太子生涯,周王潜邸,收复河北,兵出河东,乃至巡视龙栖军的情形都有所展示。至于栾城之战,更是那段生涯最辉煌、最耀眼的时刻,也是刀凿刻画最详细的一幕。
不过,引起刘皇帝疑惑的,是其中一面。壁刻上显示着安阳城,残破不堪,满是凄凉,刘皇帝的大纛树在那里,大纛底下,是一名汉将在向刘皇帝禀报着什么,哪怕是石刻,刘皇帝表情的凝重之意也跃然其上。
旁边,有官兵在忙碌着,清理的是尸体,透过城门洞,也隐约能看见城内那重重叠叠的尸骨,触目惊心。隔着一道分界线,另外半面展示的,则是刘皇帝率领将士进行祭拜的场景。
记忆如潮水般涌来,那模糊的印象也逐渐清晰起来,刘皇帝道:“这是安阳?”
“正是!”见刘皇帝关心,刘鋹不敢怠慢,赶忙禀道:“当初,契丹南寇,在我中国犯下了累累罪行,其北逃之际,在安阳受阻,恼怒之下,把城中的义军、百姓尽数屠杀,禽兽之行,骇人听闻,也激起河北军民愤慨,群起响应,追随陛下,驱逐契丹......”
闻言,刘皇帝轻声叹道:“朕想起来了,当年在安阳,整理出十万具尸骨,当时朕还疑惑,一个小小的安阳,哪里来如此多的人。
后来方意识到,乱世之中,兵戈不止,契丹南下,更是遍地尸骸,安阳城中的尸骨,又岂只契丹人杀戮所留。
天下震荡,百姓朝不保夕,惨遭罹难者,数不胜数,有多少人到死,连尸身都无人料理......”
“若无陛下攘袂提戈,匡济天下,还苍生以太平,大汉百姓如何能有如今的承平日子?”刘鋹不由开舔:“陛下实为济世之圣主啊......”
听刘鋹这赤裸裸的吹捧,刘皇帝有些想笑,但又实在笑不出来。沉吟了下,指着这些石壁,认可道:“这些石刻记录的,不只是朕的创业史,也是大汉的大事记,很有意义。不只要刻在太极殿,高陵之中,也要制作一套,将来也好伴朕长眠!”
对刘皇帝这话,刘鋹不知如何接口,这种话,刘皇帝能说,他不敢贸然讨论,只是有些含糊地应道:“是!”
打量了刘鋹两眼,也是快四十岁的人了,此时的刘鋹,恭敬谦卑,彬彬有礼,还有少许洒脱的气质,实在无法把他同那个荒淫残暴的南粤主联系起来。
刘皇帝的目光总是给人一种压力,在他的注视下,刘鋹也不由露出几分局促。
笑容依旧温和,刘皇帝说道:“朕听说你为了这些浮雕,劳心劳力,废寝忘食,如今看来,果然如此。
只是,朕难免好奇,若是当初你能把这份认真与专注放在治国安民上,那朝廷想要平定两广还不知要费多少周折,潘美也不会那般轻易地打进广州府了!”
一闻此言,刘鋹顿露惶恐,既是羞愧,又是紧张地说道:“陛下,臣虽荒唐愚鲁,却也知晓,天下一统,乃是大势所趋,岂是区区一个刘鋹昏明与否所能左右的。
陛下乃是天命圣主,注定要混一宇内的,王师南下,臣也只有开城请降,自缚请罪,以求宽免。
臣年少时浪荡,做下了不少荒唐事,也触犯天威,幸得陛下宽宏大量,不与计较,反赐于荣禄,臣实在感激涕零。
臣早已明白,臣只适合做陛下的臣子,僭居南粤君位,那也是先父所遗,非臣所愿。臣也只有在陛下的庇护下,方得安稳度日......”
“哈哈!”听刘鋹这番紧张陈情,刘皇帝不由乐了,头一次拍了拍他肩膀,道:“反思做得不错,认识也很清楚,你放心,朕保你一世富贵。”
“臣叩谢陛下!”刘鋹在度麻利地跪下,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汉世祖 第86章 须发花白
“哈哈,你小子,胆子够大,这么多年,也只有你这小儿敢说我的字不好看!”崇政殿内响起一阵刘皇帝的笑骂声,不过听其语气,并没有任何愠怒,反而很开怀。
条案上横摆着文房四宝,边上是一大两小三道身影,刘皇帝站着,皇孙刘文涣垫着脚,下巴磕在案沿,四岁的刘文济个字矮,则干脆坐在条案上。
刘皇帝笑声是冲刘文济发出的,对这两个孙儿,他是同样喜爱的,今日又命人到东宫把两人接来,陪他练字。
刚写好一幅字,童言无忌,当刘皇帝问他们写得怎么样时,年幼的刘文济给了一个比较真实的答案。
刘文济虽然还不怎么识事,但也本能地知晓,面前这个老头子,是要讨好的。刘皇帝那笑吟吟的样子,还是有些感染力的,因此,又稍微改口,说:“孙儿不是说祖父字不好看,只是不如先生的字好看!”
清脆的声音入耳,刘皇帝更乐了,抬手点了下刘文济的额头:“你拿东宫教习的字来与我比,那可就是欺负我了。他们是要靠写字吃饭,谋取功名,他们那叫书法,你祖父我可不靠笔墨吃饭,没得比......”
刘文济显然并不理解刘皇帝话里的意思,见刘皇帝笑,也跟着笑。一旁,早已入学的刘文涣要安静一些,明亮的眼睛盯着刘皇帝的新作,嘴里还念叨着。
“文涣,嘀咕什么呢?你看出什么门道了?”见其认真的模样,刘皇帝伸手摸了摸刘文涣脑袋,问道。
刘文涣昂起头,稚嫩的面庞上带着少许羞臊,道:“孙儿学艺不精,有一个字不认识。”
顺着刘文涣手指处看过去,刘皇帝一脸的慈和,说道:“这个字念‘罴’,是一种凶悍的棕熊!”
刘文涣似乎又学到了,显得有些欢喜,好奇地问道:“这是您新写的诗吗?”
“不是!”刘皇帝摇了摇头,自嘲道:“你祖父是没有半点诗才的,早年有几首拙劣之作,至今思来,倍觉汗颜!”
说着,刘皇帝的语气充满了感慨,悠悠道:“至于这首诗,是一位伟人写的!”
“伟人?”刘文涣更加好奇了,问道:“这世上,还有比祖父更伟大的人吗?莫非是哪一位古代帝王雄主?”
刘皇帝不由笑了,轻声道:“用帝王来形容之,都是对他老人家的折辱,不过确实是雄才大略,包举宇内,囊括天地,心系苍生,堪称一代圣贤啊。
曾今,我也是格外崇拜尊敬他老人家的,不过,祖父活成如今这模样,怕也是他老人家要打倒的对象了......”
见刘皇帝满嘴的推崇,刘文涣眉头微蹙,说道:“世上若是有这样的人,就应该早点拘拿问罪,以免后患!”
听其言,刘皇帝愣了一下,然后呵呵笑了笑,又摸了摸刘文涣的脑袋,没有再说什么。目光平静而深邃,落到条案上的诗篇,上边写着:
独有英雄驱虎豹,
更无豪杰怕熊罴。
梅花欢喜漫天雪,
冻死苍蝇未足奇。
教员的诗篇,总是充满了别样的魅力,令人心折,令人向往。哪怕刘皇帝这个又封建、又独裁的帝王,仍旧保持着一种发自内心的仰慕,当然,只因为不在一个时代......
“官家!”喦脱这个时候走了进来,躬身一礼。
见状,刘皇帝来了兴致,冲他招招手,道:“你来看看,朕新写的字如何?”
闻言,喦脱殷勤近前,佝着腰以欣赏的目光浏览一遍,然后便开始吹捧模式:“陛下这篇字,笔势有力,灵活奔放,堪称上佳。这首诗更绝,小的观之,直觉一股磅礴气势,扑面而来,直欲臣服......”
听喦脱这番话,刘皇帝还没反应,刘文涣、刘文济这俩兄弟却瞪大了眼睛,十分惊奇地看着喦脱,刘文济年纪小,更有些绷不住,咯咯笑了起来。
对此,喦脱也愣住了,局促地望向刘皇帝,谨慎地问道:“官家,小的是不是说错话了?”
刘皇帝嘴角也扬起一阵放松的笑意,摆摆手:“你没错,文济是笑你太实诚!”
喦脱心中仍满是纳闷,有些尴尬,只能陪着笑。
刘皇帝转而问道:“有何事?”
闻问,喦脱顿时喜悦道:“赵王殿下一家,已然抵京,正在宫门候诏!”
听到此讯,刘皇帝是龙颜大悦,道:“刘昉已经回来了?还候什么诏?还不把他们召进宫来?快去!”
“是!小的立刻去迎候!”见刘皇帝开心,喦脱也喜笑颜开,屁颠屁颠出殿而去。
“走,你们两个小的,陪祖父去接你们四叔!”刘皇帝一手牵一个,也朝殿外走去。
赵王刘昉这些年,是常驻河西与安西,七八年下来,回京的次数只有三次,最近的一次,还是两年前。
距离产生美,大概也正是因为这种天各一方,刘皇帝对这些在外的儿子,感情才更加深厚,对刘昉的回京,也更加喜悦。
刘昉一家子,是整整齐齐,全部回京了。他如今也有两子一女了,长子刘文共与刘文涣差不多的年纪,也八岁了,次子刘文涛也有六岁,至于小女刘文澜还没完全脱离襁褓。
当看到这一家子,刘皇帝也格外动情,亲自扶起行礼的刘昉一家:“起来,快起来!”
刘昉显然也有些激动,甚至喏喏难言,感受着刘皇帝用力握紧的双手,恭声道:“爹大寿将至,儿特地携妻女归来祝寿,安西路远,未免错过吉时,早了些时月......”
“回来就好,回来就好!”刘皇帝重复两句,以示强调:“回来了,爹就高兴!”
认真地打量着刘昉,刘皇帝感慨道:“西北终究不必中原,你皮肤黑了不少,也更粗糙了!”
闻言,刘昉道:“风沙苦寒,儿只当是磨砺,为国戍边保疆,也皇子职责所在!”
“好!不愧是我儿,这份豪情不减当年,我家雄鹰,依旧不曾改变啊!”刘皇帝当即赞道:“你也三十岁的人了,看起来也更加成熟了,这身板,依旧结实啊!”
说着,刘皇帝还亲切地拍了下刘昉胸膛。
刘昉回之以笑,但情绪冷静下来,看着刘皇帝,目光中也不免带上了关切,迟疑道:“爹,您......”
“怎么了?我有什么变化?”见状,刘皇帝摊开双手,大方地展示着自己。
刘昉指出:“您的须发......”
闻言,刘皇帝呵呵一笑,一副坦荡的模样:“不妨事,不过又添了几分白发白须而已,人之将老,不足为奇。等你到了我这个年纪,看起来未必有我年轻......”
“走,进殿叙话!”
哪怕这些年,刘皇帝已经格外注意自己的身体了,但那老态,却是日胜一日,这一点,是不以他个人意志为转移的。
过去,他只是须发间夹杂着些许白色,如今,已然是半白了。




汉世祖 第87章 兄弟
刘皇帝花了足足一个时辰,接见刘昉一家,没有像往常一样问些河西、安西地方的军政民情,只是闲话家常,温言关怀。
这个时候的刘皇帝,显得通情达理,主动让他们去秋华殿拜见折贤妃。刘皇帝自己心里也有数,折娘子绝对比他更关心、更思念儿孙。
刘皇帝虽偶有动情时,但面对这些皇子的时候,还是皇帝角色的份量更重一些。
当然,比起其他人,贤妃又要幸福些,儿女生得多,还有如刘昀、刘暧、刘晓、刘蕾几名经常在京的皇子皇女陪伴看望。
像高贵妃,她一共就那一子一女,结果全都到北疆去了,在外之时,身边连个陪伴的人都没有,刘皇帝是不能指望的......
还是刘晞孝顺,念及母亲孤独,两年前回京之时,把长子地刘文海留在瑶华殿,代为尽孝。
汴宫中的秋华殿,就如它主人的性格那般,低调内敛,不见任何张扬奢华。领着妻儿前来拜望,越是靠近殿宇,注意到那熟悉的景象,刘昉也不禁涌起一阵激动的情绪,脚步也不由急切了些。
“四哥!四哥!”不过,还未到正门,便被身后一阵喜悦的高呼叫住了。
宫禁森严,敢在这宫廷之内大呼小叫的,当然也只有那些天潢贵胄了。回身一看,却是齐国公刘昀。
这么些年了,刘昀收敛了些浪荡的性子,也干了些正经事,不管是出使高丽、日本,还是巡视东南,都做出了些成绩,尽了一份职责。
不过,刘皇帝还是没有赐他王爵,为此,有人就不禁猜测,皇子想要封王,就得去戍边。
大汉如今,一共就六个亲王,除了刘承勋、刘承赟之外,剩下的三个皇子亲王,可都在边陲。而到目前为止,也仅有这三人。另外就是刘旻,刘皇帝也早有意把他外放了。
关于那众多的皇子如何安排,刘皇帝这边始终没有个定论,至今形成定制的,只是在皇子的学习教育方面,后来加了一条,需要两年以上行伍锻炼。
过去那么多年,也唯有十一皇子刘晓因为身体的原因,免于军中打磨。但是,对诸皇子,能够称得上重用的,也唯有刘煦、刘晞、刘昉这三王。
1...549550551552553...62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