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汉世祖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芈黍离

    群臣态度迟疑,然此诏,是有例可循,可考,故未加阻拦。

    诏下,平卢节使刘铢,反应极快,迅速地传达朝廷诏令,天子圣意,组织境州县将吏率百姓扑灭蝗虫。事实上,在朝廷诏令未至之时,刘铢早已经做好了捕蝗的准备。是故,费一月之功,巡检淄、青,略无遗漏,庄稼没有过多遭受虫灾,反而白得了数万斛“粮食”。

    当然,对“田苗无害”,刘承祐是不怎么相信的,旱蝗之灾害,影响怎会小。纵使虫灾被抑,累日无雨的旱情,也足以使秋粮减产。青州那边,刘铢是反应迅速,其他地方呢,这得打个问号。

    “降制,嘉勉青州将吏,加刘铢司空衔,同平章事,自节度以下,平蝗护田者,叙功迁职论赏。”刘承祐仍旧稳稳地给回复。

    “是。”

    仔细算下来,夏收之后,有余力供东京的州镇,实在不多。两京近畿之地是大头,开封、洛阳、郑、汝、许、宋、毫、陈、蔡等。

    而这些州县中,又以两京及郑州为核心,郑州还因原武决口受到了影响。余者,汝、宋、毫初治,许州被刘信折腾(就镇后,这个皇叔果不消停),陈蔡之地以南临割据受限。

    其他的,徐州饥情稍解,兖州尚可,郓州在皇亲慕容彦超的治理下自给尚难。

    至于河北诸镇,魏博之地以去岁战火疮痍未复,余者皆受旱灾,也就成德、横海、平卢三镇,稍微好些。

    另外,河阳及河东,军政算得上稳定,产有余用。但是,去岁河东一大半的人口随刘知远南




第58章 正面互怼
    “这个叶仁鲁是怎么回事朕几番强调,平盗之事,剿抚并用,少造杀戮。仍充耳不闻,蔑视君令,枉顾国法,还敢滥施酷刑,杀良冒功,其猖獗如此”广政殿内,刘承祐的嗓门振聋,以一个严厉的质问开场。

    此言落,在场文武,有两人脸色变化,一个是杨邠,另一个是郭威。

    卫州刺史叶仁鲁,治其属下盗贼,向以狠戾闻名,建树颇多。不久前,得讯有残匪扰治下村民,自帅兵捕之。时村壮十数人聚而逐盗,追之山中,盗散。叶仁鲁率兵后至,见逐贼之民,以为盗,悉擒之,断其脚筋,暴于山野,宛转呼嚎,累日而死,闻者不胜其冤。

    “叶仁鲁此人,朕早有耳闻,捕盗必刑虐至死,略无幸免。其心狠厉,其行毒辣,何以代天牧守生民”

    “中枢还下诏褒奖,这是想干什么,让天下州吏都效仿叶氏,做那残虐之徒,行暴苛之政”刘承祐这话,几乎是对着杨邠喷的。

    杨邠面态看起来,比以往明显苍老了不少,被刘承祐含沙射影地针对训斥,一张脸拉得老长,面涌怒气。这段时间以来,他自认本着公心,操劳国事,为小皇帝分担重负,查漏补缺,对天子的“任意妄为”,也是足够容忍,一再退让,其仍不罢休,简直逼人太甚。

    “陛下!”杨邠粗着嗓子喊了句,随即起身拱手,袍袖带风,直视着刘承祐:“对卫州之事,臣等是经过综合考量,才做下的决定,叶仁鲁虽有过失,去不掩其功,卫州整肃,匪盗匿迹,皆属其功,陛下岂可因一过而弊全功”

    听其言,刘承祐显然被气到了,一拂袖,扶案前屈,对着杨邠:“残虐生民,草菅人命,只是一时之失”

    “只误当彼等为盗!”杨邠音量不减,矢口应道:“匪盗之徒,搅扰治安,乃俗世大恶。陛下一再强调怀柔盗贼,难道陛下的仁德,都用在这干恶贼匪盗身上吗”

    “你!放肆!”呵斥声脱口而出。

    不过,杨邠这话,让刘承祐有些哑口。他不是无能狂怒之人,杨邠之言虽然难听,倒让刘承祐警醒了些。自己虽穷尽心思,欲添人口,但对盗贼的态度,确实显得有些“软弱”,容易使地方官员误会,也会使那些犹为盗者产生错觉,需知过犹不及,恐致匪盗猖獗。

    但是,纵使有所反思,却也没有认怂的道理。深吸了一口气,刘承祐紧绷着的身体,恢复端坐姿势,也没再与杨邠继续争辩。

    殿中的大臣们,看了这一场戏,有些没反应过来,哪里想到,一开场就这么劲爆。不少目光都小心地瞥向杨邠,真的顶,满朝之中,也只有杨邠,还敢如此硬怼天子,质问乃至训斥了。

    似冯道、苏禹珪、赵莹者都下意识地微低下头,仿佛这样能降低自己的存在感一般。

    不待刘承祐吩咐,杨邠自顾自地坐下,神情漠然。殿中,变得安静起来。

    “陛下。”这个时候,郭威站了出来,恭声打破平静:“叶仁鲁既知其过,已有悔错之意,不敢接受朝廷的嘉奖,并自请其罪。为赎己过,散家财以抚恤赔偿被误杀百姓的家属。”

    郭威,一下子将刘承祐的注意力吸引到他他身上。刘承祐扫了他一眼,见其神色谨然,未显傲意。

    轻轻地吸了口气,刘承祐情绪平静下来。对郭威,心中有些感慨,其言分明是在替叶仁鲁开脱,甚至于,刘承祐猜测,那叶仁鲁的补救举措,也是郭威属意的。

    叶仁鲁乃河东旧将,建国后被委任为卫州刺史,在军中之时,作战勇猛,也曾亲率士卒,随刘知远在河东击破过契丹人。最重要的是,他是郭威的旧部。就冲这一点,哪怕心里也不满叶仁鲁的行为,哪怕明知会惹得刘承祐不愉,郭威也得为他说话。

    但是,郭威显然还是小瞧了刘承祐的气量,对此,刘承祐倒是看得开,并未有怪罪的意思。

    想了想,刘承祐终于开口了:“让叶仁鲁为冤死的百姓立碑公祭,对其家属善加抚恤补偿,功是功,过是过,贬谪他州!”

    “是!”

    刘承祐这番表态,虽然仍旧强硬,但却是一种妥协的态度。

    同样一件事,对杨邠与郭威,刘承祐的态度有明显的区



第59章 元臣多鄙
    高防,这也算是刘承祐的“旧臣”了。在晋亡汉兴的这波浪潮中,也是起帆弄舟的,去岁在上党,襄助举义以迎率龙栖军先锋南出刘承祐。当时便给刘承祐留下了极深的印象,潞州巡检使之职还是刘承祐举荐的。

    去岁潞州举义“三杰”,除了高防外,另外二人,王守恩以其贪婪无忌,被初出茅庐的刘承祐偷偷做掉了,李万超仍在泽州,这也是刘承祐委任的,继位之后扶为泽州刺史。

    细数下来,刘承祐的“旧人”当真不多,与他有些交情的,就更少了,故自登基后,对于这些从龙旧臣,都有所表示。

    当然,继位的这五个月以来,日理万机,百务缠身,又岂能随时都关心着这些旧人。

    对于幽州都监人选之议,高防能进入刘承祐的视野,却是他主动蹦跶出来的。前不久,高防上书朝廷,弹劾昭义节度使常思,说他在潞州不思牧养生民,施善政,反而贪渎受贿,以聚敛为事,致使军政废弛......

    常思可是河东旧将,元从功臣,潞州节度也是高祖刘知远亲封的,在朝中关系深厚(郭威可一直呼之为叔),与之相比,高防又岂能扳得倒他。若不是刘承祐偶闻其事,恐怕弹劾的奏章都不会呈至其案头,便给打发了。

    对于高防所奏,刘承祐自然是相信的,以高防的性情,还不至于行诬告之事,还是针对常思这么个显贵。

    若是不知也就罢了,既知之,如何处置,却又让刘承祐头疼了。降罪常思,刘承祐想都没想过,常思的所作所为,乃如今天下方镇的通病,尤其是武夫当政的节度,若罪常思,那么天下节度无不可罪者。

    况且,刘承祐还要给郭威一点面子。没错,郭威也不能免俗,纵使公忠体国,也难免有徇私之情,他不是圣人,为常思说道了两句。

    而常思所为,在这个时代,以当世之风气,还不算太过。贪渎财货,聚敛成风,怠政慢民,真不算什么大罪。比起那些贪敛不算,还扰乱民生、残虐百姓、草菅人命者,刘承祐的容忍度总归是要高一些的。刘承祐那皇叔被贬许州之后,就像得了失心疯一般,以杀人为乐,已经让刘承祐不止一次想要请出“龙头铡”了。

    常思那边闻高防竟敢向朝廷弹劾自己,怒不可遏,事后派牙兵包围了高防的官邸,威吓其家人。还好,这个人做事还有一点底线,要是他敢把高防给杀了,那么刘承祐就不得不施辣手重惩了。任何事情,都有一个限度的。

    不过,常思与高防之间,矛盾显然已是不可调合。同时,二者的矛盾,可不止是明面上那点问题,背后还涉及到权力之争。节度使与巡检使,一部分职权重叠,常思到潞州后,直接收高防权,夺潞州兵,威凌之。从一开始,矛盾便在酝酿之中。

    对于潞州的波折如何解决,刘承祐一直在思量,正巧碰上赵匡赞所请,顺势为之。至于遍询群臣,只是做做样子,似这种他已圣心独裁的,并不容更改。

    刘承祐提议高防,首先起身表示赞同的,又是郭威:“臣附议。”

    因为此事又牵扯到他,今日他对刘承祐的决议,都显得十分迎合。

    “陛下的眼光,自然不会错。”这样的恭舔之辞,不是出自苏禹珪,便出自冯道。

    对于北派都监,殿中这些大臣们,实际并没有太过看重,故刘承祐提出,也都顺势同意了,包括杨邠。

    当然,对于常思,必须的是,朝廷得降诏申饬,罚俸削爵,总要有些处置措施。这也是属于政治正确,对于此等事,朝廷必须有个明确的态度。

    事实上,登基以来的这五个多月以来,刘承祐最觉心累的,便是这满朝满天下的元勋故旧,开国功臣,就没几个能看得过眼的。

    刘知远给他留下的将臣,不是贪婪,就是残暴,要么就是骄横,或是不法,或者就是无能。而称得上有能才的,两只手都数得过来,这还得包括杨邠、王章、郭威。

    一个王朝的开国功狗,尽是些贪暴鄙薄之徒,细数历朝历代,都是少见,岂能不亡。正史上的幼主刘承祐,大权旁落,而群小用事,后汉还能得国近四载,不可否认的是,杨邠等宰臣并郭威,还是有扶天之功的。

    “河中那边是什么情况



谈一谈本书的一些问题
    虽然有一冲动,说不看书评了,但是,不可能不看的,有的书友的意见,还是很靠谱的。

    关于本书,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1、书名问题。

    汉世祖刘秀,不用大家科普,我知道。至于为什么还这么取,因为我喜欢,不行吗书中栾城一战,本就有点致敬“大魔导师”的意思,虽然有些类比不当。

    再者,常闻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硬要个解释,等主角死后,后人议定庙号,以“世祖”为宜,把刘秀的庙后给改了,不行吗

    2、近来争议最大的,估计就是耿氏之死了。

    关于这一点,有说过,很早之前就设定好的。最初的想法,是参考原史,因耿氏后事问题,与杨邠进行一场剧烈冲突,引发一场朝争,政局变动。只是,被一通数落,也就一笔带过了。对杨邠的处理,也要放到后边了。

    另外,还与对皇长子塑造的铺垫,赤子丧母什么的,这算是个剧透吧,但之后不一定那么写了。

    3、关于主角性格塑造与面瘫的问题。

    对于这一点,纯笔力不足的缘故,什么目光一冷,心中一阴,眉头一蹙啊什么的,我自己看着都尬。在后边,已经在尽量避免刻意去强调这一点。但是,就书中眼下主角所处的环境,面临的局势而言,可能还是会忍不住表现其愁苦,因为就我自己想象一下,都有些自闭。

    4、沙陀人身份问题

    对此点,呵呵以对。喷《匈奴皇帝》,我无话可辩,然就本书,仍拿着“胡杂”“蛮夷”去喷,真的,服气。再有无脑喷异族,刻意带动民族节奏的,直接永久禁言。

    5、关于本书节奏的问题

    能坚持到现在还在追书的,应该都知道,本书是慢热型的吧。对于主角的成长与发展,我都尽量往“合理”方向写,当然,肯定有很多疏漏的东西,这点欢迎指正。

    有不少人,说这主角太怂了,登基以后,也是任人骑脸。但是,有认真看书的,应该能发现,主角当皇帝以来,真的已经做的不少事了,却边患,废秕政,罢苛务,安人心。

    宰臣中,苏逢吉被拿下了,加窦、李、冯、赵等前朝遗臣权力,河东权臣已经被打压抑制了,难道还要尽数清除出朝堂,将朝堂变成一言堂,使权力失衡

    军队方面,史弘肇、刘信或迁或贬,用尚洪迁为帅。主角的旧部,韩通在护圣军,孙立在小底军,马全义为龙栖军二把手,向训为皇城使,李崇矩在内殿直,杨业镇潼关,慕容延钊、罗彦瓌等人戍北疆防。

    符昭信与高怀德两个大舅子也用为禁军将校,平衡李氏外戚,赵延进、王汉伦、李重进、张永德等少壮派也在提拔任用中。史弘肇、刘信的心腹也有所贬抑,这点我明确提过。

    这还不够,难道要一步到位,将十几万禁军,全部重造,才够,凭什么找死找乱看到则评论,说主角登基后,对旧部不闻不问,从哪儿看出来的,前边的提拔,任以要职,不算数或者说,主角与每一个旧部的交流,都得详细描写作为一个皇帝,他平日里与他打交道的,不该是宰辅大臣高级将帅

    新政方面,不说狂飙急进,总归是有所建树吧,罢不急之务,平盗贼,减民负治农桑,修刑统,收兵器作坊,制举......这些都看不到。若说政策,一日百策,主角都能提得出来,但是,谁去执行,谁去监督,不用考虑现实因素,地方反应

    ps:看到有书友就主角反对“大赦”提出异议的,说得也算有理有据。对这点,我仅说说我自己的看法吧。

    就我看来,犯了罪,就该接受他因有的惩罚,这点是毋庸置疑的。仁政,不是用在一干罪犯身上的,如欲彰显仁慈、维护统治,尽人道,可准其家人探监,抑或因情酌减刑罚,但绝不需要一刀切的全部赦免,哪怕是小奸小恶。

    古人大赦固有其道理,但在主角这儿,行不通。顾念恶人,于好人有何益纵使给他改过自新的机会,也得在接受完惩罚之后。

    至于判刑偏差的问题,这是永远不可能避免的,只能从政策法律上,尽量给百姓一个“上诉”的通道,不可能尽善尽美。

    pps:本书的问题,欢迎指正,但是对那些恶意攻击,一味贬低的,不好意思,见到了,直接永久禁言。被毒到的,受不了的,拜送不谢。

    ————————

    另,附一份到此为止,大汉节度方镇表:

    河南:

    西京留守:史弘肇

    忠武军节



第60章 皇后进言
    刘承祐徐徐而行,回到垂拱殿,神色虽然平静,但心情显然不好。在内侍的伺候下,脱冕服的动作都略显暴躁。

    刘承祐登基以来,贴身伺候的内侍,已经换了几茬,都是不合心意,而今又自太后李氏宫中调了个宦官过来,名叫张德钧。年纪虽然轻,表现却也机灵,否则也不会被派过来。见刘承祐心情不好,很识趣地退下,不敢打扰刘承祐“深思”。

    而思及此前广政殿中的情形,刘承祐有些难以抑制住心头的那股蓬勃怒气。用力地拂过御案上的的一叠奏章,散落一地,完全没有平日里内敛。发泄了一通,刘承祐深呼吸了好几口气,心绪方才慢慢平息下来,嘴角不由扬起一点冷笑,呢喃道:“为何要一再挑战朕的耐性”

    刘承祐身边,此时没有起居郎,这一点,装不下去了,一言一行都被记录,实在受不了。倒不是废置了,而是看情况、分场合,该屏退的时候就屏退。至于贾纬,刘承祐让他去修《高祖实录》以及编纂国史了,对于这一点,老史官倒也还挺乐意。
1...6566676869...62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