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小霸王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庄不周
孙策看完军报,转手递给杨修。杨修一目十行,很快看完,眉梢轻扬。
“这曹操确有狡智,败而不乱,此时此刻,居然还能挟益州民心自用。”
孙策轻笑。“曹操请降,你们觉得是答应好,还是不答应好?”
沮授和杨修都没急着说话,一个抚须沉吟,一个旁顾四周。孙策也不着急,站在溪边,看着缓缓流淌的溪水,一时出神。
“阿翁,阿翁……”孙捷拿着几页纸奔了过来,见沮授、杨修也在,连忙放慢脚步,迈着方步,来到孙策面前,恭恭敬敬地施了一礼。“儿臣见过父皇。”转身又对沮授、杨修行礼,小脸肃穆,姿势到位,一丝不苟。
“什么事?”
“儿臣刚刚看到几首新诗,以为颇有可采之处,特来献与父皇,并请父皇评点。”
孙策笑笑。“要论诗赋,你父皇如何能及杨长史。”说着,将孙捷推到杨修面前。孙捷再次向杨修行礼,并递过诗稿。杨修接过,哗啦哗啦翻了一下,“噗嗤”一声轻笑。
“原来是应德琏(应玚)、刘公干(刘祯)啊,怪不得前几天看不到他们,原来都是为今天的流殇诗会闭关。这几首诗是不错,只是雕琢太过,不够自然,一看就是之前准备好的。”
“还请长史指点。”孙捷两眼放光,又施了一礼。
“行,我们到那边说话,如何?”杨修拉着孙捷,向一边的座席走去,那里有他自己的座席,四周用帷幕围着,隐约能看到几个曼妙的身影,也不知是哪家的女子,借着诗会的名义来相亲。
待杨修走远,孙策将目光投向沮授。“公与,你的意见呢?”
沮授拱手说道:“臣以为,一如前例,由黄忠自行决定,枢密院、军师处只提供参考意见,不直接干涉。从目前的形势来看,诸将之前虽有轻敌,眼下却多已领悟,多方弥补。若能再战数月,想必获益更多。”
孙策点了点头,却没有发表意见。
沮授等了片刻,接着又道:“且曹操虽受挫,却未伤及筋骨,请降之心不坚,有拖延时间,再战之意,此时议降,纵使陛下宽容,怕是其欲如壑。之前黄汉升迫于形势,已对巴西大族做了让步。现在谈判,他们必然贪得无厌,得寸进尺。若只是求官问爵,那便也罢了。若是他们不肯放弃田地,阻挠新政推行,那益州岂不成了法外之地。”
孙策深以为然。黄忠只是请旨,却没有表明态度,显然对议降有所保留。从他的角度来看,当然是打下来更好,不仅可以弥补之前轻敌的过失,多少还能立一些功劳。如果接受曹操的投降,那他这次出征最多是功过参半,白忙一场。
从朝廷的角度来看,现在也不是议降的好机会。接受曹操的条件,益州就成了夹生饭,而且益州大族得了好处也不会见他的情,只会感激曹操。万一有什么风吹草动,以后还不知道会闹出什么事来。
益州的离心力本来就强,不能不防。
当然,也不能简单的拒绝,逼着益州大族继续支持曹操,顽抗到底。
“如果继续攻击,补给的负担是不是太重了?”
“负担当然有,不过最难的时候已经过去了。关中新政推行成效渐显,并州也快稳定下来了。荆州、楚州本是新政最新推行之地,这些年发展得一直不错,集数州之力,围攻益州,还是可以支撑的。再者,曹操主力在巴西,对周公瑾、太史慈两部进攻贵州也有协助之功。对峙下去,曹操坚持不住的可能性更大。”
孙策权衡了片刻,同意了沮授的看法,让他安排军师处讨论方案。继续打,就要做好长期对峙的战略准备,不能将希望寄托在八濛山这样的胜利上。毕竟黄忠的对手是曹操,不是普通人。
沮授领了旨意,转身走了。杨修又折了回来,看了一眼远处沮授的背影,露出狡黠的微笑。“陛下,容臣猜猜?”
孙策不置可否。
“若臣所料不错,沮公与定然支持再战。”
“何以见得?”
“此时议降,得利的是曹操和益州大族,黄汉升功过参半,周公瑾、太史子义更是半途而废,所得有限,军师处岂能落着好?将来诸将班师,必有冲突。且一旦益州平定,天下太平,除非陛下即刻发动远征,军师处赋闲几乎是必然。有三害而无一利,军师处岂能甘心?”
“你的意见呢?”
“臣也建议继续打。”
孙策颇有些意外。他还以为杨修会建议谈判呢。“那又是为何?”
“臣刚才说过,新政虽有利百世,却有一时阳亢之症。这阳亢之症不仅表现在军中将士身上,朝中百官以及普通百姓也不例外。进取有余,自省不足。此心不静,纵使陛下以大局为重,接受曹操投降,军民也好战之心不止,说不定会立刻开拓海外。如此一来,只怕损失会更大。与其如此,不如以益州战事为针砭,让他们知道忘战固然不可,好战更能亡国。”
三国小霸王 第2485章 顺水行舟(求推荐!)
民主还是集中,又或者说,乾纲独断还是群策群力,是最近孙策考虑得最多的一个问题。
贤良文学齐聚汝阳,论政、论学、论道,论政无疑是最重要的内容,汉代儒生被党锢打压下去的参政、议政热情再次被激发出来,而且更加热烈,即使经过孙权、王粲等人的初步整理、筛选,每天送到孙策案头的上书还是堆成了小山。报纸上更是连篇累牍,妙论迭出,战况之激烈,益州的战事也要甘拜下风。
如此热情,既有报复性反弹的因素,也有打笔仗不会死人,成本太低的原因。
任何事,一旦成本很低,甚至没有成本,往往就会失去控制,最后变成莫名其妙的狂热。
儒生们写文章的狂热还好说,军民好战的狂热却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如果不让他们切身感受到这种狂热带来的伤害,谁都拦不住他们。只有等他们撞了南墙,感受到切肤之痛,他们才会清醒。
黄忠等人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但眼前这点挫折还远远不够,就连黄忠、徐晃等人也没有真正冷静,否则黄忠的奏疏不会模棱两可,不提出任何明确的建议或请求。
这里面既有黄忠本人的不甘,也有军心士气的影响。
孙策当然可以一票否决。圣旨一下,黄忠自然退兵。可是正如杨修所说,圣旨能让黄忠退兵,却无法决定人心。这股快速发展带来的阳亢之气如果不平复,以后还会有别的问题。
更何况,他本人是反对这种以个人意志凌驾于集体决策之上的,哪怕他肯定自己是对的。
历史的教训太深刻了。
“你说的也有道理。”孙策露出一丝浅笑。“常听人说,善操舟者,当借水势,治国亦是如此。德祖,你最近对老子五千言下了不少功夫吧?”
“功夫倒也谈不上,只是听得多了,斟酌其中,有些感悟罢了。其实臣对老子并不推崇,臣真正推崇的还是易。刚柔并济,阴阳平衡,这才是真正的道。一味用柔,难免有阴谋之失。”
孙策大笑,伸手轻拍杨修的肩膀,却什么也没说。
身为两个四世三公的豪门唯一的结晶,杨修的确不需要用什么阴谋。然而他毕竟年轻,低估了人心的险恶,所以在历史上才会被司马懿玩得团团转。如今司马懿已经抢先一步命归黄泉,他可以继续阳光下去。将来的人生路上,他肯定还会受挫,却不太可能遇到司马懿那样没底线的对手。
这让他多少有几分成就感。
孙策和杨修聊起了《老子》、《庄子》,尤其是《庄子》。
《庄子》在后世影响极大,在秦汉却不受人待见,研究《庄子》的人不多。原因也很简单,汉代儒生重事功,以天下为己任,不太接受庄子的避世思想。况且庄子的优美只能存在于想象中,一旦面对现实,难免狼狈。他可以在文章里餐风饮露,在现实中则不免向人借米下锅。
就算前世的孙策,对《庄子》也不大认同的。
然而结合到人文关怀,对个人内心世界的尊重,就不能不谈庄子。
杨修对《庄子》颇有研究,而且有独到之处,妙语迭出。孙策听得津津有味,意犹未尽,便邀他一起入席,共用午餐。
见杨修与孙策共座,说得投机,皇后袁衡命人准备酒食。虽无山珍海味,却很精致。一旁玩耍的几个孩子都围了过来,或倚或坐,听杨修闲说。杨修经常入宫,与他们都熟,又擅言辞,几个孩子都喜欢听他说话,学问上有什么不明白的也喜欢向他请教。
不大一会儿,孙策身边便聚了一群人。年纪大些的孙胜等人端坐一旁,年纪小些的大双、小双却挤在他的身边,小双干脆偎在孙策怀中,抱着孙策的手臂,听得入神。直到黄月英牵着孙平、黄安过来,她才依依不舍将最佳位置让给了小她几个月的弟弟。
黄月英笑道。“杨长史今天真是忙里偷闲,讲的是什么?《山海经》么?”
“不是,是庄子。”大双奶声奶气地说道。
黄月英有些诧异,伸手捏了捏大双的脸蛋。“你听得懂庄子?”
大双红了脸,有点不好意思。“不太懂,只是觉得有趣,想听。”
“想听就听,而且要好好听。有蔡祭酒、杨长史这样的才女、才子给你们启蒙,将来不做个博士,真是对不起你们的父皇。”黄月英说着,看了孙策一眼。“陛下,臣妾去拜见皇后。”
孙策会意,黄月英这是有事。他点了点头,一手搂着孙平,一手搂着黄安,继续听杨修说《庄子》。这两个孩子大部分时间都由蔡珏抚养,难得入宫,与孙策多少有些生份,却与大双、小双极是亲近。有她们陪着,很快就兴奋起来。
黄月英看在眼里,心中欢喜,转身向皇后袁衡走去。
又听了一会儿,孙平、黄安毕竟太小,也不像大双、小双一样对学问感兴趣,有些不耐烦了,在孙策怀中扭来扭去。孙策起身,张开双臂,让他们像两个小猴子似的吊着,来到袁衡、黄月英面前。
两个小家伙兴奋得尖叫。“阿母,阿母,你快看啊,阿翁好大力气。”
“行了,行了,你阿翁有多大力气,阿母知道。”黄月英抱过孩子,含笑瞥了孙策一眼。“你可别把他们惯坏了,我阿母可禁不住他们这么折腾。”
“哈哈,这些天辛苦阿母了,就让平平、安安在宫里呆几天吧,阿母好好休息几天。”
“那也行,只是怕吵着皇后。”黄月英笑嘻嘻地说道:“最近荆襄来了不少人,迎来送往的,阿母分身乏术,早就想送到宫里来了,只是不好意思开口。”
袁衡白了黄月英一眼。“大匠姊姊,平平、安安虽说一个姓孙,一个姓黄,毕竟都是陛下的血脉,这宫里永远有他们的位置。蔡夫人疼他们,舍不得放手,我也能理解。可你这么说,未免是欲加之罪。这样吧,我作主,从今天起,这两个孩子就留在宫里,一个月送去大匠府一天。”
“皇后,臣妾错了。”黄月英连忙讨饶。“是臣妾失言,请皇后恕罪。你可不知道,这两个孩子如今是我阿母的心头肉,要是一天见不着这两个孩子,我阿母怕是连觉都睡不好。”
袁衡忍着笑,故意说道:“我的名声也就罢了,万一被人说成陛下偏心,那可如何是好?”
“不会,不会,谁敢这么说,我打他的嘴。”
“这可是你说的。”袁衡笑出声来,将孙平、黄安拉了过去。“啧啧,说起来,还是蔡夫人有经验,这两孩子收拾得真好。这是什么香囊,味道真好,连宫里都没有呢。”
“皇后若是喜欢,明天我就让人送几个来。”
“那就多谢了。”袁衡起身,一手牵一个,说道:“平平,安安,走,跟着阿母去拿好吃的。”
听说有好吃的,两个小家伙乐得直流口水,蹦蹦跳跳的跟着袁衡走了。黄月英撇了撇嘴,有些沮丧。“陛下,臣妾是不是很失败啊,这两个小子和谁都亲,就是和我不亲。”
“让你多花时间陪陪他们嘛。”孙策牵起黄月英的手,并肩而坐。“你别以为他们还小,有的是时间。孩子长起来快得很,一转眼就大了。到时候你想陪他们,他们还不要你陪呢。”
“是啊,可是木学堂的事那么多,实在抽不开身啊。”
“事情多,多带几个人就是了,何必什么事都亲力亲为?”孙策抚着黄月英的手。“你要腾出点空来,趁着年轻,再生几个。”
黄月英斜睨了孙策一眼,脸上泛起红霞。她有些害羞,收回目光,低下头,若有所思。
“有事就直说,遮遮掩掩的不是你的风格。”孙策轻声笑道。“荆襄那边有人求官?”
“求官倒不至于。荆襄人在朝中实力尚可,仕途还算顺利。”
“那是求财?”孙策笑出了声。“这似乎更没必要吧。”
黄月英也笑了。“那倒不是。他们不仅不向朝廷要钱,还想募集一部分资金,为朝廷分忧。”
孙策目光微闪。听黄月英这意思,荆襄人是铁了心要支持黄忠立功啊,甚至不惜自掏腰包。这也可以理解,黄忠所部将士十有七八是荆襄人、南阳人,能否立功,直接影响着荆襄、南阳的整体实力。之前几年,黄忠一直没有实质性的进展,这次好容易杀入益州,他们当然不愿意轻易放弃。
但军队是国家重器,孙策在其他方面都可以放权,军权却不容任何人染指。南阳、荆襄世家想出私钱支持黄忠作战,必须得到他的允许,否则很容易弄巧成拙,惹火烧身。南阳曾是帝乡,出了太多的世家,深谙权力规则,对这一点自然清楚,事先派人试探一下他的态度再正常不过。
孙策略作思索,心中微动。既然南阳、荆襄人这么有钱,何不借这个机会敲他们一笔。
“大军作战的开支可不是小数目。”孙策幽幽地说道:“他们能募集多少资金?两百亿,还是三百亿?”
黄月英脸色一变。“这么多?”
三国小霸王 第2486章 借力打力
孙策无声而笑。“你是觉得军费开支太大,还是我要得太多?”
黄月英毕竟是见过世面的——她每年经手的开发费用也是以十亿计的,更清楚荆襄商人每年的进项——迅速镇定下来,睨着孙策,笑道:“臣妾觉得陛下在吓我。”
“还真不是吓你。”孙策说道:“我简单地算笔账吧。眼下进攻益州,或者正准备进攻益州的将士有五部,分别是天竺大都督周瑜部,安南大都督太史慈部,安西大都督鲁肃部,水师大都督甘宁部,再就是中领军黄忠部,共计将士十七万有余,每月耗米六十万石,折合一亿两千万钱,饷钱五亿,这六亿两千万是每个月的最少开支,而且是非战时……”
孙策不紧不慢,将军费开支一项项的算来。他之所以急着结束战事,就是因为军费开支太大。没有大的战事时,一年开支就已经超过一百五十亿,占财政收入的七成以上。开战之后,各项开支飚升,初步估计,一年至少需要两百五十亿,甚至可能超过三百亿。
黄月英听完,眼珠一转。“陛下的账算得没错,可这么多大军,总不能全让荆襄人供养吧。那是陛下的大军,还是荆襄人的大军?本想献金助军,平白惹人猜疑,这可不合适。”
“若他们只供养荆襄大军,岂不是更容易惹人猜疑?”孙策微微一笑。
黄月英脸色微变,没敢再往下说。即使她不如袁氏姊妹精通政治,也知道这种事很敏感。她思索良久,反客为主。“臣妾愚钝,还请陛下指点。这荆襄人如何做,才能既帮了陛下和子弟兵,又不惹人闲话?”
“百姓拥军,本是好事,忘战必危嘛。任何时候,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的将士都应该得到尊重和爱护,否则天下必乱。拥军有很多方式,未必就是提供军费,还可以优先将士家属,让他们无后顾之忧,安心作战。”
孙策顿了顿,脸色有些严肃。“可是我却听说,不少将士的妻子在工坊里做工,明明和别人一样辛苦,拿的工钱却要少两三成,只因为她们更需要钱。”
黄月英一愣。“有这样的事?”
“还有更恶劣的。”孙策吁了一口气。“南阳、南郡这些年发展不错,一年一个台阶,但贫富差距却也在不断拉大。发了财,不忘乡里的固然多,为富不仁的却也不少。为了多赚一些钱,各种花样层出不穷。有人为了降低成本,从关中、并州等人招聘流民,不仅影响了本地百姓的生计,还影响了关中、并州新政的推行,就连洛阳重建的工程都受到了影响。这些,他们都没对你说吧?”
黄月英摇了摇头,神情尴尬,脸色红一阵,白一阵,喃喃地说道:“居然有这样的事?真是……真是无耻之极。他们……他们还好意思来求我,大言不惭的说要助军?”
“他们之所以愿意助军,是因为他们有子弟在军中,而且大多是将领。如果打了胜仗,将领有功劳,可以加官晋爵,将来能为他们发声。可是对绝大多数普通士卒来说,即使立了功,受了赏,那些钱也影响有限,大部人最后还是要返乡种地的。用这些普通将士的性命,换自家子弟的功劳,对很多人来说,原本就是一本万利的买卖。”
黄月英是个聪明人,一听就明白了其中的关窍。若在平时,她也未必会考虑到那些普通百姓,毕竟她身边根本没有这样的人,也听不到这样的声音。现在与孙策面对面,她站在孙策的角度看问题,自然知道这些问题背后的隐患,想法自然不同。
她是陛下宠爱的贵人,黄家、蔡家已经与朝廷紧紧的联系在一起。朝廷的事就是她的事,就是黄家、蔡家的事。相比之下,其他的南阳、荆襄人都要疏远一些。
“陛下,怎么从来没听你说起过这些事?”黄月英有些幽怨地看着孙策。
“你那么忙,跟你说了也没用,何必惹你心烦。”孙策笑笑,伸手将黄月英揽在怀中,拍抚着她的肩膀,既欣慰又无奈。“你也不用多想。治国首先是治人,而人是最复杂的,善恶参半。有君子,也有小人,但更多的还是善恶并存的普通人,所以才有德刑的争论。”
“唉……”黄月英一声长叹,倚在孙策胸前。“还是木学简单一些,人心太复杂了。”
——
虽说黄月英这个说客很不称职,半途而废,孙策却不打算轻易放过此事。他很快召来张纮、虞翻、钟繇等人,商量着进行一次主要针对各州郡工坊的检查清理,惩处一批为富不仁的奸商。
理由也是现成的。各地来的贤良文学对商人地位的迅速提升意见很大,很多人上疏反对,要求朝廷对商人进行抑制。有的比较保守,用的还是崇本抑末的旧理论,大讲礼法。有的却能与时俱进,针对具体问题提出建议,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商人重利,为了利润,无所不用其极,最后不仅有害政治,而且伤及了工商本身,走到了新政的对立面。
孙策对黄月英说的那些例子,有一部分就来自于这些贤良文学的上疏。孙策未必完全同意他们的观点,却非常重视他们提出的具体问题。经历过全球化的市场经济洗礼,他比这个时代的任何一个人都清楚,如果不能有效控制好财富分配,坐视贫富分化的加剧,科技的发展不仅不能带来和平,反而可能造成新的矛盾,甚至撕裂整个社会。
他一直在考虑如何着手处理这个问题,既然荆襄、南阳商人主动送上门来,他就从荆襄、南阳开始着手。当然,他不会特别针对荆襄、南阳人,毕竟黄忠还有前线作战,不能影响军心士气,只是在重心上有所偏向,过问得多一些。
惩处一些奸商,不是为了打击荆襄、南阳人,而是为了整顿社会风气,为普通百姓谋福利。从奸商手中罚没、收缴的钱粮,大部分用来支援前线、安抚军属。从另一个角度讲,也是为普通将士声张正义。不能让他们在前线流血牺牲,家属在后方吃苦受难。
孙策不想搞成运动,所以并没有大张旗鼓的推动,只是要求相关部门进行部署,以响应贤良文学的名义进行。声音来自民间舆论,朝廷只是进行响应,矛盾激化的可能性要小得多。
风声很快传出,商人们不甘心,四处活动,找人写文章进行反击。一时间,原本就很激烈的论战进入白热化,孙策每天要看的公文也翻了一番,尚书台不得不增加了一些人手,并专门成立了一个小组,负责相关的内容。
孙权被孙策委以重任,负责这个小组,每天除了要处理大量的公文,还要接见不同的人,听取他们分歧严重,甚至是互相攻击的言论,还要保持一副贤王的姿态洗耳恭听,从谏如流,真是苦不堪言。
虽说年岁渐长,不再像少年时那些任性,可是每天这么折磨,他也有些承受不住,快要疯了。
三月中旬的一天,孙策按照惯例,去向皇太后请安,皇太后无意间说起孙权最近很憔悴,几乎瘦了一圈,是不是工作太累了。
孙策把大致情况解释了一下。最近事情确实比较多,千头万绪,孙权负责的事尤其如此。每天要看的公文都堆成了山。孙策随即又夸了孙权几句,几个弟妹中,孙权最擅长这些事务,帮了他不少忙。本来打算这件事结束之后,就让孙权归国就藩,现在又有些舍不得了,想将他留在朝中,担任国是院的宗室代表。
皇太后既欣慰,又心疼。她对孙策说,陛下信任他,是他的福份,可是他毕竟年轻,这么早就进国是院,和一群老臣为伍,怕是不太合适。况且孙权虽然擅长经济,但他毕竟是个好动的性子,一直从事案牍事务,怕是要憋出病来。
孙策一听,心里就明白了,抚掌而笑。
“阿母,仲谋静极思动了?”
吴太后摇摇头,笑道:“那孩子心思深,有话也不说,我也弄不清他究竟在想什么。只是觉得他以前最喜欢出猎,每次出猎归来都神清气爽。若是遇到了虎豹之类的猛兽,尤其开心。在汝阳一年多,他一次也没出猎,我想着会不会是这个原因才闷闷不乐,没什么精神,便和你说一说,是不是放他几天假,让他出去转转。”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