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大戏骨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七七家d猫猫

    “我想,我们之间有些误会。在线流媒体,不是抢占传统院线的市场,而是在电影院之外提供另一个选择。”蓝礼从容不迫地说道,这也是堂吉诃德频道与奈飞的最大不同之处。

    奈飞的首要考量是利益,所以它必须保证自己的作品能够第一时间在流媒体上线,“线上线下保持同步”,这是他们的口号,也是他们的噱头。他们竭尽全力地争取院线电影能够尽快在自己的平台上线。换而言之,这就相当于从传统院线的嘴巴里抢食。

    堂吉诃德频道的首要考量是多元,因为艺术电影的票房本来就不是强项,即使放在院线上映也难以实现盈利;而在线流媒体则提供了另外一个渠道,让更多观众可以看到电影,同时也为艺术创作者们提供额外收入。他们与传统院线之间的矛盾冲突,远远没有那么激烈。

    对于欧洲三大电影节或者圣丹斯、特柳赖德等等电影节,堂吉诃德频道的真正目标,其实就是如此:

    如果一部作品得到了发行公司的青睐,那么堂吉诃德频道将静观其变,与发行公司和艺术院线展开谈判,看看电影应该在院线上映几周,四周?还是八周?然后电影再登陆在线流媒体平台,提供点播。

    如果一部作品没有能够找到发行公司,那么堂吉诃德频道则能够提供一个平台,让更多观众欣赏到这部作品。尤其是那些喜爱艺术电影却寻找不到渠道欣赏这些作品的资深爱好者们,能够打开全新世界的大门。

    当然,西西弗斯影业也不是慈善公司,“先在堂吉诃德频道,而后得到发行公司青睐的话就撤掉在线播放,走进院线”,这样的事情是不可能发生的,他们也仍然需要盈利才能够保持公司长久地运转下去。但西西弗斯影业却能够让导演得到一个才华展示平台,为自己的下一部作品争取到更多瞩目、关心,乃至于投资。

    正是因为如此,圣丹斯电影节才愿意与堂吉诃德频道合作,罗伯特-雷德福花费无数心力创建了这个电影节,他自然也不会为了一点点蝇头小利就出卖自己,归根结底还是因为蓝礼成功说服了罗伯特。

    蓝礼更进一步的详细解释,让蒂耶里的思绪开始翻涌起来——

    尽管在线流媒体依旧需要面临无数考验,最简单的一点就是,堂吉诃德频道终究还是需要盈利才能够继续运转下去,仅仅依靠“艺术电影频道”的名号,他们很难创造出足够的商业价值,这也意味着,未来堂吉诃德频道也必然需要越来越多的独家版权,也就是说,他们与院线之间的竞争迟早都会到来。

    但蒂耶里却不得不承认,蓝礼的确抓住了问题的关键核心,如果堂吉诃德频道能够为艺术电影提供一个额外的发行渠道,这对欧洲三大电影节来说都是好事——至少在前期,院线利益还没有被直接触碰到的阶段,确实是如此。

    现在的关键就在于,这个馅饼看起来非常美味,但一口咬下去,里面的馅儿是否能够如同广告所说,却没有人能够确定。




2370 美味馅饼
    如果说,艺术电影的困境是时代产物之一,那么在线流媒体也同样如此。这也是每一个时代的固定特征,就好像大自然产物一般,毒物的旁边必然存在着解毒的办法,问题总是伴随着解决办法一起出现的。

    艺术文化的困境必然能够找到解决办法,更重要的是,流媒体真的是答案吗?

    蒂耶里注视着蓝礼的视线,充斥着各式各样的纷乱想法,眼神不由越来越玩味起来,“所以,事情真的如此美好吗?所有一切都只是为了艺术的发展而做出的变革,让艺术电影能够得到广阔光明的发展空间?”

    蒂耶里的质疑,让蓝礼轻笑了起来,却丝毫不意外,相较于柏林的斩钉截铁和威尼斯的犹豫不决来说,戛纳的态度反而是在蓝礼的期待值以上,但认真想想,戛纳能够发展到现在的位置,吉尔斯和蒂耶里的眼界绝对功不可没,那么,他们面对新生事物的态度也就值得细细玩味了——

    虽然在线流媒体在法国文化视角之中,是必然坚决打击排斥的形式,甚至比德国还要更加决绝肯定;但戛纳也绝对不会错过其中蕴含的变革与机会,这可能是改变整个产业格局的时刻。

    “不要相信我,相信事实,相信利益。”蓝礼没有试图为自己辩解,因为没有必要,在商言商就是最好的选择,“比起话语来说,数字才是最可靠的。”

    蓝礼嘴角上扬起了一个浅浅的弧度,自信从容,“我们可以坐下来,慢慢讨论合作协议:什么电影可以上平台,什么则不行;电影需要在院线上映几周才能够登陆平台,又应该遵守什么协议;电影上平台之后,利润应该如何分配,资源又应该如何配置……诸如此类,我们都可以面对面地慢慢谈判。”

    蒂耶里知道,这些花言巧语必然描绘出一个美好到不现实的愿景,而实际状况则必然又是另外一番景象;但他也不得不承认,蓝礼的话语是正确的,与其在这里天花乱坠,不如坐下来以数字来说话。

    那么,现在的关键问题就在于,他应该给蓝礼一次机会吗?

    戛纳不是柏林或者威尼斯,比起柏林来说,他们更加开放也更加多变;比起威尼斯来说,他们也不需要受到权力掣肘,拥有更多自主权利。当然,戛纳也有自己的难题,来自法国电影产业内部的抗议与制衡,还有戛纳对于未来发展前景的规划,这些状况都是必须考量的因素。

    正是因为蒂耶里明白事情多么恢弘震撼,牵扯甚广,所以他能够清楚地明白柏林和威尼斯方面的沉默,难怪事情严严实实地没有走漏任何风声,再结合奥斯卡的得奖结果考量,震撼还要更深一层。

    现在看来,蓝礼所谋划的事情远远超出了想象。

    蒂耶里细细地打量着蓝礼,他以为自己对这位年轻演员已经有了足够了解,但实际相处中,却依旧惊喜不断。

    “我猜想,你现在的确开放了更多选择。”蒂耶里没有正面回应蓝礼的提案,而是以当初蓝礼接受采访的话语小小地调侃了一句,而后又接着转移了话语,“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你愿意接受更多挑战呢?”

    蒂耶里不可能当场给予正面回应,他必然需要思考时间,也需要商议时间,戛纳电影节的情况不是简简单单就可以当场拍板的。蓝礼知道这一点,柏林和威尼斯也都是如此,而且今天才不过第一次交谈而已,但对于蒂耶里如此生硬转移话题的处理方式,还是稍稍有些失望。

    不过,蓝礼的表面也不显,只是朝着蒂耶里投去一个意味深长的眼神,那些深层含义也就让蒂耶里自己领悟了,随后,蓝礼就接着说道,“当然,我非常乐意开放可能性,尝试不同的事情,这也是演员的特权之一。”

    不管是蒂耶里通过罗曼找到蓝礼,还是蒂耶里点头答应罗曼的邀请,这都意味着,蒂耶里对蓝礼也是有所求的。刚才蓝礼已经亮出了自己的底牌,现在则轮到蒂耶里了,博弈的位置也就悄无声息地完成了变化。

    但是,与蓝礼相比,蒂耶里却不是在“请求”,而是在“邀请”,姿态方面有着微妙的差异,从神情就可以看得出来。

    “你觉得,戛纳电影节评审团主席,这个挑战,如何?”蒂耶里的嘴角带着浅浅的笑容,不需要多余语言,那双明亮的眼睛就正在表达着他的得意和骄傲——

    放眼全球范围之内,敢于如此大胆又如此冒险地做出不同尝试挑战的,除了戛纳,就没有其他人选了。

    蓝礼稍稍有些意外——

    去年威尼斯电影节的主席阿尔贝托-巴贝拉亲自抵达新奥尔良,向蓝礼发出正式邀请,希望“爆裂鼓手”能够前往威尼斯参展;当时,阿尔贝托也提起了蓝礼担任威尼斯评审团主席的提案,但仅限于讨论而已。

    现在,戛纳电影节的蒂耶里-福茂居然也同样发出了邀请,事情顿时就变得有趣起来了。

    为什么用“有趣”来形容呢?

    首先,欧洲三大电影节评审团的位置,本身就代表着电影节的品味和风格,每一位评审团的挑选都必须慎之又慎,而评审团主席更是至关重要。

    一名优秀的评审团主席,往往能够代表整届电影节的水准,因为主席的审美品位将很大程度上决定最终奖项的归属;而一名糟糕的评审团主席,不仅可能代表平庸的审美品位,同时也很可能沦为评审团成员们角力的牺牲者,彻底丢失话语权,然后评审团内部意见出现剧烈分歧,最终评选结果也就差强人意。

    导演和制片人往往是电影节评审团主席的最佳人选,因为他们本身的工作就处于一个掌控全场的位置;除此之外,选择演员和选择编剧、作曲家、作家、美术指导等等一样需要冒风险,因为他们都更加习惯于“单兵作战”的模式。

    欧洲三大电影节的评审团主席位置,上一次选择演员担任的年份分别是,2006年的威尼斯,凯瑟琳-德纳芙(e-Deneuve);2011年的柏林,伊莎贝拉-罗西里尼(Isabella-Rossellini);2011年的戛纳,罗伯特-德尼罗。

    其次,欧洲三大电影节的评审团往往意味着履历和能力,尽管评审团名单之中经常出现一些意外的名字,甚至是没有听说过的名字,但整体而言,他们在业内的艺术风格与能力都必然得到一定的认可。

    否则,即使是加入了评审团行列,最终也没有话语权,很有可能就只是作壁上观的吃瓜群众。

    年龄,这不是绝对因素,毕竟艺术领域总是不乏天才;但不可否认,这必然是参考因素之一。

    比如说,上述三位担任评审团主席的演员,在接过如此重任的那一年,凯瑟琳-德纳芙是六十三岁、伊莎贝拉-罗西里尼是五十九岁、罗伯特-德尼罗则是六十八岁。

    再比如说,千禧年以来,三大电影节最年轻评审团主席的当时年龄,柏林是2000年的俐-巩,三十五岁;威尼斯是2002年的俐-巩,三十七岁;戛纳则是2000年的吕克-贝松和2004年的昆汀-塔伦蒂诺,四十一岁。

    也许,年龄在艺术领域里确实不意味着什么,但在社会生活里,却意味着履历和资历,没有人能够忽略。柏林和威尼斯在世纪交接之时,他们与华夏电影产业有着密切联系,这才打破了固定桎梏,做出大胆尝试。

    如果不是评审团主席,只是评审团成员,那么年龄因素可能会削弱许多,但即使如此,社会规则的束缚依旧存在。

    二十一世纪以来,戛纳电影节评审团成员,低于三十岁的,只有今年破格提拔进入评审团行列的加拿大导演哈维尔-多兰(Xavier-Dolan)一人,他也刷新了欧洲三大电影节评审团年轻的最年少记录。

    吉尔斯-雅各布和蒂耶里-福茂展现出了难得一见的魄力——事实上,今年评审团之中,还有年仅三十五岁的杰克-吉伦哈尔,年仅三十四岁的西耶娜-米勒(Sienna-Miller),再加上哈维尔,戛纳确确实实展现出了勇气,这也是柏林和威尼斯绝对不敢轻易打破的界限,再次证明了戛纳如今的超然位置。

    而现在,蒂耶里却正在邀请蓝礼成为评审团主席!

    顺带一提,蓝礼与哈维尔同龄,两个人都是1989年出生,而蓝礼还要比哈维尔晚了七个月,哈维尔在不久前的三月份刚满二十六岁。

    一旦事情真的发生,那么戛纳将轻而易举地引爆全球的话题狂潮,蓝礼不仅将成为欧洲三大电影节历史上最年轻的评审团主席,而且还将成为历史上第一位三十五岁以下的评审团主席,轰动程度堪比2000年柏林电影节邀请俐-巩担任评审团主席!

    有趣的地方就在这里,虽然俐-巩当年只有三十五岁,但她已经足足入行十三年,早在1993年就已经成为历史上第二位主演影片包揽欧洲三大电影节最高奖项的演员,这也意味着,她在业界拥有着深厚底蕴。

    但蓝礼呢?未满二十六岁的蓝礼,现在就担任评审团主席,是不是太过仓促了呢?



2371 睿智决断
    由蓝礼-霍尔担任欧洲三大电影节的评审团主席,这无疑是勇敢挑战电影产业传统思想的一次大胆尝试;但考虑到蓝礼目前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和业内地位,事情也就变得越发有趣起来,是否值得尝试呢?

    当然,不仅仅是电影节组委会需要承担巨大压力,蓝礼也同样需要面对业内同行挑剔眼光的审核与挑衅——

    作为演员,能够表演、能够在表演层面上取得突破,这是一种天赋与能力;但作为艺术家,审美品位、艺术底蕴、电影理解等等却又是另外一回事,这考验的是综合艺术素质,绝对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

    以蓝礼现在的地位与处境来看,他的表演才华已经得到了全球范围的认可,这是没有任何争议的事实;但即使如此,蓝礼未满二十六岁的年轻,依旧在时时刻刻挑衅着每一位电影从业者的敏感神经。

    可以如此展开思考:

    如果蓝礼继续坚持做一名演员,纯粹而专注地在自己的专长领域里探索极限,那么他可以轻易地赢得掌声与欢呼,杰克-尼科尔森、梅丽尔-斯特里普、丹尼尔-戴-刘易斯,这些老戏骨们全部都是如此——他们都不曾担任欧洲三大电影节的评委,即使是评审团成员都没有,始终专注在自己的表演之上。

    如果蓝礼跳出自己的舒适圈,试图在艺术领域的其他方面做出尝试,那么他将面临的挑衅和挑战将十倍乃至于百倍地爆发出来——以二十五岁的姿态就取得如此超高成就,这是不是意味着蓝礼的艺术底蕴能够经受得起考验呢?这必然引发方方面面的质疑与挑战,可能蓝礼就将成为电影产业的公敌。

    除非是蓝礼愿意效仿梅丽尔-斯特里普一样,在行业内部纵横超过四十年之后,她于2016年接受了柏林电影节评审团主席的邀请,那么,无论她的评选结果如何,她的艺术品位和业内地位都不会受到挑战。

    但现在蒂耶里-福茂的目的就在于爆点,惊世骇俗的爆点,让明年二十六岁的蓝礼担任电影节评审团主席。

    说难听一点,蒂耶里就是将蓝礼架在火上烤。

    不要说蓝礼了,即使是在行业内部打滚多年的资深电影人,他们也不见得就愿意接手评审团主席的位置。这的确是荣耀,但更多还是压力,对于每一位电影人来说,都是如此。对蓝礼就更是如此了。

    压力,这对于双方来说都是平等的,可能蓝礼还需要承受更大压力——高处不胜寒,就是这个道理。

    蒂耶里没有第一时间得到蓝礼的回应,这对于蓝礼来说并不寻常,这让他越发笃定起来,就连蓝礼都因为自己的提案而感到震惊,甚至有些错愕,这让蒂耶里的心情欢快起来:全世界范围能够杀蓝礼一个措手不及的,估计也只有戛纳电影节了,这份骄傲与自信,在蒂耶里的举手投足里展现出来。

    “我知道我知道,压力非常巨大,可能是超出想象的程度。但我们真心实意地发出邀请,希望你能够考虑。”蒂耶里以一种贴心的姿态表示了“安慰”,但字里行间都透露出戛纳电影节做出如此决定的自豪。

    蓝礼不会否认,这确实意外,比起闲聊之中灵光一闪的威尼斯来说,戛纳就不是在说笑了,这是实实在在的邀请;但察觉到蒂耶里的得意,蓝礼就忍不住上扬起了嘴角,“当然,这是一份荣耀却也是一份压力,阿尔贝托发出邀请的时候,我就清楚意识到了这一点,这绝对不是想象中那么简单的工作。”

    蒂耶里的笑容稍稍有些僵硬,他没有掩饰——却不知道是不愿掩饰还是无法掩饰,他立刻就能够明白过来:阿尔贝托-巴贝拉,威尼斯电影节主席,始终在思考着,到底应该如何让威尼斯摆脱现在的困境。

    难道,蓝礼就是阿尔贝托的答案?

    更重要的是,这意味着,威尼斯走在了戛纳的前面。这才是蒂耶里最震撼也最意外的一件事。

    有没有可能,这只是蓝礼的烟雾弹?专门为了糊弄自己?

    但认真想想,蒂耶里就否认了这种可能,一来蓝礼根本就没有必要,二来……蓝礼过去一年时间里的举动,确实在欧洲电影产业里引发了诸多讨论,以蓝礼现在的地位与影响力,威尼斯试图拉拢蓝礼也再正常不过了——毕竟,就连戛纳都开始打蓝礼的主意了。

    那么,他应该怎么办?

    急流勇退?表示戛纳根本就不在乎蓝礼,他们拒绝与威尼斯竞争,这会降低他们的格调,然后选择另外一位值得信赖的评委,表明他们依旧比威尼斯更胜一筹;还是逆流而上?与威尼斯正面展开竞争,看看谁更加具有魄力,铸就欧洲三大电影节历史上第一位三十岁以下的评审团主席,书写历史?
1...11761177117811791180...125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