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戏骨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七七家d猫猫
端着咖啡杯离开的时候,依旧可以捕捉到只言片语透露出来的关心,讨论热度达到了难以置信的高度。
“……听说是烟花大会……”
“好像比奥斯卡还热闹。”
“首映式确实盛大,但这可是蓝礼……”
“哦,对对对,蓝礼在首映式上的同款衬衫已经红遍照片墙了……”
“……你看到蓝礼昨晚的装扮了吗?我觉得非常时尚。”
色彩斑斓的语言在形形色色的表情之中涌动着,偶尔可以捕捉到些许其他话题,但昨晚的盛大首映式在洛杉矶依旧拥有压倒性的优势,尤其是市中心的这一片区域,几乎人人都在讨论,唯恐自己被落下。
安迪的脚步越发轻快起来,回到驾驶座上,一路朝着创新艺术家经纪公司前进。
“嘿,安迪。恭喜,又一次地。”
“果然是蓝礼!啊?对不对?”
“周五和周六的电影票买不到,这也太夸张了。”
“怎么样,是不是要超过’复仇者联盟2’了?”
“什么时候蓝礼过来公司拜访,提前通知一下,我也想要近距离围观一下。”
“精彩的首映式!”
即使是创新艺术家经纪公司,脚步才刚刚进入自己办公室所在楼层,就可以看到牛鬼蛇神全部都出现了——不管是不是在这一楼层工作的,似乎大家都游手好闲地在这里溜达着,只是为了向安迪表示恭喜。
谁不知道,安迪-罗杰斯现在就是创新艺术家经纪公司高级合伙人之中的头把交椅,虽然他手中的股份并不是最高的,但话语权却首屈一指,就连几位大老板都对安迪和颜悦色,关键决策都难免牵扯到安迪。
对此状况,安迪却是早就已经习惯,一路点头示意,客套寒暄的谈话信手拈来,根本不费太多力气。
从电梯到办公室的短短距离,安迪却也走了将近二十分钟才抵达,那些炙热滚烫的视线始终不曾离去。
传闻说,当初安迪看中了蓝礼的潜力,前后三次前往纽约,亲自向蓝礼伸出橄榄枝,花费无数心力才成功打动蓝礼、这一行为在无数人看来都是百思不得其解,很难想象蓝礼的高傲和安迪的耐心。
但现实就是,安迪慧眼识珠,成就了好莱坞最后一个巨星。至于其他经纪人,就只有羡慕到肝疼。
好不容易能够进入办公室坐下,安迪那胖乎乎的身材已经消耗了所有能量,额头不由渗出了浅浅的汗水,他打开自己刚刚在咖啡屋购买的甜甜圈,连续吃了三个,这才缓过神来,又喝了一大口卡布奇诺,眉宇之间再次流露出心满意足的神色,靠在老板椅的椅背上,轻轻拍打着啤酒肚,神情惬意。
随后,安迪就翻开桌面上的报纸——助理早早就已经将所有主流报纸以及相关网络数据全部整理拜访完毕,蓝礼很少很少确认这些信息,但安迪却必须了如指掌,这已经成为他的日常工作重要组成部分了。
粗粗浏览了三份报纸杂志,沸腾翻滚的情绪就快速沉淀了下来,眉宇之间也出现了一丝严肃的神色。
不是因为差评,而是因为期待值。
从首映式盛况到观众反馈信息,再加上蓝礼的“不败光环”,从方方面面来说,似乎都预示着电影的巨大成功,安迪难免有着更高的期待;但骤然之间就看到了连续三个差评,心理偏差难免制造出失衡状态。
“迈阿密先驱报”,二十分,“蓝礼-霍尔先生的魅力并不适合这部肮脏血腥、暴力混乱的作品,电影迫使他在困顿僵局之中不断奔跑,如同无头苍蝇一般,却没有留下足够空间展示属于他的真正魅力,最终成品也就成为了一团无序的乱麻。”
“纽约邮报”,二十五分,“‘侏罗纪世界’的确如同预期般地呈现出了一个恢弘的续集:更多更大更快更强!从如此角度来说,它确实满足了爆米花电影的基本要求;但可怕的是,这部电影试图让观众对于那群无意识地血腥厮杀、制造混乱的生物产生同样的共鸣,恐惧与同情两种情绪同时混杂着出现,甚至还期待着观众对于它们的死亡落下眼泪,这在创作立意角度来说是荒谬的,根本无法从根源上赢得回响。但你知道的,人类,总是如此自以为是。”
“娱乐周刊”,三十分,“电影削弱了动作场面的成分,以更加情感饱满的场面取而代之,试图让观众站在人类立场上形成共鸣,但这也越发提醒我们,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在场面调度和气氛营造方面的优秀和出色。这部续集电影,仅仅依靠蓝礼-霍尔的支撑,也依旧无法唤醒狂热影迷二十二年以来的期待。”
差评!差评!还是差评!
而且一个比一个狠辣,这让安迪的热血不由冷却下来,但安迪也是经过无数大风大浪考验的老油条,情绪汹涌过后很快就沉淀冷静了下来——
去年“星际穿越”的经历还没有完全离去,至今历历在目,而“侏罗纪世界”是更加爆米花的商业电影,对于媒体评论不应该要求太多。即使是蓝礼,他也不能违背市场规律地赢得所有人的喜爱。他应该保持冷静。
安迪轻轻拍打着自己的肚皮,意识到自己的期待值也明显过高,以至于冲昏头脑,心态还是需要调整一下。
浅浅的担忧转瞬即逝,经过连续三个差评的攻击,那些阿谀奉承的人气泡沫也完全消失,安迪能够镇定下来,真正地集中精神,开始继续翻阅报刊杂志的评论,然后,严肃的表情就逐渐舒展了开来。
中评。好评。中评。好评。好评。好评。
安迪细细地阅读每一条评论,除了分数之外,对于电影的分析也都关注——反而是关于蓝礼的评价不太在意,因为以蓝礼现在的位置,出演一部商业电影,确实不需要太过担心,除非是有人认为蓝礼的表演可以和亚当-桑德勒的喜剧电影相提并论,否则安迪完全可以忽略那些针对蓝礼的好评或者差评。
很快,安迪的心绪就完全镇定了下来,三个差评,首批影评就仅仅只有三个差评而已,最开始的那三个就是全部。
2428 成功一半
“独立电报”,六十分,“科林-特雷沃若,就如同大部分类型片行活导演一般,他们能够找到商业电影的最低底线,但是在朝着更高水平层次尝试的时候,却总是在愚蠢和严肃的平衡掌控之间迷失自己。”
“每日新闻报”,六十分,“它原本可以更糟糕,但感谢上帝,蓝礼-霍尔拯救了这部作品;遗憾的是,蓝礼也没有能够摆脱恐龙追逐的慌乱与恐惧,电影的最终成品只能勉强算是达到及格线。”
“名利场”,六十分,“电影足够有趣,能够吸引观众保持注意力到终点;但观影结束之后能够意识到,相较于剧本的内涵与深度却又是远远不够的。问题不在于恐龙是否新鲜生动,而在于仅仅依靠恐龙是不足的。唯一正确选择是蓝礼-霍尔的登场,他的存在让电影拥有了更多可能,我愿意为了他走进续集的电影院——前提是,续集的时候他依旧能够出现在演员列表里。”
“华盛顿邮报”,六十分,“很难区别’侏罗纪世界’到底是想要成为爆米花式的垃圾食品,还是希望能够更进一步。科林-特雷沃若试图在主题内涵层面上做出更多尝试,问题就出现在,他似乎想要尝试得东西太多了。”
“芝加哥太阳报”,六十分,“每三个美国人之中就肯定有一个人愿意走进电影院观看这部’侏罗纪世界’,他们可以准确无误地找到自己期待看到的东西,不多,也不少。遗憾的是,那’不多’的部分却让人失望。这是一部蓝礼-霍尔的电影,我们期待着看到更多,除了他的表演之外,还有更多具有价值的东西。”
“洛杉矶时报”,六十分,“‘侏罗纪世界’看起来像是一部大热制作,它具备了一部电影引爆票房市场的所有要素,严肃和幽默、人物和故事,当然,还有爆米花式的刺激,所有东西都被放在搅拌机之中打碎在了一起;但这些碎片的混杂真的能够让观众保持期待吗?蓝礼-霍尔依旧是电影最美好的部分,但这也就是全部了。”
粗粗一扫,不难发现,给出中评的媒体不在少数,而且其中不乏“洛杉矶时报”、“芝加哥太阳报”这样的权威人士。
各式各样的观点有着一点相似之处,丰富庞杂的内核却没有能够更进一步地深入讨论,最终使得电影停留在一个不上不下、不多不少的层面,有时候,这意味着平衡;而有时候,这则意味着中庸——显然,“侏罗纪世界”属于后者。
当初蓝礼拿到剧本的时候,他就提出了相似的观点:剧本野心太大了,诸多支线散落开来,试图讨论的问题着实太多,但所有都只是蜻蜓点水,没有深入,这也就使得那些思考停留在不冷不热的状态,反而可能导致观众的分心。
后来,剧本根据蓝礼的想法做出了调整,并且以欧文和布莱尔的关系作为暗线,将关于利用恐龙作为战争武器的相关思考串联起来,整个故事显得精简凝练了许多;但从成品来看,科林-特雷沃若还是没有舍得放弃那些支线桥段的铺垫,这也导致电影的主题思想还是略显庞杂,影响到了观影感受。
自然而然地,这也就成为了影评人攻击的焦点。
但安迪却觉得这非常有趣。
一来,当初蓝礼接手剧本的时候,就提出了相关意见,对电影的成品质量提出担忧;而现在的媒体反应恰恰证实了蓝礼的评价,这也再次证明了蓝礼对于剧本的独到解读。
二来,细细浏览差评和中评的内容,不难发现,差评主要集中在整部电影的调度和控制上,这也是商业爆米花电影最重要的部分,如果无法抓住观众的注意力,那么一切都是徒劳;而中评则主要集中在内核的诠释表达上,这是商业电影从及格层面更进一步跻身为优秀的关键,观众们不仅仅是刺激一把就算,还期待着能够得到更多体验。
“泰坦尼克号”和“阿凡达”能够铸就影史奇迹,绝对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更多是偶然之中带着必然;而“复仇者联盟”的票房大捷则是另外一种类型,中评媒体显然就期待着“侏罗纪世界”能够带来更多东西。
那么,“侏罗纪世界”是否能够带来更多呢?
这个问题,就要看看好评媒体的意见了——差评决定下限,而好评决定上限,商业电影的口碑落脚在此一举。
“帝国”,九十五分,“‘侏罗纪世界’是一部纯粹的、傻乎乎的、撞墙式喜悦的爆米花喜剧,当进场接过3D眼镜的时候,你可以暂时将大脑寄存在行李处,然后等离开的时候再取回来。娱乐效果堪比三年前的’复仇者联盟’,而更加难能可贵的是,蓝礼-霍尔的魅力足以弥补六人初代复仇者联盟的人数优势。”
“好莱坞报道”,九十分,“特雷沃若完成了一次出色的工作,每个环节都是正确的,令人敬佩的节奏控制贯穿始终;透过电影大屏幕,可以感受到特雷沃若试图致敬斯皮尔伯格1993年那部横空出世作品的迫切**,而他成功了。最美妙的部分无疑是**的全面调度,观众在感叹恐龙对决的刺激之余,依旧不会忘记蓝礼-霍尔的重要存在。”
“纽约时报”,九十分,“‘侏罗纪世界’是今年夏天迫切需要的一部作品。它并不是’星际穿越’或者’地心引力’那样深奥的作品,也没有呈现出什么新意内容;但是,当所有矛盾冲突汇聚在一起,碰撞出难能可贵的火花,肾上腺素的全面爆发能够让观众欣赏到血腥与暴力的快感,还有演员们准确到位的表演也是一大亮点。”
“综艺”,八十八分,“无疑,这部作品传承了斯皮尔伯格版本’侏罗纪公园’的诸多优点:丰富的想象力、刺激的惊悚感和一丝对于人类自身的反思,并且经过二十一世纪全新视角的加工,呈现出了一桶奶油爆米花。它完美吗?当然不;它值得走进电影院吗?一百个愿意。”
“纽约客”,八十五分,“无论你准备如何评价’侏罗纪世界’,这部电影精彩绝伦的视觉特效都足以保持观影的高度注意力,让观众能够短暂逃离现实生活而进入自己对未知的想象力之中,并且让那些缺乏幻想与梦想的电影黯然失色。而最精彩的部分就在于,它能够唤醒我们曾经对电影魔法的喜爱与狂热,这就足以证明许多事情了。”
“村之声”,八十三分,“这是一部新鲜而刺激的电影,星星点点的细节都在提醒着人们原版系列电影的存在,但绝对不是拙劣的翻拍或者复制,特雷沃若为电影注入了新鲜的想象力和大胆的全新诠释,也许电影注定无法如同二十二年前一般创造一个全新世界,但至少它为系列重启开了一个好头。”
“卫报”,八十三分,“暑期档的完美选择:有趣、爽快、刺激、惊险,甚至还有一点荒谬到令人发笑的怪异,同时,还有机智巧妙的转折。我们还能够要求什么呢?另外,蓝礼-霍尔的光芒依旧闪耀。”
“芝加哥论坛报”,八十分,“如果你只需要一个理由前往电影院,那么蓝礼-霍尔可以满足你对电影的一切要求,毋庸置疑,这是他个人魅力最为迷人的一部作品,就连恐龙都沦为他的陪衬;如果你还需要更多理由,那么恐龙应该可以加分。”
“美国周刊”,八十分,“在恐龙主宰地球电影院的二十年之后,我们是否依旧能够暂时放下手机两个小时而放下那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嘲讽与清高,坦然地承认,自己依旧被那群生活的存在而震撼而感叹?特雷沃若,他显然坚定不移地相信这一点,他的诚恳与专注则让每一位观众也愿意承认喝一点。霍尔,他则让这一观点更加具有说服力。”
显而易见地,好评则更加客观也更加宽容:对于商业电影来说,他们没有严苛地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而是以市场需求的层面展开评价——毕竟,这不是“星际穿越”,他们可以对克里斯托弗-诺兰提出更多期待,但科林-特雷沃若和环球影业本来就没有准备在内核层面深入挖掘,那就根本没有必要了。
更何况,从“侏罗纪公园”到“侏罗纪世界”,观众从来都不是因为“电影探讨了人类与恐龙之间同生共死的关系”而走进电影院,就好像“大白鲨”的真正经典之处绝对不在于探讨了保护自然环境重要性一般。
所有好评都达成了一个共识:在节奏控制和**铺垫之上,“侏罗纪世界”确实达到了要求,甚至还有小小惊喜。至于细节,则每个人有着自己的感受,这才导致了评分的差异,但并不影响电影的出色。
最最有趣的部分,不是关于蓝礼的赞扬,而是源自于“纽约时报”详细影评的一个观点:
蓝礼-霍尔曾经花费大量时间与科林-特雷沃若探讨修改剧本,冗长繁琐的支线被删减不少,减少些许野心,而迫使剧本更加凝练也更加清晰,这无疑使得成品质量上升一个台阶;另外,蓝礼与布莱丝之间的情感互动也埋下了伏笔,让故事得到了延伸,这又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细节。
2429 期待满分
安迪-罗杰斯足够了解蓝礼,但即使到现在,他也不敢说自己完完全全了解蓝礼,在蓝礼的身上依旧隐藏着诸多秘密;但时至今日,安迪也不得不承认,至少在专业层面上,那些资深记者们对蓝礼的了解,丝毫不逊色于他,甚至某些程度来说,比他更加出色——毕竟,他有内线消息,而记者们没有。
“纽约时报”的布莱德利-亚当斯就是其中之一。
布莱德利是记者,不是影评人——“纽约时报”的影评由伊丽莎白-威兹曼负责撰写,后者给出了九十分的高分;布莱德利负责用自己的视角对电影展开报道,而他从有限消息之中就拼凑出了事实真相。
关于蓝礼与剧本之间的故事,关于蓝礼修改欧文这一角色的缘由……这些隐藏在幕后的迂回曲折,恰恰是“差评、中评与好评”的讨论焦点,直接证明了蓝礼与电影成品质量的间接关系,这是非常有趣的。
虽然整个好莱坞都在广泛流传着蓝礼的“不败光环”,就连六大电影公司都不能例外,迫不及待地讨论着“蓝礼-霍尔”这个名字对电影项目的影响,然后熙熙攘攘地蜂拥而至,希望借助蓝礼来赢得更多利益。
但实际上,真正明白“不败光环”奥义的业内人士,终究还是少数,似乎那种“光环”只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概念,就如同无条件信任上帝一般,仅仅从那些票房成功的“神迹”来推断这种光环是客观存在的,却没有人能够知道,蓝礼为什么能够不败?作品质量与蓝礼之间的关系?如此不败能否复制?
现在,布莱德利则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所谓的“不败光环”,不仅仅是一种直觉,蓝礼清楚地知道自己正在做什么,并且也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这才使得蓝礼在演员之外,通过剧本建议和制片人职责的方式,将作品引导向正确的道路,最终找到成功的密码——这,是可以复制,并且正在复制之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