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大戏骨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七七家d猫猫

    托尼的眼睛里闪过了一丝精光,丝毫没有掩饰自己的亢奋,雀跃地说道,这是十分特别的一个角色,而且是一个挑战难度无比艰巨的角色。首先,他是一个孩子,他需要照顾罹患阿尔兹海默症的祖父,他试图帮助他,但却缓解不了病情的恶化。

    其次,他是一个老师,他需要照顾那些可能误入歧途又或者是已经走在错误道路上的学生,他想要帮助他们,但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托尼着实亢奋,他一直在絮絮叨叨地说着,甚至不管蓝礼听不听得懂,没有前言,直奔主题,那庞大的信息宣泄下来,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

    蓝礼没有打断托尼,认认真真地倾听起来,从这些支离破碎的信息之中,拼凑出一个角色的形象。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过程。在此前的三部作品里,构建角色分析角色乃至引申角色,这些工作都是由他自己来完成的,他在剧本之外,延伸出整个角色的世界来。

    但现在,托尼却抢先一步,在蓝礼了解故事梗概之前,以语言将角色描绘出来。这比卡尔刚才的描述又更进了一步,更加详细更加深刻,同时也更加具体。结合卡尔所说的轮廓,还有他和卡尔的对话,脑海里,那个形象正在变得生动起来。

    再次,他是一个男人,他可能成为另外一个女人的伴侣,也可能成为另外一个孩子的父亲。他需要照顾别人,但显然,他已经自顾不暇了。

    托尼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洋洋洒洒口沫飞溅慷慨激昂,那股狂热,甚至有些骇人。

    坐在旁边的卡尔和伍迪都没有说话,不知不觉中,两个人都沦为了背景板,似乎只剩下托尼一个人。当然,还有正在倾听的蓝礼。

    整体而言,他是一个隐忍而无奈的人,在平静的表面之下,隐藏了无数的情绪和秘密,他试图救赎其他人,却又无能为力,很多时候,他必须先完成自我救赎才行。但在这个过程中,他又眼睁睁地看着其他人一点一点地滑入深渊,那种无助乃至绝望的情绪,就好像溺水一样,负面的情绪一点一点地慢慢抽离。

    托尼突然就挥舞着双手,在空中猛地停顿下来,目光灼热地看着蓝礼。重点,重点就在这里!我需要的不是展现整个过程,不是灵魂崩溃的过程,也不是从希望到绝望或者从绝望到希望的过程,我想要的是一个状态,处于挣扎的一个状态。

    我知道,挣扎是一个动词,但我需要它在电影里变成一个名词,停滞的状态。我知道,这很困难,但这就是电影想要表达的东西。你可以做得到吗?托尼整个人都靠在了桌沿旁边,死死地看着蓝礼,等待着答案。在蓝礼给出答复之前,他似乎就没有移动的打算了。

    这部作品有一个名字吗?这是蓝礼的第一个回应。

    托尼露出了一个大大的笑容,眼神里闪烁着得意的神色,一个音节一个音节地说道,‘超脱(detahent)’。




387 艺术作品
    没有想到,居然是超脱。

    不是一部戏剧,而是一部电影,一部艺术电影,更为准确一点,一部带有实验性质的艺术电影。

    那么,眼前的托尼凯耶就是超脱的导演!

    托尼堪称是演艺圈的另类,职业生涯只执导了四部作品,其中还有一部黑水船运公司,因为触动了某部分强权团体的利益,被直接喊停,没有能够拍摄完成。

    他总是瞩目敏感的社会问题,比如导演处女作美国x档案,关注了种族主义和新/纳/粹的问题;比如四年前的堕/胎/权之争,则挑战了宗教人士的敏感神经。两部作品在艺术领域都引起了不少反响,前者更是成就了爱德华诺顿的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

    而卡尔隆德也不例外,超脱就是他编剧生涯的唯一作品。

    难怪蓝礼没有认出两个人来,难怪蓝礼根本没有反应过来,难怪伍迪会愿意牵线搭桥。眼前三个人,就是典型的纽约学院派艺术家,一心一意扑在自己的艺术创作上,从来不曾向好莱坞妥协过,也从来不曾在意过好莱坞的喜好。

    超脱就是这样一部作品。

    正如卡尔和托尼的介绍,超脱还有另外一个译名,叫做人间师格,电影聚焦于一名叫做亨利巴赫特(henrybarthes)的老师,讲述了他来到一间公立学校代课的故事。

    不是日本电视剧的那种励志故事,热血教师拯救不良学生;而是折射社会现实的残酷故事,那种万念俱灰的绝望几乎让人喘不过气来。

    在这段时间里,亨利遇到了三个不同的女性,一位默默承受着学生和家长暴力的女老师,一名饱受肥胖折磨和家庭冷暴力的女学生,一名屡次遭受嫖/客暴力对待的无家可归的雏/妓。

    三个人都在不同程度地寻求着亨利的帮助,可是亨利自己却深陷囫囵。

    小时候亲眼目睹了母亲的自杀,外祖父则过错责备在他的身上,沉浸在自己的悲伤之中无法自拔,放任亨利自生自灭。童年阴影让他开始保护自己,关闭了自己和其他人的情感交流,冷漠而疏离地面对这个世界。他成为了一名老师,才华横溢,却从来不在一间学校长期逗留,避免自己和学生建立情感联系,总是在不同学校之间以代课老师的身份逗留。

    在这三个女性身上,每一个人都凝聚了家庭教育和社会影响的后果,这是一部关于教育关于社会的电影,但归根结底,这还是一部关于家庭的电影,讲述了家庭对每一个孩子不可磨灭的深刻影响。

    面对三个求助的灵魂,亨利再一次饱受煎熬。他试图救赎她们,却必须先救赎自己。

    电影采用了大量纪录片的拍摄方式,以采访的方式,通过不同老师的视角去审视现代美国教育所遇到的问题;以独白的方式,将人物内心的呓语和挣扎表现出来,粗粝的胶片质感晃动的手提摄像浓烈的色彩运用,通过挖掘角色的思想深度,折射整个社会的现状。

    如此实验性的表演手法,更多是适用于舞台剧里,但即使是舞台剧,大量的内心独白也往往融入陷入无聊的困境之中,更不要说是电影了。

    毫不夸张地说,这不是一部讨人喜欢的电影,甚至是令人厌恶的电影。因为托尼将所有的镜头都聚焦于那种挣扎的状态,将情绪放大到了极致之后,几乎让人喘不过气来。

    这是一部从骨子里透露着阴冷的电影。

    同样是绝望到了极致的作品,2016年的海边的曼彻斯特就显得更加内敛,也更加高明,它将所有的绝望禁锢在了角色的身体里,缓缓地渗透出来,漫无边际的寒冷仿佛无边无际,永远看不到边界,让人潸然泪下。

    饰演男主角的卡西阿弗莱克(caseyalek)成功问鼎了奥斯卡影帝。

    而超脱则用放大镜将每一个细节都炸裂开来,哭不出声音,流不出眼泪,就仿佛是溺水时缓缓沉沦,渐渐远离水面的光亮,缓缓地被黑暗吞噬,电影将整个过程放慢了十倍的速度呈现出来,优雅唯美壮阔,却悲伤凄凉绝望。

    更重要的是,海边的曼彻斯特是有一个清晰的故事轮廓,对于观众来说更加容易接受;但超脱本身却牺牲了故事的框架结构,叙事的线索相对模糊化,着重于情绪的勾勒。

    换而言之,托尼在拍摄这部作品的时候,就没有打算让观众喜欢,完完全全以艺术的表现方式,呈现出超脱的状态,犹如迷梦呓语一般。

    事实也是如此,超脱上映之后,遭遇了冰火两重天的极端考验,媒体综评仅仅只有五十二分,距离及格线还有一大段距离,支持的影评人追捧上天,排斥的影评人则斥责震天;idb的资深影迷评分也是如此,徘徊在八分边缘,上不去,却也下不来。

    奖项方面也证明了这一点,金球奖奥斯卡戛纳之内的主流颁奖典礼,全面沦陷,甚至没有人提及;但是在欧洲的小型电影节独立精神奖伍德斯托克电影节之类的艺术平台上,却收获了一系列的奖项,只不过,无人关注,自然也无人知晓。

    至于电影的票房?仅仅只是在艺术院线上映了三周,然后就匆匆下线,转战影碟发行市场也没有好转,堆放在角落里积灰,最终电影票房仅仅只有七万美元。

    七万,甚至就连十万都没有上,真正是亏到血本无归,就连艺术院线的资深铁杆观众都不买账。

    毋庸置疑,这就是一部被彻底无视被彻底排斥被彻底厌恶的艺术电影。但是这样的作品,在纽约的外外百老汇,却数不胜数,正是这些大胆新颖尖锐特别的作品,构成了艺术的基础。

    就好像美国往事一样。

    意大利导演赛尔乔莱昂内(serigoleone)当年为了筹拍这部作品,足足等待了十三年,甚至比教父系列还要更早,几乎花费了赛尔乔的所有心血和想法;可是作品当年上映的时候,由于电影公司的阉割和剪辑,被影评人和观众骂得狗血淋头,不仅票房惨败,而且在艺术方面也没有得到任何认可。

    最终直接导致了赛尔乔郁郁而终,一代电影巨匠就这样怀抱着遗憾,忧伤而落魄地在老家与世长辞。

    一直到十年之后,赛尔乔本人最早以普鲁斯特式结构剪辑的导演版本问世之后,人们才发现了这部电影的精彩;三十年后,美国往事更进一步地成为了黑帮史诗之中不可取代的绝对经典佳作,甚至超越了教父和老家伙,成为无数影评人和观众的心头好。

    它被称为好莱坞历史上最伟大的失败。

    美国往事之所以被无视,原因有很多,电影公司是不容忽视的一部分,但在历史上,即使没有电影公司的插手,因为本身的艺术属性而远离大众审美,甚至偏离影评人的审美,继而导致被时代忽略,等待时间尘封解禁之后,人们才重新品味出其中的唯一,这样的案例也数不胜数。

    象人蓝丝绒希德姐妹帮穆赫兰道死亡幻觉离魂异客2001:太空漫游猜火车我自己的爱达荷搏击俱乐部银翼杀手等等,都是如此。

    当然,不是说蓝礼就推崇超脱这部电影。

    事实恰恰相反,蓝礼不喜欢超脱,甚至是有些排斥的,不仅因为观看电影的过程十分沉闷,对观众着实太不友好;而且因为电影里的情绪太过深刻,也太过浓烈,即使是正常人,也能够看出抑郁症来,更何况是上一世他的状况呢?

    可是,作为观众的欣赏角度,和作为演员的观察角度,却截然不同。

    站在演员的立场上,饰演亨利巴赫特是一个艰巨的挑战。因为所有镜头都对准了演员的情绪,并且将这种情绪放大到极致,一丝一毫的变化都呈现出来。

    这和活埋不一样,亨利的情绪是被困在了原地,他不会挣扎,他已经放弃了挣扎,所有的情绪都往内收,再往内收,却又需要拥有能够震撼镜头的那种深刻和细腻。毫无疑问,表演难度是更大的。

    这和海边的曼彻斯特也不一样,虽然两个角色都是沉浸在悲伤的绝望之中,但前者更多是拒绝和自己妥协的愤怒和悲伤,而亨利则是犹如困兽一般,试图走出去,却找不到出口,于是他放弃了抵抗。

    更重要的是,由于托尼的拍摄手法,亨利的绝望需要更加丰富的层次,还有更加多变的细节,如果仅仅只是单纯的悲伤或者绝望,电影的厚度和深度都无法达到高度,那种细腻的变化对任何一位演员来说都是终极挑战。毫不夸张地说,超脱的表演难度甚至超过了海边的曼彻斯特。

    简单来说,哭也要哭得花样百出,每一滴眼泪的情感都有所不同,层次也有所不同。

    这是表现派演技。亨利这个角色,不需要方法派的代入,因为托尼仅仅只是停留在了故事的一个时间点上,刚才他就把角色的所有背景故事都告诉蓝礼了;需要的是表现派的扎实功底和浑厚演绎,一个眼神之间的区别,往往就决定了角色最终的深度。

    换而言之,这就是表现派演技的终极挑战!



388 敲定新作
    上一世,阿德里安布洛迪出演了超脱的亨利一角。

    阿德里安确实是一名优秀的演员,而且他与亨利的气质有着天然的契合,他将那种忧郁消瘦迷茫的状态展现得淋漓尽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但阿德里安是美国演技系统出身的,在表演时更多还是借鉴方法派的发力;而且他是一个本色演员,始终无法摆脱自己外形的桎梏,超脱的表演始终没有能够超过钢琴家。差别就在于情绪的细节变化,阿德里安的悲伤和阴郁始终停留在一个维度上,没有变化,没有深入,也没有层次。

    这种细节对于外行人士来说,说不出一个所以然来,观众也看不出具体的差异;但带来的观影体验却会有很大的不同,就好像大海一样,表面看起来风平浪静,但波涛的起伏却天差地别,站在岸边观看和置身其中,感受的效果有着天壤之别。

    只有真正的学院派才能品味出其中的深度和技巧。

    毫不夸张地说,这就是表现派演技的终极挑战!

    至少对目前的蓝礼来说,就是终极挑战。也许,在未来,蓝礼还会遇到更加困难的角色,更加严峻的挑战,但在此时此刻,亨利巴赫特这个角色的难度就是想象所能达到的极限,即使蓝礼使出浑身解数,也不见得能够达到理想中的完美状态。

    表演难度之大,远远超过了活埋所带来的压迫和紧绷,更不要说其他作品了;而且,这一次不是方法派的懵懂探索和追逐,而是表现派,完完全全的表现派演技,毋庸置疑,这就是对蓝礼此前学院学习所得的终极测验。

    这是蓝礼最为擅长的专业领域,却也是从未探索过的高度和深度。即使是伦敦西区或者百老汇的戏剧,可能都没有如此困难。

    因为电影的特点就在于,利用镜头的优势,将所有细节都放大,与剧院舞台相比较,几乎可以说是放在显微镜之下。所以,演员将会无处可逃,任何一点细致末梢的变化都会坦然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如果发力过猛,那就会导致太过匠气,反而脱离了电影的现实感,拘泥于舞台的戏剧效果,继而影响观众的观影效果,比如藩篱这部电影就是如此。

    如果使力不够,那就会导致脱离了导演的创作意图,无法赋予角色更多的灵魂,自然也就无法引发更多的思考,上一世的超脱或多或少就有这样的问题。

    换而言之,多一分不多,少一分不少,再加上细节的控制,情绪的层次变化和深度,每一个环节都将控制的精髓发挥得淋漓尽致,完完全全就是表现派演技的极致。

    这这简直让人太兴奋了!哪怕仅仅只是在脑海里构思一番,蓝礼浑身上下的细胞都兴奋了起来。

    果然,作为演员和作为观众,视角是截然不同的。

    ‘超脱’。托尼说出了电影的名字,神色之间有着难以掩饰的得意,更为准确一点来说,我想要呈现的不是挣扎的状态,而是超脱的状态。就好像,灵魂脱离了躯壳之外,看着这个世界的碌碌无为,但身体却依旧可以感受到痛苦和折磨。

    就像个神经病一样。坐在旁边的伍迪终究没有忍住,发声吐槽到。

    托尼却毫不介意,用力点了点头,畅快地笑了起来,是的,就像个神经病一样。

    蓝礼的思绪收了回来,短短的几秒钟之内,脑海里已经是沧海桑田,我从未如此深刻地感受到,超脱于我的身体之外,而我的存在却又如此真实。

    这一句话,蓝礼说的是法文。

    在哲学领域里,法国和德国确实拥有领先于世界的研究水平,即使是英国,在剑桥的哲学系里,也已经不复当年的繁茂了。当然,蓝礼可以将其翻译成为英文,但法文和德文在古典文学以及哲学思辨的方面,用词都会有着细节的区别,想要品味出其中的原汁原味,最好还是要使用原本的语言。

    托尼却是愣了愣,没有理解这句话的意思,然后求助地看向了伍迪,伍迪没好气地翻了一个白眼,又不是我说的,你应该去询问当事人才对。可是抱怨完之后,伍迪还是开口翻译了一遍,视线最后落在了蓝礼身上,阿尔贝加缪(albertcaus)?

    蓝礼点点头给予了肯定。

    阿尔贝加缪是1957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也是法国最著名的存在主义荒诞哲学代表人物之一。
1...203204205206207...125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