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田园:拐个相公好致富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深静堂
结束了沈月娴的话题,沈采萱与郑忠维围绕着开办作坊和铺子,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说着说着,郑忠维忽然间想起一事,说道:“对了,之前你不是拜托我打听沈家大房的消息么?结果沈家大房的消息没打听到,倒是意外听说了一些关于沈月婵的传闻。”
沈采萱一怔:“啊,沈月婵?她不是跑去有钱人家当小妾了嘛,怎么了么?”
沈采萱很厌恶老沈家的那帮人,但厌恶是分等级的,对于不同的人,厌恶的程度各有不同。
比如说,沈正樟和杨丹凤,他俩直接害死了原主,手里染满了鲜血,沈采萱极其厌恶他俩,想杀了他俩的心都有。
再比如说,严氏和沈月娴,她俩一而再再而三的算计沈采萱一家人——别的暂且不提,就因为她俩的自私自利、无情无耻,沈采芝至今沦陷在深宫之中,天知道她还能不能够活着回来——沈采萱甚是厌恶她俩,巴不得她俩倒霉,要是她俩能够死一死,那就更好了。
至于沈月婵,尽管她心思阴暗,又蠢又毒,曾经害得沈采萱和沈正榕陷入危机重重的深山老林,差点儿有去无回,但终归是“差点儿”,未能对沈采萱和沈正榕构成真正无可挽回的伤害。
论厌恶,毫无疑问,沈采萱很厌恶她,但对她的厌恶程度,远不及对沈正樟等人的厌恶程度。
人的力是有限的。这段时间里,沈采萱忙于做生意,就没有太多力去拾极品。
迄今为止,沈采萱将有限的力用于拾沈正樟等人,一时之间还没顾得上沈月婵。
自从沈月婵主动跑去当所谓的平妻,沈采萱便没有再理会过她,渐渐的,都快要忘记她的存在了。
此时此刻,从郑永维口中骤然听到沈月婵的名字,沈采萱不禁愣住了。
郑忠维面带嘲讽道:“沈月婵为何不选择门当户对的寻常人家,去当正头娘子,却自甘堕落,跑去有钱人家当小妾?究其原因,还不是为了穿金戴银、吃香的喝辣的,过上富足的好日子嘛。可是啊,沈月婵的好日子到头了呢。”
话说,沈月婵嫁入邻县的某户人家当妾室,她的相公赵同全倒还罢了,出身于寻常的商户人家,没有什么后台,可赵同全的原配赵柳氏却颇有来头——她可是邻县主簿唯一的嫡女。
按说,这么大的来头,赵柳氏本可以嫁给门当户对的如意郎君,而不是赵同全这么个并不出众的寻常人。
奈何赵柳氏的家庭条件虽好,她的个人条件不行啊。
几乎全县人民都晓得,柳主簿的嫡女生性不是一般的恶毒,稍有不顺心,就抡起鞭子,抽打身边的丫鬟,而且从不手下留情,都是往死里打,前前后后已经活活打死了好几个丫鬟。
柳主簿本打算通过嫡女,与本地的大户人家联姻,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地位。
奈何本地的大户人家都不肯配合,没一户愿意迎娶赵柳氏的。
想想也是,赵柳氏恶毒如斯,有头有脸的大户人家谁乐意娶这么个主儿回家呢?
眼看着嫡女都快到花信年华了,却还没嫁出去,柳主簿急了,生怕嫡女砸在手里,便降低要求,与一户家境还算殷实的商户人家——也就是赵同全家结为亲家。
就这样,赵柳氏总算嫁了出去。
婚后,赵柳氏仗着自己有个主簿爹,继续自己无法无天、作天作地的日常——
嘲讽公爹,顶撞婆母,辱骂夫君,打骂下人……这些都是基本操作,隔三岔五就会在赵家上演。
不过,有一说一,尽管赵柳氏总是给赵家人找不自在,但她也给赵家带来了巨大的好处。
要知道,在迎娶赵柳氏之前,赵家经营着一家名不见经传的粮行,生意一般,进项有限;在迎娶赵柳氏之后,靠着主簿的面子,赵家的粮行生意越做越大,分号开了一家又一家,进项翻了好几番。
看在那些实实在在的好处的份儿上,无论赵柳氏做得有多么过分、有多么离谱,赵同全都忍着。
忍着忍着,十几年过去了,赵同全都快修炼成忍者神龟了。
奈何别的能忍,有一点却忍不了——赵柳氏嫁入赵家十几年,却始终未能为赵家开枝散叶,给赵同全生下一儿半女。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自己都快绝后了,哪个男人能够忍?
赵同全便和赵柳氏商量着,纳一房小妾,好给赵家留个后。
纳妾?想都别想!
赵柳氏非但不予同意,还指着赵同全破口大骂了一顿。
可怜他赵同全一个三十几岁的汉子,直接被骂成了狗。
赵同全忍无可忍,不得已之下,只好……从头再忍。
么得办法,谁让主簿家势大,赵家惹不起呢?
就在赵同全以为自己要绝后了,都快绝望的时候,传来了一则天大的好消息,啊不,天大的坏消息——
赵柳氏站在院子里抽打丫鬟时,或许是太兴奋了,手舞足蹈,一不留神就被一块微微翘起的青砖绊倒了,随即“吧唧”一声,摔了个四脚朝天。
更点背的是,她的脊椎磕在了一块凸起的尖石上,当场就磕出了一大滩血来。
锦绣田园:拐个相公好致富 第242章 自作孽不可活
尽管血很快就止住了,可脊椎受损却给赵柳氏带来了相当严重的影响——她瘫在床上,爬不起来了。
赵柳氏倒下了,赵同全如丧考妣,看上去悲痛极了。
悲痛之余,赵同全不但尽心尽力的四处寻找名医为赵柳氏疗伤,还宽慰她说,哪怕她一辈子都起不来,他都会不离不弃,好好照料她一生一世。
饶是赵柳氏心狠手辣,视人命如草芥,也被赵同全的款款深情给感动到了。
感动之余,赵柳氏终于良心发现,主动提出要给赵同全纳一房小妾。
赵同全再三推辞,实在推辞不掉,这才“勉为其难”的接受了这一提议。
紧接着,赵同全转身就让下人四处散布消息,说他要纳一房小妾,要求不高,只要是美貌又好生养的黄花大姑娘即可,为此他愿意出三百两银子作为聘礼。
好生养的黄花大姑娘,不难找到,十两银子就可以买得到。
可附加上美貌这一条件,就不好找了。
物以稀为贵。这种黄花大姑娘必然要贵上许多,但就算再贵,三百两银子也绰绰有余了。
正常情况下,开出三百两银子的高价,肯定有很多人家争着抢着要将自家的姑娘送来当妾。
可问题是,赵家啊,那可不是寻常人家,众所周知,那里面蹲着一只凶神恶煞的母夜叉呢!
这哪里是送自家的姑娘去当小妾啊,分明就是送自家的姑娘去鬼门关哪!
就算有些人家利欲熏心,为了三百两银子,不惜牺牲自家的姑娘。
那些人家也得掂量掂量,这三百两银子烫不烫手,会不会有钱挣,却没命花。
要知道,自家的姑娘真送去了赵家,可就得要和母夜叉共侍一夫了。
俩人合同一个男人,势必僧多粥少,不会有磕磕绊绊的时候。
说不准哪一天,自家的姑娘就成了母夜叉的眼中钉肉中刺,连带着自家也吃挂落儿。
得罪了母夜叉,就相当于得罪了主簿家,自家不过是寻常人家,被有权有势的主簿家记恨上,能有什么好下场?灭门都是有可能的。
钱虽好,但命更要紧。
为了小命着想,这三百两银子……嗐,不赚也罢。
正是基于上述考量,哪怕赵同全开出了三百两银子的高价,也没有人家敢把自家的姑娘送来赵家。
母夜叉好不容易松了口,赵同全迫不及待的想要抱上美貌的小妾,过上没羞没躁的幸福生活。
眼见无人前来应征小妾,赵同全急了,绞尽脑汁想办法。
后来,经人介绍,他认识了蒋媒婆,让她给自己介绍一个美貌的小妾。
蒋媒婆深知赵柳氏臭名昭著,要在本地找到合适的人选,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只能够以三百两银子为诱饵,打着迎娶“平妻”的幌子,哄骗不知内情的外地姑娘过去当那所谓的“平妻”。
结果,胸大无脑的沈月婵经不住诱惑,上赶着去当“平妻”。
沈月婵一到赵家,便过上了穿金戴银、呼奴使婢的好日子,俨然成了富贵人家的少奶奶。
这生活,如她所愿。
沈月婵几乎别无所求,唯一的念想就是原配赶紧死翘翘,好让夫君将她扶正,成为名正言顺的正头娘子。
然而,事与愿违——赵柳氏非但没有死翘翘,反倒越来越神了。
在沈月婵来到赵家的第二个月,赵柳氏便勉强能够坐起身来了,又过了一段时间,她可以缓缓的走动了。
尽管赵柳氏的伤势还没有完全痊愈,但她的力已经恢复了七七八八。
再说的直白些,赵柳氏又有力开始她那无法无天、作天作地的日常了。
往日里,赵柳氏以折磨家里的丫鬟为乐,乐此不疲。
现如今,赵柳氏有了更加感兴趣的折磨对象——沈月婵。
么得办法,自古以来,正室与妾室就是对立的,两者之间的矛盾很难化解。
赵柳氏身为正室,心中本就对妾室沈月婵有一种天然的仇视。
偏偏沈月婵自幼就被严氏等人捧在手心里,受尽溺爱,做人的道理她根本不懂,只懂得颐指气使,为人不是一般的骄横跋扈。
在赵柳氏卧床养伤其间,沈月婵别说侍奉赵柳氏了,她甚至没有向赵柳氏请过安,直接当赵柳氏不存在。
这妥妥的目中无人啊!
就算是好脾气的正室,也会被沈月婵气到,更何况是脾气超差的赵柳氏,肺都快气炸了,早就恨死了沈月婵,恨不能将她扒皮抽筋。
之前是没力,赵柳氏只得让沈月婵继续逍遥。
现如今有了力,赵柳氏自然不会放过沈月婵。
赵柳氏折磨人的手段不是一般的毒辣,沈月婵从小到大就没受过什么苦,哪里受得了这等折磨?
前些日子,沈月婵实在受不住了,便偷偷跑回了老沈家。
不过沈月婵没能在老沈家待上多久,很快她就被赵柳氏派来的下人拖了回去。
郑忠维的眼线一直在密切关注老沈家,自然将那一幕尽眼底,再经过一番深入了解,他将相关情况仔细详实的汇报给了郑忠维。
听到这儿,沈采萱嘴角露出幸灾乐祸的笑容:“要是我没记错的话,蒋媒婆曾经说过,那个男人的原配快死了,活不过这个夏天了,倘若沈月婵肯嫁过去,虽然现在是‘平妻’,但很快就能够被扶正,与正头娘子无异。
“正是冲着这一点,以及那三百两银子的聘礼,沈月婵和严氏等人才会答应这门‘打着灯笼都难找’的亲事。
“哈哈哈,好一门‘打着灯笼都难找’的亲事!上赶着去给跟自己爹年纪差不多的老男人当小妾,却碰上了世间少有的恶毒原配,本指望着原配早些上西天,却不想原配没死,反倒是自己,就快被原配弄死了——这门亲事,确实是世所罕见,打着灯笼都难找!”
说到这儿,沈采萱冷笑一声:“媒婆的嘴,骗人的鬼。蒋媒婆那张嘴,尤其会骗人,死人都能被她说活了。
“倘若不晓得蒋媒婆的底细,听信了她的鬼话,上当受骗,倒也情有可原。沈月婵等人明知道蒋媒婆是什么货色,还相信了她的鬼话,上当受骗,落得如今这个下场,这叫做自作孽不可活。”
说到最后,沈采萱做出辟的总结陈词:“活该!”
锦绣田园:拐个相公好致富 第243章 信息有误
“的确活该。”郑忠维笑了笑,“不止如此,事情发展到了这一步,还不算完。”
原来,沈月婵被拖回去之后,严氏冲着沈世富破口大骂,把他骂得狗血喷头。
自己的夫君被这般辱骂,小严氏不乐意了,就回了嘴,结果她也成了严氏的抨击对象,差点儿没被骂死。
如此一来,老沈家诸人之间的嫌隙更大了,家里的气氛剑拔弩张。
听了郑忠维的爆料,沈采萱有些困惑:“严氏眼睁睁的看着沈月婵被那户人家的下人拖了回去,肯定又心疼又着急,这是人之常情,可以理解。
“可我不能理解的是,她为什么要骂沈世富呢?她这一举动,根本不合常理,简直莫明其妙……”
话说到一半,沈采萱猛然醒悟:“哦,我明白了!严氏之所以骂沈世富,那是因为沈月婵落得如此下场,有他沈世富的一份‘功劳’。”
想当初,严氏虽然与蒋媒婆相交多年,合伙赚过昧心钱,却不是很信得过她,生怕她给沈月婵说的这门亲事暗藏猫腻,就派沈世荣和沈世富前去实地探访。
结果呢,哥儿俩探访了一圈回来,告诉严氏,蒋媒婆所言非虚,那个赵员外确有其人,他家确实豪富,他的原配也确实不行了。
神他妈的不行了!
那原配只是受伤而已,并没有性命之忧,其实她行的,非常行!
哥儿俩提供给严氏的信息有误。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无外乎两个缘故——
要么就是哥儿俩没有认真打听,为了胡差事,便胡编乱造了一些信息,糊弄严氏。
要么就是哥儿俩虽然认真打听了,却生怕实话实说的话,这门亲事会黄掉,错失那三百两银子的聘礼,就说谎哄骗严氏,好让严氏答应这门亲事。
不管是前者还是后者,都说明一件事——沈世荣和沈世富并没有将沈月婵的安危放在心上。
而哥儿俩的不上心,切实影响到了沈月婵,导致她跳入火坑,而且是爬都爬不上来的那种。
从这一点来看,哥儿俩确实该骂。
现如今,沈世荣领着妻儿跑路了,沈家老宅就剩下了沈世富。
严氏见不着沈世荣,只得将所有的矛头都指向沈世富,逮着他开喷。
沈采萱想明白了前因后果,不禁感慨道:“沈月婵,那可是沈世富同父同母的嫡亲妹妹!就为了点银钱,沈世富连嫡亲妹妹都坑,啧啧,真真是丧尽天良!”
正感慨间,忽然传来了一阵敲门声。
沈采萱说了一声“请进”,就见鼎丰楼的掌柜亲自领着沈世华过来了。
原来,沈世华看望张家人回来后,得知沈采萱人在这儿,便过来找她了。
沈采萱生怕沈世华得知了沈月婵的悲惨现状之后心生不忍,跑去多管闲事,当即闭口不谈原先的话题,转而关切的问起了张家人的现状。
沈世华便告诉沈采萱,张家的三个伤患之中,除了伤到了腿的张昌荣还需要卧床静养一段时间,其他两个已经可以下床走动了。
沈世华道:“哦,对了,你大姑他们已经买下了一座宅院,昨个儿下午就搬了过去,现如今他们已经不在福源客栈里住着了。”
沈采萱诧异道:“啊?这么快?他们买的是哪里的宅院?”
沈世华道:“买的是城北一座临街的宅院——前面是三间铺面,后面是三间正房,左右各有两间厢房,这些房子围成一个小小的院子——虽说地方不大,但还挺周正的,而且所在的那条街上人来人往的,很适合开铺子做生意。”
听了这话,莫名的,沈采萱感觉有些怪怪的,追问道:“那儿原本是做什么生意的?人家怎么不把生意继续做下去了,要将这么个临街的宅院转让出去呢?”
沈世华道:“那儿原本是一间小有名气的面铺,开铺子的人称冯婶,是个寡妇。前些日子,冯婶的儿子考中了秀才,觉得亲娘抛头露面卖面条,实在是有辱斯文,传出去有损他的名声,就让他娘赶紧把铺子关了。
“夫死从子。冯婶不敢违拗儿子的意思,当真就把那间经营得好好的面铺给关了。如此一来,那三间铺面就空了出来。
“冯婶原打算将前面的铺面租出去,自己继续和儿子一起住在后面的正房里,并没打算卖掉这座前店后院的宅院。可自从考上了秀才,她儿子的应酬就明显的多了起来。银钱不凑手,她儿子别无他法,就让她把这座宅院卖掉,得来的钱分他一部分,剩下的那部分用于购置一座小一些的宅院。
“冯婶心里其实是不乐意的,但她拗不过儿子,只好委托中人卖房。你大姑他们不是在找前店后院的宅院么?那中人就把这宅院介绍给了他们。他们过去一瞧,立刻就相中了,再一问价钱,觉得很合适,当场就买了下来。”
据沈采萱所知,张家人很俭省,可不是那等大方花钱的主儿。
通常情况下,张家人买东西,不会轻易下手,必然要货比三家,才肯掏钱。
这一回,张家人爽快的买下了那宅院,想必是因为那宅院的价钱很便宜,深深的打动了他们。
沈采萱就问道:“买那宅院,花了多少银钱?”
“三十两银子。”
“三十两银子?”沈采萱震惊了,“县城里,带三间铺面的宅院,只要三十两银子?这,这怎么可能?”
尽管沈采萱并未在县城置办产业,但她对县城的房价还是有所了解的。
据她了解,县城的房价可不便宜,哪怕是全城房价最低的城北,想要买下三间铺面,至少也得花上三四十两银子。
区区三十两银子,想要在城北买下带三间铺面的宅院,那是绝不可能的事情!
然而,绝不可能的事情实实在在的发生了,而且就发生在了张家人身上,这简直令人难以置信!
“这价钱低到不合理。”沈采萱不由怀疑道,“大姑他们不会是被人给骗了吧?”
锦绣田园:拐个相公好致富 第244章 十个中介九个骗
沈世华心中一凛,沉吟道:“应该不会吧?那中人是你大姑他们从城里数一数二的牙行里找来的,有正经的牙行作保,按说他是不可能骗人的。
“而且,昨儿个冯婶到钱后,便在中人的陪同下,与你大姑他们前往县衙办理过户,把那宅院改到了你大姑父名下。
“对了,方才你大姑父把那房契拿给我瞧了,上面的字我虽然不认识,但大红的官印我还是认得的。都盖上官印了,那房契绝不可能是假的呀!”
一般而言,契约分为白契和红契两种。
所谓白契,就是买卖双方在中人的见证下签订的契约,上面只有个人的签名画押,没有加盖官印。
所谓红契,就是买方或卖方向官府缴纳契税,在白契上加盖官印形成的正式契约。
白契未经官府背书,能否得到认可,凭借的是中人的信誉。
倘若买方或卖方勾结中人作假,白契就有可能失去效力,沦为一张废纸。
但红契则不同,乃是经官方认可的正式契约,几乎无人胆敢造假——倘若造假,一经查出,轻则牢底坐穿,重则秋后问斩,犯罪成本相当之高,鲜少有人胆敢以身试法。
既然房契上加盖了官印,那么这桩三十两银子的房屋买卖便正式成立了。
乍看起来,相关证明文书符合规范,张家人并没有上当受骗。
啥情况这是?难道是张家人否极泰来,运气爆棚,捡到天大的便宜了?
可是,这运气好的有些离谱了吧?怎么感觉不科学呢?
沈采萱心中惊疑不定。
就在这时,一旁的郑忠维忽然插话道:“城北的宅院……原本是面铺……开面铺的是个人称冯婶的寡妇……咦,你们说的,该不会是何记面铺吧?”
沈世华点头:“没错没错,我听谁提起过,那面铺就是叫做何记。”
“果然是何记!”郑忠维神色古怪,“怪不得呢,那么大的宅院,原先的东家只要了三十两银子,就答应转手了。”
此言一出,饶是沈世华这个有些迟钝的老实人,也意识到事情有些不对劲。
沈世华咽了口唾沫,紧张的问道:“怎么?那宅院不好么?有什么问题么?”
“那宅院……”郑忠维沉吟再三,斟酌着道,“那宅院本身应该没什么不好,可那里面却出了一桩不好的事儿——就在几天前的深夜,何记的儿媳妇上吊自尽,她没有吊在自己屋里,而是吊在了何记的大门口。
“第二天一大清早,路过的行人无意间看到了那儿媳妇的惨相,吓得半死,惊叫出声,引来了无数人围观。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何记原本只是在那一带小有名气,离开了那一带,基本上就没有人知晓何记了。此事一出,几乎小半座城的人都听说了何记的名头,就连我也有所耳闻。”
沈采萱顿时了然:“这么说来,那个冯婶急着将那宅院脱手,不是为了给儿子筹措应酬用,而是因为那宅院的大门口吊死过人,成了远近闻名的凶宅,自家人住不下去了,不得不转卖给别人。”
“正是如此。”郑忠维道,“那等凶宅,熟知内情的本地人一定不会买的,只能卖给初来乍到、不明真相的外地人。”
毫无疑问,张家人就是初来乍到、不明真相的外地人。
再说的直白些,张家人就是那倒霉的受骗对象。
“啊,那个冯婶怎么能这样?”沈世华气得不行,“还有那个中人也是,他不可能不知道那宅院是凶宅,可他从头到尾只字不提,伙同冯婶,哄着我大姐一家将那凶宅稀里糊涂的买了下来,这不明摆着欺生么?这事儿办的,也忒不地道了!”
说着,沈世华跺了跺脚,气哼哼道:“不行不行,我这就去找我大姐一家,把这事儿说给他们听,然后同他们一道去找冯婶,还有那个中人算账。”
中人不就是中介么?
十个中介九个骗,还有一个在训练。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