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江湖做女侠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弓诚
“启禀太后,臣这里有一份前雍州刺史刘陶的密奏。”贾琮从袖口里摸出一份奏折:“刘子奇冒死弹劾马太尉。”
贾琮声若洪钟将明堂宫大殿之内喧哗之声全部压下。
“前雍州刺史刘陶奏报,茂陵令奉皇命严查土地兼并一事,发现有一大户兼并民田千顷,尚未查明便被人暗杀,满门被人灭口。
时任雍州此时刘陶冒死与别驾严查,发现兼并民田的不是别人,正是马太尉的公子,杀害茂陵令满门的不是别人,正是马太尉家的门客!”
“刘刺史移文廷尉请捉拿马氏子归案,却石沉大海,后前任太尉杨赐接手此案,并遣人到雍州湮灭证据,马太尉更是修书刘刺史,说他行事荒谬让他再仔细查验。”贾琮此时却是一脸激愤,众目睽睽之下也不顾什么体面:“马日磾,你儿子贪赃枉法,妄杀朝廷命官,此事你知道不知道你身为太尉,为三公之尊,如此之举,今日当着大汉勋卿之面,有何面目立于朝堂,是不是该羞愤撞死在此”
此时,马日磾长吸一口气,他胸腹之中似有炭火在燃烧。太后这边多方构陷反而激起了他的斗志,看着情势,这不是让他丢官弃职就能完结的,这是要他马氏一族满门性命。
他这一门,可是马氏一族的门面,也就是伏波将军马援之后,马腾一脉,只是偏支。
“太后,摄政殿下容禀,微臣之子,或却有不端之举,然而刘刺史为何一口咬定茂陵令一家是吾家将所杀呢”马日磾大大方方承认其子行为不好,这么一说,已经是将儿子的前途毁于一旦了,察举制,道德占比很重的。
“太后,摄政殿下,清查天下田土兼并,压抑豪强,本来就是微臣提议先帝推行的政策,我马氏一族,自当年先祖幸为汉勋,至今若有千顷良田,这算多”
马日磾说道这里,心里发觉有些不对劲,朝堂之上似乎哪里说不出的怪异,不过他还是接着讲下去,唯有夺回话语权才能反击太后的阴谋。
“再说皇甫坚寿,臣奉命审理前左中郎将皇甫嵩谋反之事,判处极刑,此子自然对主理此案的吾含恨在心,臣认为,正是臣秉公断案,所以才被此子攀咬污蔑以报复,请太后,摄政殿下明察。
微臣入朝以来,为先帝出策,打击名族豪强,自然为人所衔恨,设局报复微臣那是自然,臣请御史台派遣监察御史查明此二事。”
御史台的长官御史大夫为翰林学士陈曦兼任,这是长公主一脉,把案子的主导权转移到御史台手上,那便是马太尉反戈一击的开始。
御史大夫自秦代始置,负责监察百官,代朝廷起草诏命文书等。
前汉沿置,品秩二千石,负责监察百官,辅佐丞相,为丞相的助手,相当于副丞相。
成帝绥和元年,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光武帝汉兴后又改为司空,司空不在御史台,“侍御史之率”的名义改属中丞,如今司空之名改为御史大夫,御史台仍归御史大夫处置。
先秦的御史本为殿中执法官及文书,秦始置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位次左、右丞相,御史大夫地位远低于丞相和太尉,秦时丞相和太尉品秩均为一万石,御史大夫品秩为两千石,丞相和太尉为金印紫绶,御史大夫则是银印青绶。
汉沿置,秩中二千石,御史大夫为副丞相,凡军国大计,皇帝常和丞相共同议决,丞相位缺,也可由御史大夫升任,由于御史和皇帝亲近,故群臣奏事须由他向上转达,皇帝下诏书,则先下御史,再达丞相、诸侯王或守相,因而皇帝可利用御史大夫督察和牵制丞相。
不过此为汉初之情况,汉初,诸王国也设此职,景帝中元三年时省去。
西汉时,御史大夫属官有御史中丞、侍御史、绣衣御史等;御史中丞之秩为千石,其职掌是外督部刺史或守、令,在朝可举劾百官,又主管朝中或地方上某些有关刑狱之事,如武帝时御史中丞咸宣治主父偃及淮南王狱。
侍御史员十五人,秩为六百石,其职掌是举奏百官的非法和违失,也可奉诏逮捕和拷问有罪的官吏;绣衣御史不常置,其职务其实和后世某朝的锦衣卫相仿。
成帝绥和元年,更名御史大夫为大司空;哀帝建平二年,复为御史大夫,元寿二年,又改名大司空;光武帝于建武二十七年,去大司空的“大”字,改称司空,杨伊进京之后,复改司空为御史大夫,并成为执法和监察机构的首脑人物。
“太尉才思敏捷,果然是文过可以饰非。”贾琮斥责道:“证据确凿,太尉到了这个时候还不认罪么”
这个直肠子,马日磾看着贾琮,知道此人清廉自守,如今怕是被人利用给当了刀。
马日磾思考着,眼下这个局面如果是太后操纵,那么应该不会有什么后手了,等此事平歇,让御史台把此事抹平之后就要把贾琮弄到偏远州郡,这个人实在是个定时炸弹,留在朝里祸患太多。
不过如今这局面,还需要撑过去,只要撑过去,那么这贾琮之流,算不上什么。
“微臣崔烈认罪。”此时,忽然廷尉崔烈走出朝班跪在前面:“微臣收受皇甫氏金币万枚,为皇甫坚寿减轻刑罚;此前为太尉子之事,曾受长安庄园一处。”
背叛!马日磾转过头,这个马日磾一直认为铁杆的老朋友居然背叛了自己。
“皇甫坚寿之事因为牵扯甚大,所以马太尉曾经修书与我,让我为他遮掩。”崔烈此时叩首道:“关于如何遮掩,怎样筹谋,我有马太尉的手书在我处作为证据。”
好个二五仔,我子虚乌有的手书你倒也能弄来,马日磾此时双目注视着这位一直唯唯诺诺的廷尉,如今才知此人之歹毒;眼看事情一步步按照筹划落入自己的布局之中,珠帘后的太后再也按捺不住大告成功的欣喜。。
她已经掩饰不住自己的得意了,如今是在朝廷勋卿面前,让那些士族们瞧瞧自己的力量,这大汉皇位该是谁的还是谁的。
“陈学士,事涉太尉,此事你们御史台意欲如何查”
第一百二十七章 大朝会 4
何蜜始终认为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握中,此时她已经掩饰不住自己的得意了,如今是在朝廷勋卿面前,让那些士族们瞧瞧自己的力量,这大汉皇位该是谁的还是谁的。
“陈学士,事涉太尉,此事你们御史台意欲如何查”
这话问的是翰林学士、前辽州牧现任御史大夫陈曦。
自秦汉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掌政,太尉掌军,御史大夫掌监察,三公之间互不相属,直接对皇帝负责,三公职权虽然不一,但有实权,为百官之首,地位尊崇。
杨伊进京之后,对官制进行了改革,将三公位进行了改变,任命了三名重臣为上公,次于之前的三公。
御使大夫陈曦,兢兢业业,立下大功,不但被封为列侯之爵,也是上三公之一的御史大夫,要知道此位此前可是三公之位。
陈曦如今是摄政长公主麾下的标杆,太后以往绝对不会招惹此人,如今却忽然朝他问话,令人诧异。
马日磾此时也忽然明白怪异来自哪里,原来刚刚他被围攻之时,竟然没有一个人为自己说话。
“臣以为此案未结案之前,马日磾不宜担任太尉,请摄政殿下,太后免其相位,令其返家居住,无事不得出京。”
果然,此前的种种行为,如今也有了结果,陈曦这言论,落井下石当之无愧,马日磾长吁一口气,现在他已经明白自己终于大败亏输了,只是不知道幕后布局拿下自己的到底是谁。
太后观之,不过一个妇人,没有这样缜密筹谋的本事;贾琮太过耿直,多半也是被人设计。
如今思来想去,也就大概是那位吧,想要更进一步,自己总是一个障碍,如此遭遇,也不算为过。
“太尉为先皇筹谋,呕心沥血,怎么能这样一个下场。”一直未曾说话的杨伊忽然开口:“太尉是关西人,不如就攒任凉州刺史吧,也可造福桑梓一二。”
“摄政殿下,太过慈仁了……”
杨伊话音一落,尚书郑玄此时出列附议,郑玄是天下经学大家,道德楷范,他说话的力量自然不一般。
此时他可以说是天下儒师,虽然为尚书,但只是挂名,当然此时的尚书也只是一个位卑权重的职位,甚至不如九卿之列,不过如今被杨伊列入三上公之中,和御使大夫并列。
郑玄出生时,郑氏家族已经败落,他的祖父郑明、父亲郑谨,都没有出仕,只在乡间务农,家中生活比较贫寒。
他从小学习书数之学,到**岁时就精通算术,十二三岁时,就能诵读和讲述《诗》、《书》、《易》、《礼记》、《春秋》这儒家“五经”了,同时,郑玄还喜欢钻研天文学,并掌握了“占候”、“风角”、“隐术”等一些以气象、风向的变化而推测吉凶的方术。
郑玄自少年时就一心向学,不尚虚荣,天性务实,有一件小事很能说明这个问题:他十一二岁的时候,他曾随母亲到外祖家做客,当时客人很多,在座的十多位客人都衣着华美,打扮得焕然一新,一个个言语清爽,夸夸其谈,显得很有地位和派头。
唯独郑玄默默地坐在一旁,似乎身份和才学都赶不上人家,其母见状,感到面上无光,便暗地督促他出头露面,显露点才华,表现点阔绰和神气。郑玄却不以为然,说这些庸俗的场面“非我所志,不在所愿也”。
郑玄十六岁的时候,不但精通儒家经典,详熟古代典制,而且通晓谶纬方术之学,又能写得一手好文章,被大家称为神童。
郑玄虽然立志于潜心钻研经学,并已具有了一定的经学造诣,但由于家境贫寒,生活困苦,已没有条件继续专门攻读了,父母兄弟迫于生计问题,也都不允许他再不事产业而长年读书了。
在十八岁那年,他不得不出仕,充任乡啬夫之职,郑玄在任上勤勤恳恳,十分认真,抚恤孤苦,甚得乡里的好评,不久便晋级而成为乡佐。
郑玄不安于乡吏的工作,不愿为吏以谋生,一心向往研究学术,因此,他在做乡吏的同时,还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刻苦学习,每逢休假日也不回家,而到处游学向山野博士请教各种学术问题。
他的父亲对此极为反对,并一再督责和训斥他,但父、兄的反对也改变不了他的志向,他仍坚持不懈地努力学习,到二十一岁时,已经博览群书,具有了深厚的经学功底,并精于历数图纬之学,兼精算术。
当时的名士杜密任太山太守、北海相,到高密县巡视时见到郑玄,认为他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就把他升调到郡里为吏录,使他得到学习和深造的机会。
从此,郑玄便结束了乡吏生涯,到了北海郡不久,郑玄又辞去吏职,入太学授业;他的老师第五元先,是当时京兆平陵的大姓,曾任兖州刺史,是一位很有学问的经学博士。郑玄从师第五元先,先后学了《京氏易》、《公羊春秋》、《三统历》、《九章算术》等,俱达到了通晓的程度。
其中《京氏易》是前汉京房写的,《公羊春秋》是战国公羊高传述、前汉初成书的,这两部书都是经学的重要典籍;《三统历》是前汉刘歆写的历法,《九章算术》则传说是西周周公著的,这两部书都属历数之学的重要著述,此后十年左右,皆为郑玄折节求学的时代。
他师事第五元先后,又从东郡张恭祖学习了《周官》、《礼记》、《左氏春秋》、《韩诗》、《古文尚书》等书,其中除《礼记》和《韩诗》外,均为古文经学的重要典籍。
郑玄向第五元先和张恭祖学习了今古文经学两大学派的重要经籍后,尚不以此为满足,又从陈球受业,学习了《律令》。在此期间,他还以明经学、表节操为目的,游学于幽、并、兖、豫各州,遍访名儒,转益多师,虚心向他们学习,共同探讨学术问题。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辞劳苦,孜孜求道,郑玄的青年时代,就是这样匆忙而充实地过去了,到了而立之年后,郑玄已经成了一名有着较深造诣的经学家,他的学问在中原一带已经可以说首屈一指、无出其右者了。
郑玄虽然已经学富五车,但他自己却毫不满足,当他感到关东(指函谷关以东)学者已经无人再可请教了的时候,便通过友人卢植的关系,离开故国,千里迢迢西入关中,拜扶风人马融为师,以求进一步深造。
马融是当时最著名的经学大师,学问十分渊博,他遍注儒家经典,使古文经学达到了成熟的境地,他的门徒上千,长年追随在身边的就有四百余人,其中优秀者亦达五十人以上。
马融是勋爵门第,为人比较骄贵和讲究,虽然门徒众多,但他只亲自面授少数高材生,其余学生则由这些高材生转相授业。
郑玄投学门下后,三年不为马融所看重,甚至一直没能见到他的面,只能听其高足弟子们的讲授;但郑玄并未因此而放松学习,仍旧日夜寻究诵习,毫无怠倦。
直至有一次,马融和他的一些高足弟子在一起演算浑天问题,遇到了疑难而不能自解,有人说郑玄精于数学,于是就把他召去相见。
郑玄当场很快就圆满地解决了问题,使马融与在场的弟子们都惊服不已,马融对身边的卢植说:“我和你都不如他呀!”自此以后,马融对郑玄十分看重,郑玄便把平时学习中发现而未解决的疑难问题一一向马融求教,对于篇籍的奥旨寻微探幽,无不精研,终得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郑玄在马融门下学习了七年,因父母年迈需要归养,就向马融告辞返回山东故里,马融此时已经感到郑玄是个了不起的人才,甚至会超过自己,他深有感慨地对弟子们说:“郑生今去,吾道东矣!”意思是说,由他承传的儒家学术思想,一定会由于郑玄的传播而在关东发扬光大。
从马融那里学成回乡后,郑玄已经四十多岁了,这时他已成为天下著名的精通今古文经学的大师了,于百家之学无所不通;于是远近有数百上千人投到他的门下,拜他为师,听他讲学,当时他家里还很贫穷,便“客耕东莱”,一面种田维持生计,一面教授门徒。
建宁元年,朝廷下诏各州郡查究党人,凡“党人”及其门生、故吏、父子、兄弟现居官位者,一概免职禁锢,发生了第二次“党锢之祸”。
郑玄曾为杜密故吏,受杜密的赏识与提携,所以也被视为党人,于建宁四年和同郡人孙嵩等四十余人俱被禁锢。
郑玄起初从第五元先学习《京氏易》、《公羊春秋》,是属于今文经学派的。后来他又跟张恭祖学习《周官》、《左氏春秋》、《古文尚书》,这是属于古文经学派的,他在马融门下受业多年,而马融乃是古文经学大师。
总的看,郑玄是倾向于古文经学一边的,但是,郑玄并不遵守当时经学中师法、家法那一套,他以自己渊博的学识遍注古文经,注中并不专用古文经学家的释义,同时也采用了许多个今文经学家的解释;即以古文为主,兼采今文,择善而从。
郑玄从四十五岁被禁锢,到了五十八岁才蒙赦令,前后长达十四年,在此期间,他打破了经学的家法,注释与著书“几百余万言”,创立了“郑学”,在经学发展史上做出了无与伦比的杰出贡献。
“郑学”逐渐成为“天下所宗”的儒学,例如,郑玄所注的古文经学费氏《易》流行,而今文经的施、孟、梁邱三家《易》便废止了;郑注《古文尚书》流传,而今文经的欧阳、大小夏侯三家《尚书》便散失了;郑玄笺注了古文经的《毛诗》,而今文经的齐、鲁、韩三家的《诗》也就不显了。郑学的出现,使经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变化,它使经学进入了一个“统一时代”。
若是假以时日,天下仍旧太平下去,那么郑玄不难成为儒家一个继往圣之绝学的在世圣人,成就不会下于儒家一脉孟子,荀子……
不过去年黄巾起义爆发,朝廷被迫大赦党人;解除党禁后,朝廷当政者对郑玄的大名已早有所闻,于是争相聘请他入朝担任要职。
但郑玄为学而不求官,绝不愿涉足仕途,乃屡拒征辟,一心一意从事著书讲学的学术工作,不过执掌朝廷权柄的外戚大将军何进为了笼络人心,首先征辟郑玄入朝为官。
州郡官吏胁迫起行,郑玄不得已,只好入朝去见何进。何进为表示礼贤下士,对郑玄礼敬有加,设几、杖之礼以待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