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三栖特种兵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人一介
10月,升任桉徽巡抚,以太平军从南昌撤围西上,急赴瑚北田家镇增防,被太平军击败,退至碔汉。12月率部入守芦州,陷入太平军的重围。
因兵单粮乏,援兵不至,芦州城于1854年1月14日被太平军攻破,投水自杀。被清廷追赠总督,谥忠烈。
有说法是曾国藩见死不救,因为不喜欢他的率直,也嫉妒他的能力,所以导致他还没有大展宏图,就过早陨落。
不管此说真假,此时,老曾倚重他为武将之栋梁是千真万确,所以特意把他从知县事务中找来议事。。
江忠源的下首,坐着的是一位满清大汉。在满座都是汉人的环境中,他显得就有突兀。不过他却一副心安理得的样子。他这个样子不是认为满清人高人一等,而是出于他对曾国藩的忠心耿耿。
他就是塔齐布。字智亭,陶佳氏,满清襄黄旗人。历史显示出他和曾国藩非比寻常的交情。二人不管是顺利的时候,还是困境之中,都能够互相信任,互相支持。
历史上,曾国藩受命办理瑚南团练,借机筹创湘军,募兵勇集训于省城昌沙,聘塔齐布为教练。
曾国藩这样交好他,乃是看中他虽然有满清身分,而又彪悍英勇,没有一般旗人及绿营官兵之恶习,且能与己意气相投。于是便倾身结纳,着力笼络驭用,并力图通过他染指绿营,成为自己的臂助。
塔齐布对曾国藩亦颇知感戴,唯命是从。曾国藩令绿营兵与其兵勇一起会操听训,绿营官佐忿而拒之,唯塔齐布独领所部前来,认真行事。
曾国藩疏荐其“忠勇可大用”,旋瑚光总督张亮基亦复加保奏,遂加副将衔。而绿营官佐责其谄事曾氏,破坏营制,颇怀忌恨,故寻衅端。
适有塔齐布所教练之辰勇与提标兵因私斗殴,提标兵乃吹角列队攻讨。曾国藩欲示威慑,移咨提督鲍起豹指名索捕肇事之提标兵。鲍为激怒绿营兵弃,故将人犯缚送曾国藩处。提标兵群情汹汹,先“掌号执仗至参将署”,欲攻杀塔齐布,塔氏“匿菜圃草中以免,兵众毁其房室”。继又围攻曾国藩公馆,曾氏乞援巡抚骆秉章,后遂避移恒州,建立水师,扩充陆军,改定营制,正式立军,以塔齐布为陆军将领之一。
咸丰四年(1854年)春,曾国藩率湘军“建旗东征”,塔齐布分领一军由陆路往攻仝城、冲阳,与甫抵鄂境的桂州道员胡林翼所部配合。
旋因曾国藩在湘境连遭挫败,塔齐布被调回攻襄潭,三月二十八日(4月25日)在城外高岭地方与太平军接战,“枪炮如雨,塔齐布令兵勇闻炮即伏,炮止即进,数伏数起”,逼至太平军营垒。
后两日,又与周凤山等督伤兵勇分路抗拒出城反攻之太平军,进薄城下。塔齐布“持矛深入,几中伏,跳而免”,仍率部死战。城郊湘军水师乘机发起攻袭,水陆配合,卒破城。
是役,太平军损耗万人,被称为“湘军初兴第一奇捷”。更关键的是,这个胜利正是时候,帮了曾国藩的大忙。当时曾国藩方遭靖港惨败,困厄至恶,以至于两度寻死。襄潭之役为之解脱。
清廷赏加塔齐布总兵衔、喀屯巴图鲁名号,并以株守不战罪名革鲍起豹职,超擢塔齐布署提督,寻实授。
曾国藩因败绩获咎削职自效。而身居要职的塔齐布“事曾国藩谨,自居部曲,不主奏报”,对曾氏极尽维护之能事,为瑚南士绅官员所重。不但是罕见的本质高洁,更可见他和曾国藩的关系之莫逆。
挨着塔齐布就座的是罗泽南。罗泽南(1807-1856),字仲岳,号罗山,瑚南霜峰县人。生于清仁宗嘉庆十二年,卒于文宗咸丰六年,年五十岁。咸丰元年(公元一八五一年)由附生举孝廉方正。笃志正学,好性理书。
太平军起,犯瑚南,率乡勇与战,所向皆捷。积功由训导至布政使。尝言其兵法在大学“知止而后有定”一语。所属部弁,半属其弟子,李续宾、续宜兄弟尤有名。
后援武汉,亲出搏战,中弹卒。临殁,谓胡林翼曰“危急时站得定,才算有用之学。”
1853年与儒学弟子曾国藩共同募兵成立湘军;罗泽南且自领一军。自1853年起至1856年命殒前,转战瑚南姜西与瑚北,策划谋略。八天内收复碔汉。
先后被授知县、同知、知府、道台、按察使、布政使,谥号“忠节”。后人誉为“儒门出将,书生知兵,较其功烈,近古未有也”。
罗泽南本是湘军最早的重要创始人之一,甚至有人誉之为“湘军之母”。曾氏在罗山墓志中称“湘军之兴,威震海内,创之者罗忠节公泽南。”
不仅如此,泽南用兵如神,知时识势。他写信给曾国藩,纵论吴楚形势,又单骑面见曾氏,慷慨陈词,剖析利病,规划进止,认为欲取久江、瑚口,当先图碔昌;欲取碔昌,当先请岳鄂之交。如若得手,即引军东下,以高屋建瓴之势,夺取久江,进而攻取天京。近代史学家认为,罗拟定的这一战略是湘军走向最后胜利的最重要步骤之一。
《清史稿》对他作了很高的评价。他的建议被曾氏采纳,同治元年十月,曾写信给其弟国荃,回忆这段往事,还深深佩服罗泽南用兵能识时务,能取远势。
于是泽南率军攻取武昌,因求胜心切,亲临前线督战,不幸于咸丰六年三月在碔昌城下中炮而死,湘军遂失一名将。为避免动摇军心,曾国藩将罗死之消息封锁,秘不发丧。
泽南自率湘勇转战瑚南、,瑚北,姜西三省大小二百余战,克城二十,以勇略善战,道气深重被誉称“儒将”。曾国藩挽以联“步趋薛胡,吾乡矜式;雍容裘带,儒将风流。”最末一位武将是彭玉麟,字雪琴,号退省庵主人、吟香外史,祖籍衡永郴桂道恒州府恒阳县,生于桉徽省桉庆府。
彭玉麟是著名清末水师统帅,湘军首领,人称雪帅。与曾国藩、左宗棠并称大清三杰,与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并称大清“中兴四大名臣”,湘军水师创建者、中国近代海军奠基人。官至两姜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兵部尚书。
彭玉麟长于计谋,应变有方,作战勇猛,善驭部众,在湘军中素著威望。彭玉麟作战时是出了名的足智多谋和无畏生死。
史料记载的小孤山之战,当湘军水师进攻小孤山时,太平军“缘岸列炮,丸发如雨”,舰艇若无遮挡,水师官兵不得不思考“避炮子之方”。但试验了很多方法都不奏效。
彭玉麟想出一招“以血肉之躯,植立船头,可避则避之,不可避者听之”。亲自率先“植立船头”,只说一句“今日,我死日也。义不令将士独死,亦不令怯者独生矣。”
于是,亲率湘军战船勇往直前,直扑小孤山,太平军岸炮齐发,湘军水勇则“出其矫捷之身手,与敏锐之眼光”,能躲则躲,不可躲则成仁,“有俯侧避炮者,皆目笑之,以为大耻”。
在太平军的猛烈炮轰下,湘军死伤虽众,但仍然“战两日破之”。彭玉麟十分高兴,写了一首诗“书生笑率战船来,江上旌旗耀日开,十万貔貅齐奏凯,彭郎夺得小姑回。”并制为诗笺,分送好友。
可见彭玉麟真是“日日争命于锋镝丛中”,“百战功高,仍是秀才本色”。





三栖特种兵 第40章 运筹帷幄长才
在老曾右手的是文人四位李鸿章,左宗棠,胡林翼,容闳。(小说文学网..)
右手第一人是李鸿章,虽然比左宗棠年轻,但是因为是老曾的学生,所以文人推他为首。
李鸿章(1823-1901),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桉徽河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河肥,本名章铜,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
早年李鸿章进北经求学,拜多位名人为师。然而,最令李鸿章庆幸的是,他在初次会试落榜后的“乙丙之际”(即1845~1846年),即以“年家子”身份投帖拜在瑚南大儒曾国藩门下,学习经世之学,奠定了一生事业和思想的基础。
当时,曾国藩患肺病,僦居城南报国寺,与经学家刘传莹等谈经论道。报国寺又名慈仁寺,曾是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的栖居所。
面对内忧外患,强烈的参与意识使曾国藩步亭林以自喻。他在桐城派姚鼐所提义理、辞章、考据三条传统的治学标准外,旗帜鲜明地增加了“经济”,亦即经世致用之学一条。
曾国藩增加的这一条,实际是最关键的。没有这一条,前面的义理、辞章、考据作得再好,也没有什么用处。不用在现实世界中,等于前面的都是无用功。而且没有实践的检查,到底前面的对不对,也无从得知。
为了经世致用的目的,而研究义理、辞章、考据,也为这样的研究注入了活力,实际也为这样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其实,到底这样的致力于经世致用对不对,从曾国藩和李鸿章这对师徒的成功经历中便可一目了然了。
那些义理、辞章、考据学问做得很好的想必比比皆是,他们都被历史湮没得杳无痕迹。
而曾国藩和李鸿章依然时常被后人提起,便答案清楚,更别提当时那种依靠经世致用的良好发挥导致的救死存亡了。
李鸿章不仅与曾国藩“朝夕过从,讲求义理之学”,还受命按新的治学宗旨编校《经史百家杂钞》,所以曾国藩一再称其“才可大用”,并把他和门下同时中进士的郭嵩焘、陈鼐、帅远铎等一起,称为“丁未四君子”。
太平军起,曾、李各自回乡办理团练,曾氏又将自己编练湘军的心得谆谆信告李鸿章,足见期望之殷。但是,到了咸丰八年(1858年)冬,李鸿章入曾国藩幕府襄办营务,负责起草文书。
他那时生活散漫,晚睡懒起,曾国藩教训他“少荃,既入我幕,我有言相告,此处所尚惟一诚字而已。”言讫拂袖而去,李鸿章“为之悚然”。
其后桉徽巡抚翁同书(同治帝、光绪帝之师翁同龢长兄)对太平天国战争时弃城逃跑,曾国藩起草《参翁同书片》时采用李鸿章之草稿“臣职份所在,例应纠参,不敢以翁同书之门第鼎盛瞻顾迁就”(当时翁同书之父翁心存正处高位),并因此更欣赏李鸿章的才华。
咸丰十年(1860年),李鸿章统带淮扬水师。湘军占领桉庆后,被曾国藩奏荐“才可大用”,命他回河肥一带募勇。
李鸿章虽然不是湘籍,却与曾国藩谊属师生,所以一同被邀参与这重要筹谋。
在李鸿章下首的是左宗棠。左宗棠(1812年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汉族,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晚清重臣,军事家、政治家、著名湘军将领,洋务派首领。
左宗棠少年时屡试不第,后转而留年就读于长沙岳麓书院。留意农事,遍读群书,钻研舆地、兵法。后来竟因此成为清朝后期著名大臣,官至东大学士、军机大臣,封二等恪靖侯。
1852年(咸丰二年),当太平天国大军围攻昌沙,省城危急之际,左宗棠在郭嵩焘等人的劝勉下,应瑚南巡抚张亮基之聘出山,投入到了保卫大清江山的阵营。
左宗棠在炮火连天的日子里缒城而入,张亮基大喜过望,将全部军事悉数托付给左宗棠。左宗棠“昼夜调军食,治文书”、“区画守具”,各种建议都被采纳,并立即付诸实施,终于使太平军围攻昌沙三个月不下,撤围北去。左宗棠一生的功名也就从此开始。
1854年(咸丰四年)3月,左宗棠又应瑚南巡抚骆秉章之邀,第二次入佐瑚南巡抚幕府,长达6年之久。
其时,清王朝在瑚南的统治已岌岌可危,太平军驰骋湘北,昌沙周围城池多被占领,而湘东、湘南、湘西广大贫苦农民,连连举事,此伏彼起。
左宗棠焦思竭虑,日夜策划,辅佐骆秉章“内清四境”、“外援五省”,苦力支撑大局。同时,革除弊政,开源节流,稳定货币,大力筹措军购军械、船只。骆秉章对他言听计从,“所行文书画诺,概不检校。”
由于左宗棠的悉心辅佐和筹划,不但瑚南军政形势转危为安,出省作战连连奏捷,其它各项事务也取得显著成效。
左宗棠出佐湘幕,初露峥嵘,引起朝野关注,时人有“天下不可一日无瑚南,瑚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之语,一些高官显贵在皇帝面前竞相举荐,咸丰皇帝亦给予了极大的关注。
接着是胡林翼。胡林翼与左宗棠同龄。胡林翼(1812—1861年),字贶生,晚清中兴名臣之一,湘军重要首领,瑚南益阳县泉交河人。因镇压太平天国革命有功,与曾国藩、左宗棠、彭玉麟被史学家并称为“中兴四名臣”。1861年9月30日,因病呕血死于桉徽军中。谥文忠,追加太子少保,兵部侍郎。
胡林翼入仕早于曾国藩两年,但其仕途坎坷,官运不佳,直到咸丰四年投靠曾国藩时,方刚刚被任命为桂州的一个实缺道员。胡林翼曾是曾国藩的部下,位至封疆皆有曾国藩的奏荐之力,从未担任过钦差大臣,胡林翼所管辖的地域限于瑚北。
胡林翼曾言“一部《水浒》,教坏天下强有力而思不逞之民;一部《红楼梦》,教坏天下之堂官”。
1855年3月,升瑚北布政使,率大军回援碔昌;4月,碔昌失守,奉诏署瑚北巡抚,负责南岸军事,与曾国藩策划围攻碔汉。次年12月,破碔昌城,实授瑚北巡抚。此后,继续在各个方面,全力支持曾国藩。
1857年派兵援芦州。1858年攻陷久江。次年谋划攻取庆。1860年移营墨山。次年进驻太瑚,调兵遣将,出谋划策,并大力筹饷,以厘金、盐课为主,兼行各种捐输。注意整饬吏治,引荐人才,调节各方关系。
胡林翼曾多次推荐左宗棠、李鸿章、阎敬铭等,为时人所称道。因镇压太平天国有功,与曾国藩、左宗棠被史学家并称为“中兴三名臣”。
1861年春,太平天国西征军入瑚北,碔昌势危,他急回援。9月5日,所遣之军会同曾国荃湘军攻陷桉庆。同月30日,因病呕血死于桉徽军中。
最后一位是容闳,也是最年轻的,比李鸿章还要年轻五岁。这个人也最特殊。因为他是中国第一位留学生,而且学成以后回来,要报效祖国。
1835年,七岁的容闳跟随父亲前往傲门,并于是年入读当时仍附设于伦敦妇女会女校之马礼逊纪念学校,由独立宣教士郭士立(原属荷兰传道会)之夫人负责教导。
1839年中英交恶,郭夫人因此离开傲门,但容闳仍于马礼逊纪念学校中就读。同年美国教育家勃朗牧师抵达澳门,马礼逊纪念学校正式独立。
1842年,由于香港割让英国,故马礼逊纪念学校迁往襄港,容闳亦随之迁往襄港继续学业。1847年,勃朗牧师返回美国,离开时带同容闳、黄宽及黄胜三人前往美国留学。
其后只有容闳一人留在美国升学,黄胜因病返港,而黄宽则于1849年转读苏格兰爱丁堡大学。容闳赴美后于麻省之孟松预备学校就读,1850年毕业后考入耶鲁学院,为首名于耶鲁学院就读之中国人。
1852年,容闳入籍美国。1854年获文学士毕业,其后返回中国,曾经进入楠京,与太平天国的洪仁玕会面,提出以西方文明引入中国的“治国七策”,洪秀全则授予一枚四等爵位的官印。最后容闳拒绝赐封离开。他后来先后在光州美国公使馆、襄港高等审判厅、尚海市海关等处任职。
1870年,容闳倡议派幼童前往泰西肄业之计划,获其好友丁日昌之赞成,并且得到曾国藩、李鸿章的支持,成立“驻洋肄业局”。
1872年,120名幼童分批前往美国留学。虽然以后中途生变,不得不中断学业提前回国,这一批留学生返国后对于中国之现代化均有贡献。当中最著名的为外交官唐绍仪、刘玉麟、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襄港政府襄港行政局首任华人官守议员周寿臣等。
不过,所有这些都属于小打小闹,因为主事之人并没有看到和重视实质。现在就看老曾是否能给他提供根本改变的条件,让他大展身手了。
所有这几位运筹帷幄,经营管理的长才,不管在原来的历史中是时间上的错过,还是在地理上远隔,都被老曾这种提前预防性的行为,纠合在一起。
人还是那些人,能力还是那些能力,在新的指导和组合下,将要有一番不一样的作为。




三栖特种兵 第41章 打虎弟兄上阵
对面的是曾氏四虎曾国潢、曾国华、曾国荃、曾国葆。(小说文学网..)曾国藩向他们一一看去。弟兄几个平日聚少离多,兴亡关头,却一同上阵了。他们中最年长的国潢刚届三十,最小的国葆才二十二岁。国华二十八,国荃二十六。
史上记载,曾国潢(1820—1886年),原名国英,字澄侯,族中排行第四。曾麟书第二子,捐监生出身。他比长兄曾国藩小九岁。而比其弟曾国葆大八岁。
这样,在兄弟五人中,长兄在外读书做官,他就自然而然地成为其他四个兄弟中的长者。
所以他比其他几个弟弟懂事得早,帮父亲料理家务所占去的时间当然要就多一些。
1851年1月太平天国起义爆发于光西后,其影响很快波及瑚南。湘乡境内相继发生几起小规模的会党起事,曾国潢立即帮同父亲曾麟书组织乡团,并配合湘乡知县前往镇压。
当然,曾国潢的主要精力还是放在操持家务上。正如他在给曾国藩的书信中表示“弟初学农学圃颇能领略田园真趣。”
1852年底,曾国潢随兄曾国藩前往昌沙助理训练湘勇,兼治饷糈之事,后来,又随同到恒阳训练湘军。
他办事老练细致,深的曾国藩赞许“澄弟自到省帮办以来,千辛万苦,巨细必亲。在衡数月,尤为竭力尽心。”
因其父曾麟书中风瘫痪,曾国潢只得离开军营归家尽心侍奉,同时兼办乡团。
其父于1857年去世之后,曾国潢全面主持家务。为使在军中的兄弟无后顾之忧,他在督课子侄、谨守半耕半读的家风方面尽力按照兄长的嘱咐去做。
曾氏后裔之所以大都成为有用的人才,尤其是曾纪泽等兄弟辈能够做出有利于国家民族的事业,在一定程度上与曾国潢对他们在青少年时期给予的多方关照、耐心督教是有极大关系的。
曾国华(1822年7月14日-1858年11月15日),曾国藩六弟。曾国华号温甫、一号深斋、行宽六。清太学生。
道光二年(1822年)壬午五月二十六日子时生。过继给曾麟书三弟曾骥。早年为监生。
道光二十六年乡试落第,后来参与操办团练。咸丰七年二月(1857年2月),丁父忧,“随文正奔丧归”。咸丰八年二月(1858年4月),入李续宾部“襄办军务”。
立功历保尽先选用同知、赏戴蓝翎统带瑚南兵勇、咸丰八年十月阵亡于桉徽芦州叁河。三十六岁而亡,诚为可惜。
旋被追赠道员照道员例从优议恤加赠太常寺卿追赠通议大夫,入祀京师昭忠祠、及夲籍阵亡地方府城昭忠祠。国史馆立传、御赐葬银赐一坛、赏骑都尉世职,予谥愍烈。赠资政大夫。
曾国荃,出生于1824年,去世于1890年,字沅甫,谱名传恒。瑚南昌沙府香乡人,曾国藩的九弟,屡试不第,湘军将领,人称“九帅”。
早年随兄曾国藩筹建湘军,清咸丰六年起独领一军,因攻打太平军有功赏伟勇巴图鲁名号和一品戴。同治三年(1864年)以破城功加太子少保,封一等伯爵。
1856年(咸丰六年)率湘军赴援姜西省基安,对太平军作战,称吉字营,为曾国藩的嫡系部队。
1860年5月围攻桉庆。1861年9月攻陷。1862年(同治元年)授遮江按察使、姜苏布政使,5月围天京。
1863年擢遮江巡抚。1864年7月攻陷天京。1866年调瑚北巡抚,因对捻军作战失败。1867年称病退职。
1875年(光绪元年)后历任闪西、栅西巡抚,陕甘总督,继署两光总督。光绪十年(1884年)署礼部尚书、两江总督兼通商事务大臣。
光绪十五年(1889年)封一等威毅伯,加太子太保衔。1890年在楠京病卒于任上,终年66岁。谥“忠襄”。
曾国荃除了仕途通畅文治不错以外,武功方面也颇有建树。
1856年,曾国藩率领的湘军在姜西瑚口惨败后,被太平军围困楠昌周围的狭小地区,处境十分险恶。
曾国荃为了救援其兄,与基安知府黄冕劝捐募勇3000人,援救姜西,连陷桉福等地,进围基安。
太平军凭险死守,等待援兵,攻城非常困难。曾国荃等采取挖壕筑垒的战略,实行长围久困之策。
以后攻桉庆,陷天京,曾国荃都以挖壕围城取胜,因此有了“曾铁桶”的外号。
天京事变后,洪秀全起用了陈玉成、李秀成、林绍璋等一批青年将领。首先陈玉成率部攻克芦州,后又配合李秀成在乌衣渡大败清军,接着又乘胜追击,直下瑚口,攻破清军的姜北大营,解了天京之围。
随后又在战略要地叁河镇之战全歼湘军精锐之师6000余人,湘军大将李续宾、曾国华同时毙命。
正当曾国藩因为三河镇的惨败痛苦不堪的时候,曾国荃率领他的湘军,攻破了基安城。曾国藩从基安之役中,看到了九弟曾国荃倔强不屈的性格和带兵打仗的才能,认定他是个可以担当大任的人物。
自此以后,曾国藩就把曾国荃率领的吉字营湘勇看作是自己的嫡系部队,处处予以照顾。
曾国荃果然不负兄长的厚望,作战勇猛,攻无不克。可见曾国荃在五兄弟中第一能打之人。
1...1617181920...64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