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三栖特种兵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人一介
曾国荃最大的战功就是攻克桉庆,经过三个艰苦卓绝的攻防战,大量的太平军精兵被绞杀殆尽,其中包括陈玉成的四千精锐。最后终于夺取了这个战略要地,洞开了防守天京的大门。
满清以曾国荃“智勇兼施”赏加布政使衔,并赏穿黄马褂。
幼弟曾国葆最年幼,却死得最年轻,享年仅仅三十三岁。
曾国葆(1829年─1862年),字季洪、又字事恒。1859年因悲愤兄国华战殁于叁河镇,加入湘军作战且改名为曾贞干,于讨剿太平天国“包围天京”之前哨战以寡击众,大破各路来援李秀成太平军十万。建功甚伟。
可惜的是,他却在1862年12月因操劳过度,病逝于楠京雨花台湘军大营内,“包围天京”战略遂改由兄长曾国荃接手于1864年克竟全功。
曾国葆死后,花翎知府追赠内学士,予谥靖毅,姜宁、桉徵、瑚南建立专祠。
曾国藩为幺弟国葆作墓志铭,其中有言“智足以定危乱,而名誉不并于时贤;忠足以结主知,而褒宠不逮于生前;仁足以周部曲,而妻孥不获食其德;识足以祛群疑,而文采不能伸其说。呜呼予季!缺憾孔多。天乎人乎?归咎谁何?矢坚贞而无怨,倘弥久而不磨。”极赞其忠智双全,仁识皆备。
以曾国藩的鉴人之明,对于在座的文武长才,他早就心里有数,也是他要经世致用的依仗和底牌。在光州与麦轲交谈以后,他对这些人的长处又作了重新评价,也对原来想好的一些安排作了调整。
今天他要运筹帷幄,以孔孟之道千年之底蕴,作一次尽兴的努力。成则立于世界之巅,败则不留任何遗憾。
“众位兄弟,可愿陪我一战?”他稍作解释以后,就询问大家。该说的都和大家谈过,关键就是愿意不愿意做事,甚至是冒险。
“愿随大人赴汤蹈火!”众人没有丝毫犹豫,异口同声回答。
“好!我涤生在这里发誓。今后不管遇到什么情况,我与诸位祸同当,福同享!”
“下面我宣布各人的分工
“常孺,仲岳,你们二人负责选拔湘勇,各三千人;智亭,你全权负责操练。选人和操练的标准都是十人长。”
“谨遵大人号令!”江忠源,罗泽南,塔齐布三人起立回答。
“雪琴,我把最重大的军务交给你独力承担。你负责筹建湘勇水师,起码要能够抗衡千条敌船的力量!”老曾眼前又浮起麦轲的船队。
“谨遵大人号令!”彭玉麟起立回答。
“渐甫,你负责所有的统筹考虑和安排。我不在的时候,其他人都听你调遣指挥。”
“是!谢谢恩师信任!”李鸿章也学武将那样站起来接受命令。本来他还想说说自己担忧别人不听指挥,可是没敢说。大人可不喜欢罗嗦。
“季高,贶生,你们二位担任左右军师,贶生可以侧重水师。但是,军事是一盘棋,你们必须全面考虑,统筹安排。”
“是!”左宗棠,胡林翼没有多言,应承下来。
最后是文人之末容闳,老曾看了看他,知道他没有字啦号的,所以直接叫他名字了,“容闳,我给你一个特殊的任务。外国的好东西,只要对军事和民生有用的,不管是产品,还是技术,都给我买过来。”
“好极!这个我熟悉。只要有钱就行。”
众人不禁有鄙视他,就这小子提钱!
不过老曾倒是理解,跟外国人打交道,尤其是商人,没钱是寸步难行的。
“好,需要钱找他要。”他指了指自己的大弟曾国潢说。
然后,指示大弟说,“首先从家里的积蓄出,然后动员所有乡绅捐纳。这个我会帮助你。”
“大哥说了算。”曾国潢也站起来说到。
“我们呢?”另三个弟弟急了,站起来问。
众人一阵大笑。老曾却没有笑。战事一起,五兄弟不知道还能保留几人。嘴里却冷冷地说,“都去你塔大哥那里接受训练!”





三栖特种兵 第42章 国藩卷入立储
曾国藩交代完大计,在坐的文武精英,曾氏兄弟就要离去。这时候,从里屋走出康福,对众人说,“各位大人,且慢离开,我有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要请各位大人议断。”
对这位新收的卫士,大家都不认识,闻言全都转眼看向曾国藩。
老曾就把康福简单介绍给大家,说他是自己的卫士头领。他的四大暗卫是不会在这个场合提及的。然后他转向康福,“价人,你有什么事情,直接和各位大人说说吧。”
价人是康福的字,二人的关系是亦属亦友。虽然康福一直叫老曾为大人,老曾却一直对他以朋友相待,因此对他的称呼也一直用的字。
“我认为你们的安排中缺乏了最关键的一环。”康福直率地说。
“那是什么?”塔齐布急问。
“曾大人的安全。”康福沉声说道。“难道今天早上的事情你们要想再看到么?你们能够期望一直都是今天早上那样的侥幸么?”
康福到现在还是一阵后怕。如果弟弟三镖齐发呢?如果刺客比弟弟武功更高呢?况且还有更厉害的火器!任何一种情况发生,后果都是不堪设想。
在场的人都是惊出一身冷汗。说得再好,没有了曾大人居中调度,也是枉然。这果然是重中之重。
同样文武双全,才华与曾大人相酹的左宗棠对康福拱手为礼“谢谢小兄弟,提醒的好!你既然提出这个问题,想必已经成竹在胸。你说说该如何做?”
看着老曾鼓励的目光,康福说出了自己的计划。
他的基本设想就是成立一个专门的护卫队,一天十二时辰轮流执勤,不管是在驻地,还是在路上,都不能疏缺。这些人必须是绝对可靠,武艺高强,熟悉各种冷热兵器。人数定制一百二十人。
稍微讨论了一下,大家就同意了这个建议。并且异口同声地推荐康福做这个卫队的队长。至于卫队成员人选,也有康福负责,从在座的各人所属力量中任意挑选。
这件事情也提醒了曾国藩,今天的这些下属也是个个地不可缺少。所以他也没经过讨论,命令他们也都建立在自己的卫队,定编六十人。
这里的事情一结束,老曾匆匆回家一趟,拜别了依然卧床,但是已经有了起色的老母亲,就返回了北经。人还在路途,他的心早就忧虑满清最高层的人事更迭了。这也是为什么已近年关,他却没有留在瑚南与家人团聚的原因。
道光帝虽然也和前任满清皇帝一样,儿女众多,但是成气候的也就是四皇子和六皇子。他最器重的长子早逝,二皇子和三皇子夭折,四皇子就成了长子的替代人。所以道光对他的期望和喜爱不言而喻。
五皇子长相丑陋,生性粗鄙,不得父亲喜爱,而且被过继出去,所以不在皇储的视野之内。因此对四皇子的太子位置造成潜在威胁的就是六皇子了。偏偏这六皇子又极端聪明,好学敏锐,口才便捷,极讨父皇的欢心。
皇家的教育当然也是尖水平的。一个极为有趣的现象就是,皇帝老爸特别重视汉家文化的教育,专门成立了一个机构,称为上书房,只收皇子做学生。未来的皇帝肯定从这里出。
不但有专门培养皇帝的教育机构,还有一套承包到人责任制。也就是为每位皇子选择专门的老师,这位老师也就是学生的授业恩师。
这对师生的关系堪称铁杆,因为一旦成功,学生就是皇帝,老师就是帝师。当皇帝的老师,既是荣耀番茄的成功勋章,也是炙手可热的权利象征。
四皇子,满清的习惯管皇子叫阿哥,他的名字是奕詝,专管老师是杜授田。六皇子的名字是奕訢,授业老师换了几次,其中一位影响力最大的是卓秉恬。
这两位老师为了自己的学生能够承继大统,展开了长期的争战。从官职上说,杜授田远远低于卓秉恬。前者最高是上书房总教习,大概相当于教务处主任,品秩是从二品。而卓秉恬则长期担任大学士,各部尚书,品秩是一品或者是从一品。
虽然品秩低,杜授田却有自己的优势。一是可以专心致志,反正教导人是他的主业;二是他比较有经验,而且家传的老成持重;尤其重要的是第三,他有一位志同道合的老友曾国藩。
关于争储的策略,二人一起秘密研讨过。二人一致认为,如果凭能力,四皇子没有半胜利的可能。一个多是高于常人,文武稀松;另一个天资聪明,文武双全。
二人制定的策略就是把一些最基本的素质当作武器,拙中藏巧,利用人心,出奇制胜。结果在杜授田这位出名的忠实古板之人的耐心等候中,机会终于出现,并被充分地利用了。
一日,四皇子到上书房请假,适值左右无人,只有杜授田在那里坚守岗位。四皇子便向他长揖,并说请假一日。杜老先生问他何事?皇四子答称奉父皇命,赴南宛校猎。
像猎豹一样等待时机的老杜马上敏锐地感觉到时机来了!老杜便对他面授机宜,与他耳语道“四阿哥至围场中,但坐观他人驰射,万不可发一枪一矢!而且还要约束从人,不得捕一生物。”
四皇子不懂,诚实地问道“照这么说,如何覆命?”
老杜进一步指导这个笨苯的学生“覆命时,四阿哥须如此如此,定能上邀圣眷。这是一生荣枯关头,须要切记。”
四皇子似懂非懂,但是他的优是尊师重道,决不违背老师的要求,因此答应而去,准备完全照老师所说去做。
行到围场,诸皇子包括六阿哥全都兴高采烈,争先驰逐,独他一人呆呆坐着,诸从人也遵照四皇子的要,束手侍立。
诸皇子各来问道“今日校猎,四阿哥为什么不出手?”四皇子只说是身体微恙,所以不敢驰逐。就此敷衍过去。
猎了一日,各回宫覆命。诸皇子皆有所收获,六皇子奕訢猎得禽兽,比别人更多。入报时,尚露出一种得意模样。偏偏四皇子两手空空,没有一物。
道光帝见到潜在的储君这样不争气,不但没有超群的表现,反而连一般的水平也没有达到,不禁怒道“你也去驰猎一整日,为何一物未得?”
预想中的惊慌和羞愧没有看到,四皇子从容禀道“儿臣虽是武功逊色,若驰猎一日,当不至一物不得。只因儿臣思念时当春和,鸟兽方在孕育,故而不忍伤害生命,致干天和。且儿臣亦不愿就一日弓马,与诸弟争胜。”
道光帝听到此语,不觉转怒为喜,暗暗沉吟,“看不出四阿哥这么大度,将来以次为人君,我才放心得下。”
当下也不多言,对那些获猎优胜者照常赏赐,鼓励有加,都有所得。对四皇子虽然没有惩罚,但是也没有奖励,依然两手空空。只是立储的心意已经极重地偏向了四皇子。
接着又发生了一件事情,道光皇帝欲进一步考察二人的心性和能力,就把四阿哥和六阿哥一同召来,要听他们对询问的回答,作为根据确定最后皇储谁属。
其实,道光皇帝一直对六皇子的出众能力特别欣赏,期待自己百年以后能中兴满清帝国。但他又担心自己一生兢兢业业守成的满清天下被儿子丢失,不愿意冒险行事,而趋向于稳重守成。其实这也是所有老人的普遍心理。
这个事实也是两位针锋相对的帝师制定策略的基础。是锐意进取,还是老实守成,没有一定,端看皇帝的心情更倾向于那个方向。或者说要估计,皇帝更有可能向哪里倾斜。
接到召见的谕旨以后,二人又分别请教了自己的授业恩师。卓秉恬给六阿哥支招说,如果皇上有所垂询,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其实,这也是堂堂正正的招数,就是以己之长,克敌之短。如果正常交兵,文武双全的六阿哥当立于不败之地。
而另一方呢,继续贯彻自己的既定方针。杜授田对四阿哥说,“阿哥如果条陈时政,智慧和知识绝对不敌六阿哥。只有一招可以取胜。如果皇上自称老病,声称不久就不能继续当这个皇上了,你不用说别的,只要伏倒在地,流泪痛哭,表达你的孝子对父亲的不舍。”
两个皇子果然都按计所行,结果效果也如同所期。老六继续以能力得到父皇的夸赞,老四则以仁孝感动父亲,令父皇大为欣慰喜悦。
由此,储位最后确定。后来的历史资料披露,这个关于储位的确定,就在这次垂询以后,被道光帝御笔写下,放在了特制的密匣中保存,一如满清前辈皇帝的传统所为。
这固然可以显出背后筹划者的斗志斗勇,孰高孰低;也说明了后来精明强干的恭亲王此时还没有掌握娴熟的政治斗争技巧。
现在曾国藩紧迫地要赶回北经,就是因为他接到了杜授田的传信,说道光皇帝最近的病体每况愈下。
虽然心里有数,自己的筹谋应该成功了,四阿哥承继大统应该是老皇上的定意;但是皇家的事情向来复杂诡秘,应该警惕天有不测风。所以催促他尽快回北经。
到了满清京都,曾国藩没顾得休息,立刻前往上书院去见杜授田。这时已经接近正午,二人都是彻夜未眠,而且上午也一直都没有休息。
老杜一见老曾终于赶了回来,松了一口气,告诉他现在的情况。
今天早上,皇上把宗人府宗令载铨,御前大臣载垣、端华、僧格林沁,军机大臣穆彰阿、赛尚阿、何汝霖、陈恩孚、季芝昌,内务府大臣文庆,都召入圆明园苫次,这是皇上养病的地方,在慎德堂里面。
“估计储君之迷马上就会水落石出了。”杜授田介绍完情况以后说道。
这时圆明园内,道光帝已经命令到达的众位大臣去到正大光明殿匾额后面,取出一直藏在那里的秘匣。
静贵妃也在场。这静贵妃正是六皇子的生母,也是四皇子的养母,虽然对二人都付出了极大的关爱,但是在这个关键时刻,她还是想做最后的努力,让自己的亲儿子当上皇帝。所以她暗中指示这些顾命大臣迟延这个开启密匣的程序。
这边静妃想拖延到皇帝去世后再作文章,老皇帝岂能容忍?当下一拍坐着的垫子怒道“你们没有听到朕之谕旨吗?”
看着拖不过去,一些年纪较轻的大臣只好去把密匣取来,当众打开,拿出皇帝的朱红色御笔立储决定。果然,继位人是四皇子奕詝。
出人意料的是,御旨上并非只一个名字。六皇子奕訢也在上面,被封为恭亲王!这在满清历朝也是从来没有出现过的事情。
大家也没有时间询问什么,因为这时道光帝已进入弥留状态,挣扎着对众人颁下顾命”尔王大臣等多年效力,何待朕言。此后夹辅嗣君,总须注重国计民生,他非所计。”
诸臣只有唯唯听命。饱受内忧外扰,经历一生劳苦的道光皇帝,一息残喘,延到日中,怅然宾天而去。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




三栖特种兵 第43章 筹谋深得圣眷
满清第九位皇帝咸丰,在他的老师杜授田和当代最有智慧的曾国藩联手帮助下,终于登上了皇帝的宝座,是为满清入关以后的第七位皇帝。小说文学网..
他以忠孝爱心取胜,当然不能不把这个名声保持到底。事实上,他的本性也确实与此相符,两位出谋划策的功臣也确实是对症下药地指导了这个学生。这个学生呢,也算作本色表演。
对那失败的竞争者六阿哥奕訢,他按照老皇帝的遗嘱封为恭亲王,而且是“世袭罔替”。这里关键是“世袭罔替”四个字,体现了这个封位的特殊性。
满清从开始就确定的十二等皇族爵位,所有的都是世袭,而罔替的就必须经过特殊恩准,由皇帝亲封。整个满清十二朝,一共才封了享有“世袭罔替”的皇族十二人,其中十人是亲王,二人是郡王。
如果没有罔替二字,世袭依然是世袭,却每次承袭都要降级继承爵位。一直降到规定的级别才保持不变,就以这个级别一直传递下去。
更厉害的是,这个降级还不是一级一级的降,而是跳级降,只要到第三代就降到了最后一级。比如亲王爵位,这是一级爵位。他的儿子继承的时候,就降到奉恩镇国公,这是第五等爵位。
等到孙子继承的时候,就从这个五等爵位再降四级,降到奉恩镇国公,这是第九等爵位。然后后代子孙就永远继承这个奉恩镇国公爵位了。
对比世袭罔替亲王和郡王,他们的后代继承人永远是亲王和郡王。可见同样是世袭,有没有罔替差别可就太大了。
因为有这个雷打不动的特征,人们也叫这样世袭罔替的亲王为“铁帽子亲王”。满清整个历史才只有十个这样的亲王有幸戴上铁帽子,可见他们的地位多么重要。简直比皇帝还稀缺,因为满清出的正式皇帝就多达十二位。
比如那个多尔衮,简直就是太上皇。其实恭亲王也是影响重大,经历三个皇帝,担任过总理大臣的皇室成员,岂是等闲之辈。
新任皇帝除了按照老皇帝的意思封了六弟奕訢为恭亲王以外,还惠及其他兄弟。就连已经过继出去的五弟奕誴也封为惇亲王。对十岁的七弟奕譞封为醇郡王,六岁的八弟奕詥封为钟郡王。连刚刚五岁的九弟奕譓也封为孚郡王。
这一通封王安顿了皇室,接下来就该整顿朝纲和对付老皇帝留下的烂摊子了。这当然离不开自己的恩师杜授田。咸丰皇帝首先封赏了他的拥戴大功,升他为协办大学士,由原来他的最高官阶从二品,直接进到了从一品,越过了正二品。
杜大学士更是精励图治,不但自己废寝忘食,而且不忘记帮了大忙的曾国藩。几此借机提起以后,新皇帝明白了自己成功得登大宝还有这样一位背后拥立的大功臣。
尤其是听了自己那位言语谨慎的老师把他夸得古今中外无人能及,是自己巩固皇位,改变现状的绝大助力的时候,他就迫不及待要老师把他召来,当面垂询,商榷大事了。
三人会面的地是皇帝的御书房。选在这个地也表明了新皇帝把曾国藩当成了绝对的心腹,因为御书房不但是皇帝闲暇读书写字的地方,也是他收藏机密的所在。只有关系特别密切的人才能进入。
曾国藩当然知道这次召见的重要和新皇帝对他的亲近,由此他特别感谢老朋友杜授田。如果不是他对新皇帝递话过去,这些暗中的图谋谁会知道?
到皇帝的御书房去,老曾也是大姑娘坐轿头一次,不禁有些紧张。幸好有老杜老马识途,一边引路,一边轻声给他介绍。
不一会,二人来到了一栋大屋跟前。曾国藩举目望去,只见上下两层,一幅匾额横挂正中,上书“倦勤斋”三个大字。老曾知道这就是御书房了。
一位唇红齿白的少年公公迎了出来,说皇上吩咐了,你们来了就直接进去。
二人进了御书房,老曾双眼描过去,只见一个清瘦的青年坐在那里。他赶紧低头,以免犯下“偷觑君颜”的欺君大罪。虽然只是一恍之间,可是心里还是留下深刻的印象,“新皇不免太瘦了一。”
杜授田告诉新皇帝这就是曾国藩以后,曾国藩就赶紧向前,向皇上行三跪九叩大礼。后者受了,然后说,“曾先生请起,赐坐。”
这可是双重的特殊恩待了。管曾国藩叫先生,显然是和杜授田一样对待。赐坐给他也是额外的恩宠,一般大臣奏事,都是跪着说话。
曾国藩心存感激,更加激励了忠心报皇恩的心志。也就不去推让,身体笔直,端坐在小公公拿来的锦墩上。
皇上见二人坐好,就开口说明了今天召见二人的目的。
“曾先生的拥立大功,朕已经知道。朕必倚靠你为股肱之臣。朕初登大宝,百废待兴,特召两位先生前来,还望不吝赐教。首重整顿朝纲,其次扫除乱象,不知二位先生有何妙策,可以教朕?”
曾国藩当然是有备而来,而且这两个问题他是一直都在寻求解决办法,有不少想法。可惜以前他没有条件去照办,甚至连说话的机会都没有。至此得蒙垂询,真是千载难逢的良机。
不过,他不会冒昧抢话,乱了秩序。毕竟老杜和皇帝的关系更密切。而且他也更清楚皇帝的想法。因此,他就等着老杜先说。
老杜果然稳重持恒,说出了自己的见解。
“皇上初登大宝,一切以稳定为主。对于朝纲,臣建议皇上选派一二能员,暗中调查外地官员。待证据确凿以后,就对有问题的官员撤职严办。”
皇帝说到,“先生说得不错,稳定为上。朕可以特派钦差去做这样的事情。一旦贪官污吏被清理一净,情况会大有改善。”转过脸对曾国藩说,“先生以为呢?”
曾国藩一边听这二人对话,一边心里不以为然。这样的对策当然不能说是错误,但是却严重的时机不对。曾国藩可知道下面的乱民起事迫在眉睫,靠现在的这个朝廷,用目前的这种方式是绝对对付不了的。
下面的各级官府确实问题很多,但是关键的问题是在朝廷中枢。不从根子上解决问题,是没有办法抗过今后的难关的。这个朝廷的问题,不是机构臃肿,办事低效。这样说是太轻微了。
而是颠倒是非,混淆黑白。尤其是一些手中握有重权的皇室大员,简直就是倒行逆施,什么事情都是越办越坏。这些人当政,时局不但不会好转,而且会越来越坏。那些乱民不但无法镇压,满清统治都会很快陷入穷途末路。
老曾斟酌了一下词句,思考了一下到底应该怎样把自己的担忧表达出来,然后把自己针对这些担忧的措施提出来。最后他决定,还是直接晾问题,敞开自己的心怀,提出建议。接受的话,我肝脑涂地,也会促使其实现;若不听从,只能看它灭亡,我也无能为力。
“启禀圣上,臣认为结束乱局当用重典。若依然任奸党弄权,紊乱朝纲,臣担心不至久远,国将不国矣。微臣近日回湘探望母病,尝闻南方诸省乱党风起涌,此起彼伏。各级官员,欺上瞒下,隐匿不报。
1...1718192021...64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