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财富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司马白衫
“你嫂子那你哥呢”
“他不在了。”吴千语的声音马上低沉下去,脚步也放慢了,躲过一辆迎面而来的自行车,她的面色又恢复成原色。
“对勿起。”彭渤忙道,“我不知道。”
“没事的,已经六年了,但是阿姊还是阿姊。”吴千语看看彭渤,见他认真在听,眼里透着关怀和悲悯,这才抽抽鼻子继续说道,“我的姆妈,原来在纺织厂,今年也下岗了……”
哦,这是一个熟悉的词汇,但不亲身经历其中,不明白这两个字的沉重含义。
就象吴家姆妈一样的,许多50多40多的人,人生过半,希望渺茫,最黄金的年龄段都在国有单位集体单位度过,不管是赤烫滚热的时代,还是日渐困窘的日子,一步步过来,一纸文件“买断工龄”,人生就此清零。
当然,其中的惨烈远远不是一首《从头再来》可以唱尽的。很多家庭从此一蹶不振!
个体被时代裹挟着的无助感,似乎只有在观看《水浒传》中,人们的内心投射才可以得到极大的认可。那个时代的人们不仅可以和梁山好汉共情,甚至还有些感同身受!
可是这样的境遇,彭渤在吴千语的脸上没有看到任何迹象,也没有看到任何哀怨和不满,现在没有,以前也没有,“我嫂子也是纺织工人,后来东航招聘空嫂,她就报了名,对了,我们家以前不住这里的。”
“住哪里”
“吴淞河边上,河对面是潭子湾,弄堂旁边有啤酒厂,路西不远是申新九厂高楼,每一个铁丝窗栅栏上,零缣碎素,挂满棉絮,风里象无数飞舞的白鸽。不时能闻到飘过来苏州河气味,棉纱的味道,还有啤酒花隐隐约约的苦气……”
&n
第46章 温州炒房团列传(二)
温州人丁冬给自己打电话,约在这里见面,彭渤原以为是对方想与他在金茂大厦上有什么合作。
今年三月份,沪海的陈勇以每平米3000美元的价格,一次性买断证券大厦1240平米的楼面,这让彭渤早早把目光投向了金茂大厦。
可是,眼前这个面色灰黄,一口江浙口音的人,真正的目的却不是金茂大厦,炒房,这种行业,他不想参与。
丁冬见他扭身要走,赶紧拦住他,从车里拿出一捆钱来,四个伟人的百元大钞,整整齐齐地码在一起,“彭先生,我是有诚意的,这是我的定金。”
见过钱,没有见过这么多钱,也没有见过这么多钱象拎点心一样被人拎在手上,吴千语看看彭渤,见他脚步不停,自己也快步跟了上来。
虽然她不明白彭渤为什么要离开,可是她知道,彭渤要走,自己多留无益。
“我知道榜爷不缺钱,但是现在有赚钱的机会为什么不合作一把”丁冬仍不死心,小跑着快步拦住彭渤。
“没必要。”简简单单三个字,“千语,打车。”
吴千语站在路口拦车,彭渤看看丁冬的奔驰,嗯,看来,自己时候买一辆车了。
“有钱不赚”丁冬显然不能理解彭渤的想法。
“有的钱能赚,有的钱不能赚,”彭渤态度强硬,“这种钱就属于不能赚的。”知止,知道什么时候阻止自己的**,这在商界很重要。
“彭先生,这个分成比例不少,”丁冬抬头仰望着一米八的彭渤,“你一分钱不用出,只需每年提供资料,用你们沪海话讲,就有大把的钞票赚,当然,你拿三我拿七,我的后面还有人。”
彭渤紧交牙关,一言不发。
吴千语还是不明白,“他想干什么”他用英语问道。
“炒房!”彭渤突然注视着这个丁冬,作为一个财经记者,在他的记忆当中,2001年8月18日,这是一个多么吉利的数字,150多个温州人坐满了三节火车厢,浩浩荡荡抵达沪海。
沪海房产协会甚至收到领导指示:一定要把温州看房团服务好。那次,温州人砸下5000万,让沪海人大喜过望。两个月后,又一波温州看房团莅临,成交8000万。
就这样,温州看房团在惊人的豪买中,跃上历史舞台。
现在,不排除在历史的浪潮中,有提前冒险试水的人,这个丁冬就是这样的人。
“你一人来的”
丁冬笑了,这句话看来有门,做生意嘛,与演戏一样,心里想的与嘴里说的,手上做的,不是一回事,“这趟是我一人来的,但是我背后很多人。”
彭渤明白,他们这是在试试水温,如果成的话,马上就会有千万个温州人扑向沪海,如果不成,那么这股洪流就会卷向其它城市。
广昌公寓,梧桐里……多少个沪海人家,在沪海的屋檐下,将面临房价的步步高企,也罢,自己虽然阻止不了资本的潮流,那么让这个过程推迟三五年,这也算对这座城市的报答,火中取栗,顺手玩一票大的,自己也能象老牟一样,搞一个自己的门头沟!
“你们有多少资金”
资金丁冬立时眉开眼笑,“这次,我是带着八百万来的,资金嘛,随调随有。”
上世纪90年代,温州中小企业异军突起,大小老板个个手握百万,四处为钱找出路。在把温州当地的房价炒高后,500公里外的沪海,这块此时风险更低、空间更高的地产价值洼地就进入了丁冬这样的人的视野。
彭渤相信他的话,“那你看中哪里了恐怕早就有动作了吧”
丁冬笑了,他竖了竖大拇指,“我嘛,花了120万的首付,买了20套商住房,每套约20平方米……”
商住房,“你这是买来收租用的吧”
“当然,那你准备怎么炒”
&n
第47章 温州炒房团列传(三)
时间不知不觉进入阳历12月,2018年马上就要过去,2019年马上就要来临,全沪海财经报的人今天聚集一起,召开2018年最后一个报社全体会。
年终岁尾,不管一年成绩如何,似乎大家都感受到了新年的气氛,人人脸上都很轻松。
“老伙计,还没买上房吗”人事处的的副处长开玩笑似的喊住老李,他也是山海人,是在这个报社里彭渤为数不多的几个老乡。
“哪能这么快的,这可是一辈子的大事,这不是小孩子过家家,再看看,再看看。”老李在座位上坐下来,却是一脸地不淡定。
“再看看,再看看你兜里的钞票还是不够,房价可又要涨了。”报社办公室的主任笑道。
“唉,看好的一个楼盘,一个周没去,每平米涨了二百块,二百块呀。”这让老李与老婆好不心疼,极为懊悔。
“你不知道,我今天去华东新府,本来还有房子的,我有本存折则好这个周到期,本想这个周再去买房,人家突然说快卖完了,没想到卖得这么好。”一个三十岁左右的女记者一幅很无奈的样子。
“噢,那你要一直关注这个楼盘了”彭渤笑道,顺手抢过络腮胡子的香烟,抽出一支给人事处长点上,“处长,请抽烟。”
“你个小赤佬,讨好处长,也不用拿我的东西借花献佛,”络腮胡子作势扬起手来,彭渤早跑到后面的座位,络腮胡子笑着拿起火机给他点上。
“都快卖光了阿拉还关注什么关键是每平米涨了快四百块!”女记者仍沉浸在惋惜中,“只能到别处看看了,不过,华东新府真是不错,地段,东面是商场,南面还有华茂小学,唉,真是可惜了……”
彭渤静静地坐在后排,看着领导们依次登台,他趁人不注意慢慢掏出手机,一条信息,很简单的一条信息。
“华东新府现在均价4450。”
特么地,彭渤重生后第一次想骂人,这些温州佬……唉,这就是资本的力量!
几年后,另一支实力雄厚、姿态低调的炒房团比他们还要来势汹汹,不止买房,连售楼妹子都要买下,他们开豪车买豪宅,在京城最高档的楼盘出没,远非常人得见,却一度惊动了建设部,他们就是以煤老板为主力的“山西炒房团”。
温州人北上,山西人南下,就此奠定两大炒房团的炒作格局。
彭渤看着台上喜气洋洋作着总结的鲍铮,十指飞快地编辑着短信,“好,我再看看,还有半个月的时间。”
……
1998年12月,两个月前,通用别克新世纪下线。
看着眼前这款在彭渤看来老式的汽车,此时下线的当天却被无数人惊叹“创造了中国汽车史上的新速度”,也被不少车友怀疑:“最早的那批车,其实相当于全进口的”。
“彭先生,我们这里有选装包的,您看真皮座椅、轮胎、音响都可以选装……”
从这一刻起,美系车正式进入国人购车配选包,更正式推开国产中高档轿车市场的大门。
彭渤没有回答女店员,他围着车转了一圈,怂恿道,“千语,上去开一下。”
“阿拉不会开的,”吴千语笑着摆手,“不过,上去坐一下倒是蛮好的。”
“春节后驾校会空闲一段时间,你与雨森都去学个证,将来我给你们报销。”
“好的呀,公司,我们的公司叫什么什么名字”
“名字还没想好,但年后公司要尽快成立起来,新年新气象。”
两人似乎注意力又不在车上了,女店员只能奈心地等待,新车刚出,来看的人很多,但是成交量不多,好容易来了一位主顾,她很看好。
“对了,我们主编就看好了这一辆车,”这辆别克新世纪就是鲍铮看中那辆,可是总编到底没买车,还是买了房,“不过,现在不买车选择买房是对的。”
“那,先生,这辆车您还买吗”女店员小心问道。
“
第47章 温州炒房团列传(四)(求推荐求收藏)
“哎哟,万幸,万幸,躲过一劫!”
临到中午,老李气喘吁吁地回到报社,彭渤从键盘上抬起头来,笑眯眯地看着他,“李哥,咋了”
“咋了是要砸了!”老李好似惊魂未定般喝了几口热水,“侬不知道,华东新府,那是鬼盘!”
“鬼盘!”彭渤吃惊地站起来,“在沪海还会出现鬼盘,我不信。”
“真是鬼盘,沪海十大鬼地,你个小赤佬,侬不会懂得,不好,我得给小周打个电话,幸亏她没买得上。”他操起电话,很快那个年轻的女编辑就一脸惊讶地冲进来,“老李,事情不要乱讲呀。”
“不是阿拉乱讲,千真万确。”老李对天赌咒似的,他神秘地看看大家,此时,让他这么一嚷嚷,办公室里已经聚拢了不少人,临近下班手头工作都忙完了,正是有心思谈论的时候,“你们不知道,华东新府那块地前身是什么”
“不是一所育婴堂吗,哪个国家教会的育婴堂,我忘记了。”姜毅英今天中午也回到了办公室,正赶上屋里人象听评弹似的听老李白活。
“对,姜组长说得对,就是一所废弃的育婴堂,”老李的整个面孔变得扭曲起来,“你们不知道,里面的死婴弃婴何其之多,造就的各种怨气和阴气也可想而知了。”
“所以,建在这里的小区……”女编辑情不自禁地捂住了自己的胸口,“哎呀,想想都后怕的……”
“真的假的,老李不要乱讲。”人事处长从门外进来,“你们沪海人不知道那里的育婴堂”
“知道,知道的呀,可是不知道死了那么多小孩子,”老李突然一把拉住人事处长,“你不知道,周围的商家都播放什么音乐”
“哀乐”人事处长让他的表情弄得很不爽,心里直犯嘀咕。
“不是哀乐,比哀乐更可怕,是宝贝对唔起,不,是宝贝对不起!”老李一惊一乍,“这就是为了安抚怨灵的凶煞之气……”
“宝贝对不起,不是不爱你,我也不愿意,又让你伤心……”彭渤恶作剧般哼唱起来,惹得老李恨恨地指了指他。
“老李,别说了,小彭,别唱了,再唱晚上睡不着觉了,”有人立马喊道,“你跟小周没买得上不就行了。”
“是啊,是啊,因祸得福,不,是吉人自有天象。”小周突然变得神叨叨的,让周围的人忍不住多看了她两眼,她却不在乎别人的目光,“以后啊,哪个楼盘要小心一点,买上这处鬼宅,一辈子不安生……”
……
不安生的不止是她,华东新府原是育婴堂的说法已是不胫而走,满城风雨。
满街打听的有,以讹传讹的有,幸灾乐祸的有,在这个大时代的大沪海,不得不说是一大景观。
很快,事件继续在网络上发酵,有人甚至评出了沪海的十大灵异之地,华东新府名列第三。
排在第一位的是沪海高架龙柱事件,据说当年在修建这高架桥的时候,中心柱子死都打不下去,建筑队没办法就找到了当时最有权威的真禅法师,真禅法师看过之后道破天机,并以自己性命打下龙柱……
还有东方路之坟墩路,林家宅37号,龙华寺的阴阳河……让人听得毛骨悚然,以至于这一段时间,沪海的阿婆吓唬不听话的小囡囡,“再不听话,把你送到华东新府去。”小孩子立马就会惊恐地瞪大眼睛。
黄历不对啊!
等丁冬从五百里外匆匆赶回沪海,已是满城风雨,不可收拾。
看着挂在二手房交易所里的房源无人问津,看着小区的房价一日千里的下跌,他有种很后悔的感觉,地段、交通、学区都考察了,谁知道,还要考察历史、地理呢!
尼玛,炒个房,历史学不好都不行吗
华东新府的开发商也在后怕,但好在卖得差不多了,他不禁想起那个长得象矮脚虎一样的人,硕大的脑袋,对,对,大头,一颗大头,冤大头!
想到这里,开发商竟突然笑起来,搞得身边的人都起了一身鸡皮疙瘩,自己家老总不会也得魔怔了吧
搞得第二天,小道消息又开始流传,到中午时分,已经传播成,“开发商因为开发华东新府,触犯阴灵,已经疯掉了!”
老百姓相信的东西,解释是不好用的,越描越黑,买不起房有怨气的人,恨不得全沪海的地产商房都卖不掉,很不幸,华东新府成了他们发泄对地产商和那些买上房子的人怨气的一个窗口!
丁冬此时已是欲哭无泪,他雇佣了很多人去平息谣言,又请大学的历史系教授现场讲座,可是没有什么效果,反而激起更大的反弹。
讲课现场空无几人,没有老百姓,全是丁冬请来的托。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