嫡长女(平仄客)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平仄客
想到这个可能性,沈华善觉得自己的呼吸一窒。高人是什么高人敢以帝王为子,敢以朝局为棋所谓的,又是什么是为了辅助帝王还是为了什么
种种未知,让沈华善的眉头紧皱。他忽然发觉,这京兆的朝局,混乱得自己都看不清了,看不清,自然什么都做不了。这样下去可不行
想到西宁道和岭南道的谋划布局,沈华善心里在想,京兆如今的情势这样,必须要做出改变了,不然,只能被动地看着这一切而无能为力,这是沈华善不能容忍的事情
想到这里,沈华善匆匆写了一封书信,然后叫来了沈余宪,吩咐道:将此信速送去岭南,让他们回来吧
布局,得重新调整了。
.
嫡长女(平仄客) 第三百七十二章 妖孽出
.
庸王和悯王谋反落败,被关押在大理狱中。如何处置庸王和悯王,成为了景兴帝要思考的大事,朝臣们也都在观望着,这个事情的最后结果,会怎样。
大永有铁律:君亲无将,将则必诛
如今,皇上会遵照这个铁律行事吗还是会看在长泰帝新崩的份上,对这两王网开一面
朝臣没有想到,他们在观望的事情,最后会兜转落到他们手中。
早朝之上,景兴帝发话了:诸位爱卿说一说吧。庸王和悯王谋反之事,如何处置虽则庸王之前就被褫夺了封号,已经被贬为庶民了,但是景兴帝自己都口误了。当然,没有朝臣会指出他这一点。
如何处置庸王和悯王朝臣们面面相觑:这不是皇上要做的决定的吗依铁律而行还是论亲情而做,作为臣子的,哪里敢对这样的事情置喙
是以诸臣,无一人敢率先出列,生怕说出来的话语,不合景兴帝的意思。如今两王已经被囚,在朝臣看来,威胁全无。可是帝心难测,他们怎么会知道景兴帝心中所想谁也不愿意当出头鸟。
见到朝臣这样的表现,景兴帝面上没有表情,心里却颇为满意。当年长泰帝教给他的帝王心术中,就有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永远都不要让臣下知道自己在想什么。只要这样,他们心中才会惊惧,帝王之尊威,才能极致。
尽管他心中对如何处置两王。早有决断,但是他还是要把这个事情拿到朝堂来说,一是为了帝心难测,二也是为了知道朝臣的风向。
对于庸王和悯王,他们是持什么样的态度
沈华善站在宣政殿上,微微低着头。景兴帝对两王是什么样的态度,早就明示了。无非,是为了所谓的仁名而已。若是景兴帝想要两王的性命,在始伏大街的激战中。这两个人早就被金吾卫士兵杀了,如今怎么还能在大理狱中
沈华善正这样想着,忽而听到景兴帝直接点他的名字了:沈大人,对于庸王和悯王,你以为如何
听得景兴帝这么说,朝臣一下子将目光都移到了沈华善身上。
沈华善是曾经的太子詹事。又是长泰帝留下来的顾命大臣。对于皇上的心意,他必定能知一二的,某种程度来说,他的奏言,就代表着皇上的心意。知道了皇上的心意,那么就好回话了这是绝大部分朝臣的心思。
听到景兴帝这么说。沈华善心里咯噔了一声,忽觉有一种危机感。虽然他能猜得到景兴帝的真正心思,但是在朝堂之中说出来,这是绝对不能轻忽的事情。一个弄不好,说不定会留下什么把柄。
想到这里,沈华善踌躇着说道:皇上圣明烛照,所虑所思非臣等所能知道。谋反之罪,定必诛之。对于庸王和悯王的处置。臣定当遵照皇上的旨意。尽心竭力,敢不辱命。
他这一番说辞。听得户部尚书江成海心里默默称赞:说得真是漂亮表面上回到了皇上的疑问,实则什么都没有说。御前应对的最高技巧,就是这样啊,说了等于没有说
而景兴帝,听了沈华善这一番言辞,心里却是不满意。如今,他就是要沈华善在朝臣面前表一个态度,不然,他接下来要做的事情,都没有个台阶下。
那么依沈大人之见,究竟如何景兴帝这样问道,他的语气沉了下来。这就表示,他要从沈华善口中得到一个明确的回答了。
在景兴帝看来,沈华善就是他选中的一只棋子,棋子的作用,就是执子者想让它移向哪里,它就必须移开哪里。如今景兴帝要借沈华善的奏言,把自己无法直说的话语说出来。
景兴帝想要仁名,他不能在朝臣和百姓中间留下逼杀手足的恶名,是以一定会暂时留着庸王和悯王的性命。但是,他不能直接这样做,因为两王犯的是谋反的大罪,若是他不追究,朝臣和百姓必定会想着效样,这对于他的威严来说,是一种损害。
所以他才迟迟未有对庸王和悯王进行处置。帝王遇到这样的两难,当然是要臣下从中调度了,沈华善,就是他选择的最合适人选。
只要臣下陈情,以皇家骨肉至亲之名、又以先帝新崩之名,他才能顺着台阶下,才能留下善待兄弟的贤仁之名。
帝王心术,不仅仅体现在和稀泥,更体现在这种应对处置之中。
景兴帝语气中的不悦,沈华善听出来了,自然也清楚知道,景兴帝这是什么意思。看来,蒙混过去是不行的了,皇上想要听的,不是他之前的那一番说话。
于是,沈华善说话了:臣等以为,庸王和悯王其罪难饶。虽则有将则必诛的铁律,但是亦有亲亲相匿之义理。天家有骨肉亲情,加之先帝七七祭奠刚过,朝中不宜再见白事。臣以为,将庸王和悯王终身囚禁大理狱中,以为是。
这一番说话,是景兴帝想要听到的说话,沈华善说了出来。然而说出来之后,他却觉得心在微微颤抖,那种危机感迟迟未有散去。
沈华善这一番话语刚下,景兴帝的脸色便平静了,带着愉悦的语气问道:诸卿之意如何
能站在宣政殿上的朝臣,哪一个是愚笨之辈何况景兴帝语气中的愉悦是那么明显于是,这些朝臣纷纷出列附议沈华善的奏言。
顺帝心而为,就绝对不会错的。
见到朝臣们这样的表现,景兴帝表示很满意,随即宣布了对庸王和悯王的处置。正如沈华善所奏言的一样,景兴帝留下了庸王和悯王的性命,只将他们及王妃子嗣,终身囚禁在大理狱中。
因是谋逆之罪,故大赦亦不能出。
对于两王终生被囚禁这个结果,景兴帝表示很满意。从他戴着十二旒官站在含元殿前开始,他就在想着,一定要坐稳皇位,任何潜在的威胁,他都不会放过。首当其冲的,就是有封地的庸王和悯王了
当日长泰帝封给诸皇子封王的时候,还曾赞扬过容贵妃不似史书中的栗姬一样,也笃信他的皇儿最终能够保存。可是他驾崩之后,只是两个月的时间,分封在外的两王,就已经落得这样的下场。
若是长泰帝今日仍在,他会不会悔恨
不管怎么样,庸王和悯王谋反一事,已经盖棺定论。庸王和悯王,还有他们的子嗣,终身被囚禁在大理狱,这大永的朝堂,已经没有他们什么事情了,皇位的最大威胁者,已经不存在了。
虽然上官恒到现在都还没有找到,这是一个小小的遗憾。但是景兴帝的心情依旧很好,当雅妃来到紫宸殿拜见的时候,见到的,就是景兴帝愉悦的表情。
皇上,何事如此高兴可否让臣妾也知一二雅妃依然穿着一身素服,容色依然令紫宸殿都黯然失色。
对着自己宠爱的妃子,景兴帝自然不会有所隐瞒。况且,如果不是雅妃给他出主意,他还想不到能以先帝七七祭奠的名义,召两王回京,事情也不会如此顺利。
虽然,在重华殿的时候,皇后出了意外,但是比起这个结果,那一点小意外算不得什么,他还年轻,皇儿还会少吗所以他见到雅妃的时候,只觉得她是自己的福星,重华殿中的事情,又怎么会怪罪于她呢
听罢了宣政殿中的事情,雅妃粲然一笑,然后好奇地问道:沈大人的话语,怎么会这么契合皇上的心意难道沈大人以为,庸王和悯王两人,罪不至死么
听得她这么说,景兴帝的笑容顿了顿。是啊,沈华善能够说出那一番说话,是因为他能够体察朕的心意,还是因为他本来就认为庸王和悯王罪不至死抑或,他认为谋反之罪,也可以免了死罪
恰在这个时候,唐密带着喜色匆匆来禀:皇上大喜皇上大喜岭南传来捷报,韶县县令沈则高活捉了南越大首领,南越一族,分崩离析困扰岭南十数年的南越隐患,平定了此乃皇上洪福恭喜皇上
听了唐密的话语,景兴帝的笑容再次扬了起来,他忍不住哈哈大笑。在他登基不久,岭南就传来这样的捷报,果真是大喜,大喜啊
唐密,吩咐下去,往岭南送去重赏,嘉表沈则高同时,对沈家重重有赏赐沈华善教子有方,重赏听得这样的喜讯,景兴帝吩咐唐密在吩咐唐密重赏沈则高、沈华善等人。
爱妃,此乃天佑我大永朕登基不久,就有这样的大功绩朕定必会再创盛世,定不辱太祖之志在唐密离去之后,景兴帝笑着对雅妃这样说道。
平定南蛮的功臣,也是沈家人吗说起来,臣妾虽然在宫中,却也听说过沈大人的名字呢,宫中之人都在说吴越沈。臣妾也为皇上有这样的臣子之家感到高兴呢
听着景兴帝的兴奋,雅妃一脸的与有荣焉,微笑着说出了上面那一番说话。
.
嫡长女(平仄客) 第三百七十三章 见太后
.
景泰大街的沈宅,沈华善和沈余宪正在说着话。
殿中省有消息传来了。后宫之中,皇上只是去过坤宁宫和永和宫。而前去紫宸殿的,也只有雅妃一人。皇上和雅妃在紫宸殿中说了什么话,不得而知。但是雅妃走了之后,皇上的心情不怎么好,就连先前吩咐的赏赐也暂停了。
沈余宪说着从宫中得来的消息,脸色不怎么好看。虽然这个消息说的东西不确切,但是很明显,雅妃说的话,必定不利于沈家,不然这赏赐,也不会无缘无故停了下来。
雅妃给长泰帝上了沈家的眼药,这是为什么
这是沈余宪想不明白的事情。雅妃一个后宫妃嫔,固宠乃是第一要事,按理说,要巴结拉拢皇上身边的要臣才是,怎么会谗言离间况且沈家和雅妃从无交集,无仇怨无恩情,她为何要这样做
是啊,我也很想知道,她为什么会这样做。让沈其想个办法,永和宫中的棋子,要进一步才是。沈华善的脸色很严肃,这样吩咐着沈余宪。
沈其是从沈家思过处出来的人。这些年来他一直在如流处,主理着如流处在京兆的间客这一组,在沈余宏和沈宁相继离开京兆之后,如流处的事情,等于是他在负责了。
沈华善虽然不知道雅妃为什么会做这些事情,但这不妨碍他清楚知道一点:雅妃是敌非友
在沈宁成亲之前,就将雅妃的前一世详细告知了沈华善。那个时候。雅妃还是东宫太子良缘,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沈其就着手往雅妃身边送人了。
然而时间毕竟太短,人是送进了永和宫,但是尚近不了温氏身边,所起的作用有限。
当时把人送进去,只是为了预防万一。沈宁所知的前一世,和这一世有了太大的不同,那些已经发生的事情。不代表着一定会再发生。涉及家族兴亡,沈华善不敢有任何忽视,沈其才会安排人手。
却没有想到,这些预防真的要派用上场。不管雅妃背后的势力是什么,也不管她做这些事情是为了什么,沈家所能做的。就只有一点:犯而诛之
既然雅妃有这样的闲情逸致来理会朝堂之事,那么就让她忙一点好了。去让你母亲来一趟。先帝七七祭礼已过,这个时候,也可以往宫里递牌子了,去见一见太后娘娘吧。沈华善笑着说道。
虽则他语气说得波澜不兴,但是隐含在话语中的怒意。让沈余宪略微一愣。
祖父这是生气了
第二日,沈俞氏便往宫中递了牌子。求见寿宁宫中的容太后,给她请礼问安。这个请求,很快就得到了宫中的回复。容太后有口谕,召沈俞氏进宫了。
景兴帝登基之后,长泰帝的皇后蒋氏,被尊为母后皇太后,迁居慈宁宫;而景兴帝的生母。长泰帝的容贵妃,被尊为圣母皇太后。迁居寿宁宫。
这是景兴帝的两宫太后,朝臣也辨而称之为蒋太后和容太后。
从地位名义上来说,蒋太后要比容太后为尊,但是实则上,慈宁和寿宁两宫太后,分庭抗礼。
对于景兴帝来说,蒋太后和高太后,一个是嫡母,一个是生母,谁更重要,自然不言而喻。因而在朝臣的心目中,容太后比蒋太后重要得多了。
朝臣们认为容太后更重要,奉承巴结等种种,都是少不了的。在容太后这里,走的,当然是内宅妇人的路线。在先帝七七祭奠过后,往寿宁宫地递牌子的诰命夫人就多了起来,理由都是为了给太后娘娘请安。
对于这些诰命夫人的牌子,容太后是一律回绝的,她们的心思,容太后不会不明白;她也明白,这些诰命夫人的背后,是她要为自己皇儿拉拢的势力;但是她更明白的是,在自己皇儿刚刚登基不久,宜静不宜动,少做少见,才是最正确的。
但是沈俞氏,她接见了。
沈夫人不必多礼,快请起。疏枝,给沈夫人置座。寿宁宫中,容太后看着下跪的沈俞氏,这样说道。
容太后带着笑意看着沈俞氏。这些年来,沈家对她、对景兴帝的帮助,容太后心里清楚。从容嫔到如今的容太后,她往前的每一步,其实都少不了沈家在背后推助。不然,她一个身后无族又出身掖庭的人,怎么会有今日的尊荣
容太后感念这一点,对沈俞氏颇为亲厚。
容太后的亲厚,沈俞氏感受到了,脸上回应了一个感恩甚深的表情,心里却是在叹气:容太后对沈家亲厚,可是她所出的景兴帝,为何会不记得这一点虽然老太爷没有明说朝中之事,但如果景兴帝对沈家也似容太后这样,今日自己就不用进宫一趟了。
想到这里,沈俞氏便说道:本应早就该进宫给太后娘娘请安了的。只是近日家事烦扰。几个孙儿都闹腾个不停,特别是二儿媳妇去了西宁道之后,民妇就一日不曾得闲了。也想着,太后娘娘想必调息体神,并不敢多滋扰。请太后娘娘恕罪。
容太后摆了摆手,说道:不必多礼,沈家对哀家的心意,哀家也知晓的。儿孙绕膝,你是个有福的
说罢,容太后语气有些落寞。长泰帝驾崩之后,她的生活就沉静下来了,搬来了这寿宁宫中,更像是与世隔绝一样。
本来,皇后有孕,是最让她高兴的事,她也曾想着,皇后诞下自己的皇孙之后,会为这寿宁宫增添许多热闹的。
却不曾想唉。
想到皇后早前落下的男胎,容太后的心情就不好了。当时,容太后也在重华殿中,可是她也没看清楚这是怎么一回事。庸王妃怎么会在那个时候摔跤皇后只是摔了一跤,五个月的胎儿,都保不住了。
容太后在宫中几十年,自然知道,这样的意外,绝对不会是意外。可是尚未等她查清真相,重华殿中的内侍和宫女就被皇后全部杖杀了。
虽然为皇后落胎感到心痛,但是容太后也暗暗责怪皇后太心急了。背后使绊子的人,都还没有找到,杖杀了那些宫女内侍,断了线索,反而得不偿失
太后娘娘洪福,皇后身子康健,皇嗣定必无忧的。再说先帝七七祭奠已过,皇上后宫一旦充盈,到时候皇孙皇嗣出生,太后娘娘这个皇祖母,也会像民妇一样,无一日得闲了沈俞氏笑笑说道。
沈俞氏笃信,容太后长居深宫,最缺的,不是尊敬奉承,而是这样一番同龄人的话语,还有这话语之间的点点亲热和温情。沈俞氏说起这些儿孙之事,像是民间寻常百姓一样。
只有亲近之人说的话语,才能入得了耳。
容太后将沈俞氏的话语听了进去。皇上后宫一旦充盈是了,她差点忘记了这一点自己皇儿的后宫里面,现在只有寥寥几人,除了皇后,就只有德、淑、雅三妃了,一些分位低下的贵人、良人等,都不曾配设。
这可不利于国祚。按照祖制,先帝驾崩,新皇只须守孝三个月。看来,也是时候着手张罗给皇帝选秀的事宜了等皇上三月孝满,这些新鲜的可人儿正好可以入宫了
想到皇家血脉子嗣凋零,容太后便决定,择日要召宗正、礼部的官员来问问此事了。
看着容太后若有所思的表情,沈俞氏便知道,老太爷交代的话语,容太后是听进去了。提醒容太后皇上选秀的事情,这是她进宫的目的。
沈俞氏离开寿宁宫之后,容太后就一心想着为景兴帝选秀的事情来了,越想越觉得此事重要。因为想着这些事情,她整个人都显得很精神。
一旁的疏枝看了,只觉得欢喜。自从长泰帝驾崩之后,容太后似乎就没有了生活的意趣,尤其是在皇后落胎之后,更加没有什么精神气了,却不曾想,沈夫人只是来说了这一番话,太后娘娘就和以往不一样了,真是太好了。
当晚景兴帝来寿宁宫请安的时候,容太后便对他说了这个事情。
选秀景兴帝看着有些兴奋的容太后,一时没有反应过来。
是的,选秀国不可一日无君,是以祖制有定,先帝驾崩,皇帝守孝三个月。三月之期很快就到了。哀家想着,为了大永的国祚,为了大永的皇嗣,选秀之事也可以进行了。况且,你的后宫,如今太单薄了些。容太后的语气,比往常要欢快一些。
可是景兴帝想说什么,却又不知道说什么。新帝登基,充盈后宫,这也是最重要的事情。先前容太后不曾提及,周围的官员也没有道明,是以景兴帝几乎忘了这一件事情。
后宫太单薄,这不利于国祚。这个简单的道理,他当然清楚。
谨遵母后的意思。皇后如今正在坤宁宫休养,此选秀一事,就劳烦母后了。想到这个简单的道理,景兴帝便这样对容太后说道。
自己登基为帝,后宫之中,当然要有一番新气象了。为大永绵延皇嗣,这是皇上的重责。
但凡和皇位有关的事情,都是景兴帝在意的事情。这选秀一事,他也认为,是时候了。
.
嫡长女(平仄客) 第三百七十四章 死局怎么破?
.
太后欲为景兴帝选秀,以充盈后宫,以绵延国祚。这个事情,在太后召见了宗正卿上官棠和礼部尚书魏晋度之后,就传了出来。
这不是什么隐秘的事,没必要瞒,也瞒不住。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景兴帝后宫的女人们,反应不一。
皇后左氏因为落胎,还在坤宁宫中调养着身体,乍听得这个消息,她还有些呆愣,随即,眼睛就湿润了,脸上无比难过。
新帝登基,后宫必定会为之一新,她作为后宫之主,当然清楚这一点。只是,她落胎不久,身体都还在将养着,如今后宫就要大张选秀。情何以堪,说的,就是她如今这般情况吧可是吃得了咸鱼抵得了渴,她既然入主坤宁宫,这些,她便都要笑着接受。
春喜,着御膳房的滋补汤水端得密些,本宫要尽快将身体养好。眼里的泪意渐渐散去,左氏的脸色复又端庄起来。
而在永和宫中,雅妃听着大宫女香巧的禀告,一直挂着的浅浅笑容也顿了顿,复问道:选秀
是的,听说,太后娘娘已经召见了宗正寺和礼部的官员了。道是现在开始准备,皇上三个月孝期一满,这些姑娘就可以进宫来了。香巧回答说道,并没有多加措词。
见到雅妃沉吟不语,香巧试探着问出一句话:主子,这个事情要不要告诉那边去阻止雅妃这个样子,她一事拿不准这是什么意思。
阻止怎么阻止新帝登基。充盈后宫,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那边也不能阻止这个事情。这个事情,她早有心理准备,只是想不到会这么快,那些娇嫩的新人们,一旦进来后宫,皇上留在永和宫的时日必定会少了。
雅妃知道,再怎么绝美的脸蛋。总有看腻烦的时候,新鲜,才是最重要的。况且能被选中的秀女,才貌必定不差。想到这些新人们即将进宫,雅妃的眉头就轻蹙。
主子请放心那些庸脂俗粉,绝对比不上主子的。见到雅妃皱眉。香巧劝慰说道。雅妃这样的容貌,就算宫中再进来多少新人,也绝对不能将她压下去的。
听到香巧的话语,雅妃笑了笑,没有妆扮的脸孔显得出尘脱俗。在这后宫中,容色。非常重要,但绝对不是最重要的。不然。如今居住在寿宁宫中的,为什么不是当年艳绝后宫的慕妃呢
所幸,在这后宫之中,自己依靠的,不仅仅是这容色,这点小波澜倒也不足畏惧。雅妃想到这里,笑了起来。心中的忧虑轻轻放下。
她却没有想到,后宫之中。还有另一番大浪,在等着她。
奴才见过沈大人。紫宸殿外,内侍首领唐密见到沈余宪,停了下来,这样说道。他身后跟着几名小内侍,也低下头来给沈余宪行礼。
唐首领折煞下官了。论起品级来,下官应该想向唐首领行礼才是。以后同在紫宸殿当差,还请唐首领多多提点。沈余宪笑着说道。
景兴帝登基之后,沈余宪和卫真这四个太子舍人,也随之晋官。他们就任太子舍人不到一月的时间,就已经升官加职,开创了大永官员升迁的速度记录,令得其他朝官各种羡慕嫉妒恨。
如今,沈余宪和卫真,调入了殿中省,任从五品殿中丞一职;而左彦和卞乎义,则在中书省任职,为正五品中书舍人,比沈、卫还要高一等。这是因为他们曾跟随景兴帝侍疾有功,高一等,也很正常。
沈余宪在殿中省任职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平时和唐密见面的机会也不少。两人在紫宸殿门外打声招呼,实是常事,时刻跟在唐密身边的几个小内侍都是知道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