嫡长女(平仄客)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平仄客
其实长泰年以来,天灾不少,已探索出一套相对完善的救灾和赈灾模式了。审户、核灾、开仓义济等程序都已经完备,赈灾的措施也多种多样,比如蠲免,即为遇灾时免除钱粮赋税,这是长泰一朝最重要的赈灾措施,这些都是行之有效的。
但是,关键是执行的力度,有多少官吏是真心执行这些程序的,又有多少官吏是想趁着天灾发灾难财的,这都说不准。吏治的败坏,使得这些政策根本无法有效执行,更甚至,灾祸越重,官吏越贪,民众越苦在这种恶性循环之下,流民才会越来越多,长泰帝征兆安抚流民良策是危局之下的必然选择了。
沈则敬是知道这些的,早在沈华善叮嘱黄易要看实常平仓和注重审户之时他也感觉到了这些救灾赈灾的措施难以施行。是民非困于灾,直困于贪吏之苛敛啊。他在书房踱步,有感而发。
我时听母亲说,管家关键是有道。要是家中下人谁家有了困难,就会多派他去与别府送礼送贴,以便让其多得些赏钱,父亲,现在朝廷有灾难,是否也可以这样做呢关于赈灾之策,沈宁也没具体的办法,只能这样探索着问沈则敬。男人对于内宅事宜都不太关注,其实内宅即朝堂,说不定沈则敬听了能相处办法来。
沈则敬听了沈宁的话,久久不语,寻思着其中的可能性,却一时不得法。沈宁也再无别的言语,直到她回了青竹居,沈则敬的书房也都一直有灯亮。
.
嫡长女(平仄客) 第五十九章 治水良人
.
第二日,沈则敬在上早朝之前,专门找沈华善商量了几句,将自己心中所想的对策说给了沈华善听。听了沈则敬的话语,沈华善点点头,道:可行,大善你去做吧。
早朝之上,吏部考功司沈则敬出列陈疏,提出赈灾三策:以工代赈、移粟就民、移民就粟伴随着赈灾三策,他还提出了有效执行救灾措施的办法:微访察灾事,最后更提出了严惩赈灾不力的标准:浮筷落人头
沈则敬的话一出,朝堂一片寂静。谁也没有想到这个年轻人会提出这样的对策对于三省六部的主官来说他自然是年轻人这个对策,怎么说呢太太狠厉了,却是太需要了,也就是,这对策,太好了尚书右仆射叶正纯满意地笑了,他这个最喜欢的学生这一年来的表现实在让他惊讶,似乎开了窍一样,所思所做,已经渐渐臻善,如此甚好,如此甚好
于是叶正纯出列附议,认为沈则敬的对策相当完善和完备,对于江南、河内两道的水患来说,是很好的解决办法不少臣工也纷纷赞同,实是沈则敬提出的这些对策和措施,他们都想不出啊。
浮筷落人头坐在高高的銮椅之上,长泰帝品尝着沈则敬的话,面露喜色。在这样的大灾祸面前,确实需要这样雷霆万钧的魄力。可以有效防止官吏贪渎,解决赈灾的问题
长泰帝对沈则敬的建议欣然接受,令工部和户部诸官员一一遵照执行:令御史台的监察御史微服私访,将各地官员救灾赈灾的情况如实记录和上报,又令各地官赈之时,要插筷子在米粥中,用以检验米粥的稠厚,筷子一旦浮起,就要以赈灾不力问罪等等。
沈则敬因为这些救灾策略得到了长泰帝的嘉奖,然而沈家并无都少喜意他们正在为沈华善去台前的事忙碌着,颇为忧心。袁恪真加急的公文又传了过来,台前河道冲垮严重,影响恶劣,他实在无法治理,向长泰帝请罪,同时请求工部再派官员前来,到台前治水。此文书引起了长泰帝和工部诸官的震动,长泰帝下旨,令工部尚书沈华善前往台前治水,三日后出发。
我此去台前,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返回。胡不涂和宏儿等人也从杭州出发了,不用多久就可以到京兆。如流处的事情,你还是要抓紧;西燕那边若要消息传来,要第一时间告诉我;考课之事,你还是要审慎再三,余下诸事,按部就班即可。在沈华善书房内,沈华善正在交代沈则敬诸多注意事项,为接下来作安排。他就要去台前了,京兆有沈则敬在,他也算放心;对沈则远有不少交代,尤其是十月和西宁药商行会交易的事情,要特别上心。此外,又召来沈余宣几个孙子,说他即将远行,叮嘱他们要好好在国子监和官学读书,不用分心,一切听从沈则敬的安排等等。
青竹居内,秋歌正在和沈宁汇报一件事情。从堂兄秋梧处听了这个事情,秋歌顿觉为难,也觉得极不高兴。那个人怎么可以这样鲁莽、私相授受,这好还是不好还是等姑娘定夺了。
他要见我没说是什么事情吗沈宁觉得有些诧异。秋梧刚刚传来消息,道是清平侯公子应南图有急事想见她一面。是什么事,却没有说上次在天宁寺,应南图也见过了秋梧。估计这是他认识的唯一一个沈家小厮,就让秋梧传消息过来了,没想到歪打正着,秋梧正是沈宁的人。
这也太奇怪了,他有什么急事非要见我一面沈宁虽然心中疑惑,却没有像秋歌那样为难和不悦。私相授受这样莫须有的礼仪,在她历经一世之后早就不在意了,她在意和好奇的是:应南图有什么事情要找她
沈宁找了个借口出府,带着秋歌一起,去了龙井斋,应南图也知道龙井斋是沈家的产业,约在那里见面。龙井斋的掌柜并没有见过沈宁,沈宁也无意通报自己的身份,便进了应南图预订的房间直到后来她回想起,才觉得自己当时实在是太大胆了,怎么就那么鲁莽去应约了想来是因为对这个早夭的人莫名其妙地没有了戒心吧,说不准,也有一丝怜惜,不过这都是后话了。
应南图还是那副清朗舒爽的样子,没有笑得厉害,只眉如远山目似近水,在静静等待着沈宁的到来。他身边还坐了一个人,约四十岁的样子,长得也是极周正,颇有儒雅之风。说实在话,他也没有想到她会答应前来,其实就算她不来,他也会把想办法将这个人送到沈家的,只是麻烦一些罢了。
沈宁进来后,应南图也不和她多作寒暄,说出了急着要见她的缘由:他找到了治水良人,想要把他介绍给沈宁
这个就是精通治水的徐先生徐先生有治水之赋,又心忧家国,此去河内道,有他帮忙,或许可解运河河道的难题应南图笑说道。他介绍的治水良人,正是坐在他身边的那个四十来岁的中年人
沈宁喜出望外,她没有想到应南图给她的竟然是这样一个惊喜惊喜之余,忙不迭地谢过了他,又拜见那名叫徐有贞的中年人,语气也甚是恭敬。
徐有贞自小就对水利极感兴趣,也曾游历了大永和西燕不少名山大川,也是因为这样和应南图在荆州相识的。徐有贞确实在治水上面有一套,偏偏他性情又是极其懒惰散漫的,只对水利一事感兴趣,人情往来等事是最厌烦原先长泰帝征召治水良人,他本想前去的,一想到为官种种与人打交道,就退却了。这次是应南图找到他,说只要他专心治水就够了,其他一切事情都有人代为打点,而且为他保驾护航,他这才答应了的。
这实在是天大之喜,沈宁不知道怎样多谢应南图,虽然应南图并没提到他在其中花费的心力,但是沈宁知道,连长泰帝征辟都不动心的徐有贞,定是看在应南图的份上,才会答应前去河内道的。大恩不言谢,沈宁并不多说话,却暗暗记下了他这个人情,心道一定要回报
.
嫡长女(平仄客) 第六十章 离京与返京
.
这一次在龙井斋会面,只是匆匆,沈宁很快就和应南图和徐有贞告别了。沈宁没有多说什么,只让徐有贞做好准备,后天工部尚书沈华善必定会带着他前往河内道的,到时候他就可以尽情发挥他的本事,造福百姓了。
我在此先代祖父和百姓多谢先生了。请先生力尽所能沈家及大永百姓定会记得先生之功临走之前,沈宁对徐有贞如是说,她对他充满了信心和希冀。语罢,又对应南图弯了弯身子,语气不胜感激:多谢兄长了这句话在天宁寺的时候她也说过,此刻再说,却是不一样的心情。她不知道他为什么会这样帮她,就为了她一句请求吗还是他所曾问过的奇怪眼神沈宁不知道,却是知道眼前这个年轻的男子,为了她费了心思,解决了她目前的难题,她对他,感激涕零,也想着,要回报他些什么。
可惜的是,她对应南图一无所知唯一记得的是,他会在今年秋天死去,旁的,是一点都不记得了。她有些惋惜自己前世没有关注过此事了,不然还可以点醒他一番。
且罢,以后再说吧。沈宁隐隐约约有预感,经此一事,她和应南图应该会有不少联系了。
徐有贞的出现,对于沈宁和沈家来说是个极好的消息沈宁也不迂回曲折,直接去找了父亲沈则敬,道是今日前去龙井斋,听人说起天秀街有个人叫做徐有贞的,在治水一道上很有本事,也不知道是真是假,如果是真的,祖父带了他前去河内道治水就最好了
天秀街的位置有些偏,离京兆府都有不少路程,正是围绕着秀山而成的一条街道,那里住着不少隐逸的人士,有些也是有大才的。沈则敬正因为沈华善去河内治水的事情苦忧呢,听了沈宁的话,抱着宁可信不可不可信的态度,让如流处的人前去查探核实。等连山将消息报上来说确有其人,而且其人确会治水时,他真是惊喜万分,连忙将这个消息告诉了沈华善。
治水的人才正是沈华善最需要的,而且去了台前,不知道具体将是什么样的情况,多一个人就是多一番帮助。现在竟然有治水良人出现,这不啻是个大好消息于是,沈华善和沈则敬一起去了天秀街拜访了徐有贞,徐有贞也不夸夸其谈,只略略说了他以往的经历和对河道治理的见解,令沈华善也大为赞赏,认为他务实而不骄夸,定是有大才之人就这样,两天后,徐有贞就跟着沈华善前去河内道了。
沈家人送走了沈华善,似乎也送走了对于河内道水患的忧心。此时,能做的事情都做了,雨水也停了,沈华善也带着徐有贞出发去河内道了,人力能尽的,都已过了。因此,沈家的日程生活,也开始恢复正常。沈则敬继续忙碌考课的事情,一年已经过去大半了,去年底沈华善说过的为孙女延请师傅教导一事,也耽搁了下来。沈则敬和沈俞氏一商量,今年事情太多,反正姑娘们也不大,就干脆推迟到明年算了。
沈家的日子也便得如常起来,甚至开始慢慢热闹了。
七月底,沈余宏三人也从杭州返回京兆。一起来到京兆的,还有沈胡氏的父亲,江南胡氏安和堂的当家人胡不涂,他是专门来京兆迎接长泰帝御书的。八月初一,少府监就会将那义商有道的御书牌匾送至三户商家处了,这可是胡氏一族的大事,他这个当家人自然要亲自来迎接了。
从三月出发前往江南祭祖,沈余宏等人已经离家四个多月了。如今回到沈家,沈余宏和沈余守都很激动。虽说男儿志在四方,但是家始终是心中最为牵挂地方,母亲也是心中最为牵挂的人,沈余宏和沈余守也第一时间前往和鸣轩给沈俞氏请安,另一边沈余乐虽然有些神神叨叨的,却也是梳洗都顾不及就去松风轩给沈胡氏请安了。
沈俞氏看着这两个远行回来的儿子,眼眶有些发红。其实才短短四个多月,这两个人也没有很大的变化,沈俞氏却觉得他们好像一下子就长大了。沈俞氏关怀地问两人在江南待得怎么样,外祖家怎样等等,又让奶娘抱来沈余宸见过两位哥哥。沈余宏他们出发的时候,沈余宸才几天大,他们对他的印象还停留在皱巴巴肉团阶段呢,没想到现在都会笑了,头也抬得很正了,不哭闹的样子很惹人疼。
沈余宏和沈余守都抱了抱沈余宸,手势甚是生疏,只一下子就将他还给奶娘了。两人对沈俞氏说起了在江南的情况,说了此次江南游历的收获。沈余宏就不用说了,心远天地宽,对人情世务,书本道理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考虑事情也周到了许多,本来聪敏外露的样子收敛了很多,连沈余守,也变得沉稳了很多,所以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也是有道理的。
沈余宏等人又将从江南带回来的礼品一一分给大家,沈宁也收到了江南的丝绸和团扇。不由得想笑,现在都快八月了,这团扇要等到明年才能用了,沈宛就更加直接,咕哝道这个都不实用啊,天气都凉了,沈宓则是抿着嘴笑。
过几天,胡不涂就上门拜访了,虽然沈华善不在京兆,他也要来沈家的,见见女儿和外孙外孙女。
胡不涂不像个商人,一副老实敦厚的样子,如果不是他双眼偶尔闪过的精明眼光,根本不知道这个人就是胡氏安和堂的当家人。沈则远和沈胡氏都很激动,尤其是沈胡氏,她已经好几年没有见过父亲了。是以,她一见到胡不涂,一下子就来了眼泪,又吩咐沈余乐、沈余平和沈瑶儿女五人给胡不涂请安,同叙天伦。
沈则敬和沈俞氏也前来见过这位叔父,沈家和胡家的关系一直很好,溪山俞氏和胡氏也有深交,胡氏安和堂这些年在背后为沈家做的事情,沈则敬也是心知肚明的。
这晚,沈则敬还专门设了宴,一众子侄女孙也都前来给胡不涂请安。待酒宴过后,沈则敬恭敬地请胡不涂前往书房议事,一起的,还有沈则远、沈余宏两人。
.
嫡长女(平仄客) 第六十一章 开始热闹了
.
西燕那边还没有消息传来吗胡不涂问沈则远,见对方摇摇头,并没有失望。他心知时间过去不久,没有消息也是正常的事情。沈华善的打算,他略知一二,虽然他样子老实敦厚,但是心眼一点也不少。多年从商的经验告诉他,跟这沈华善这个小老头走,准没错在西燕布局一事,沈华善和他一提,他马上就答应了,还派了不少族中精英跟随使团前往西燕,这次趁着来京兆,顺便关注一下。
胡不涂也没在沈家逗留多久,他还要和胡掌柜商量迎接御书的事情,只略说了一下胡家和江南的近况,说过两天再让沈胡氏去安和堂分号叙叙父女天伦,就告辞了。
八月初一,整条祥和大街张灯结彩鞭炮声不断,还有舞狮等助庆活动,热闹非。,街上也熙熙攘攘,皆因那三家受到御书封赏的商铺都位于祥和大街上,难得一见的御书,不少人都冲着这个名头前来凑热闹。沈胡氏带着沈余乐、沈宁、沈瑶几个人也来到了祥和大街的安和堂分号,胡掌柜正笑意盈盈地迎着顾客,就冲这块牌匾,安和堂今天的生意极好,山参石斛等名贵药材也卖出去不少。
进入安和堂,就见那义商有道的牌匾正稳稳当当地挂在正堂之上,底下也有不少人在对着御书指指点点。沈宁看着那遒劲的长泰帝手书,天子气势是有的,却好像少了些什么,相比之下,太祖手书的开山伐斧之势让人更印象深刻,沈宁在心里点评道。
比起太祖手书,多了局促之气。忽而身后一个似曾相识的声音响起。沈宁转过头一看,原来是应南图好巧,他也来凑热闹了还点评御书有局促之气沈宁眼神带着笑意,对着应南图点头示意,人不少,她没有前去打招呼。
应南图也看见沈宁了,他没想到这么快会再次看到她。她穿着湖水绿的襦裙,似乎这个小姑娘特别钟爱绿色,上一次好像是豆绿,再上一次好像是墨绿吧应南图有些失笑,怎么这些芝麻小事自己记得那么清楚却见那个小姑娘对他点头示意后就跟着别的小姑娘往后院去了,就见了这一面匆匆别过。
胡不涂在迎接御书之后就返回江南了,他还想回去过中秋节。沈家由于沈余宏等人的回来,热闹了许多。这两个人也有感于对家的牵挂,在和鸣轩逗留的时间也长了不少,和沈宁一起,逗着沈余宸在玩。
没过几天,沈宁和往常一样在和鸣轩陪着沈俞氏在说话,沈宓和沈宛也在边上逗着沈庆德和沈余宸,连沈安氏也挺着个大肚子笑着坐在一旁,看着儿子和众人在玩闹。
忽然俞妈妈来报,道是大姑奶奶遣人送了书信和中秋礼品来,那仆人正在和鸣轩门外候着呢。沈俞氏打开书信一看,原来是远嫁蜀地的大姑奶奶沈亦兰说中秋节前就能到沈家,先送信和礼品过来问候。沈亦兰是沈华善唯一的女儿,尚未出阁之时,和沈俞氏相处得也好。
中秋节来访想必是有什么事情了,沈俞氏这样想着,忙让那仆人进来问话,知道沈亦兰一切都好,不由得有些疑惑。却也吩咐俞妈妈打赏了他,想着离中秋也没多少天了,很快能知道原因了,也不着急了,遂吩咐下人收拾沈亦兰出嫁前住的幽馨居,等待沈亦兰的到来。
八月十二,在中秋前三天,沈亦兰终于来到沈家了。她出嫁十五年,在蜀地的时间居多,回娘家的次数也寥寥可数。此刻见了沈俞氏和沈胡氏两人,心情自是激动万分,又想起闺阁之时的肆意无忧,不由得流下了眼泪,弯腰行礼,哽咽着说了一句:见过嫂嫂
沈俞氏和沈胡氏有些眼眶发红,她们对这个唯一的小姑子也是有感情的,吩咐了将她的行礼细什等物品送至幽馨居。幽馨居是沈亦兰出嫁前的院子,这些年也没怎么动。
沈亦兰满身路途疲惫的气息,精神却还好,像是想起了什么,她往身后招了招手,说道:还不过来见过舅母沈俞氏等人便看见一个十来岁的小姑娘从沈亦兰身后走到跟前,落落大方地给两人行礼:外甥女文华见过大舅母、二舅母,给舅母请安了。语气轻快,再看着小姑娘一脸英气,年纪虽然小,却也隐隐可见果敢坚毅的气息。这气度如将门之女,竟和沈亦兰一点也不相似原来这个小姑娘正是沈亦兰唯一的女儿,闺名唤古文华的,沈亦兰生有二子一女,此番来京兆,只带了这一个女儿同行。
沈俞氏和沈胡氏都道不必多礼,都给了见面礼,让身边跟着的沈宁、沈瑶等人上前见过大姑奶。,沈宁、沈宓、沈瑶和沈佳都比古文华的年纪要大,纷纷口称妹妹,显得也很友好,沈宛和沈慧就比古文华小,连忙也叫道姐姐,面上是亲近的样子。几个人对这个蜀地来的妹妹都有些好奇。
沈亦兰都给了她们见面礼,都是一样的花生样银子,诸位小姑娘都行了礼,说多谢姑母。在沈俞氏的示意下,几个小姑娘带着古文华,连同一众丫鬟婆子,就出了和鸣轩。晓得大人们有话说,沈宁提议先去青竹居打发时间,待大人们商量好事情了,再一起去幽馨居安歇,古文华直爽得很,也没有推辞,几个小姑娘说说笑笑就往青竹居去了,期间古文华尝到夏词新做的小点心,赞不绝口,眼睛都笑得眯了起来。
沈宁看着这个一脸英气的小表妹,极为陌生,有些失神。她没有见过古文华,却知道她有一个才华洋溢的哥哥古文澜,长泰四十年的探花郎古文澜。前世这个中秋,沈亦兰并没有来过沈家,只记得年底姑父古恒同病死蜀地,留下沈亦兰孤儿寡母,虽然有沈则敬等人资助,却是道阻路远,境况颇为凄凉,古文澜三年丁忧,一朝高中探花之后,日子才渐好。为什么这一世,姑母和这个小表妹出现在沈家呢她想不明白。
.
嫡长女(平仄客) 第六十二章 姑姑用意
.
和鸣轩内,沈亦兰向两位嫂嫂表明了来意。之所以千里从蜀地来到京兆,一是为了送中秋礼,二是为了丈夫考课一事,三也是多年没有回京兆了,想回来看一看,见见父亲和哥哥嫂嫂。只是,没想到沈华善去了河内道,这次是见不着了,其中主要的,是为了第二个原因。
原本我也没想着劳烦兄长,只是文华他爹近年来身体欠佳。蜀地又苦寒,想着他这几年政绩也是可以的,少不得麻烦兄长了。再说文澜文鸿两个孩子也打算参加明年的春闱,公公那边的关系已经指望不上了,所以我也就厚着脸皮了,请嫂嫂们代为周旋。沈亦兰说一直都是安分守己的人,一下子要娘家哥哥帮忙,觉得脸有些发烫。
十五年前,沈亦兰嫁给原礼部侍郎的庶长子古恒同为妻,不久古恒同就去蜀地任职,她也一同去了。蜀地虽然苦寒,但是夫妻两人恩爱,加上儿子们也都懂事争气,她的日子过得是很不错的。几年前公公去世后,丈夫的身体开始不太好了,她希望沈则敬能为丈夫考评加一等,最好能调回京兆来,官职大小都不拘了。
沈俞氏说没有什么麻烦不麻烦的,待沈则敬从考功司回来,让沈亦兰亲自和他叙说一番,她自己也代为周旋,一定会想办法将姑爷调回来了,让她先去幽馨居歇息,晚膳再好好团聚。
晚上沈则敬知道了沈亦兰的来意,没有推搪,只说放心好了,这事我会办妥。他想起妹夫古恒同的政绩,考评加一等是没有难度,只是调入京兆,也要谋划一番才是。他又问了外甥们几句,知道他们都在准备当中,会参加明年的春闱,点点头,没有多说什么。听这个妹妹的意思,两个外甥也是有读书本事的人,也没有多说什么,吩咐了沈俞氏好好招待沈亦兰等人,便忙去了。
沈俞氏因为沈亦兰的到来,忙碌了不少,除了吩咐下人好好在幽馨居服侍外,还亲自带着沈宁来幽馨居和沈亦兰闲话家常。姑嫂两个人都很长时间没有见面了,要说的话也很多,近况、儿女等等,时间过得很快。沈宁和古文华也谈得来,还送了她不少首饰,沈宓也送了自己作的字画,沈宛也送了不少自己亲自编织的小玩意,古文华对舅舅一家都很有好。,待幽馨居正房里只有她们母女两个的时候,对沈亦兰道:母亲,舅母和表姐妹们对我们都好,早知道应该早点来拜访的。
沈亦兰听了女儿的话,心中愧疚,到底是自己做得不足了。过去她一直觉得自己是庶女,自卑于自己的身份,很少和娘家兄长们联系。每年虽然都会有礼品送回来,却很少主动回来,反而是沈俞氏,每年都会备了厚重的礼送到蜀地去。现在想一想真是不应该,自己有事相求,兄长没说什么话就答应了,这是自己的娘家,是要多多亲近才是
沈亦兰这样想着,就对古文华说:你舅母们都是好的,你可看好了,这才是大家做派。行事有度,心胸也宽广,这些你都要学着,莫被那些你伯母家的腌渍事污了耳朵,斗来斗去的,后宅和睦安宁,才是一家兴旺之像。她说的伯母,正是她丈夫嫡兄古恒长的妻子,整天在后宅里和姨娘庶女斗来斗去的,有过不少阴私事传了出来。她才以此教育古文华,不希望她学了那一套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