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嫡长女(平仄客)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平仄客
长泰帝的心思沈华善没敢猜测,他恭谨地接过文书,略略扫了几眼,想到这封文书的言下之意,心中大惊。这封文书是河内道观察使卫良查加急送来的,说的正是水患一事,道是河内道近日也是频发大水,已经开始出现灾情。信中说及黄河水位暴涨,新乡一带尤其严峻,之前修建的水利设施非但没有任何疏通之便,反而蓄了这一带的水势。如今那些水利设施都已经被洪水淹没了,如果雨水继续,水位继续暴涨的话,黄河一旦缺口,后果不堪设想目前他已经加紧将险情告诉这些地方的官吏,并且安排这两地的百姓撤离事宜。
沈华善熟知大永水系走势,通过卫良查的书信,他迅速推算出了最坏的后果,不由得脸色颓败。如果黄河在新乡缺口,洪水将直冲阳谷、台前一带,更为严重的是,台前一带正是京杭大运河的河道,如果运河河道被冲毁,运河流转就会几乎中断。对大永来说,将会是怎样的灾难和影响这种情况比江南道的情况严重多了,涉及的是大永南北大漕运啊,漕运中断,即是田赋漕粮不通,那么宫廷消费、百官俸禄、军饷支付、民食调剂都会受到极大的限制,影响的将会是整个大永想到这,沈华善脸色几变,不过很快恢复过来,想起了这是在御前,也想到这是最坏的情况,还好这种情况还没发生,卫良查的书信只是说水位上涨,事情还没糟糕到那一步。
第二天,工部侍郎袁恪真和水部司郎中何宽也知道了水位上涨的消息。这两位专业人士也一下子就想到了最坏的情况,都对河内道的局面表示了忧心,他们赶来和沈华善一起商量对策。
祈求老天开眼了,不然天下百姓多苦。虞部郎中陶田也是想不出什么好计策了,只能这样说道,开始暗暗祈求,心中将各路神仙都拜了个遍。
或许事情还没到那一步袁恪真没有说完想说的话,这种纯靠天意的事情实在让人感到憋屈。
司天台已经说了雨水还会继续。何宽先前跑了司天台一趟,得到了这个坏消息,此刻说了出来,让其余两个人再无话可说。
江南道的水情尚未得到控制,现在要是黄河缺口,万一运河河道冲垮,那后果就真是不堪设想了。
沈华善听着几个属下的话,一时没什么可说的。他无法前往河内道勘察现场,只得加紧关注河内道传来的消息,暗暗让袁恪真做好准备,如果真的是黄河缺口,那么就要袁恪真第一时间前往河内道了。
他想了想,还是放心不下,很快就改变了计划,决定不再等待河内道的消息,让袁恪真马上出发前往河内道处理救灾相关事宜,好节省时间。万一河内道运河中断,也能迅速反应过来。
工部诸官员很快就接到了坏消息:黄河在新乡一带缺口,洪水直冲阳谷、台前一带,冲垮了京杭大运河,南北漕运被迫中断这正和沈华善等人预计的一样。虽然河内道观察使卫良查已经下令将阳谷、台前两地的百姓转移,但是险情紧急,还是约有上万人众在洪水中丧命,倒塌的房屋更是不计其数,这次的损失难以估计。
这个消息让沈华善坐都坐不住了,眼泪也一下子流了下来。自从年初司天台说会有洪水天灾开始,他就担心会有百姓因此丧命,所以才积极筹措整修河道一事,没想到做了那么多努力,这灾情还是出现了。足足上万百姓啊,就这样没有了,连运河河道都被冲垮了,上天不仁竟是如此
户部尚书魏濮存和侍郎江成海第一时间赶来工部官署和沈华善商量对策了其实都是在宣政殿旁边的低矮房子里,倒也没隔多少个房间。户部掌管天下之粮财,现在南北漕运被迫中断了,第一个受影响的,就是户部了。
这几个官场大佬都面有忧色。沈华善指着舆图对这两个人解释灾情之严重,又说袁恪真已经前往台前,目前还不知道黄河缺口有多大,被冲垮的台前河道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情况,只有等他将消息传回来了,才能有个具体的了解。
袁恪真的反馈很快就到达工部了,道是黄河缺口不是很严重,只雨水一停,水势一和缓,很快就能休整好。真正有麻烦的是京杭大运河,河道冲垮严重,水势积蓄,支流排解不去,一时间无法可想。
真是怕什么来什么沈华善等人最担心的就是南北漕运的事情,偏偏河道冲垮最为严重,这样一来,大永上下都要受影响了。
运河河道被冲垮的消息引起了京兆上下的震动,除了关注考课之外,京兆官员又多了一个关注,这河内道水势何时才会退去运河什么时候才能治好
长泰帝下旨公开征集治水良策,谁有治水之能也均可上言,朝廷会根据治水功绩给予每个人相应的奖励,甚至还会授予官职等。但在这样诱惑的条件下,也没有人上书对策,一连几日,朝廷都寂静。
沈华善着急也没有办法,只能等着袁恪真在台前的最新消息,现场勘查总会有办法的。要是袁恪真没有想到好办法,他就一定要前往河内道治水的了,遂吩咐沈俞氏和沈则远打点必要的行李细什,为他前往河内道做好相应的准备。
.





嫡长女(平仄客) 第五十六章 再遇应南
.
青竹居内,沈宁面色黯然,果然这些事情还是发生了。前世黄河缺口,洪水淹没了阳谷、台前一带,足足有上万民众在这场洪水中丢了性命。尽管沈华善祖父沈华善为阻止这场天灾做了种种努力,但这天灾损灭的上万民众,后来也被归为沈华善治水不力,成为上官长治清算沈家的罪证之一。
沈宁只知道结果,却不知道过程,对治水也一窍不通。为了帮助祖父想出治理河内道水患的办法,沈宁发疯了的翻看有关水利书籍。不仅如此,她还让四大丫鬟和四小丫鬟都帮忙找寻,只要看着书上有一句半句关于治水赈灾的,都抄录下来,由柳妈最后汇整在一起。
废寝忘食,短短三日,沈宁就已经瘦得落了形,连几丫鬟都神色疲惫,却劳而不获。
沈宁眼看着这样翻书也不是办法,斗尺方寸之内,估计是想不出什么来了。于是沈宁决定带着冬赋前往天宁寺散散心,她想起了天宁寺的宁静气息,说不定会有什么想法,她让春诗等人下去歇息,这翻书抄录一事,就先停下再说。
沈俞氏允许了沈宁的请求,她知道这个孩子近日来为了沈华善治水一事忧心。看着她消瘦的样子,她也很心疼,便让俞妈妈跟着一起去。沈宁推辞再三,说天宁寺有常真禅师呢,路程也不远,就带着冬赋好了。相商的结果是:最后沈宁带着冬赋,还有沈则敬的小厮秋梧一起,出发前往天宁寺。
姑娘,蚍蜉没有听说谁会治水的。秋梧回禀沈宁,其实不用沈宁吩咐,他也在物色这方面的人。沈则敬和沈华善都在准备这样的事情,他知道二少爷身边的人也在物色治水良人,只是大家都没有收获。
这不是容易的事情,继续关注吧。沈宁对此其实不抱希望。长泰帝重赏之下,都没有人进言,可见真是没有人对治理河道有把握了。
天宁寺的景色如旧,在淅淅细雨之中,更显得有一种出尘脱俗的意味。甫下马车,沈宁就觉得轻松了不少,这檀香和着草木的清香,能让人洗心忘忧,她深深地呼吸了一口气,撑着油纸伞,缓缓拾级而上。
沈宁先是拜见了常真禅师,表明了想去藏经楼查看书籍的意思。常真禅师呵呵一笑,说现在藏经楼上没有什么香客,自是可以去的,切勿喧哗就好,让沈宁随意自便。沈宁谢过常真禅师,她对这个和蔼的老和尚很尊敬,能数十年如一日地守着天宁寺,传播佛法,导人向善,这怎么不让人心存敬意
沈宁吩咐冬赋不用跟进去了,她想一个人静一静。冬赋正好对藏经楼没有兴趣,她还想去大雄宝殿参拜呢,便对沈宁说她先去大雄宝殿拜过佛祖就在藏经楼门外等候沈宁。
吱呀一声,沈宁推开藏经楼的大门,雨水的清气也伴随着这推开的大门送进了藏经楼内。经书散发的缕缕书香,抚慰了沈宁担忧的心情,让她露出了淡淡的笑意。
藏经楼内确实没什么人,准确地说,藏经楼内没有人。沈宁随便找了个地方,正对着窗口,背靠着藏书架,席地而坐。反正没有人,不用讲究闺中小女儿的仪态规矩,更不用端出一副正经有礼的样子,沈宁就这样出神地望着窗外的雨水。
治水,治水,怎么治水呢四下空寂,沈宁自言自语,或是在沉思,或是在问自己。
大禹治水,堕高堰库治水一事,也就是疏导一事。忽然一个清清朗朗的声音传入沈宁耳中,将沈宁吓了一跳她没想到这藏经楼中还有人的,连忙站起来转过身一看,待看清是何人时,不由得愣了一下。
竟然是他,那个早夭的应南图沈宁这才看清了,原来他的眉极长极黑,接在那黑亮的眼珠之上,令沈宁想起眉目接山河这句话,不是说眉长是寿久之像吗一点也看不出这个人有早夭之相啊。
她又用这种惊异的眼神看着他了,仿佛在看一个濒死之人的眼神。这个沈家的小姑娘,他好像不认识她吧刚刚她在说治水,是了,她祖父是工部尚书,忧心也是正常的,看不出这个小姑娘还有着为祖父分忧之意啊。想到这,应南图有几分笑意。
他样子长得极好,又正是最风华的年纪,此刻手拿经书,斜靠在藏书架上,眉目深邃,就这样微微一笑。这情景,看得沈宁心里轻轻一叹,拈花微笑,她终于知道这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不由得有悲悯,仿佛看见鲜花盛极而凋的瞬间。也许是这藏经楼静谧的氛围,又也许是窗外细雨清新的气息,她忘记了所谓男女大防,只问他道:怎样疏导若是河道缺口,要怎么疏导才能止住水势,修复如初语含请教之意。
应南图被她问得一怔,他游历过不少地方,平生最好就是游山玩水,对于河道一事略有了解。若是河道被冲垮,只用疏导那肯定是不行的,还得结合另外的办法才是只是,这另外的办法是什么,他并没有思量过,一时无法回答沈宁的话。
你可认识治水良人吗沈宁见应南图不回答,又问了这样一句。前世有人说他早夭是天妒英才,那么他应该是很有本事才对,他能帮到她吗她怀着最后的希望,问出了这样的话,说到底,她是急病乱投医了。
我帮你查探查探吧。看着沈宁一脸希冀的样子,想着她一心为祖父分忧的心情,应南图不忍心让她失望,这样承诺道。
那谢谢兄长了。沈宁看见他慎重认真的表情,知道他说这句话不是敷衍,心里感激。其实她也就这么一问,也没想着他真有什么办法,听到这样一句话,并没有失望。长泰帝都没有得到的人才,这个早夭的清平侯大公子,怎么可能有办法呢。
沈宁看看他手里拿着的经书,这才敛衽行了个礼:打扰兄长了。看来应南图是早就在这藏经楼中的了,是她的说话声打扰了他看书,他才会接了她的话吧。
你为什么总用那么奇怪的眼神看着我好像认识我一样想了想,应南图还是问出了心中的疑问。他就见过这个小姑娘两次,两次都是这种眼神,他实在是好奇得很。
奇怪的眼神兄长看错了吧,我们之前也见过的,也在天宁寺啊。沈宁心里一惊,这样推搪说道,她总不能说我知道你在今年秋天就死掉啊。
听到这样明显搪塞的话,应南图不意外,他知道自己这个问题也是鲁莽了。不过这个小姑娘真是让人感到奇怪啊,分明是别有内情的样子。治水吗看来他得帮她好好物色有没有这方面的人才了。
.




嫡长女(平仄客) 第五十七章 赈灾之心
.
从天宁寺回来后,沈宁虽然还是担心河道一事,却没有再让丫鬟们夜以继日的翻书找寻治水之策了。京兆的局势颇为紧张,因为有江南道和河内道的水患,京兆已经开始有流民涌入了。虽然人数不多,却引起了京兆尹罗士敬的注意,他连忙将这个消息禀告了长泰帝,。从流民的情况可以推测,江南、河内两道的赈灾情况也是不容乐观,不然流民也不会千里迢迢来到京兆。
黄易在福州主理后期赈灾情况,日前有消息传来了。江南道的灾情不算严重,虽然水患发生,但救灾、赈灾一切正常,都在有序掌握之中。长泰帝和诸臣判断,这些流民应该是从河内道来的,金吾卫一查探,果然如此河内道灾情严重,官赈已是刻不容缓,袁恪真在台前整修运河河道,这赈灾的后续事宜自然就顾及不多。
随着流民的出现,京兆上下都开始了赈灾事宜,除了长泰帝下令河内道各粮仓开仓赈灾不论,连民间也开始了不少义济。
我看这次是个赚人望的好机会。五皇子府内,许三思这样说道。在慈宁宫刺杀一事之后,五皇子府沉寂了不少,这两个月一直在查探那股神秘势力的事情,上官长治没来得及在朝堂上谋划什么。这赈灾一事,确实是个不错的机会。好不容易才等到这样一个机会,上官长治差点就要笑出声来。不管是什么样艰难的形势,只要能够对我有帮助,我都要欢喜感激啊,这就是他真实的心声,他一定要趁着这次天灾的机会,在长泰帝前好好表现。
可以先让宫中李贵嫔首先发起节约捐赠救灾的举动,这是一个为百姓谋福的功绩,待皇上首肯,五殿下再名义上捐出大半五皇子府之财,此举必定赢得朝臣和百姓的赞誉。许三思继续说道,过程他都想好的了,连五皇子府在这次赈灾中要捐出多少银两,他都有了详细的考虑。
上官长治考虑得更多,马上就到中元节了,这也是个极好的时机中元节每年规模浩大,耗费的钱财也不计其数,只要母妃进言削减这笔开支,父皇必定会高兴的。父皇的格局,也要变一变了,慕妃独宠的时间已经够长的了,也是时候要从她那里分些恩宠出来了。
七月十二,春熙宫李贵嫔向长泰帝进言:节约用度,减少中元节规模,将节省钱银用于赈灾同时,春熙宫诸人不着华衣不用彩器,许诺一年不裁新衣不置新饰,将节省下来的银两用于赈灾,春熙宫还带头捐出了银两五百两。
此言一出,长泰帝极为赞赏,下令表彰李贵嫔淑仁有加,为之表。还下令妃嫔向李贵嫔学习,学习李贵嫔对百姓的体恤和慈爱之心,当晚就翻了李贵嫔的牌子,还令殿中省送了不少赏赐去春熙宫。
皇上的心思就是的风向指示。这样一来,不用长泰帝再有别的表示,妃嫔纷纷表示她们也不裁剪新衣服不添置新首饰了,也都捐出了自己的俸禄,多少不等,用于赈灾,中也兴起了节约穿布衣的风气。
气死我了,白白害我浪费了二千两延禧宫内,德妃恨恨地拍了一下桌子,心疼不已。虽然二千两不是很多,却也要用得有价值才是,先前在坤宁宫中,她被李贵嫔轻轻柔柔但又夹枪带棒的话语挤兑得头脑发热,认为自己娘家比李贵嫔有财有势得多了,就许下了捐赠两千两的承诺。
现在一回到延禧宫,她就反应过来了。李贵嫔这分明是要她出血啊,更重要的是,出血也得不好什么好处这首倡之功,已经被李贵嫔得了去,她捐再多的银两,也只能更在她后后面,这风头都被她抢尽了。
平日里见德妃是个清淡机灵的,原来她也是这样的心急啊。朝暾宫内,慕妃露出了绝美的笑意。为长泰帝挡剑已经过去几个月了,她的身体已经基本完全恢复了,也就恢复了想皇后请安的日常事情,李贵嫔挤兑德妃一事,她也旁观得很清楚。
这李贵嫔,敢和德妃作对,胆子不小啊。慕妃感叹道,看来这李贵嫔很不简单啊。之前慈宁宫争着救驾一事,使得慕妃对李贵嫔很忌惮,差一点,这个功劳就是李贵嫔的了好在在她伤好之后,长泰帝没有忘了她,更是时常宿在朝暾宫。看来经此一言,李贵嫔也能尽出风头了,也能分薄了她的恩宠。不过这是慕妃乐见其成的事情,现在正是风头火势之时,她不想那么惹人嫉恨。慕妃摸了摸自己的肚子,小日子已经过了好几天了,说不定会有好消息了捐出五百两赈灾她也很高兴,就当是祈福吧,希望一切如她所愿。
把中元节的相关用度删减了吧,本宫也没心思筹办了,前朝在为赈灾忙碌,也没人会在意中元祭。初儿近来身体怎样坤宁宫内,蒋皇后这样吩咐身边的大长秋。想起了自己一直病弱的儿子,她高兴不起来。这些年,蒋皇后对妃嫔的争斗很少在意了,她的儿子身体那样,她自己的年纪也一天天大了,还有什么好争斗的呢因为长期为太子的身体揪心,蒋皇后的面容显得有些败坏,脸上的皱纹也要比同年纪的妃嫔要多。不过,她早就不在乎了,她早就绝了争宠之心,就让她们争斗去吧,她只求她儿子快点好起来。
同时,在前朝,上官长治也上书长泰帝,表示要捐出五皇子府一半家财用于赈灾还提出要积极鼓励民间义赈,建议朝廷可以都赈灾得力的商家授予嘉奖,准许他们拥有皇商专供或者皇家御用的特号,还建议长泰帝亲自御书这样的特赐,以昭示他们的赈灾之功。
这样的上书,让长泰帝连声叫好,答应了他这个建议。朝廷大臣纷纷对五皇子表示了赞扬之意,认为他公义为上,竟然为了赈灾捐出五皇子府的一半家财这是怎样宽广的胸襟,又是怎样慈爱的胸怀,对自己的无私,对百姓的体恤,尤其是身是天潢贵胄,这样的举动更是难得。甚至有不少朝臣心中暗中估量:五皇子这样的举动,倒有明君之质啊,看来要对他重新评估才行了。
.




嫡长女(平仄客) 第五十八章 赈灾之策
.
京兆商家听到赈灾得力将会有赏赐的消息,心情都沸腾皇家专供或者皇家御用,这样的招牌是一个怎样的诱惑,那就是相当于勋贵之家的铁劵丹书啊有了天子的手书,其中蕴含着多么巨大的商机,对生意会有多大的好处,会获得多少的利益,这都是看得见的更重要的是,京兆护卫或者官府,会看在天子御书的份上,对这些商家多几分优待,不敢轻易查抄和盘问他们的商铺,这是一种绝佳的保护京兆商家是纷纷出动,就是为了得到皇上的御书,好挂在商铺的门额上。
因为有上官长治的建议和长泰帝的首肯,开府出宫的二皇子也表示愿意捐出二皇子府的一半家财用于赈灾;三皇子虽然远在北疆,可是三皇子府的长史也附议了上官长治。几个皇子都表现了他们对百姓的关爱体恤,长泰帝自然非常满意,认为虽然天道不仁有此大灾祸,却也是人间有情有诸皇子的大爱。想及皇子府不容易,不在钱财数目多少,有这样的心意就足够了,就特令诸皇子不用捐献出一半家财,每府捐钱三千两就可以。剩下的,发动朝廷官员、京兆百姓来资助,上下一心,使河内道灾情损失降至最低,共同度过这次天灾。
皇子们自然都说皇恩浩荡,尤其是上官长治更是得意。钱财不用支出多少,但是仁爱体恤这个令名他是积下的了,这样他的目的就已经达到了,再看看朝臣们有不少都对他露出赞扬的目光,他就更感觉这一步棋是走对了。
上官承佑心中自然是愤恨无比,的风头被李贵嫔抢了去,他母妃正在生闷气呢,没想到前朝的风头也被老三抢了去,这下轮到他心中暗自生痛了他怎么就没有想到这次赈灾是个扬名的大好机会呢,失策失策啊。
短短两日,户部就收到了由商家捐赠的白银五十万两,再加上三个皇子府捐赠的六千两,朝廷大臣、妃嫔、京兆百姓共捐赠的十五万两。在中元节前,户部就已筹得七十万有余的银两,其中还不包括商家和百姓捐赠的棉被衣服、粮食帐盖等物品。总之,可以暂时缓解河内道目前的困局了。
京兆有不少官员都松了一口气,其中最放松的就是户部官员了,户部尚书郑濮存不由得对五皇子上官长治心生感。多亏了二皇子的主意,户部才能那么快地筹到那么多的银两和物资啊。因灾情紧急,户部动作也很快,没多久,这些银两和物资就已经通过陆路被运送到了河内道阳谷、台前等地方。
伴随着这些物资一起到达河内道的,还有李贵嫔和上官长治仁爱的名声。不用说,这肯定有五皇子府在其中运作的痕迹。沈宁近日只忧心沈华善将前往河内道治水一事,对于朝堂上的这些扬名纷争倒不怎么在意了。
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不管出于怎样的目的,上官长治这个建议,确确实实为百姓带来了福祉。在这一点上,沈宁也不得不敬佩上官长治。看来他的确是有眼光的人啊,五皇子府的能人也众多,只要一分心,他就上位了,果然是如此啊。
静静感受着这京兆的暗流涌动,她再一次告诫自己不可对他轻视。
虽然暂时缓解了河内道的灾情,救助物资也已发往河内道了,但是流民并没有减少多少,反而陆续增多了。可见救助物资不是长久之计,长泰帝又下令征召安抚流民的良策。
因沈华善就任工部尚书之故,因沈俞氏悲悯之故沈家对赈灾一事尤为看重,捐赠的银两和物资也极多。龙井斋和还来醉两处产业,都以沈则远的名义捐赠了一万两,数量不多。沈家另外将五万两暗中送至胡氏安和堂,以安和堂的名义捐赠出去,连同安和堂本身捐赠的五万两,所以在本次赈灾活动中,胡氏安和堂共捐出了十万两,和京兆另外两个商家珍宝斋和千秋钱庄,成为京兆三家获得长泰帝的御书的商家之一。
沈家还联同工部侍郎袁家、户部侍郎江家在祥和大街的西侧设置了粥棚,以供流民食用,沈则远和颜商亲自督促此事。粥棚所用的米也不是糙米,而是实在的白米,而且那米粥稠厚,流民蜂拥而至,就连京兆的乞丐,都闻风而动了。京兆府为此出动了不少护卫来维持粥棚的秩序。这三家的义举也赢得了京兆百姓的一致赞扬,朝堂官员对沈华善、沈则敬等人也另眼相看,只沈华善、沈则敬忧心台前河道之事,脸上没有多少笑容。
沈则敬书房内,沈宁也随伺,继续翻看那治水的书籍,沈则敬也知道这个女儿近来都在忙碌此事,心中感叹这个女儿懂事之余也将长泰帝征召安置流民良策的事情告诉了她。
1...2021222324...16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