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嫡长女(平仄客)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平仄客
但是,唉唉唉,他现在只想长叹三声再次感到自己是这次的主考,实在是太悲催的事情
可是,现在这种情况,有春闱弊案、举子暴动在先,若是真按照这个春榜张贴出去,叶正纯可以想象必有牢狱等着众考官在后了
不管实情是怎么样。在暴动的百姓和举子面前,就连皇上,也只能选择妥协啊妥协的结果自然就是这些考官们去当替罪羊了。这个道理,在场的官员都很清楚,所以他们的面色都很难看。
一众官员聚集在聚奎堂,亦苦无对策。你看我,我看你的。都没有人能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眼前这样的情况,怎样都是为难的按榜发吧,怕出事,违心调整吧,也怕出事,对江南举子也不公平。
就这样干瞪眼也不是办法,最后叶正纯说离放榜之日还有三天。令各考官退下去想办法。
如果没有发生姜选的事情,四月二十一就要殿试了的,如今已经拖了这么久了,实在是不能再拖了。皇上已经有旨意,端午之前要举行殿试,所以越快张榜越好当聚奎堂只剩下这四个人时,萧厚仁再一次指出时间的紧迫,这三天一定要想出解决办法,可不能再拖了。
我们先把这个结果报给皇上吧,等候皇上裁决。如果实在没有办法。只能如实张榜了。至于结果怎么样,那就是以后的事情了魏晋度已经做好了进大狱的准备。他这个礼部尚书做得也够悲催的了,接二连三地出事,他感觉自己最近白发都多了几根。
这四个人协商一致,最后还是决定将这个春榜如实上报长泰帝,要不要如实张榜,就静听圣裁了
出乎叶正纯等考官意料之外,长泰帝并没有密下春榜的事情。反而将此事在朝堂上说了出来,道是江南举子还是居春榜最多,怕会引起举子暴动,向各部官员征求良策。
于是各部官员都知道了又是江南举子最多。却不知道都有哪些人,所以也不存泄密不泄密的问题。
沈则敬自然也是思考良策的一员,不说这是皇上下令征求了,就只是因为叶正纯是春闱主考官,沈则敬都会想尽一切办法想出对策,好帮叶正纯度过这次难关。因而他召集了如流处的人手,将这个事情说了,让大家想想办法。
沈处善、沈余宏等人没有想出办法,都看向了沈宁,期望她能有什么好办法。可惜沈宁暂时也想不出什么计策,前世都没有出现春闱弊案,就更加没有重开恩科的事情了,她无法从前世经验里得到借鉴,一直在苦苦思索中,就连去鉴华堂上课都心不在焉,频频走神。
直到授课的师傅敲了敲她的桌子,她才回过神来,眼神茫然。
今天授课的师傅正是天衣阁那个微胖的娘子,曾经为沈宁等人做过花朝节衣裳的。这次她受沈家所托,来教授这些小姑娘们关于衣物上的知识,如何辨别布料,怎样点评刺绣,合理搭配、根据场合选择衣服等等。
这一门课,还是沈俞氏强烈建议开设的,她认为这些都是当家太太必须要具备的,如果没有这样的技能,出了后院门,是要遭人笑话的。
沈宁迅速回过神来,神色有点郝然,然后开始专心听胖娘子授课。胖娘子今日讲述的,是苏绣和京绣的差别,只听见她拿出不同的绣品,向这些小姑娘一一讲解。
苏绣图案秀丽、构思巧妙著称;其绣工细致、针法活泼;在风格上,也崇尚色彩清雅,江南地方特色浓郁;绣技上,主要具有平、齐、和、光、顺、匀的特点。 京绣主要是供奉宫廷、帝王、侯爵服饰之用,以用色艳丽大胆出名,格调气象上也更为大气,少山间清淡而多上古神兽胖娘子的声音婉转悦耳,和她的长相很不一样。
沈宁听了胖娘子这段话,脑中似乎有什么闪过,正想抓住那是什么。可是那想法,却是瞬间而过,快得抓不住。她若有所思,却还是无所得,只得认真听了课。
课程结束之后,沈宁、沈宓和沈宛三人和沈瑶她们几个道了别,前去和鸣轩给沈俞氏请安,这是沈宁每日行程的既定程序了。
和鸣轩那里比较热闹,三个小朋友嬉闹,李姨娘和何姨娘也在说说笑笑,似乎在讨论着什么,让沈宁在院子外面就能隐约听见她们讨论的声音。
直到进了房间大门,沈宁才听清了她们在说什么,原来说的也是刺绣的事情,跟小姑娘们上课的内容差不多,这可真是巧了
过年之时,叔祖得善等人送来的年礼中,就有不少刺绣物件,主要的还是苏绣,其中就有苏绣大师杨卯君的绣品。因为沈宁协助沈俞氏打点家中年礼,这些她是知道的,可是为什么和鸣轩突然就会讨论苏绣了
原来,沈俞氏今日得闲,便将这些物件翻了出来分给众人,才引起大家的讨论纷纷。沈宁她们进来的时候,沈俞氏还在把观赏着杨大师的绣品呢,嘴里还不住称赞:看看这绣功,多精湛啊,这意境,令人回味再三,我还是喜欢苏绣啊
苏绣是好,可是大多数是淡淡山水的,不然就是花鸟虫鱼,太腻歪了我还是喜欢京绣多些,布局大气,设色华丽,多好啊何姨娘快人快语,接着沈俞是的话来说。
她这话一下,倒引起了沈宁的注意。没想到何姨娘平日里爽朗利落的,对这些刺绣的差别,也能说得这么准妙,和胖娘子讲述的特色差不多。
看着沈俞氏赞叹佩服的神色,沈宁也想起了胖娘子说的那些话,苏绣和京绣各有特色,无分高下。沈俞氏是江南人,自然喜欢苏绣多一些;何姨娘祖籍京兆,自小也是看惯京绣的,当然是更偏爱京绣的了
各人的欣赏眼光和心头偏好,这是因为她们自小所处的地方所经历的事情不一样。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说到底都是南北差异的原因。
南北差异南北差异,沈宁猛然一愣,随即轻松地笑了。她终于想出应对之法了,对付春榜一事,这个办法必定是可行的。
.





嫡长女(平仄客) 第一百零四章 南北分榜
.
到了晚上,在沈则敬书房,沈宁将她想出的办法告诉了沈则敬,认为可以根据地域来取士,而不是仅仅凭才学取士,这样就可以解决春榜江南举子过多的问题
她认为,春榜可以根据各地的不同情况,将天下七道、七卫一样,分区选拔贡士。这是个基本思路,至于具体的做法,就看沈则敬怎么去完善了。
分区取士那和乡试有什么不同不可不可谁知道沈沈则敬听了之后,却认为此事不可行,马上就否决了,摇着头这样说道。
他认为沈宁的对策违背了春闱的意义和原则,这是不可能的春闱又叫会试,是大永所有举子汇集在一起,共同比试,选出才华最高者,进入殿试,然后加职授官。综合起来选拔最优秀的人才,这才是春闱的意义。
如果是分区取士,那么还有必要让举子千里迢迢来进行比试吗不行,不行,这样绝对不行。
所以如果他们齐聚京兆,就是为了公平、公正、公开地选拔人才,这是选士的最基本原则。可不能为了解决所谓的春榜问题,而本末倒置了。沈则敬语气沉沉地说,再次这样反对道。
沈宁能够想出分区取士的办法,他觉得很欣慰的,这说明这个女儿真的是用心了,也说明她是真的为家族着想的。只是她想出的对策欠考虑,朝堂复杂,大势未明,春榜的事情不是那么容易解决的,连老师叶正纯他们这些久经官场的人都想不出办法了,沈宁提出的这个办法肯定是行不通的。
沈宁没有想到沈则敬最后竟然不同意这个对策,她满心的欢喜似乎被打蔫了,一时间也不知道该说什么,两个人静静地看着书房里的舆图,也不说话。
沈则敬在想还有没有别的办法来解决这件事情,沈宁则在继续想分区取士的事情。应该怎样调整好呢她之前觉得这个办法一定能解决春榜的事的。可是父亲说的也是有理,怎么在两者中取一个平衡点呢
就分两榜分南北两榜,且约定录取比例,使南方要比北方录取的人数多,这样一来,既可以解决当前的春榜问题,又不会对江南举子不公平,父亲认为这怎么样沈宁在脑中不断地完善着分区取士的办法,最后说出了这样的话,希冀地看着沈则敬。
南北分榜沈则敬这次没有马上否决沈宁的话。而是细细咀嚼沈宁的话,开始分析南北分榜的可能。或许,真的可行
沈则敬想到举子在贡院门外暴动的事情,说到底,春闱只是一个导火索,之所以会有那么多举子和百姓被煽动,真正的原因乃是南方和北方的差距。
南方地处富庶、文华昌盛,北方环境恶劣、文华衰微。在这样的情况下,朝廷选拔官吏,如果简单地以文章好坏取士,自然是南方人居多的。这种差距体现在春榜之上就更加明显,势必造成南方人当官的越来越多,而北方人则永无出头之日,必然会引起北方人不满了,贡院前的暴动正是说明了这一点。
再加上门生、姻亲网络的关联相卫,按照这样下去。不出二十年,北方就一个举子都不能上榜了,天下文才尽在南方,这是个大患啊南北矛盾会越演越烈的,如果再这样下去,朝有颠沛之忧,国有分崩之祸。那就不远了啊,这么说来,不管有没有春闱弊案一事,不管春闱公平公正原则,南北分榜都势在必行的了。
想到这里,沈则敬有沁沁冷汗,面色变了几变,示意沈宁继续说下去。
父亲,我想说的都说完了,目前我就只想到这么多了沈宁很羞愧地说,她确实想不出什么了,南北分榜这个事情,她还是受了苏绣和舆图的启发,才模模糊糊悟出来的,若要进一步完善这个分榜事宜,还需要沈则敬根据吏部和礼部的实际来调整才是。
沈宁离开书房之后,沈则敬还在继续思考和完善南北分榜的事情,一直到很晚,书房的灯也还没有熄灭。到了第二天一大早,他就去始伏大街找叶正纯了,跟他说了南北分榜的事情,准备听听叶正纯有什么想法和补充。
南北分榜分别取六成半和三成半听到了沈则敬的说法,叶正纯也思考开了。他这两天也都是在思考这个事情,连半点办法也想不出来了,总感觉思路被堵死了,似乎有一块大石头堵住了所有的气窍,心情是差到不行。
如今沈则敬这话一说,他就感觉那块大石头被搬开了,思绪也快速地转动起来,以前想不到想不明白的事情一下子就通了我说呢,我就感觉自己似乎漏算了些什么,原来竟然把南北差异的事情忘记了,一叶蔽目害死人啊,叶正纯自我感叹道。
作为朝堂的二品官员,作为沉浸官场良久的老狐狸,他想到的,比沈则敬想到的更深入更远大,所以对于形势的估计,他想得比沈则敬更准确
沈则敬认为如果春榜再不改变,不出二十年朝廷就会有大事,但叶正纯根据近几年来长泰帝的表现和各地局势来看,不出十年,局势就会动荡了
大永立国已经二百多年了,对各地的统治似乎出了许多问题。南方水患,沈华善到现在还在台前治水呢;北疆动乱,三皇子那个傻蛋在北疆做的事情;现在又有春榜的事情,北方的兵将的胆子越来越大了,如果连北方的士子都对朝廷不信任的话,那么会出现什么问题
北方自古就是军事重地,民风彪悍,若真的发生动乱,吟诗作赋西窗里的南方人怎么敌得过金戈铁马北岭下的北方人到最后,必是南方人吃大亏的啊。
朝有颠沛之忧,国有分崩之祸叶正纯低低地吼了一句,这句话,和沈则敬之前想的一模一样
听到叶正纯这句话,沈则敬的脸色忍不住变了几变,看来老师的想法和自己的是一样啊
所以当务之急就是为了安抚笼络北方的举子和百姓,南北分榜是一定要做的了,事急从权。这南北分榜不仅仅是为了解决春榜的问题。也不仅仅是简单的科场改革,而是,为了朝政的需要是为了平衡大永势力的需要
这已经不仅仅是春榜的问题了,也不仅仅是举子暴动的问题了而是,为了大永将来生存之基
南北分榜,必然要触及南方举子的利益,说不定会引起南方举子的反感,这其中的得失你要衡量清楚。六成半和三成半对比还是大了些,这里可以再想想办法。在探讨的过程中,叶正纯提醒了沈则敬这点。
提出南北分榜。有识之士自然会一力支持,但是叶正纯担心的是那些年轻的举子。他们空有一腔热血,却没有当政的经历,没有预测将来危机的能力,或许,会反对这个事情,甚至,会对沈则敬乃至沈家有深深的怨恨。这些,都是要考虑清楚的
沈则敬点点头,他已经想过这个问题了,他提出南北分榜之策,肯定会引起一部分南方举子不满,甚至,会引起江南官员的敌视,认为他是数典忘祖的小人可是,有些事情。就算知道自己一定有损失,也必须得去做,两害相权取其轻,他都已经做好准备,打算吩咐家里人近期内少些出门了。
那好,这个折子你来上吧。这个对策,虽然会引起部分举子不满,但是皇上和臣必定是心喜的。你也可以捞捞官历。你这折子一出,保证萧厚仁看你的目光立马会像看金子一样叶正纯哈哈笑道,话语间尽是取笑沈则敬,想出了应对办法之后,他马上就变得不正经了。
沈则敬满头黑线:我递折子不是为了捞官历好不好
权衡再三,第二日早朝之时,沈则敬出列奏言,自陈有策可以解决春榜之忧。
为了解决春闱的事情,他提出南中北分榜之策,提出以京兆一带为中,以南以北划分,按照其所处的地域进行排名,分别录取出贡士后,再统一参加殿题,并且分析出录取比例也固定在南榜55、北榜百分之35、中榜10为宜。
综上所述,臣以为,南北分榜,势在必行势亦可行请皇上圣裁
至此,沈则敬正式提出了南北中分榜取士的做法,引起了朝堂的一片震动。
朝臣哗然,长泰沉默,南北中分榜取士朝臣们还没等到长泰帝发表,就开始在大殿之上私底下讨论起来,这个可是大事啊这怎么可以
大永二百多年的春闱可从未听说过什么南北中分榜取士的事情啊,这样一来,北方举子就有上位的机会了,这样对南方的举子不公平啊。这是一部分官员的想法。
沈则敬的话语一说完,在其他朝臣轰然长泰帝沉默的情况下,萧厚仁、叶正纯、魏晋度和龚如熙已经迅速作出了反应:他们都出列附议,认为沈则敬的建议实是不可多得的良策,这策不仅解决了当前的春榜纷争,还对大永朝廷的长治久安有重要的意义,请长泰帝允许分榜取士
赞同南北分榜取士这是春闱主考、副主考们的看法,今天早朝之前,叶正纯就和他们通过气了,难得沈则敬提出了解决的办法,必须要支持的,不然,大家就等着蹲大狱吧
很快,中书令韦景曜和门下侍中申科也出列附议,认为沈则敬的提法的确是良策,请长泰帝允许执行。这两个人的反应何等迅猛,他们很快就想明白了,南北分榜是势在必行的了,不然南北的冲突越演越烈,长此下去,大永将来危矣这是长泰帝是最不愿意看见的局势。
连中书和门下都表态了,其余各寺各监的官员就开始沉默了,开始细想沈则敬这个对策对现下和将来的局面有什么影响,虽然还有很多官员想不明白尤其是祖籍江南的官员,就算想得明白也装作不明白,但是还是有不少官员转过弯来了,这样,似乎也是可行啊
当然还是要等长泰帝最后的裁定。长泰帝沉默,面上也看不出是赞同还是反对。事实上,他心里轻松极了。他对贡院举子暴动的事情的真正原因也是知道的,正愁没有办法安抚笼络北方举子呢,没想到沈则敬就提出了南北中分榜取士这策,他可以推演出这策一旦实行,南北的差距就会逐渐缩小了,天下平息,局势稳定,正是他这个皇帝最需要的
就听见长泰帝说:准卿所奏,行南北中分榜取士长泰帝对沈则敬好一通夸奖,道卿是良才,此是良策等等,又令萧厚仁、魏晋度等人尽快做好南北中三榜,尽早张榜,以告知众举子,五月初就举行殿试。
随着圣意一下,至此,南北分榜,定矣
.




嫡长女(平仄客) 第一百零五章 南北分榜(二)
.
南北中分榜的事情一经长泰帝允许,主考官、副主考、同考官们就纷纷动了起来,争取在最短时间内将三榜整理出来,这春闱一事扰攘得够久的了,他们都想快快将这件事情完结了。
是以基调一定,关于春榜的事情就迎刃而解了。这一次,萧厚仁和叶正纯等人感觉放下了心头大石。正如叶正纯先前所说,萧厚仁看向沈则敬的眼光,那是火热火热的。
沈余宏、古文澜等人自然是安坐在家中,准备殿试事宜的。在春榜结果尚未公布之前,这些该作的应试准备,是绝对不能少的。
南北中分榜的事情,沈余宏根本就不知道,因为没有人告诉他沈则敬和沈宁都不想他分心,嘱咐了外面的情况是一概不准告诉沈余宏等人。
所谓两耳不问外事,一心只应殿试,即如是。
沈则敬关于南北中分榜的折子已经递上去了,虽然获得了长泰帝的夸奖,但是他没有丝毫欣喜可言,反而如临大敌。因为他不知道春榜出来之后,江南举子的不满会到达何种程度,无法预测江南举子的不满会不会对沈家造成什么影响。
他连忙修书几封,将事情前后始末告诉了台前的沈华善、杭州的沈开善、溪山的俞家等,又和沈俞氏商量了一通,做着最坏的打算。
而过了几天,沈俞氏就告诉后院女眷:最近不管有事没事,一律不准外出,都安安分分待在家中若是非要外出的,则一定要得到她的批准,不然,无论是主子还是下人,全都按沈家家规处置
出动了沈家家规,那也就是说,最近,若非有十万火急的事。就只能是安分留在家中了这是为了什么听到这个吩咐的后院女眷不由得惴惴不安。她们都不知道为什么沈俞氏会下这么怪的吩咐
后院的女眷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沈宁却是知道的。因为南北分榜的雏形,就是她告诉沈则敬的,聪慧如她,马上就想到了后院会有这样的安排,必定和沈则敬上南北分榜的折子有关
沈则敬的担忧她也想到了,江南举子会心生不满,她也想到了。不同于沈则敬的以稳妥为重,沈宁选择了另外一种应对方式,她要主动去弥解了父亲的担忧。于是在魏晋度等人选取三榜的时候。她也将一系列指令发给了秋梧和如流处等人,为即将到来的事情提早做好应对。
于是。在春榜还没张贴之时,京兆就开始有消息流传,说是这次春榜将会有大变动,却是于国有益的,正是为了大永的长治久安着想这次的消息和上次春闱弊案的消息不一样,传递的都是正面的消息,而且消息流传的范围控制得很好。只隐隐在江南举子之间流传,引得举子们一阵好奇,春闱有什么大变动而且会涉及大永长治久安
这个消息自然也传到了楼盛怀的耳中。在春闱重考之后,他就不担心江南举子会拿他当枪使了,于是光明正大的出现在客栈了,在等待放榜的日子里,他还去天宁寺参拜礼佛了。这样一来,不少江南举子都知道他原来躲到天宁寺去了
这些江南举子想想,觉得楼盛怀此人也颇为有趣。竟然躲到天宁寺去了,难怪找不到他反正春闱都重新考过了,明日就会张榜了,于是有几个江南举子来找楼盛怀喝酒小叙来了以楼盛怀的才学,他必定榜上有名的,要提早一点拉交情啊
这两日的流言你们听说了吗说是春闱有大变动,究竟是什么变动啊,不会又会引起贡院暴动吧楼盛怀居住的客栈内,一个举子问道,他是浙西人,名叫周君璧,和楼盛怀的关系也不错。
在场的举子都是江南人,他们自然也听说了这个流言,都在猜测这个所谓的变动是什么,怎么会那么奇怪,在春闱张榜之前就有这个说法。
盛怀,你怎么看周君璧问楼盛怀,这个之前的会元,会有什么看法不
楼盛怀想了想,懒洋洋说道:我也想不出有什么大变动,明日就知道了其实也不用心急啊,我们还是喝酒吧。楼盛怀对这则消息的态度也是谨慎的,模棱两可地回答道。他怕再一次出现贡院暴动那样的事情啊,他可不想再重新考一次了,那九天的艰苦日子,可不是说笑的
本次春闱的主考叶大人是江南人啊多多少少也会为我们江南人考虑的吧。有什么变动,我们江南人肯定也是受益的有一个举子想起了本届春闱主考官之一叶正纯,他也是江南的,故土之情,肯定不会忘记的吧
君璧,我们就不要说这些了,喝酒吧。还有一个举子说道,他是来自无锡的陆元徵,推了推周君璧,让他不要再说这些扫兴的流言了,赶紧喝酒,喝酒
酒酣醉浓之时,楼盛怀看着你推我送地敬着酒的几个人,最后还提点到:总之大家都要谨慎一些,不管春闱有没有什么大变动,都不可轻举妄动,注意克制自己想一想早前的贡院暴动,若是再发生事情,朝廷这次可不会这么好说话了。审慎为上
这些话友好提点自然被这几个人听了进去,各自返回去之后和周围的举子一说,都想起来春闱本来就是要挣功名的,可不要涉及什么暴动的事情,说不定下场和徐世进、唐安淮一样啊
就在江南举子等待放榜的时候,这则流言的传播激起了他们的好奇心,大家都在猜测究竟大变动是什么,也做了许多的设想和准备。比如有人在想难道春榜上全是北方举子也比如还有人在想难道本次春榜又作废
简直可以说是千奇百怪的想法都有,甚至住在同一个客栈的几个举子还把各自的猜想拿出来讨论一番,颇有点自娱自乐的精神。
至于那大变动是什么,江南举子很快知道了。得知结果的时候,他们反而很平静,因为和他们猜测的种种变动相比,真的不算什么大变动了
1...3536373839...16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