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嫡长女(平仄客)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平仄客
三月初三,京兆百官早朝。魏晋度和姜选等人当然都在朝。吏部郎中华英卓上书弹劾礼部侍郎即本届春闱副主考姜选,弹劾他私下泄露春闱试题给江南举子徐世进和唐安淮,弹劾他收受徐、唐两人的重金贿赂,将流言一事直接在朝堂上捅了出来
华英卓此弹劾之举,就是在表明了一种态度。那就是他认为此前在京兆传播的姜选泄密的情况属实不仅如此,华英卓的弹劾上书,矛头直指二皇子,认为姜选侍郎职尔,恐无此胆,或他人授意,中乱春闱,以收渔利
由此,本来只是风闻只是流言的所谓春闱泄题,从民间讨论转移到朝廷上书之上这引起了朝廷诸官的猜疑攻讦,牵涉着朝廷各派的势力,相互争斗角力,最终,酿成了震惊朝野的春闱弊案
姜选是礼部侍郎,谁能授意他最大的可能就是二皇子了扰乱春闱,提前市恩,获取重金,这些好处难道真的是二皇子府得了去吗这是支持华英卓的官员心中想到的。
可是二皇子完全没有必要这样做啊,他系出名门,母族妻族都是得力的,何必要冒这样的风险春闱关乎着天下举子,关乎着大永将来,二皇子如果真的是这样做,那未免太轻率太不可思议了,怎么可能呢看来事情不会如此简单。这是某些冷静的官员的想法。
华英卓的弹劾如同一颗大石头,激荡起朝堂的水花。一时朝堂官员都噤声,不少官员面色凝重,他们都想起了长泰十六年的科场冤案,难道,这又是一场冤案吗皇上,又要以血腥清洗的手段来平息这一场流言吗
他们都低下了头,不敢看向宣政殿上高高端坐着的帝王。
听了华英卓的弹劾,长泰帝震怒不已,下令将徐世进、唐安淮两人下狱
长泰帝平生最恨作弊和官员私相授受,处理起来是毫不手软的,甚至可以说是残酷的所以在长泰十六年,盛怒之下的他用雷霆手段处理了春闱之事。虽然那一年的春闱事件,被官员称之为科场冤案,可是长泰帝认为他们一点都不冤胆敢拿春闱来耍手段,就要承担被揭发的严重后果
如今才过二十来年,春闱又出了事,这些人都不怕死的当年那场震慑还不够吗看来,天下百姓似乎忘记了,天子一怒,代表着怎样的含义了这才是长泰帝最为震怒的事情
未几,姜选就上了自辩折子,自陈他并不认识徐世进和唐安淮两人,那徐世进和唐安淮身高几许容貌怎样,他概不知道;又详说了出题阅卷的严格程序;表明自己根本没有泄题的可能,也没有泄题的理由;针对指向二皇子授意一事,他认为是攻讦之言,认为正是有人看中了二皇子和他的关系,才故意设了这个局
最后,折子上说道:这等污蔑帝裔离间天家骨肉的险恶用心,罪可当诛,将流言转了个方向,指向离间天家骨肉之上,这令长泰帝沉默不语
长泰帝看了姜选的自辩折子。没有说谁对谁错,也没有下明旨,所有人都感到官场气氛压抑沉闷。
很快。礼部尚书魏晋度和礼部郎中戚金钲等上疏:经礼部诸官员共同审议后商定,为了平息流言。为了查清真相,决定复核姜选所阅的卷子,请长泰帝准许
这样的请求,长泰帝自然准奏,令魏晋度、龚如熙会同五经义、四书义同考官十余人,复核姜选所阅的卷子,再将情况具录
魏晋度等人一一复核了姜选所阅的卷子。确实有徐、唐二人的卷子,再细核两人作答的四书义、五经义,写得也算不错特别是唐安淮,引据有度。切蘩就简,可以算得上优秀。
这两个人能进入前二百名,是正常的,完全看不出有什么作弊的地方。因此礼部裁定前后阅卷去取之间及查二人硃卷未审有弊,将结果上报了长泰帝。
同时。徐世进在大理寺狱中申辩,自陈他来到京兆之后虽然和唐安淮同住一间客栈,却并无多少联系,更不可能结伴向姜选行贿徐世进说他根本就不认识姜选,倒是认识华英卓。还曾与他有龃龉,供词直称华英卓挟私诬指,认为华英卓是为了报复他,才制造了这起所谓春闱泄题的流言。
徐世进的状词一出,诸官就迷惑了,怎么又牵出华英卓和徐世进有隙之事来了有不少官员记得了华英卓也是江阴人,也是来自江南,难道徐世进所言属实吗如果是真的,那华英卓之前的弹劾就很有问题了
一个吏部郎中敢意指皇子,意图离间天家骨肉,不会是其他皇子授意的吧这么说,这春闱泄题其实是皇子之间互相争斗的结果诸官员面色惊变,不敢想得再深,就等长泰帝裁决了。
于是华英卓下狱,那徐、唐两人也还在狱中,尚未放出来。本来诸官认为事情到此,就应该告一段落的了,没想到,华英卓下狱才第二天,就又翻波澜。
第二天,本届春闱同考官户部郎中张段上书弹劾姜选,指出姜选在任礼部侍郎期间,两次春闱出题阅必定存在舞弊行为因为他发现两次春闱中疑义的六个人,都和姜选有着间接或直接的关系,其中就包括了姜选的外甥,即现任二皇子府主薄魏通。因此,他奏请长泰帝释放华英卓,逮捕姜选,以正视听
张段这一上书,使得事情又折回原点,还是说姜选泄题舞弊,兜兜转转,再次把姜选和二皇子府圈了进去。
因为张段的弹劾,姜选又得上自辩折子。短短几日,就有人两次弹劾姜选,一时间,诸官员的心思似乎都被煽动了,事情似乎更加扑朔迷离。支持姜选的官员有之,认为华英卓没错的官员有之,各执一词,朝堂之上闹得沸沸扬扬。
沈则敬看着两方意见的官员争吵得面红耳赤,心里叹了一声。果然这个事情像滚雪球一样,越闹越大了。
他再看看叶正纯和江成海的神色也好不到哪里去,华英卓和张段是吏部和户部的人,这下好了,本来只是礼部和御史台的事情,现在吏部、户部和大理寺的人都有份了好在工部的人没涉其中,不然正在台前的工部尚书沈华善也不知如何是好了。
退朝之后,叶正纯唤了沈则敬过去,商量的,正是华、姜的事情,在场的,还有沈静华。因为沈余宏的婚事,沈静华和沈则敬的关系很不错,叶正纯想听听他对华英卓的看法他和华英卓同为吏部郎中,在同一处任职,对华的了解应该叶正纯和沈则敬还要清楚。
沈静华和华英卓相交的时间很短,之前华英卓是在剑南道任职的,他调来吏部之后,沈静华和他接触得也少,说不出什么来。沈静华只觉得这个人平日里笑呵呵的,是好相处的人,倒不知道他还有这样的胆量了。对这一点,沈则敬也赞同。
华英卓才来吏部没多久,就闹出这样的事情,估计温珪章都恨死他了才上任就给他摊上了这样的破事叶正纯的语气倒没有幸灾乐祸,只是照直了说,估计那温珪章正在急得跳脚呢,本来礼部的春闱关他球事啊
那华英卓身后肯定有哪位大人物在支持的,不然他没那等胆量家里有人参加这次春闱的,也不必担心,这次肯定不会和十六年一样。你没看韦景耀、申科都神色老定吗叶正纯知道沈则敬忧心什么,这样劝慰他。
韦景曜和申科是老狐狸中的老狐狸,对皇上心思的体察,没有人比这两个人更准确的了若真有大事,早就透出风来了,如今他们的神色平静,看来皇上是打算将此事捂在最小范围内了,又怎么会再有一次科场冤案呢
所以他就吩咐沈则敬不用太担心,这段时间沉默是金就最正确不过了
.





嫡长女(平仄客) 第一百章 春闱案三
.
张段的弹劾上书,长泰帝留中不发。事情还牵连了三年前的春闱,时间过去那么久,无可查探。
御史大夫龚如熙认为张段的弹劾没有事情根据,奏言御史台核副主考任私之事实未尝有,于是长泰帝决定,释放华英卓、徐世进和唐安淮三人。
不过,他同时将徐、唐二人除榜,当是匆匆定论此案,同时又令礼部填榜张榜,公布春闱的结果,希望转移京兆举子和百姓的注意力,平息所谓春闱泄题的流言。
就在这样一个匆匆定论的前提下,春闱的成绩公布了
三月十二,春闱榜出,取贡士二百人,令作准备,参加四月底的殿试。顿时,贡院外面一片沸腾
各举子聚集在贡院的围墙上,查看是否有自己的名字,然后爆发出一场场欢悲悯上榜的,惊喜欢呼,落榜的,哀伤痛哭,贡院外面上演着悲喜两重天的情景。
渐渐地,在极喜和大悲两种情绪只爱外,多了一种愤怒之气,落榜的举子在悲伤之余查看那榜上名单,发现榜上有名的大多是江南的举子这是越看越愤怒
会元楼盛怀是溪山人,榜上前十名的人,就有七个来自江南一带更别说其余榜上其余的人了,细看那籍贯,一半多都是江南人
这怎么可能
那个时候可没有南方的才子北方的将,陕西的黄土埋皇上这句童谣,更多的举子认为这种情况是极不合理的有举子是越看那春榜是越不顺眼,不顺眼,怒气就渐生
有不少落榜的举子想起早前京兆流传的泄题一事,心有不忿,认为必定是徐世进和唐安淮从姜选那里买到了试题。又将试题透漏给了江南的举子,不然江南举子怎么会那么厉害
说到底,还是副主考姜选除了问题
悲伤、不忿、愤怒。加上其中有人的故意引导,举子们的情绪就像被点燃炸药一样。越来越暴烈
在春闱榜贴出还不到两个时辰,举子们就暴动了,他们纷纷聚集在贡院门外不肯离去,甚至有情绪激动的举子将贡院墙上的春闱榜撕了下来揉个粉碎,大声嚷呼:这是假的徐世进他们这些江南举子早就提早知道结果了的这是假的
其余举子的行为也相当激动,认为结果不公,表示绝不承认这个结果。春闱必定有弊
几千名的举子和百姓都聚集在贡院门外不肯离去,就连金吾卫来驱赶喝令众人散去,所有人都不为所动。反而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人群之中,咒骂声、叫喊声、打砸声此起彼伏。局面异常混乱。
这种情况,是长泰帝和魏晋度等人始料未及的,他们原本以为春闱榜一出,就会转移举子们的注意力,有关春闱弊案的种种流言就会平息了。这才匆匆张了春榜
没想到举子们的注意力是转移了,事态却更不可控,竟然演变成所有士子的暴动了其实历此春闱,,江南举子都是占多数的。江南地处富庶,读书人多,中榜人数多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只不过以往都没有人注意到这一点,没有引起士子们的不忿而已。
不过这一次江南的举子确实多了些,填榜的礼部官员也没有注意到不妥,没想到就引起这起轩然大波
连续三日,举子们都不肯散去,愤怒的举子不断冲击着贡院的大门,渐渐地,连金吾卫的士兵也开始抵挡不住了。他们不能朝这些举子和百姓挥剑,只一味的劝解驱散,根本就没有用
金吾左卫中郎将张戈向大将军黄延庆急报:事态快控制不住了,请主官马上下发指示命令不然,恐怕就不仅仅是贡院前、如意坊一带的事情了,这样的暴动,说不定会蔓延整个京兆
黄延庆急得想骂娘,赶紧找来魏晋度和龚如熙,大吼着说道:金吾卫快支撑不住了你们有什么办法没有快点想办法啊再不想办法,贡院的大门就保不住了
魏晋度和龚如熙等人没有办法,硬着皮头来到贡院前,作出应对的姿势。面对愤怒的举子和百姓,这几个官员保证:必定彻查徐、唐事情,若是真有泄题事件,必定对给大家一个交代请大家先行散去,三日,保证三日之内给大家一个答复
我们凭什么信你们说不定这是在拖延时间,就是为了赶我们走人群中有举子喊道,显然并不相信这几个人的保证。
魏晋度心里将这说话的人的祖宗都问候了一遍,脸上却还和蔼地笑道:不然你们认为怎么办你们在这里几天了,这么在贡院门外也不是办法啊。大家寒窗十载,就是为了春闱,如果春闱都不能进行下去了,那么这十载,大家不是白费了吗
魏晋度的声音还是很亲切的,举子们也想起了自己确实在这里好长时间了,有不少人都快支持不住了,又想到寒窗苦读的艰辛,都心有感慨。现在又有礼部主官出来表态,不少人也想顺着台阶下来,气氛也缓和了不少。
我们不信你我们信皇上若是皇上有旨,我们马上就散去不料又有一个声音传来,再次挑动起举子和百姓的情绪,刚刚缓和不少的气氛马上又变得紧张起来
这下任凭魏晋度怎样游说怎样保证,举子和百姓都不信了,异口同声地说道:我们信皇上,我们信皇上我们不信你坚决要求看到皇上的旨意才肯散去。
龚如熙的目光闪了闪,示意监察御史许中、邓正、徐允等人缓慢接近那几个叫得最响亮的人,一定要盯紧了,他要看看究竟是谁在背后煽动这些举子和百姓,引起这样的暴动
龚如熙心里也涌起了重重怒火,不管是谁,利用了这些无知的举子和无辜的百姓,其心可诛
魏晋度无奈。只得向长泰帝请旨。迫于形势,长泰帝将徐世进、唐安淮和姜选三人再次下狱,因为事未明朗。华英卓也下狱。
长泰帝同时令礼部尚书魏晋度、御史大夫龚如熙和大理寺卿何克难组成临时稽查组,带领礼部、御史台、大理寺三处官员调查春闱之事。务必查清来龙去脉,还原事情真相,给举子和百姓一个交代。
直到亲眼看见那明黄的圣旨,举子和百姓才肯陆续散去,等待三天后的结果。许中和邓正等人,也紧紧缀在那几个人后面,直到看见他们各自去了不同的地方。又在附近查探了一番,直到过了一日,才返回御史台,将情况报告给龚如熙。
瘪三周家、卞家和五皇子府听了属下的汇报。龚如熙的觉得非但没有理清线索,反而多添了迷雾。
那几个人原是京兆不务正业的瘪三,从人群里散去之后,分别和周家、卞家和五皇子府的人有过接触,难道这几个人就是受这三家指使可是卞家都已经折了十皇子。怎么会有他们的事情龚如熙想不通,和魏晋度等人通过气之后,加紧了对徐、唐、姜等三人的审查。
审讯期间,徐世进招认,他的确没见过姜选。不过也的确向姜选贿赂了,姜选收受了他的重金,给他泄露了试题,中间人就是姜选的姨娘顾氏他是把钱交到顾氏手中的,顾氏给了他试题,正和春闱试题差不多,至于唐安淮和姜选之间有无联系,他就不清楚了。
魏晋度和龚如熙等人却疑惑徐世进怎么这么快就转变了说法,原先还说华英卓是挟私诬指,这才多长时间啊就和原先的证词不一样了
他们都看向何克难,意思是:没刑求吧见到何克难摇头,两个人只好根据徐世进的供词,派大理寺官员去姜家调查。
结果查出姜选最宠的姨娘顾氏确实来自江南,有不少仆人指认曾见过徐世进在姜家出现过。大理寺的官员还查出,那顾氏并非良家子,而是扬州瘦马更重要的是,这个顾氏,和二皇子侧妃姜氏的关系不错
有姜家的仆人指认到,姜氏曾私见过顾氏,两个人看起来还相当亲密。大理寺官员还在顾氏的引导下找到了徐世进行贿的十万两银票,那银票上的印鉴是江南开元票号的,经查那银票的确是江阴徐家提取的
这样的勾连,这样的人证,涉及了春闱试题,涉及了姜家内宅阴私,还涉及了二皇子府,事情似乎清楚了很清楚了那就是二皇子府和姜家确实是接受了行贿,泄露了试题
二皇子侧妃姜氏也哭称见顾氏只是为了叙家事,还因为激动太过动了胎气,早产了,产下了一个男婴而姜选在狱中连称冤枉,认为必定是大理寺刑求,徐世进才会翻供,他根本就不知道那十万两银票的事情,没有将试题泄露过,要求和徐世进、顾氏当廷对质
二皇子侧妃姜氏产下了男婴,那是长泰帝的长孙,长泰帝自然高兴不已。看在长孙的面上,长泰帝准许了姜选的请求,让他和徐世进、顾氏在朝堂对质,这次,他将亲自审讯,务必要使这一件事情在此了断。
可是那顾氏趁着官员不注意的时候撞墙身亡,口称做了那等事良心受责无颜苟活这个,姜选和顾氏无法对质了
廷鞫之时,徐世进又翻供,称初来京兆,只是羡慕姜选的学问,曾在姜家远远地徘徊过,并无贿赂事。至于他先前的供状,乃是大理狱卒对他刑求过甚,他抵挡不过,才按照狱卒的吩咐去说的,顾氏的事也是狱卒告诉他的,他只能按照狱卒的话去做,不然,那些人就要把他打死了说罢,他还拉高了自己的囚衣,于是在场的官员都看见了他身上累累的鞭痕烙印,触目惊心
大理寺卿何克难一见徐世进身上的伤痕就连忙跪下,口称不可能他指徐世进这伤痕是新的,先前作供之时,身上并无伤痕,实在难以理解
这点魏晋度和龚如熙也是知道的,同样是在大理寺狱,唐安淮身上就一点伤痕都没有,,所以绝不存在大理寺刑求逼供之举。在廷鞫之前,徐世进的亲属曾经进入过大理狱探望,这其中有什么关联,他定然会查清楚,说不定这是徐世进自导自演的一场戏。
徐世进辩称那狱卒手法极巧,当时打得他痛至欲死,身上也不见半点伤痕。那大理狱长时昏暗,他没有看清那狱卒的样子,至于为什么先前没有留伤痕,后来又在他身上制造那么多伤痕,他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诸官更多的是想哭了,不是姜选和徐世进对质的吗最后怎么变成大理寺和徐世进之间的事了这廷鞫,明显是偏离主题了啊
.




嫡长女(平仄客) 第一百零一章 春闱案四
.
高坐在金銮殿之上的长泰帝也很头疼,原本是让姜选和徐世进对质的,结果徐世进翻供,现在将大理寺也圈进来了
到目前为止,除了中书、门下两省尚算平静之外,有多少官员牵涉进来了尚书省下有多少个部是和徐世进一事有关联的看这情况,似乎有席卷朝中上下的趋势了
长泰帝年已老,心不复当年的冷硬,也不复当年的无惧有勇,可以用血腥的手段来解决朝中纷争的事情。现在他只是想着如何平衡朝中的势力,想着如何将这件事情压在最小的范围之内。他怕越审查下去就越严重,最后只得匆匆结束了这次廷鞫,将徐世进、姜选等押回大理狱,容后再说。
没想到却没有容后了第二天,何克难面色墨黑地跪下请罪,道是徐世进在狱中暴毙,至于暴毙的原因,刑部检尸官认为是胸内淤血堆积,显然是先前的伤势迅猛爆发,他没熬过去,才死了
随着徐世进的暴毙和刑部验尸官的检验,先前徐世进所说的大理狱有狱卒刑求一事,就是真实的了。他一死,春闱泄题案就只剩下唐安淮了,那唐安淮两次进出大理狱,无论何克难等官员如何审讯,他都是一致的说辞:冤枉
冤枉何克难说着唐安淮的供词,最后这两个字在朝臣心里震了一震。
而何克难是最为惊恐而无辜的,他真的没有想到徐世进竟然会在狱中暴毙,也没有想到真的会有狱卒对徐世进刑求。现在,人已经死了,但是这个事情还没有结束,皇上会怎么想呢不管怎么想,他作为大理寺的主官,监管不力这个罪名是脱不了的了
听着何克难的请罪,看着他惊恐的样子,长泰帝忽而笑了。他觉得自己真是老了,怎么就会如此迷惑了呢怎么就让事情发展到了这一步,以致难以收拾了呢原本不过是京兆流言而已,拿到朝堂来说,才会有这样进退两难的局面啊,既如此,那么就让给它止于流言吧
长泰帝下旨。旨曰姜选不避嫌疑,内闱不端,偏招物议;及华英卓言事不察实;徐世进、唐安淮等夤缘求进,于是扰攘多时的春闱泄题案就这样草草结案。
长泰帝的旨意已下,诸官自然没有反对意见的,只是这个旨意实在让人寻味,不少官员私底下都在揣测。这个旨意究竟是什么意思。
姜选不避嫌疑偏招物议,不避嫌疑,说的是泄题,偏招物议,这就是说他泄题一事就是流言,那么那么他是泄题了还是没有泄题呢还有华英卓,只是事不察实,说他只是捕风捉影不细究真相,完全没有朝堂势力互相攻讦的事情;至于徐世进、唐安淮,夤缘求进。即是攀附权贵以求高升,那么是怎么个攀附法是不是重金贿赂有没有买题根本就不知道啊。
至于几个皇子,哪有他们什么事情不都是好好的在各皇子府呆着嘛,历职的历职,养身体的养身体,根本就不曾接触过春闱啊。
所以这所谓的春闱案以捕风捉影开始,就以莫名其妙结束也就是说,皇上根本就不对此事置一词。朝臣认为事情是怎么样,就怎么样,且随各人想象去
有回过神来的官员不禁暗暗佩服长泰帝这一和稀泥的手法做得漂亮
韦景曜和申科眼神互相对望了一下,面色更沉静了。本来所谓春闱泄题就是从流言开始。现在长泰帝的处置结果就是莫须有长泰帝没有明说春闱案有弊,也没有明说姜选没有泄题,而是各打五十大板,了结此事,不让这个事情再占据朝堂讨论的重心。
果然,长泰帝接下来对各人的处置,还是让朝臣回忆了一下长泰十六年的科场冤案。有不少官员感叹:相比之下,皇上果然是仁慈了许多啊,终归,除了徐世进,再没有人在这次春闱中流血了。
根据长泰帝的旨意,姜选致仕,和他联系紧密的礼部官员随后也遭到了处置,调离礼部或者贬职出京,还有他的外甥二皇子府的主簿魏辅通下职,二皇子一脉的势力受到重创。
吏部郎中华英卓、户部郎中张段调离京兆,贬职剑南道。说起来,这结果还是长泰帝手下留情了的,没有将他们罢官,这两个人也都很懂眼色,知道事情到此也就结束了,他们很快就卷了包袱前去剑南道。
从此再不理会京兆中事。
还有流言的主角徐世进、唐安淮两人,也受到了处置。因徐世进暴已在狱中暴毙,就不追究夤缘求进事,只令徐家缴纳五千两罚金了事;唐安淮除了缴纳罚金外,取消接下来两届春闱的资格,那么唐安淮将近十年都不能参加春闱,也就是说,他这辈子与仕途无缘了。
1...3334353637...16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