嫡长女(平仄客)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平仄客
太子妃追随太子而去,这说明什么除了说明太子夫妻情深之外,还说明了太子除了体弱之外并非一无是处的,他是受人爱慕有过人之处的
只有太子妃心甘情愿去死,皇上和天下人才会知道太子也是有令名的,太子妃宁愿放弃繁华放弃姓名,就是为了追随太子,世人才会知道太子体弱也会有人对他不离不弃
恭太子,尚不够她要为皇儿正名
太子妃在闺阁之事,当然瞒不过她这个后宫之主。当年是因为长泰帝赐婚,她无法计较,后来太子妃在东宫也算安分守己。对太子也算过得去,皇后也就当无事了,不过她还是下令不得有半点关于那人的消息进到太子妃耳中。
在皇后的心目中,就算太子是残废的是痴傻的。太子妃都要无条件去爱敬他,更别说只是体弱多病了。在皇后看来,太子妃心里有别人,那是大逆不道不可饶恕的事情
太子妃是一定要死的,但是怎么个死法,皇后一直没有定断。在去年十二月太子病重之后。皇后就想出计划了,太子妃不但要死,死了还要为太子博得好名声才行。
不然,皇族养了她那么多年富贵荣华是为了什么
于是皇后秘密派人去杀了太子妃心心念念的那人,还计算着时间,在太子薨之后准许那人的灵柩运回京兆。当然也没有再阻扰东宫探听任何消息了,所以太子妃的心腹女官才能打听到详尽的消息。
按照皇后对太子妃的了解,事情必定会按照她所设想的方向去发展的,她就等着就行了。
这东宫富贵,她都享过了。总得要为皇儿尽点心意才是皇后淡淡地说道。
太子妃这个头衔,给吴氏和永宁侯带了多少的尊荣,如今也要付出一点代价了,对此,皇后认为理所当然。
还没到太子头七的时候,东宫再次传来一阵哭声。原来是太子妃自缢身亡,追随太子而去了。
太子妃自缢后,她的心腹女官也被内侍发现已经触柱身亡了。这样一来,东宫再添丧事,缟素、丧仪等都是完备的,倒也没添什么麻烦,只是太子没有纳良娣孺人等妾室,也没有留下子嗣,如今太子妃也薨了,这偌大的东宫。连个主子都没有了。
太子妃追随太子而去的消息传到了长泰帝和朝臣的耳中,他们在感叹太子妃此举的同时,也在重新评估太子的为人。能得太子妃这样生死相随的,太子想必也是重情有德之人。
虽然太子妃薨了是件让人悲痛的事,但是长泰帝在朝堂之上还表扬了太子妃的行为。认为永宁侯教女有方,对永宁侯府多有恩赏。其中,也有怜惜永宁侯丧女之痛的心意在,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伤痛,长泰帝自认为深有体会。
长泰帝和皇后说起太子妃的时候,话语间有惋惜也有黯然。皇后也在一旁抹着眼泪道:这孩子怎么就这么傻呢,就算她对皇儿情深意切,也不能就这样去了啊。皇儿不在了,还有本宫呢,本宫也会护她安乐的啊话都还没说完,就哽咽失声了。
皇后请节哀,太子和太子妃夫妻情深,在泉下相伴也是全了夫妻缘分了,想必他们两个心里也是欢喜的。大长秋搀扶着皇后,轻声地劝慰道,眼眶也红红的。
现在太子妃也薨了,东宫的事务,还要有人打理才是。虽然太常寺和礼部的官员主理东宫的丧葬礼仪,但东宫总得有个主心骨才是。长泰帝想起了此番来坤宁宫的目的,就是和皇后商量派人去打理东宫。
东宫无主,这是大永开国二百多年来都没有过的事情,他也不知道该怎么处理才好。
皇上属意谁去主理东宫为好呢皇后问道。东宫乃是储君居所,谁有资格去打理东宫的事务在新的太子未立之前,谁敢去主理东宫事务皇子还是妃嫔宗亲抑或重臣无论是派谁去,都是不合适的。
皇后倒想去东宫坐镇,去自己皇儿曾经的居所,可是她是后宫之主,身份限制了她不能主理东宫。
东宫的长史还在。这段时间,东宫事务就由他前来向你禀告好了。至于东宫如何安置,待太子出殡之后再说吧。一时半刻,也想不出办法来,长泰帝最后决定还是让皇后兼顾东宫事务。
.
嫡长女(平仄客) 第一百四十八章 皇后的作用
.
七日之后,长泰帝讣告天下,太子薨,讳如初,号恭,讣告之上还略说了太子妃薨的事情。
天下百姓一时悼悼,同时感叹太子、太子妃夫妻情深生死相依等等。
为了悼念恭太子,长泰帝还下令朝官和百姓守孝一月,一月之内禁嫁娶等喜庆宴会之事。
因为太子无子嗣,长泰帝也没有孙子,特令幼王次孙,年仅八岁的上官浩捧孝盆执魂幡,以行孝子事。
本来上官长治还自请为太子捧孝盆的,奏说宁愿自降一辈也没有关系,免得皇兄身后空虚。但是长泰帝考虑到这样是不合礼仪的,再说了皇子捧孝盆,那是皇帝大行之时才会出现的情景,意头不好;不说别的,只太常寺和礼部那里就有诸多说法了,就没有允许他这个请求。
不过因为这一点,长泰帝赞许了上官长治这种对皇兄的心意,认为他具有悌爱之义,这也算是这一段时间以来,长泰帝稍感欣慰的事情了。
长泰帝去了东宫送太子最后一程,目送梓宫起行之后,他心里涌起了一丝不详的感觉。
这几年,皇室的大小丧事不断,先是慈懿太后,现在又是太子和太子妃,中间还有不少的皇子皇孙和嫔妾,还有小产的滑胎的,这几年,皇室人丁越发凋零了。
长泰帝想到自己都六十有余了,至今还没有一个孙子,这可不是有利国祚的事情啊。甚至,这可以算是大永的悲哀
怎么朕以前从来都没有想过这个事情呢朕还道自己春秋鼎盛,不知不觉间。皇宫中人丁已经凋零到这种程度了吗
想到这里,长泰帝不由得冷汗渗渗,子孙不兴,这是危局甚至是死局啊他不由得怨恨起太祖来。他周一就想不明白太祖为什么要定下皇室男丁必须要年满二十二岁才能结婚生子的规矩,这样一来,大永皇室要比公卿大臣之家少了多少人丁啊。
看来,太子丧期一过,其余几个皇子的婚事就要提上日程了,不然皇室就要后继无人了长泰帝可不打算再遵循这个规矩了
恭太子和太子妃出殡之后。东宫就冷清无比了。东宫没有一个主子,东宫长史也没有什么可以向皇上皇后禀告的了。这样的情况,在大永两百余年国史中极少出现,偌大的东宫,仍然来来往往的宫女内侍,却是没有主子
长泰帝和皇后虽然仍旧悲痛,但是太阳照常升起,生活仍须继续。这摆在帝后面前的第一件事,就是安置东宫之事。
先前说过,东宫乃储君居所。派谁去主理东宫都不合适,加上恭太子薨没有多久,谁也不敢主动提出前去坐镇东宫,这定会让皇上、皇后不喜,谁也不想去触那个霉头。
虽然几个成年皇子想搬进东宫殿想得快疯了,但是这个当口。他们都是按兵不动,谁知道盛哀中的皇后会有什么反应若因此得罪了皇后,那就是大损失了
自从太子薨之后,诸位皇子很快就发现蒋皇后的价值了:正宫、无子、身后还有陇右卫的十二万兵马。这简直就是个巨大金矿,分量不是一般的重
现在正是夺嫡之争的时候,如果得了皇后的欢心和助力,这登上皇位的筹码就重了许多啊。
在皇上还没立太子之前,讨好皇后取得她的支持,就成了很有必要的事情了。这已经成了上官承佑等三个皇子的共识。
所以最近坤宁宫热闹了许多,德妃、贤妃、李贵嫔有事没事就往坤宁宫走动。美其名曰陪伴皇后,让皇后纾解丧子之痛。
人一多,自然可以看的事情就多了。小意奉承的、谄媚讨好的、深切关怀的等等情景都在坤宁宫上演。
贤妃想着这段日子皇后瘦得落了形,想方设法做了药膳送去坤宁宫,还为皇后搜罗了不少养颜护肤的秘方。贤妃想着。爱美乃是每一个女人的天性,即便是丧子的皇后也不例外。
德妃知道皇后最顾念的还是已薨的恭太子,倒没有像贤妃这样大费周折,只是为皇后献上了一部亲自手抄的往生咒,也吩咐延禧宫的内侍宫女每日为恭太子吟诵三百遍往生咒。当然,所做的这些事情,德妃故意让人传到了皇后的耳中。
李贵嫔既没给皇后炖药膳,也没为恭太子抄写往生咒,而是每日去坤宁宫请安,陪皇后说说话,话语中虽然多有讨好关意,却也没有提到上官长治,似乎并不为意一样。
李贵嫔她这样的举动,让贤妃和德妃暗地里嘲笑了几句,认为她这是技穷之故。李贵嫔娘家无人无财,想必也没有什么好的方法取得皇后欢心了。这样的李贵嫔和她的五皇子,凭什么和我皇儿争
贤妃和德妃对李贵嫔有着这样的鄙夷,根本就不将她放在眼内。
这些妃嫔打的是什么主意,皇后心知肚明,不过她没有戳穿众人的心思,在享受她们讨好和奉承的同时,也更加思念已薨的恭太子。
为什么体弱病死的不是她们的皇儿呢反而是我的皇儿如果我皇儿尚在世上身体康健的话,根本就没有这些人什么事了这些人一个一个都只能仰我们母子的鼻息存活了这样美好的愿景,皇后不止一次地想过,看着那些有子有女的妃嫔是又羡又妒。。
这天长泰帝离开坤宁宫之后,皇后更感到气闷,也有无尽的悲意。
恭太子薨还不到一个月呢,长泰帝就两次派人去主理东宫的事情了。难道在皇上的心目中,恭太子已经远去了吗这怎么可以,就算是恭太子已薨,东宫也不能这么快就住人进去
恭太子在东宫居住了三十多年,在皇后的心目中,东宫就是恭太子的,就算他死了,也还是他的。现在要把它交出去,她说什么也不舍得
可是她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东宫作为储君的居所,象征着下一代帝王的权力,始终要搬进下一任太子的。作为大永的国母,她不能也没有理由将东宫据为己有
太子居东宫,是谓名正言顺,那可是太祖时就定下的规矩啊。
那么,有什么办法呢有什么办法可以让东宫永远是我皇儿的呢让皇上暂立太子乃至不立太子这怎么可能
因为想着这样的事情,皇后连日来都是沉着脸,对于前来讨好奉承的贤妃德妃等人也没有多少好脸色。
李贵嫔来到坤宁宫给皇后请安的时候,皇后也没有多大的心思理会她,兀自想着安置东宫的事情,任由李贵嫔自说自话。
李贵嫔看着皇后心不在焉的样子,眼睛微微眯了几下。她想起了皇儿的交代,便轻轻柔柔地说道:臣妾近日闻得宫中细语,道是皇上打算派人主理东宫事务呢。可是东宫位重,谁敢去东宫理事呢
皇后听了李贵嫔的话语,心中的烦闷更甚了,安置东宫的事情,竟然连后宫诸人都在议论了吗看来,这事,真的要尽快解决才是了
皇上圣裁,自有决断的。何须猜测这样的事情皇后这样淡淡地说了一句。
听闻皇上正在烦闷这件事呢。其实按嫔妾的浅见,这事倒是有个好法子的说罢这句话,李贵嫔似乎才恍然觉得自己多说话了,连忙向皇后请罪,道是这些细语她也不是有心听的,道自己僭越了云云。
哦你说说看你的好法子。皇后的兴趣被引了起来,她倒想听听李贵嫔有什么见解。
这些妃嫔每个人在宫中都有耳目,说不定她们真能有什么好的想法,李贵嫔请罪什么的,她根本就不以为意,让她速速将法子说出来。
臣妾以为,在下任储君选定之前,先将东宫封起来。这样一来,不用派人去主理东宫,省了许多麻烦。说不定下任太子立定之后,也没有意思迁去东宫,那么就继续封下去也没有什么损失。五殿下就说过东宫这样的设置和美景,只有恭太子殿下有资格居住的。李贵嫔还是轻轻柔柔的声音,说着她的法子。
她说的这些话,却听得皇后眼神一亮。是啊,封宫,她怎么没有想到这个主意呢
李贵嫔的话语里包含了几层意思,一是安置东宫的办法,那就是封宫,将东宫暂且封存,待下任太子选定的时候再重开;二是下任太子是不是要居住在东宫,那是未知数,是可以筹谋的;三是若是上官长治为太子,他必定不会迁入东宫,会将东宫留给皇后。
这几层意思,根本不用明说,皇后这样的人精,对这样的事情是剔透得很。李贵嫔说的和想说的,皇后都知道了。
甚至李贵嫔没有想到的,这封宫具体如何说服皇上,如何进行,这些,皇后也都能想到了。
这或许真是个好主意,封宫能够先应付眼前的局面,先过了这一关再说。
至于下任太子迁居东宫,她身为皇后,还有掌管十二万陇右卫的哥哥,有的是法子阻挠这事这样一来,东宫就永远会是她皇儿的了,没有人能比她皇儿更名正言顺的了
.
嫡长女(平仄客) 第一百四十九章 封宫
.
李贵嫔看见皇后陡然明亮起来的眼神,便知道自己的这番话是说到皇后心坎里去了,不由得微微笑了起来。这下,皇儿定必如愿了
皇儿说得没有错,只要将一点点诱饵放在皇后面前,以她痛失太子、恨不得将所有东西都维持在太子在世时的原样的心情,她必定会上钩的,一定会赞同这个主意。
而且,她也必定不会想得更多更深,只会认为封宫是个绝好的主意,至关重要的一点她不会想到,就是太子已立之后,局面如何走向,就不是她这个皇后能够左右的了。
说白了,上官长治不过是以东宫为诱饵,引皇后偏向他这一边罢了,不迁居东宫不过是他许下的空口诺言。事实上,上官长治打算若是他被立为太子,第一时间就搬进东宫去,至于皇后,不足为患
说到底,他所谋的,就是皇后丧子的哀伤之心。这哀伤之心,遮蔽了皇后的眼光,让她只看到和只想到了有利可行的方面,这样,皇后就会助他成事了
这个过程,说起来简单,但是其中却隐含了上官长治谋算人心的本事。皇后长居高位,惯受仰望,又岂能想得到这方法的背后含义上官长治不过是把她当成掌中棋子罢了。
你们母子的心意,本宫心领了。五殿下自小也是本宫看着长大的,是个伶俐的人。这一点上,二殿下和三殿下或有不足啊。皇后说道,心里也渐渐有了主意。
刚才短短的时间。她已经将几个皇子和他们身后的势力滤过了一番。贤妃和德妃出身尊贵娘家也得力,若是他们上位了,她这个圣母皇太后也不算一回事了,说不定还得靠边站。
一样是做圣母皇太后。为什么不选择一个听话势弱的皇上呢五皇子娘家无人,李贵嫔位阶又低,若是他登上帝位,以自己的皇太后之尊和娘家哥哥的兵马,这后宫还不是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吗
甚至,这天下。也可以算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了
这番主意,是电光火石间出现,可是皇后却觉得甚妙,甚至,她的眼神有着几丝狂热。不过她也不敢草率,打算先给娘家哥哥即陇右卫大将军蒋博文修书一封,听听他的意见再说。
不过,当下她还是笑意盈盈地对李贵嫔说:近来少府监送来的珍宝,本宫也用不上。皇上近日忧烦,想必会时时去春熙宫的。这样看来,春熙宫少不得要添置些东西了。本宫会吩咐大长秋将此事办妥了。
过了几日,当长泰帝再来坤宁宫,帝后两个人说到安置东宫的问题时,皇后说话了:臣妾以为,现下最好的办法就是封宫。在东宫里留下几个打扫的内侍和宫女。后宫的主子们任何人都不得踏入东宫半步。到下任太子立定之时,再重开东宫。一来,是省得东宫荒凉了,二来,也是尊崇太子的地位。如此,也是彰显了太祖定下的东宫太子名正言顺的规矩。
皇后没有说重开东宫的不稳定因素,只突出了东宫的尊崇地位,这一番说话,合情合理,半点都看不出她的隐秘心思。她很清楚。只有从大义、尊崇上面去说,长泰帝才会认为这个主意可行。
封宫容朕再想想。长泰帝开始考虑皇后主意的可行性,封宫的事情,在大永朝也不是没有出现过,不过大多是针对贤后或宠妃的。封宫意味着独一无二的尊崇和宠爱。
现今可以变通用在东宫事上吗既不违祖制又能显示太子之尊,这似乎也是可行的。
从坤宁宫离去之后,长泰帝召来了太常卿季子白、礼部尚书魏晋度和宗正卿上官棠,共同商量封宫的事情,询问此事是否符合礼仪,是否符合祖制等等,更重要的是,是询问此事是否可行,会不会引起朝堂和百姓的言论。
本来安置东宫此事,也不算什么大事的,但是在大永现在无储君无继嗣的情况下,这件似乎也成了大事,竟然要太常、礼部和宗正这三个部门来商量这件事。
其实季子白和魏晋度认为这完全是个无关紧要的事情,封宫与否,有什么差别呢太子就是太子,东宫就是太子居住之所,若是皇帝大行,太子连东宫都不需要住了,哪里还涉及什么尊崇不尊崇的事情呢
朝臣和百姓以继嗣为忧,可不是以封宫与否为愁不过他们转念一想,封了东宫,免得帝后睹物思人,早日定下皇储,说不定也是件好事。
季、魏两人统一了意见,上官棠那里就更没有问题了。他本是闲散宗室,虽挂了宗正卿的职衔,却是大事不管小事不理的。
本来,宗正寺一年到头也没有什么事的。这封宫的事情叫他来商量,他自己都觉得奇怪。
臣等以为,封宫可行。于是这三个人都异口同声地回答,表示赞同这个事情。就这样,封宫一事就定下来了。
东宫封宫,并没有在朝堂上引起多少波澜。首先是因为主理此事的太常寺、宗正寺和礼部,对此都是持赞同意见,这底下的官员,就不好说什么了。
沈华善听到这个封宫的旨意之后,总感觉有不少怪异的地方,然而他又说不出这怪异所为何来。
东宫封宫之后,帝后和百官的注意力从恭太子上转移了开去,悲伤的气息渐渐散去了。
长泰帝每日要处理那么多政务就不用说了,皇后也因为封宫事心遂所愿,近日来气色也好了不少。至于百官们,该理事的理事,该升调的升调,似乎和恭太子在世时没有什么两样,整个朝廷平静如镜面湖水。
只是这平静下的暗涌,许多官员都心知肚明:太子既薨,继嗣为忧。择一皇子以立太子,是当前最重要的事情
到了这个时候,夺嫡已经摆上台面了,国不可长无储君,册立新的太子是如在眼前的了。那么,究竟哪个皇子会是下一个储君呢这是大永所有官员时不时在想的问题。
这些皇子全部都非嫡非长,长泰帝对谁也没有过分偏爱或厌恶,究竟哪个皇子会被立为太子,这真不好说啊不少官员已经在思考站队的问题了,从龙之功的风险是巨大的,但若是成功了,回报也是巨大的。
只有极少数的勋贵之家,如镇国公府和永靖侯府等,不参合到夺嫡之事里面去,因为他们一向只忠于皇上忠于皇室,族中子弟也多尚主,历代的皇上都不会亏待他们,所以无论哪个皇子上位,对他们的影响都不大。
为了飘渺的好处却冒那么大的风险,万一是要是站错队了,轻则为新皇不喜,重则灭族抄家,何苦呢因而这些勋贵之家倒是十分平静的。
且不论朝堂官员的种种心思,长泰帝的几个皇子,尤其是夺嫡希望最大的几个成年皇子,也在蠢蠢欲动了。
五皇子府,上官长治和幕僚们正在讨论京兆局势,这次出现在五皇子府的,除了李可安、许五思等人外,还来了一个神秘人。
这个人,是上官长治最为信任和最为看重的人,也是目前为止,五皇子府拥有的最高官职的亲信之人。五皇子府的许多计谋和行动,有不少他都参与其中,比如任职鸿胪寺和东宫封官之事,就是出自他的指点。
这几个幕僚显然和这个神秘人也是认识的,李可安等人见到了他,纷纷点头行礼,口里恭敬地称道:卑职见过李大人。,上官长治也站了起来,语气很热络地招呼那人在身边坐下:叔父快请坐。
待那人坐定后,上官长治示意李可安等人继续刚才的话题。自封宫之后,皇后娘娘对贵嫔娘娘明显亲近了不少。据线报回道,早点皇后娘娘也给陇右卫那边去了信,这样看来,事情正如我们所计划的那样。李可安首先说了封宫的事情。
其实如何安置东宫只是小事一桩,甚至并不重要,但是五皇子府还是从中发现了皇后的心思和有利机会,通过献上封宫这个办法,迎合了皇后的心愿,更重要的是,使皇后和她身后的陇右卫势力偏向五皇子这一边。从目前事情的发展来看,这个计谋还是很成功的。
皇后一个女人家,不足为虑。蒋博文这个老狐狸一定会上钩的。当初拥立皇上的天大功劳,使得蒋家兴旺了五十来年,他必定还想多一个五十年的。二皇子和五皇子身后有张家、周家,若是支持了这两家,他只有靠边站的份了,所以他必定会选择你的。那人说道,声音儒雅温和。
其实皇后只是一根搭线,他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皇后身后的陇右卫,十二万的军中势力,加上皇后这个添头,五皇子登上皇位不说十拿九稳,也可以说不是难事。只是少不了拿出一点诚意,付出一点代价了。
.
嫡长女(平仄客) 第一百五十章 夺嫡开始了
.
五皇子府,关于皇后和蒋博文的讨论还在继续。
蒋博文的嫡长孙女蒋岚庄刚过了及笄之年,尚未许配人家,待五皇子婚事定下,我们就可以上蒋家提亲了。那人又说道。
娶蒋博文的嫡长孙女为五皇子妃,这就是五皇子府的诚意,没有这样分量足够的诚意,也引不了蒋博文上钩。若是蒋博文袖手旁观,不参合夺嫡之事,遭受最大损失的还是五皇子府。
猜你喜欢